介,姓氏,有多个起源,其一为源于妫姓,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窥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其二为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介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介[介,读音作jiè(ㄐㄧㄝˋ)]
姓氏源流
介,姓氏,有多个起源,其一为源于
妫姓,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窥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其二为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介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介[介,读音作jiè]
第一个渊源
源于
姜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窥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夏王朝末代君主姒
履癸执政时期(约公元前1818~前1766年),属下有个大夫叫介之窥。介,古国名,为
东夷族一个部落方国,国君首领称介,介之窥就是该国之贵族,在夏王朝末期的都城斟郇(今山西运城临猗
牛杜镇铁匠营村郇阳城)为朝堂大夫,在典籍《夏典》中,记载其“有虞宾之位”。古介国在史书中极少有记载,但其一直到西周时期
国祚仍存,直至春秋时期依然是一个小诸侯国。
周襄王二十一年(鲁釐公姬申二十九年,
公元前631年),介国君主还派使臣葛卢到鲁国去朝觐鲁釐公(
鲁僖公),说明介国的社会地位仅仅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这在史籍《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中有记载:“介葛卢来朝。注:介,东夷国。葛卢,名。”古介国最终被鲁国吞灭,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介国灭亡之后,即有王族后代以及部分国人以先祖介之窥的名字为姓氏者,称介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
介子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介子推,公元?~前
636年待考,亦称介子、介之推、
介推,另外还有姓王名光之说,西周晋国人(今山西
介休),生年待考。介子是公子姬重耳(献公子、
晋文公)的微臣。据《介休县志》记载,“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
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
焚山,他抱树而死。”可怜的一代佐君重臣,竟然被君烧死。但又据史籍《
通志》记载,“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
晋成公姬绥执政年间,即周定王姬瑜元年~六年(公元前607~前600年)之间。介子推的出身和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
重耳出亡一事。“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姬重耳避难奔狄国,随行贤士五人,
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如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姬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最后成为
春秋霸主之一的
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介之推被称为春秋三杰之一。春秋三杰,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他们是千百年来人们十分推崇的忠臣:介子推忠于主,伍子胥爱于君,管仲则忠君又爱国。
在介子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介氏正宗。介氏族人大多尊奉介子推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北周、唐、五代时期鲜卑宇文氏介国公,属于以先祖
爵号为氏。魏、晋两朝时期,北方鲜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来是汉朝时期
南匈奴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晚期至三国初期形成一个部落群体,族人自称是
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历史上记载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书》,其中称宇文部源自神农氏,因此应当源于
姜姓。中国的史学界一般认为,宇文部是公元一世纪时
北匈奴被东汉击走西迁后,留在故地
漠北的部众东迁与鲜卑族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
按史籍《周书》的记载:葛乌菟的后代普回袭任大人之职后,他在打猎时于河边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大喜之下自以为是天授神权,当地人呼天为“宇”,呼君为“文”,“宇文”意即“
天子”,于是,这位普回大人便自己号称宇文氏,而自己的部落就叫作宇文部。当然,后世史学家认为这纯粹是牵强附会之说。到了东晋时期,宇文部开始
进据中原,号称宇文国,后由
宇文泰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泰,公元507~
556年,字黑獭,
代郡武川人(今内蒙古武川),
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西魏禅周后,追尊为北
周文王,庙号太祖,至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再次追尊为北周文皇帝。宇文泰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北周政权历闵帝
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传至
宇文阐。宇文阐,公元573~
581年,亦称宇文衍,就是著名的南北朝时期北周北周末代皇帝静帝宇文阐(第五代,公元579~581年在位)。宇文阐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孙子、
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长子。
北周
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北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让位给时年仅七岁的太子宇文阐。由于宇文阐实在年幼,遂由
隋国公、外祖父、丞相杨坚辅政。宇文阐封
杨坚为庄大相。到了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的农历1月,杨坚走了一个前人多次使用过的“体面”形式——皇帝
禅让帝位:他让手下人替
北周静帝写好退位禅让诏书,然后送到他的隋国公府邸。杨坚假意推辞,最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装,登上心仪已久的宝座,这时的杨坚刚四十岁。农历2月,
宇文阐“
禅位”于隋国公杨坚。杨坚即皇帝位,称文帝,改年号为“开皇元年”,敕封宇文阐为介国公,邑五千户,为隋室宾,车服礼乐一如北周制,上书不为表,
答表不称诏。就此,北周政权原来的宇文氏诸王,尽降为公。这段历史在史籍《
周书》中还有记载:“坚曰:
微子之封,皆所以启迪前王,发挥后嗣。故介国公宇文阐,倬彼茂绪,曰予嘉客。肃雍成性,温润合礼。雅有助祭之容,宛是宜邦之具。爰复尔国,以承天休。可袭封介国公。”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农历5月,
宇文阐即被毒杀,可怜时年仅九岁。死时无子,隋文帝赐其谥为“静皇帝”,葬恭陵。之后,隋文帝以宇文氏族人
宇文洛嗣承公爵,因为宇文洛一直忠实于自己。介国公一爵世代由宇文氏族人承袭,
爵号传国一直至五代的后晋时期。
在宇文洛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介氏,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八百三十四位,以太原为郡望。
今北京、河南省的郑州市、南阳市、鹤壁市淇县、
新乡市原阳县、卫辉市、开封市、漯河市
舞阳县、陕县、临颍县、平顶山市,山西省的太原市、
洪洞县、运城市
绛县、
夏县、
临猗县,山东省的济宁市
金乡县、荣成市,河北省的邢台市、石家庄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的广州市,陕西省的西安市
周至县,咸阳市的彬县,宝鸡市,甘肃省的陇南市,兰州市,四川省的成都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浙江省的嘉兴市
海盐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墨西哥等地,均有介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介 象
字元则,三国时吴国会稽人,从小慕仙好道,经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气之术,只因苦于不遇名师,于是遍历山水。当他得知绵山乃群佛众仙聚集之地时,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寻访名师不获,加之连日奔波劳累之至,倒地而睡。朦胧中觉额上有阵湿热,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斑斓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灵性,见他醒来便扬长而去。
介象预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继续前行,突然眼前现出一妙龄少女,楚楚动人。介象纳闷,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随手拈来丹经一卷,递于介像,言道:“你虽然悟性较好,但是血食之气未尽,须断谷三年;赐你一书,望用心研读。”说完飘然而去。介象于是在
绵山苦心修行,终于修成
隐身术,后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现忽没,忽有忽无,变化鸡、石、草、木,还不时给附近百姓铲除盗贼。当地年轻人跟之来到此洞,拜他为师,隐身术遂广泛传开。
介之推
一作
介子推、
介推,
春秋时代晋国的贵族,
晋文公的臣子。春秋时是晋国人,传说晋公子
重耳因家事内争,在出亡途中饥饿难行,无处觅食,从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汤奉君解饥。在外流亡19年后,重耳于
公元636年返回晋国,即
侯位晋文公。文公在赏赐从王者时,竟忘了赏赐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与那些奸诈从臣,遂携母亲离开国都,辗转上了
绵山隐居。后有同情介子推者,
悬书宫门为他不平,其文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怒,终不所见处所!”晋文公看了说:这是指介子推呀。由于我为王后为安定大计而思虑,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遂派人四处寻找。后知介子推已死于绵山,晋文公为表自己的过失,
旌表功臣,将环绵山封为
介推田,号为介山。后又有传说:
介子推隐居后,
晋文公曾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年清明节前二日不举火,进冷餐。
寒食节风俗流传至今。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
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
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
管涔山南部一带、
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
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
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
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
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
980年)改
并州为太原府,移治
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字辈排行
河南新安介氏字辈:“文风一堂瑞清廉耀古金”。
北京介氏字辈:“永有福春常在”。
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与母偕隐;
学道得仙。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贵族
介之推,曾跟从公子
重耳(后为
晋文公)流亡国外十九年。文公归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便和母亲一起隐居
绵山中,文公派人召他,坚持不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终于不愿出山而被烧死。旧俗以清明前一天为
寒食节,相传就是为了纪念介之推。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会稽人
介象,字元则,精通五经百家,暗地里修炼道法,传说能隐形变化。吴主召他到武昌,对他非常尊敬,称为“介君”,又下诏为他建宅院。
之推耻禄;
元则升天。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贵族
介之推从
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及还,不及禄,与其母隐于
绵山。下联典指三国时吴介象,字元则,屡试神仙幻术,后成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