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山西省忻州市辖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总面积1721.5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9月,代县辖7个镇、2个乡。截至2023年9月,代县总人口17.9万。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期,代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秦统一六国后,天下设立三十六郡,代县属太原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代县始建县,名曰广武县。
西汉时期,代县为并州太原郡广武县。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封第四子
刘恒为代王,太原郡改为
代国,广武县属代国管辖。
王莽纂汉后,广武县改称信桓县。东汉时期,广武县改属雁门郡,隶并州。
三国时期,归魏。曹魏
黄初元年(220年),雁门郡南渡勾注,由阴馆县迁置广武县城,领八县:广武、崞、汪陶、平城、繁峙、俊人、原平、马邑。
西晋时期,因袭魏制。十六国时期,先后被
汉、
后赵、
前燕、
前秦、
西燕、
后燕等六国更迭占有。东晋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广武县入北魏,初属司州,后属肆州。
北魏
永熙三年(534年),魏分东西,雁门郡广武县属东魏。北齐时,仍称广武县,为雁门郡治所。
大象元年(579年),肆州治所由九原(今忻州市忻府区)移至上馆城。
隋
开皇五年(585年),废雁门郡,并改肆州为代州。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以广武县名犯太子杨广讳,改称雁门县。大业初年,改代州为雁门郡,隶属
冀州,领雁门、繁峙、崞、五台、灵丘五县。
唐
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雁门郡为代州。
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代州为雁门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雁门郡为代州,领雁门、崞、繁峙、五台、唐林五县,隶属
河东道。
五代时期,先后归
后唐、
后晋、
后汉、北汉所辖,皆称代州雁门县,隶属河东路。
北宋时期,仍称代州雁门县,隶河东路,领雁门、崞、五台、繁峙四县。
金朝时期,仍为代州雁门县驻地,隶属河东北路。
元中统四年(1263年),取消雁门县,直称代州。至元三年(1337年),隶属九原府,辖崞、代、台、坚四州。至元四年(1338年),废九原府,代州复隶属太原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代州为代县。
清朝初期,称代州,隶属太原府。
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属山西布政使,领五台、崞、繁峙三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代州,称代县,直属山西省。民国三年(1914年),代县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雁门道,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山西划为七个行政区,代县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5日,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代县属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代县属晋东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上半年,属晋察冀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代县以滹沱河为界,北与山阴县南山地区合并,称山阴县,南括五台县十三、十四区,称代县,均属河北办事处。民国三十二年(1943)11月至三十四年(1945)秋,代县南山部分地区与东崞县合并为崞代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10月,撤销河北办事处,代县属晋察冀边区冀晋二专署;同年冬,山阴、代县合并为山代县,两月后复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代县改属冀晋五专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划归晋绥边区六专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属晋绥雁南专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西省忻县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繁峙、代县合并为繁峙县,属晋北专署。
1961年,繁峙、代县分治,仍属忻县地区专员公署。
1967年2月,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1年,代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17个乡镇调整为6个镇、5个乡:上馆镇、阳明堡镇、峨口镇、聂营镇、枣林镇、滩上镇、新高乡、峪口乡、磨坊乡、胡峪乡、雁门关乡。
2021年,代县撤乡并镇,调整为7个镇、2个乡:上馆镇、阳明堡镇、峨口镇、聂营镇、枣林镇、峪口镇、雁门关镇、磨坊乡、新高乡。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9月,代县辖7个镇、2个乡:
上馆镇、
阳明堡镇、
峨口镇、
聂营镇、
枣林镇、
滩上镇、
雁门关镇、
新高乡、
上磨坊乡。县人民政府驻上馆镇东大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代县位于
山西省东北部、
忻州市东北部,介于北纬38°50′—39°21′、东经112°44′—113°21′之间,东临
繁峙县,西接
原平市,南界
五台县,北毗
山阴县,东北与
应县相接,西北与
朔州市毗邻。全县总面积1721.58平方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东西横距40千米。
地形地貌
代县地形轮廓略呈长方形,北部属恒山系,南部属太行山系,中间滹沱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基本地貌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盘结而成,其中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0.5%,丘陵占16.9%,平川盆地占12.6%。最高处为黑圪旦尖,海拔2548米。
气候
代县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日照充足,太阳幅射强,全年累加日照时数2863.6小时,北半坡稍多。年平均气温变化在7.2—9.3℃之间,平川为7.8—8.4℃,丘陵区为7.2—9.0℃,土石山区为6.4℃。年降水量变化在397—770毫米之间,分布特征为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无霜期变化在100—160天之间,分布趋势为由东向西逐渐增长。
水文
代县境内最大河流为滹沱河,属海河水系,横贯全县东西,县境内全长40千米,流经8个乡镇,年均流量为0.02—2.63立方米/秒。北面由东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东沙河、关沟河、东茂河、西茂河;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年均径流量为1.84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5月,代县有农用地82.56万亩,含耕地43.47万亩、林地33.77万亩、园地2.96万亩;天然草地2.3630万亩;建设用地8.51万亩;水域占地14.88万亩;未利用土地147.73万亩,含荒草地、裸岩、田坎、盐碱地、宜林荒山荒地、其它地;特殊用地0.31万亩。
矿产资源
代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知矿藏共24种,大型矿床7个,中型矿床2个,小型矿床10个,矿点、矿化点197个,探明储量并列入《山西省矿产储量表》的有3种。铁矿为县境主要矿产资源之一,探明储量15.36亿吨;金红石远景储量2亿吨,探明保有储量8651万吨。此外,境内花岗岩、钾长石、石灰石、金、银、铜等也比较丰富。
生物资源
代县境内已发现陆栖动物70余种,其中鸟类39种、哺乳类19种,爬行类9种,西栖类6种;境内野生牧草约50种,较为出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等。
水资源
代县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16246.45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10.70立方米;地下水总量12亿立方米,开采利用量为2234万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23年9月,代县总人口17.9万。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061元、9707元。
第一产业
2023年,代县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9万亩,农业生产托管5.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4900亩,优种推广37万亩。生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37.8万头、6万头和18.8万只,家禽存栏量达5.1万只。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18%。
第二产业
2023年,代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亿元,工业投资1.57亿元,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户,净增小升规企业9户。
第三产业
2023年,代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98万余人(次)、门票收入4100余万元,同比增长400%、330%。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代县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8%,18677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新城小学、新城幼儿园即将竣工,代中高中部、初中部学生宿舍楼、餐厅,四中教学楼投入运行。评选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共计15人,选拔10名中青年干部和60名优秀教师到市直学校挂职锻炼、跟班学习。高考二本B类达线人数160人,比去年增加69人。
科学技术
2023年,代县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共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技人才24名。
文化事业
2023年,代县195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图书管理员配备率达到100%;完成农民画优秀作品巡展130场,“免费送戏下乡”65场,送电影下乡2340场,文化惠民活动3675场,惠及农村群众14万余人次。编创《金波琼酥》《代州黄酒赋》等精品剧目,特别是《天下归心》大型诗乐舞在忻州大剧院成功首演;举办“代县历史文化大讲堂”5期,开展“代县文旅人才培育工程”3期,培训学员5200余人次。
体育事业
2023年,代县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683场,参赛人数累计1.47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8%。
医疗卫生
2023年,代县慢性病诊疗服务率、家庭医生签约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保参保率达100%,县人民医院医技楼、传染病病区正式投用,县中医院、公办托育机构主体完工,县妇幼院通过“二甲”医院验收,195个村级卫生室开通医保定点结算系统,县医疗集团与山西省眼科医院、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医共体联盟,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市级医疗机构专家开展对口帮扶门诊接诊、义诊达1257人次。
社会保障
2023年,代县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张以上,62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国家保障。共发放各类就业补贴1156.78万元,完成新增就业315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4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公益性零工市场建成投运。
交通运输
代县境内京原铁路横贯东西,过境里程32千米,境内设阳明堡、县城、段村、正下社四个车站。京原公路(108国道)、大同公路(208国道)穿越县境,并于阳明堡处交汇。全县11个乡镇全部通油路,212个行政村及各重要旅游景点公路全部硬化。
2025年1月5日10时25分,集大原高铁代县雁门关站正式开通运营。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为代县,县因州名。
非遗文化
截至2023年9月,代县峨口挠阁、雁门民居建造技艺、黄酒酿造技艺、上阳花社火、面塑分别入选国家、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峨口挠阁),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民俗。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昭君出塞》《蓝桥会》《黄鹤楼》《打渔杀家》等剧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阁子3层至5层不等,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至6人,顶层1人。抬阁巡游时,一般用到4架阁子,多时可达6架甚至8架,每个阁子由4人或8人扛着前行。2008年6月14日,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峨口挠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9月,代县共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44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
风景名胜
截至2023年9月,代县共有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个(雁门关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个(代州古城景区、赵杲观景区、杨家将忠武文化园区景区),国家AA级旅游景区1个(白人岩景区)。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千米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杨家将保家卫国,金庸笔下的乔峰殒身于此,历史上昭君从这里出发,即烽火千年雁门关。
边靖楼
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心。居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为守望瞭敌、指挥作战做出重要的军事价值。城楼正面上悬“雁门第一楼”和“声闻四达”两块巨匾北面也悬有“威镇三关”的巨匾都是出自明清时期。
代县毛主席路居纪念馆
代县毛主席路居纪念馆,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东大街代县政府大院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6日下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等同志由陕北去河北西柏坡村途中路居这里。
地方特产
代县酥梨
代县酥梨,山西省代县特产,于2017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代县酥梨果型似鸭梨,皮薄肉厚,果核小。
代县小米
代县小米,山西省代县特产,于2018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代县小米品种主要来源于晋谷21号,所产小米米粒匀碎,色泽金黄。
代县大米
代县大米,山西省代县特产,于2020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代县大米颗粒大、饱满,整齐均匀。
代县黄芪
代县黄芪,山西省代县特产,于2021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代县黄芪条长顺直,分枝少,上端较粗,表面有不整齐的纵皱纹,老根中心呈枯朽状,黑褐色。
荣誉称号
2017年2月21日,代县入选“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0年6月30日,代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
2020年7月29日,代县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24年3月,代县入选“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入围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