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姓是中国姓氏之一。
历史发展
基本简介
据《史记》记载,仲姓为
姬周遗苗,仲氏渊源可追溯到上古
黄帝。因此,仲姓是
炎黄后裔数千年族系史中繁衍最古老、谱系最明确、辈分最清晰的家族之一。
考“仲氏族志”之纂修,始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56年)之《泗源志》;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更名为《仲氏志》;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复更名《仲里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曾续修,但又由于水灾及兵患,于光绪二年(1876年)方得以刊印,后一度失传。由华风
仲子历史研究会集体撰写、研究会理事长
仲崇义先生领衔的《
仲里新志》之修纂,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仲里新志》是在《仲里志》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当代思维和今人视角展示了
仲子生平、仲子思想、仲氏文化遗产,并增录了后人对仲子的系统评价、仲氏姓源研究及仲氏后裔分支情况。全书以“仲氏姓源”开篇,统领全志,设先贤
仲子、仲子集纪、仲庙、仲林、仲府等十卷,共43章53节,计45.3万字,附108幅照片和30幅图片。其以志体为主,兼取记、传、述、表、录等诸体,上起于
仲子诞生之公元前542年,下限在公元2004年的仲氏分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文理兼备,扼要简明。特别站在现代学术之高度,溯仲氏源流、辑
仲子史料、评仲子品行,为仲子研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仲里新志》不仅仅是仲氏后人一部家族谱志,同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文字见证。
1986年7月,时任黑龙江省讷河县信访办公室副主任的仲崇义(仲子第74代孙,1955年由山东梁山迁往黑龙江省讷河县),借办案之机,回老家山东省梁山县拳铺镇李官楼村探亲,发现了完整的《仲氏族谱》。经过一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故乡专门制作了铁箱,用石棉包好,派专人从梁山送到了黑龙江省讷河县。当时在全县只有一台复印机的情况下,县档案馆复印了《仲氏族谱》,原件“完璧归赵”。
1987年5月29日,《新华社通讯》刊发了《子路家谱在讷河县面世》的消息,接着《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黑龙江农村报》、《新民晚报》、山东《济宁日报》、《枣庄日报》、吉林《长春日报》、武汉《长江日报》等报纸均转载了这一消息,为扩大与仲氏族人的联系创造了条件。仲子第73代孙、原山东省邹城市政协委员
仲伟铸,也在邹城找到了《仲里志》,仲崇义开始萌发研究仲子历史和学术之念。
在长达十年的
仲子研究和考证过程中,仲崇义先生与仲氏故里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强。特别是经新华社首次报道,《子路家谱在讷河面世》的消息被全国各大报刊转发,各地的仲氏族人得以进一步沟通,联系更加紧密。1996年,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在
讷河成立,并于1996年在山东曲阜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初步达成编制《仲里新志》的框架意见。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以仲崇义先生为代表的仲氏后裔,历时18载,北呼南应,访今寻古,上溯厥源,下明流变,将2500余年仲氏一脉世系衍变予以清晰勾勒,完成了拜祖谒宗的寻梦之旅。
《族谱》是共祖同宗之血缘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的历史典籍,是以血缘联络族人的重要桥梁与纽带。由于种种因素的冲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文化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抢救家谱,无疑是致力于使中华民族文化免于断裂之善举。“敬天法祖,天、祖佑之”。愿每一位炎黄子孙皆以笃信之诚,为中华民族的壮丽史卷上留下自己清晰的痕迹。
姓氏源流
1、源流一
据《元和姓纂》记载,源于高辛氏,出自
黄帝后裔高辛氏之臣
仲堪、
仲熊两兄弟,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黄帝曾孙
帝喾,姬姓,名夋,号高辛氏,为五帝之一。帝喾属下有八个具有才德之臣,号称“八元”,与颛顼属下的“
八恺”齐名。“八元”是:伯奋、伯虎、仲堪、仲熊、叔献、叔豹、季仲、季狸,这八个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2、源流二
源于
任姓,是商王朝开国君主汤的佐相仲虺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仲虺,任姓,名莱朱,奚仲十二代孙,是商汤属下贤相,与伊尹一起辅佐一代圣君商王汤。
在仲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例如,周王朝的樊侯仲山甫,即其后裔。
3、源流三
①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祭仲,是春秋时期郑国卿大夫、政治家,他是郑庄公身边的著名权臣,史书上记载他“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
祭仲在郑国前后辅佐、扶立了五代国君,堪称春秋时期佐君最多的卿大夫之一。在祭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
②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子庆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叫庆父,字共仲。因乱鲁而遭到贵族与国民的谴责,最后身败名裂。
在庆父死后,其后裔子孙中有因避仇而改以先祖字为姓氏,称仲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仲氏、孙氏,世代相传。
③出自春秋末期卫国大夫仲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史称仲子,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
④出自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公子彭生之后,属于以先祖氏为姓。
公子彭生,姬姓,叔仲氏,是鲁桓公庶子公子叔牙之孙,在公子彭生的后裔子孙中,多称叔仲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仲氏者,世代相传。
4、源流四
源于
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庄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元公有一个儿子名叫皇野,字子仲。在子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仲姓后人尊仲堪为仲姓的得姓始祖。我国的仲氏家族来源端多,不过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古人的后裔之以仲为姓,都是在历史上的秦汉以前,因此仲氏家族的古老,自是不容置疑的。仲氏家族的始祖仲堪,是上古时名列“八元”的贤者(“八元”是指当时8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他们的当时职务,相当于教育部长。
迁徙分布
1、历史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仲姓大约有33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于湖南、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湖南为仲姓的第一大省,约占仲姓总人口的27%。明朝时期,仲姓大约有5万7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河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江苏为仲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仲姓总人口的一半。
2、当代仲姓分布
当代仲姓的人口大约有3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27%,为第二百四十五位大姓姓氏。自宋朝1000年来,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辽宁、山东、上海,这四省市的仲姓大约占仲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陕西、黑龙江、河南、安徽、甘肃等地。
江苏为仲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仲姓总人口的40%以上。仲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沪皖、浙江大部、江西北端、湖北东北、河南东南、鲁辽大部、吉黑、内蒙古东部、陕西西南、甘宁大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以上,最高可达0.2%以上,其中江苏
沭阳仲姓人口比例更高,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2.2%,居住了大约77%的仲姓人群。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1、郡望
仲姓的望族居中山郡(今河南省登丰县西南)、乐安郡(今山东省广饶县)。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云:仲姓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中有记载云:仲姓望出乐安、中山。
乐安郡:东汉将原有的
千乘郡改为乐安郡,相当于今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
2、堂号
乐安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三善堂:分布于江苏赣榆、兴化、沭阳一带。
东鲁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1、翰博府《仲氏家训》,作者明朝
仲于陛,现收藏于山东省莱阳市穴坊镇。
2、《仲里志》(今名《志》、《泗源志》、《仲氏志》、《仲氏家谱史志》),著者待考,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起纂,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编辑,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
3、《江苏宝应仲氏家乘:不分卷》,(明)仲代勋编,明崇桢十五年(公元16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
4、《江苏广陵盂城仲氏家乘:不分卷》,(明)仲代勋辑,明崇桢十五年(公元164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5、《甘肃兰州宛陵支胍兰州仲氏敬修堂宗谱稿》,著者待考,民国初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于
中国国家图书馆。
6、《江苏
江阴仲氏宗谱六卷》,(民国)仲朝桢编,民国十四年(公元25年)铅印本。注:始迁祖为(明)仲遗山。
7、《仲里新志》,仲崇义主编,2006年计算机
激光照排胶印本。现收藏于江苏省海安县中华仲子历史文化研究会。
8、《江苏
赣榆仲氏支系家谱》,著者待考,2006年计算机排版打印本。现收藏于江苏省赣榆县官河乡
仲官河村。
9、《山东莱阳仲氏支谱》2004年版,主修仲惟生。民国版主修仲巨川,现收藏于烟台莱阳穴坊镇。
字辈排行
1、山东济宁仲氏字辈(自64代起)
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
崇惟昭光辉,怀如敦恒循。
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
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
国祚享祯利,乾坤乐泰康。
注:个别地区崇米昭光辉(如安徽省五河县)
2、甘肃兰州仲氏字辈
锡大玉佑国,炜福承万德。
弘仁懋业敦,学允许衍宗。
3、盐城大丰字辈
蕴跃正礼绪,尔芝学立春。
寿以文庆汉,林海福存涛。
荣华同增进,辉越百世高。
唯和旭森晟,怀远甚至超。
嵩岳堃龙领,德愔鼎安韬。
宗祠楹联
1、四言通用联
①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八元留誉;
二仲启源。
注:全联典指仲姓的得姓始祖仲堪、仲熊两兄弟事典。
②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雷精感孕;
崧岳降灵。
注: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卞地人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喜闻过,事亲孝,有政事才干。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为
季孙氏的家臣,后做
卫国大夫
孔悝的家臣。据传其母感雷精而生他。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
仲山甫(一作“父”),受封于樊,又称樊仲,宣王“料民(调查户口)于太原”,他曾劝谏,辅佐
宣王中兴。《诗经·大雅·崧高》有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③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圣门高弟;
商鼎元臣。
注:上联典指春秋鲁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下联典指商
仲虺,为成汤王
左相。
2、七言通用联
①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中流砥柱挽狂澜。
注: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仲姓的“仲”字的析字联。
圣门高弟仕卫宰;
江都诗人集浮山。
②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有
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仕卫为邑宰。下联典指宋代进士
仲并,江都人,官到光禄丞。工诗文,有《浮山集》。
③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光华梅谱流芳远;
翰村诗集播誉长。
注:上联典指北宋画家、高僧
仲仁,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擅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下联典指清代诗人仲冯保,号翰林,常熟人。有《翰林诗稿》。
④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到此便为浮海客;
于今谁是问津人。
注:此联为山东省济宁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⑤林纾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句为偶拈无次第;
梦常半记不分明。
注:此联为近代古文家、翻译家林纾赠仲珊联。
⑥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一时逊国难为第;
千古名山尚属虞。
注:此联为
周太王次子
仲雍祠联。祠在江苏省常熟市
虞山。“逊国”,辞让国位,指
周太王次子,为成全太王立幼子
季历,与兄泰伯同避江南事。
3、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①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敷教宽平,德留内邑;
以人为本,哲论昌言。
注:上联典指宋代良吏仲大年,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下联典指东汉哲学家仲长统,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开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②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注:此联为山东省济宁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4、中堂
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厥志,俎豆辉煌分土分民肇千秋,车马轻裘
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于行,冠裳蠄虬锡官锡命衍万代,累茵列鼎
先贤仲子卫圣公暨历代昭穆统此之灵位
姓氏名望
历史名人
上古进名列“八元”的贤者。“八元”指当时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即《左传》提及过的:伯奋、仲堪、伯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李里、忠肃共、懿、宣、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仲堪、仲熊,是被舜帝举为“布王教于四方”的人。
仲虺
曾作《仲虺之诰》,因而名垂青史。
字子路,又字季路,前542年―前480年,春秋时鲁国卞邑人(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师从
孔子,并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孔门十哲”(政事科)之一,也是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有为母
百里负米的故事,被元朝郭居敬列入《
二十四孝》。公元前481年,卫国内乱,
孔悝被劫,仲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
蒯聩所杀,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孔子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宋高宗赞:“开堂惟先,千乘惟权,陵鼎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清朝
乾隆题:“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公元72年,始于曲阜孔庙从祀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追封为“卫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宋真宗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 年),
宋度宗进封其为“卫公”,明嘉靖九年(1530 年),改称“先贤仲子”。
仲大年
宋代良吏,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
仲兆琚
又名仲八,清末民初江苏省赣榆县(今连云港市赣榆区)仲官河村人。绿林好汉,劫富济贫,倾向革命。其事迹《海丰传》(已失传)上有记载。
此外,仲姓名人还有:唐代有太常博士
仲子陵,宋代有天章阁侍制
仲简,明代有陕西按察使
仲本,清有监察御史
仲永檀等。
当代名人
仲曦东
仲曦东(1915-1984),原名仲崇兴,别名仲子凌,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龙
东乡(今
北马镇)南仲家村人。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6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著有理论著作和回忆录多篇,先后出版的有《
增强党的团结》、《谈谈党的整风经验》、《论共产主义风格》、《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等专著,共约35万字。
1944年5月生,江苏铜山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1929年6月—2019年12月31日,山东黄县人,1943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纪委驻原冶金工业部纪检组组长、原冶金工业部党组成员。
1920年9月-2022年12月28日,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历任出版总团发行管理局处长兼
新华书店总店办公室主任,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
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参与编撰了《生活书店史稿》,主编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献史料集》(上下册)、《文化部工作记事》等。
194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64年参加工作,曾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四川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1984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研究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博士生导师,兼任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客座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48年9月出生,辽宁辽阳人,中共党员,中共十六大代表。曾任辽宁省计委、发展计划委、发展改革委任党组书记、主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1953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1968年11月参加工作,2006年10月任省纪委副书记。曾任安徽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1956年5月生,江苏沭阳人,现任安徽省省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1966年,江苏金坛人,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1985届激光物理专业毕业生,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物理系终身正教授,先后当选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光酶,光受体,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和超快蛋白质电子转移动力学。曾获得斯隆研究奖、德瑞福斯教师-学者奖、古根海姆研究奖,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教授奖。
1938年2月12日-2020年4月13日,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
阿拉伯语专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会长。中国翻译界最高荣誉“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著名阿拉伯语专家、我国著名阿拉伯语文学研究学者。撰写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通史》等著作,分别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填补了我国阿拉伯文学史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