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马的伊莎贝拉(全名:伊莎贝拉·玛丽亚·路易莎·安东涅塔·费迪南达·朱塞平娜·萨韦里亚·多梅尼卡·焦万纳,意大利语:Isabella Maria Luisa Antonietta Ferdinanda Giuseppina Saveria Domenica Giovanna;1741年12月31日-1763年11月2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第一任妻子,她在丈夫成为皇帝之前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伊莎贝拉·玛丽亚·路易莎·安东涅塔·费迪南达·朱塞平娜·萨韦里亚·多梅尼卡·焦万纳于1741年12月31日出生在西班牙王国马德里的布恩雷蒂罗宫。她是西班牙的费利佩王子的第一个孩子和长女,费利佩自1748年至去世前是帕尔马、皮亚琴察和瓜斯塔拉公爵
菲利波一世,伊莎贝拉的母亲法国的
路易丝·伊丽莎白公主是他的堂侄女。伊莎贝拉的祖父母是西班牙国王
费利佩五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帕尔马的
伊丽莎白·法尔内塞;外祖父母是法国国王
路易十五和波兰公主
玛丽·莱什琴斯卡。
路易丝·伊丽莎白在生下伊莎贝拉时只有14岁,伊莎贝拉的父母婚姻并不幸福,近10年以来,伊莎贝拉一直是唯一的孩子。出生两个月后,伊莎贝拉的父亲去参加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直到伊莎贝拉八岁时才回来。伊莎贝拉的母亲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她对伊莎贝拉没有多少感情,可能觉得孩子是个负担。伊莎贝拉出生后的头七年,是在祖父西班牙国王
费利佩五世的马德里宫廷中度过的,祖母
伊丽莎白·法尔内塞王后是小伊莎贝拉生命中的主要影响者。
1748年《
第二亚琛和约》签订后,伊莎贝拉的父亲成为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爵
菲利波一世,这些头衔以前属于他母亲的
法尔内塞家族。伊莎贝拉成为帕尔马的公主,也是新的波旁-帕尔马家族的成员。在凡尔赛短暂停留后,伊莎贝拉和她的母亲于1749年11月抵达帕尔马。意大利小公国的生活被路易丝·伊丽莎白公爵夫人仿照奢华的法国宫廷改造成了一个精致而有文化的宫廷,这有助于伊莎贝拉成长为一位有教养和聪慧的女性。她很快就被严格的宫廷教育所束缚,这种教育填补了母爱缺失的空白。来到帕尔马后,路易丝·伊丽莎白生下一儿一女(后来的帕尔马公爵
费迪南多一世与西班牙王后
玛丽亚·路易莎)
伊莎贝拉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求知若渴,对许多事情都很感兴趣。她阅读了意大利和法国哲学家的著作,并对数学和军事问题有所了解。伊莎贝拉很有音乐天赋,擅长唱歌、拉小提琴和大键琴。她还会画画,并开始写一些严肃的话题。成年后,伊莎贝拉写作的主题多种多样,包括对自己生活、哲学和周围世界状况的分析。伊莎贝拉写过一本幽默的自传《惊奇历险记/心不在焉的冒险之旅》(Les Aventures de l'étourderie)。在她的基督徒的思考中,她写下了自己对许多宗教问题尤其是对死亡的看法。作为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敏锐心理的年轻女性,她还写过多部关于教育、政治和军事等问题的反思性文学作品。
路易丝·伊丽莎白性格多变,野心勃勃,她无法忍受将自己奔放的女性魅力局限在一个偏远的小宫廷中,她经常逃到父亲的凡尔赛宫廷中长期居住。 因此,她将自己作为母亲的雄心壮志,对孩子的爱和关注都集中到儿子费迪南多身上。
婚姻安排
伊莎贝拉一次又一次地表达了她想成为修女的愿望,但在她身上还有其他安排计划。路易丝·伊丽莎白极力推动加强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关系,提议让伊莎贝拉与奥地利女大公
玛丽亚·特蕾西娅(她是哈布斯堡王朝世袭土地的合法统治者,因与
弗朗茨一世的婚姻而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后,但她的丈夫将统治权留给了她,所以她实际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的长子、奥地利的约瑟夫大公(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约瑟夫二世)结婚。
尽管计划因
路易丝·伊丽莎白于1759年12月6日去世而中断,但在1759年1月31日,哈布斯堡国务会议已经决定批准约瑟夫大公与伊莎贝拉的联姻计划,并让伊莎贝拉的外祖父、法国国王
路易十五对此感兴趣。1759年夏天,路易十五派罗什舒阿尔伯爵前往帕尔马,征求得到公爵
菲利波一世的同意。1760年1月,玛丽亚·特蕾西娅派遣菲尔米安伯爵秘密前往帕尔马,为婚姻谈判做最后的收尾工作,并向宫廷和未婚妻汇报情况。菲尔米安的报告终于让维也纳的宫廷放心了,他们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婚礼做好了准备。
唯一的困难来自那不勒斯宫廷,他们希望玛丽亚·特蕾西娅的长子能迎娶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王国国王卡洛(菲利波一世的哥哥,后来的西班牙国王
卡洛斯三世)的女儿,并对帕尔马宫廷的成功表示不满。对于那不勒斯的抗议,帕尔马宫廷的答复是,卡洛的女儿
玛丽亚·何塞法·卡梅拉和
玛丽亚·路易莎都比伊莎贝拉年纪小,也许与玛丽亚·特蕾西娅的其他儿子
卡尔·约瑟夫大公或利奥波德大公(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利奥波德二世)更相配。
1760年9月5日,一场代理婚礼在
帕多瓦的帕多瓦大教堂举行。列支敦士登亲王约瑟夫·文策尔一世曾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军队中立下赫赫战功,还曾担任过神圣罗马帝国的外交官,他被授予护送伊莎贝拉前往奥地利维也纳的殊荣。1760年10月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的
奥古斯丁教堂,年仅18岁的约瑟夫大公和伊莎贝拉在教廷大使维塔利亚诺·博罗梅奥红衣主教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
宫廷生活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人的妻子,伊莎贝拉在宫廷中拥有显赫的地位,但这并不妨碍她继续创作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和妇女问题的文学作品。伊莎贝拉在哈布斯堡宫廷中生活得并不自在,约瑟夫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伊莎贝拉却讨厌严格的宫廷仪式,对约瑟夫非常拘谨。玛丽亚·特蕾西娅也没有注意到儿媳过分倾向于隐居和沉默的生活。
约瑟夫的妹妹
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大公是伊莎贝拉最好的朋友和最亲密的知己。一些现代历史学家认为,伊莎贝拉和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很可能有着浪漫的女同性恋关系,甚至还可能有性关系。她们用法语交换信件和小纸条,但只有伊莎贝拉写的近 200封信和纸条流传了下来。她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可以和
俄耳甫斯和
欧律狄刻相提并论。伊莎贝拉的信件和笔记显示了她对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的深厚感情,也是浪漫的关系的特征。
伊莎贝拉和咪咪不仅因为对音乐和艺术的共同兴趣而结合在一起,而且因为彼此深爱而结合在一起。她们每天都给对方写长长的信,在信中他们表达了她们的爱意。虽然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的信显示了她快乐的天性,伊莎贝拉的感情却是复杂的,在她的情感表达中,她表现出了某种悲观,反映出她对死亡的日益痴迷。
在一封这样的信中,伊莎贝拉写道:
她在另一封信中写道:“别人告诉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应该是向上帝祈祷,而我每天起床想的第一个人却是我的爱人,因为我对她的思念永不停歇。”
只有伊莎贝拉的信得以保存,
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的书信在她死后被毁。
怀孕和死亡
然而,作为王位继承人的妻子,伊莎贝拉的责任是生下一个健康的继承人。尽管如此,公主还是对她的丈夫产生了不安的情绪,这是由对性亲密和怀孕可能性的焦虑引起的。
到1761年底,也就是结婚一年后,伊莎贝拉怀孕了。这是一次特别艰难的怀孕,伊莎贝拉遭受了身体疾病、情绪低落和对死亡的恐惧。约瑟夫被冲昏了头脑又缺乏经验,不能完全理解妻子的痛苦,这让她的情况更加糟糕。1762年3月20日,经过9个月的精神和身体上的紧张,伊莎贝拉生下了一个女儿,他们给她取名
玛丽亚·特蕾西娅。伊莎贝拉生下孩子后在床上躺了六个星期。
伊莎贝拉分别在1762年8月和1763年1月经历了流产。这两次流产加剧了她的精神不安,使她陷入抑郁,削弱了她的生活意志。她的婆婆
玛丽亚·特蕾西娅生育过16个孩子,她非常担心,建议儿子约瑟夫等六个月再尝试要孩子。然而,伊莎贝拉很快又怀孕了。
按照传统,宫廷夏季在维也纳
美泉宫度过,但远离人口较多的维也纳市中心。1763年,温暖的天气一直持续到秋季,宫廷于1763年11月14日返回位于维也纳市中心的
霍夫堡皇宫。伊莎贝拉本希望留在更加偏僻的美泉宫。当时她已有六个月的身孕,而且有报道称维也纳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
天花病例。回到霍夫堡皇宫后,伊莎贝拉于 1763年11月18日开始发烧,很快就被确诊为天花。伊莎贝拉因高烧提前三个月分娩,1763年11月22日,她生下了早产的第二个女儿。按照伊莎贝拉的要求,婴儿受洗取名为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但小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在当天就夭折了。
分娩后,伊莎贝拉很少有知觉,但在清醒的时候,她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已经出过天花的约瑟夫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离不弃地照顾她。1763年11月27日,距离伊莎贝拉22岁生日还有一个月零三天,她在奥地利维也纳霍夫堡皇宫死于天花。由于她的遗体仍有传染性,所以没有进行尸检或防腐处理,就被迅速安葬在奥地利维也纳卡普钦教堂的
皇家墓穴的玛丽亚·特蕾西娅墓穴中。她的女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的小棺材被放在伊莎贝拉的棺材下面。1770年,伊莎贝拉七岁的长女
玛丽亚·特蕾西娅因胸膜炎去世,她的棺材被放在母亲和妹妹的棺材旁边。
伊莎贝拉的死让约瑟夫悲痛欲绝,从此一蹶不振。约瑟夫在给伊莎贝拉的父亲
菲利波一世的信中写道:“我失去了一切。我可爱的妻子和唯一的朋友不在了。(......)多么可怕的分离!我能挺过去吗?是的,但我一生都会不快乐。(......)我再也享受不到什么了。”
在母亲的坚持下,约瑟夫与他的第二代表姐、巴伐利亚的
玛丽亚·约瑟法公主再婚(1765年1月至1767年5月),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巴伐利亚选帝侯
查理七世和奥地利的
玛丽亚·阿玛莉亚女大公(
玛丽亚·特蕾西娅的堂姐)的女儿。随后,在1765年8月,伊莎贝拉的公公
弗朗茨一世去世,约瑟夫继承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约瑟夫二世。1767年5月28日,在经历了两年的无子婚姻后,
玛丽亚·约瑟法和她的前任伊莎贝拉一样死于天花。约瑟夫终身未再婚。
1770年1月23日,他们的女儿
玛丽亚·特蕾西娅女大公死于胸膜炎,享年7岁。这个损失对约瑟夫来说是巨大的。在他唯一的孩子死后,约瑟夫逐渐退出了公众生活。
所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