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埠街道,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由长江新区代管,地处新洲区西北部,东倚倒水河,南邻阳逻开发区,西滨武湖与黄陂区六指街道接壤,北靠黄冈市红安县太平桥镇,总面积160.48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仓埠街道总人口有8.37万人。
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仓埠始名骑龙镇。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更名为“中和镇”。
1949年前,属黄冈县四区。
1958年,设仓埠区,辖于新洲县。
1984年,改为仓埠公社。
1986年,仓埠公社改为仓埠镇。
2001年,由仓埠镇、周铺镇、方杨乡合并成立仓埠街道。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4年,仓埠街道辖方杨、文化路、武滨路、骑龙街、周铺5个社区和项山、三山、井山、陶山、孙岗、段岗、林江、柳茂咀、陶家庄、蔬菜、茶店、墩塘、松林湾、范咀、福临、丰乐寺、周铺、洪山、盛咀、金岗、蔡墩、杨咀、甘庙、蔡岗、独屋、凉亭、陈堰、杨裴、宋咀、南湖、毕铺、五云、莲花、东岳、马鞍、汪家坡、陡坡、永乐、康乐、西湖、方杨、宝店、林岗、前湾、丛林、周昭、吴胜、胡彰、漳泗、方院、罗院、林埠、杨岔、冯集、上店、高陈、上岗、五峰、叶岗、靠山、陶岗61个行政村。
截至2011年末,仓埠街道辖陶园路、骑龙街、武滨路、文化路、方杨、周铺6个社区,方杨、宝店、丛林、胡彰、周昭、林埠会、杨岔、冯集、方院、罗院、林岗、陶岗、伍峰、高陈、上岗、上店、彭泗、吴胜前湾、叶岗、靠山、三山、项山、井山、淋江、孙岗、段岗、陶山、柳茂咀、八方咀、陶家田、茶店、墩塘、松林、范咀、丰乐、福临、周铺、洪山、盛咀、金刚、汪坡、毕铺、五云、莲花、东岳、马鞍、蔡漖、杨咀、甘庙、蔡岗、独屋、凉亭、陈堰、杨裴、宋咀、南湖、西湖、陡坡、永乐、康乐61个行政村;下设46个居民小组、521个村民小组;另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农业生产大队。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31日,仓埠街道辖6个社区、61个行政村:骑龙街社区、文化路社区、武滨路社区、方杨社区、周铺社区、陶园路社区、三山村、井山村、陶山村、孙岗村、淋江村、段岗村、柳茂咀村、八方咀村、陶家田村、项山村、茶店村、墩塘村、松林村、范咀村、丰乐村、福临村、周铺村、洪山村、盛咀村、金岗村、汪坡村、蔡漖村、杨咀村、甘庙村、蔡岗村、独屋村、凉亭村、陈堰村、杨裴村、宋咀村、南湖村、毕铺村、五云村、莲花村、东岳村、马鞍村、西湖村、康乐村、永乐村、陡坡村、方杨村、宝店村、林岗村、前湾村、丛林村、周昭村、吴胜村、胡彰村、彭泗村、方院村、罗院村、林埠村、杨岔村、冯集村、上店村、高陈村、上岗村、五峰村、叶岗村、靠山村、陶岗村,街道办事处驻武滨路10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仓埠街道地处
新洲区西北部,东倚倒水河,南邻
阳逻开发区,西滨武湖与黄陂区
六指街道接壤,北靠黄冈市红安县
太平桥镇,总面积160.4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仓埠街道境内大部为丘陵岗地,自南至北,中间为岗岭,为围垦小平原;境内最高峰位于大界山顶,海拔56.7米;最低点位于武湖垦区,海拔16.2米。
气候
仓埠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雨雪适中;常年降水量在700毫米至900毫米之间。
水文
仓埠街道境内倒水河自冯集村入境,由北而南,至莲花村出境流入长江,河道全长28.1千米;西邻武湖,境内湖堤全长8.8千米。
自然灾害
仓埠街道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和洪涝;旱灾多在夏秋两季发生,偶有倒春寒;涝灾多发生在夏季,易涝地区有沿倒水河的白沙湖、董家湖、李家湖等几个水袋子和武湖二、三垦区;涝灾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1年7月9日,造成1.2万亩水稻、0.2万亩棉花、0.7万亩鱼池受灾,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
自然资源
2011年,仓埠街道有耕地9.96万亩,人均1.2亩,其中水田6.35万亩,旱地3.6万亩。
人口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仓埠街道常住人口有67496人。
截至2011年末,仓埠街道总人口有8.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1万人,城镇化率30%;另有流动人口1700人。总人口中,男性4.26万人,占50.9%;女性4.11万人,占49.1%;14岁以下2.1万人,占25.1%;15—64岁5.27万人,占63%;65岁以上1万人,占11.9%;以汉族为主,达8.36万人,占99.99%;有回族9人,占0.01%。2011年,仓埠街道人口出生率9.3‰,死亡率3.2‰,人口自然增长率6.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2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仓埠街道财政总收入3757万元,比2010年增长26.7%,其中国税收入760万元,地税收入279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8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
农业
2011年,仓埠街道农业总产值2.01亿元,农业增加值1.2亿元。2011年,仓埠街道生产粮食3.8万吨,人均454千克。仓埠街道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2011年,仓埠街道棉花产量892吨。2011年,仓埠街道生产鲜鱼8100吨;生猪饲养量5.25万头,年末存栏2.59万头;家禽饲养量167.9万羽。
工业
仓埠街道已形成以服装、建材业为龙头,机械、制造、铸造、五金、塑料制品、棉制品、粮油加工、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2011年,仓埠街道有工业企业211家,职工2680人。2011年,仓埠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为5.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其中有水泥制管企业126家。
商贸
截至2011年末,仓埠街道有商业网点154个,职工1232人。2011年,仓埠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7亿元,比2010年增长16.3%;有城乡集贸市场7个,年成交额7.2亿元。2011年,仓埠街道出口总额760万元,比2010年增长26.7%,主要出口产品为服装,销往非洲和荷兰等国家。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仓埠街道各类存款余额为7.2亿元,比2010年增长8.1%;各项贷款金额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7%。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仓埠街道有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1238人,
专任教师70人;小学7所,在校生2900人,专任教师380人,小学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1所,在校生4630人,专任教师385人。2011年,仓埠街道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6500余万元,比2010年增长19.6%;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62%。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仓埠街道有文体中心、广电中心各1个;村(社区)图书室67个,大型图书室4个,藏书5万册;主要艺术团体有农民篮球队1个,高跷狮子队1个和社区腰鼓队3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仓埠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个,其中街级中心卫生院1所,门诊部4个;床位160张,固定资产4800余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48名,其中执业医师32人,执业助理医师89人,注册护士127人。2011年,仓埠街道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3.22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达100%。
社会保障
2011年,仓埠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539户,人数1108人,支出316.45万元,比2010年增长10%;医疗救助77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52户,人数2812人,支出337.44万元,比2010年增长11%;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44人,支出174.43余万元,比2010年增长10%;有福利院2个,床位48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68人;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
社区服务站6个,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6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2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5800人,参保率95%。
交通
仓埠街道有318国道、武汉市外环、武英高速、阳福公路、汉施公路等公路网布其中。
历史文化
仓埠街道曾称中和镇;明代,建储粮所,故易名仓埠。
抗日战争时期,仓子埠是组成
武汉会战大别山防线的重要据点;发生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8日的空中搏杀,中国驱逐机追歼日寇敌机至黄陂东湖仓子埠及后湖一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23日,黄州、团风、新洲、阳逻、仓子埠、黄陂、汉口相继失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22日,日军在新洲仓子埠林家大湾扫荡,激起当地民众的反抗,日寇烧毁林家大湾所有房屋,残杀73人,制造林家大湾惨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新四军在鄂东战场团风、仓子埠、新洲等地抗击日伪军“扫荡”,毙伤日伪军430余人。
仓埠街道古迹有徐源泉公馆、报恩寺旧址、报祖寺等。
著名人物
仓埠街道著名人物有曾经拥护袁世凯称帝、任黎元洪总统府秘书长、文官惩戒委员长、湖北省省长的
夏寿康,创办私立郑源中学的国民党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
徐源泉,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的国军少将副师长林英灿,参加重庆号巡洋舰起义的国民党海军少将万元倚吾,与阮玲玉齐名、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八大女星之一的叶秋心,楚剧一代琴师严少臣,在“二七”大罢工中拉响第一声汽笛的黄正兴,抗战时期义救美国援华飞行员瓦特克拉培的柳文礼;还有肖耀南、万耀煌、陶希对等国民党军政大员也都出生于老仓埠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佛教协会副会长的本焕大师。
荣誉称号
2020年8月,仓埠街道入选《武汉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