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之战是指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在明抗倭的战争中,福建总兵戚继光指挥明军解围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击败倭寇的战役。
战争简介
嘉靖四十二年冬,
倭寇2万余人分乘百艘舰船,陆续在
福清、
兴化(今莆田)、泉州、
漳州等地登陆。
戚继光指挥军民与
倭寇水陆交战12次,斩倭3000余人。
倭寇以分散受挫,遂改变策略,集中攻城。
倭寇万余兵力围攻仙游。知县陈大有率全城军民据城防守。
戚继光根据敌情,调整部署:以一部随监军副使
汪道昆往福州,防倭袭击省城;一部防守闽江、兴化,防倭深入腹地;又命
把总傅应嘉统3000名水兵驻守
漳州、泉州,控制沿海要地;自率6000名戚家军增援仙游。时
倭寇环城立营筑垒,发动进攻。
戚继光以兵力悬殊,决定以仙游城为支撑,抑留敌人,俟主力集中后,再谋歼敌。遂派亲兵200人乘夜入城,加强防守力量;命守备
胡守仁领兵驻扎铁山,据险为垒,牵制
倭寇;从各营挑选勇士500人,组成敢死队,不时袭击敌营;将大本营移至离
倭寇较近的石马,四面布置疑兵,既遏制倭寇四出剽劫,又使其不能专意攻城。
倭寇多次发动攻城,在城内守军顽强抗击和城外明军多方牵制下,均未成功。十二月二十三日,浙江6000名援兵赶到,
戚继光决心转为进攻。为造成局部优势,计划以主力先攻南门外敌垒,然后转用兵力攻击其余,以期各个击破。遂命守备王如龙为左路、
胡守仁为右路,协同中军合攻南垒;
把总陈濠、游击
李超分向东、西垒进行牵制性攻击;把总金科为预备队,随时策应各路;指挥吕崇舟、副总兵金文秀至铁山为疑兵,牵制北垒
倭寇。二十六日,正当
倭寇利用“
吕公车”攻城时,明军主力分3路向南门外倭寇发起进攻,倭寇大败,退入南垒。明军奋勇冲杀,摧围拔栅而入。残倭逃向东、西门。
胡守仁乘胜向东追击,与陈濠部夹击东垒
倭寇,王如龙向西追击,与李超部夹击西垒倭寇。各路明军英勇突击,迅速突破东西两垒。残敌数千逃往北垒。
戚继光亲率大军攻击北垒,
倭寇大部被歼,仙游围解。
仙游之战,
戚继光准确判断敌情,及时调整部署,既不轻敌冒进,又不消极待援,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争取时间,抑留敌人。俟援军到达后,再以各个击破的作战指导,达到既解仙游之围,又歼围城之敌的目的。
战争背景
明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
平海卫奏捷之后,
戚继光又率部先后在
连江马鼻岭和宁海肖石岭歼灭倭寇各一部,
福建倭寇暂告平息。为加强
福建水陆防务,以为长治久安之策,
谭纶与
戚继光议定御倭方案,上报朝廷,采取了一系列防务措施:
一、 陆上防御:
戚继光将6400人的军队分为8营,按北、中、南3路设防,3路部队各统兵2营,分驻福宁、福清和漳州、泉州,自率2营兵力作为机动,还派兵一部防卫省城福州。
二、海上防御:恢复以前废弃的烽火门、南日山、
浯屿、铜山、小埕等沿海水寨,将修好的92艘兵船分配各寨,并增拨器械、火药和粮饷。
倭寇不甘心失败,又于十月间聚合2.7万余人大举入侵,计划先以1.5万人劫掠仙游,来春再犯省城福州。
十月上旬,
倭寇舰船先后入犯台山、福宁
三沙和闾间澳、万安连盘澳、
平海卫后潘澳等地。
戚继光令各水寨、各路
把总奋力抗击,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未能从根本上阻止
倭寇对
福建的进犯。为加强对抗倭的
军事领导,十一月,明廷任命
戚继光为
总兵官,领导
福建全省并浙江金、温二府,负责水陆军务。十一月初一,
倭寇乘船16艘进犯兴化府青山
巡检司石城澳,然后继续南下。三日,倭又乘船5艘于连江东岱澳登陆南窜。六日,
倭寇1万余人分屯仙游四门外城,包围仙游。当时,仙游城内驻兵200人左右,另有民兵250人,即使将戚部在闽兵力集中起来,也仅为
倭寇兵力之半。根据这一形势,
戚继光决定先取守势,确保仙游,待明军兵力集中后,再主动进攻
倭寇。
作战经过
倭寇不断加强对仙游的围攻。陈大有等率领守城军民,在城外戚军的配合下,拼死抗击
倭寇。
倭寇几尢强攻难以得手,企图进行诱降。守城官兵根据
戚继光的要求,一面同敌谈判周旋,拖延和争取时间;一面抓紧时间,构筑土城等城防工事,改进和制造流星、飞钩等防御器械,加强防御。延至十二月初六,
倭寇因无力长期围困,见明援军未到,而且城内明军官兵伤亡甚重,防守力量大减,遂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城行动,竖起云梯登城。在此危急关头,城外游兵奋勇冲进敌阵,烧敌云梯,城内壮士奋勇拼杀,
戚继光闻报,令部队发铳呐喊助阵。
倭寇误以为援军赶到,于是停止攻城。
十二月下旬,回浙江轮休的官兵约6000人返回
福建,抵达仙游以东的沙园。
戚继光得到援军,遂召集将领开会,研究制定解围仙游、歼灭
倭寇的作战方针和部署。他认为要歼灭1万多人的
倭寇,明军在兵力对比上并不占优势,难以向
倭寇发起全面攻势,一举将敌全歼。但
倭寇四垒之间有一定距离,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逐一夺取,积小胜为大胜。于是决定先以主力攻打
倭寇南垒,得手后再分兵攻打东西二垒,最后解除倭寇对仙游的围困。具体部署是:王如龙率兵一部作为中左路,
胡守仁率兵一部作为中右路,金科督军一部为大营正兵专备策应,主力部队合力攻取南垒;陈濠等部为右翼奇兵,攻取倭寇东垒;李超督兵一部为左翼奇兵,攻取倭寇西垒;吕崇周等率标兵一部同郭成苗兵400设疑兵于铁山,牵制倭寇北垒之兵:
傅应嘉领兵一支取道西岭,绕至倭寇西垒之后,配合李超部行动;命中军吴京押运火器,随军接济。二十五日,明军各部开始行动。左路王如龙部、左翼李超部先后进至新岭扎营,中右路胡守仁部进至天光岭扎营,右翼陈濠部进至水沟扎营。是日夜下了大雨,翌日晨,大雾迷漫,明军各部乘雾隐秘向敌营逼近,快到城下,才被
倭寇发觉。当时,
倭寇正推着8辆
吕公车攻城,仙游城危在旦夕。恰逢明援军赶来,中右路明军直冲
倭寇南垒,倭寇攻城部队只好放弃攻城,掉头结阵对付戚军。戚军中左路协同中右路奋力拼杀,
倭寇大败,退入南垒。戚军立即包围倭垒,拔除木栅,纵火焚烧。
倭寇当即被烧死数百人,余倭逃奔东垒。这时,中右路乘胜追击,与戚军右翼军夹击东垒倭寇。与此同时,中左路戚军与左翼戚军一齐扑向
倭寇西垒。东、西二垒在猛烈攻击下,先后被毁,歼倭1000余众,余倭逃奔北垒。
戚继光亲督金科等部奋力北向,再拔北垒,粉碎了
倭寇对仙游的围困。
倭寇余众见明军连拔四垒,进入仙游,遂后退数里,脱离与明军接触。三十日向泉州、惠州方向遁去。仙游一战,破倭四垒,烧死
倭寇数百人,斩杀490余人,俘通事1人,缴获器械600余件,解救民众3000余人。
作战措施
派兵增援,以分敌势
调
胡守仁、蒋伯青率所部占据仙游城北之铁山,据险设垒,与敌形成对峙之势;选精壮士500名逼近敌巢进行袭挠,牵制
倭寇;
戚继光还亲自率兵前往仙游东之沙园。不时作出进剿姿态,动摇
倭寇攻城决心;于仙游附近要点石马遍设疑兵,使敌既不能专心攻城,又不敢轻出四面劫掠。
运送弹药、兵丁,加强仙游防御
抽高太平、郑希等180余人每夜往城中运送弹药,加强城防能力;并制造后膛很薄的木炮,故意让倭寇截获,在施放时,后膛爆炸,使敌自伤;选派部分精兵入城,协助防守。
派兵控制要点,切断敌救援和溃逃之路
戚继光派鸟铳兵一哨赴惠安,协助守军加强防守,防止
倭寇向南流窜惠安;命
把总陈应朝率兵一部协助监军
汪道昆驻守北岭,防止福州方向之敌进犯省城;命把总
傅应嘉率中哨水师设计诱敌,防止倭寇渡连江从水路出走;另以水师一部改为陆兵,配合召募之兵,扼守泉州、
漳州等地,防止倭寇南窜。
战争评析
仙游之战,是继
平海卫大捷之后,明军戚继光部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此次作战,在兵少力弱的情况下,能够以寡击众,取得胜利,在作战指挥上主要有以下经验:
持久防御,赢得时间
作战指挥员
戚继光能及时正确地判明倭寇的实力和行动方针,适时增派援兵,布设疑兵,周密组织防御。使得仙游据点得以长期固守,有效地阻止倭寇的攻城图谋,同时,也牵制住了倭寇,为争取时间,加派援军,重创倭寇赢得了时间。
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当援军到达之后,能够根据敌我兵力对比不占优势的实际情况,正确制定作战方针,采取隐蔽接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连续破倭四垒,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击败
倭寇,解除仙游之围。
周密计划,密切协同
在战斗组织上,作战指挥员能够周密计划,密切协同,稳扎稳打,以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由于敌我兵力对比明军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地位,作战指挥员必须十分谨慎,从防御转入进攻,必须处处周密计划,精心安排,一着不慎,就会全盘皆输。正是由于
戚继光确保仙游的精密作战计划,才使得
倭寇进不能专意攻城,退又有被迫堵之虞,为下一步作战行动赢得了时间。在仙游多次面临危急的情况下,因为守城部队与城外明军的密切配合,多次转危为安。在转入进攻之后,连续破倭四垒,执行任务的各支部队均能按作战预案,主攻与助攻互相支援,协调行动,使矮寇各垒兵力不能会合,被各个包围歼击。
仙游之战在沿海御倭战争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提督军务
谭纶在总结仙游大捷、上奏皇帝请赏时指出:此战“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悉收全捷。”“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震,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
戚继光
出身背景
戚继光(
嘉靖七年1528—万历十五年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烟台蓬莱人,祖籍安徽
定远。明朝杰出的
军事家、华夏杰出志士,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
指挥佥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
鸳鸯阵,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
闽剿倭,先后荡平宁德城外的
横屿、
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
福建取得台州、
横屿,
平海卫、仙游等
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
倭患,为扫除东南倭患作出很大贡献。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
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
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著, 著有《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
家世
戚继光祖籍
江西赣州,后迁
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元朝末年,六世祖
戚祥迁居安徽
定远,参加了
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随其部将
朱元璋转战各地。明朝建立后,
戚祥战死于
云南平元朝之战,明政府追念他的
功劳,让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
指挥佥事,为
明威将军戚家又搬回了山东。自戚斌至戚继光的父亲
戚景通,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袭任这个职位。
戚景通袭职后,任过都指挥、大宁都司、江南漕运把总,还在禁军
神机营中任过职。
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于山东
济宁东南的小镇
鲁桥,第二天阳光灿烂,
戚景通于是给
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继承祖上的光辉,并发扬光大。
教育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
军事游戏。
戚景通对
儿子期望很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练习武艺,经常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戚继光不仅获得行军打仗的真实学问,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了高远的志向,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