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上沅(1897年10月4日—1970年4月30日)湖北江陵人。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
人物生平
余上沅(1897-1970)湖北江陵人。中国戏剧
教育家、理论家。
湖北江陵人。生于1897年10月4日。1970年4月30日在
上海逝世。余上沅1912年入汉口文华学校,毕业后升入大学部文科学习。后经
胡适、
陈独秀
清道光年间,湖北名伶米应先(喜子)、余三胜先后将汉调(今称汉剧)带到京城,后来汉调和徽调融为京剧,米、余二人被誉为京戏的开山鼻祖。几十年后的民国年间,又是有两位热爱戏剧的湖北学子自
黄鹤楼下进入清华学校,再留学美国。他们在大洋彼岸发起“国剧运动”,在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此二人就是湖北沙市的余上沅和湖北浠水的闻一多。
1924年夏,余上沅、闻一多先后汇聚于地处纽约江滨的万国公寓。同住公寓的还有张嘉铸、赵太侔、
熊佛西等热爱戏剧的中国留学生。余上沅在
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戏曲文学与剧场艺术,闻一多此时主攻方向是美术,且对舞台布置和服装设计很有兴趣。这几位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聚集在大洋彼岸,事出偶然,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在纽约的日子里,余上沅经常与张嘉铸、赵太侔、闻一多、
熊佛西等人聚会。这些志同道合者,每每相约至中华酒楼,边吃馄饨、喝五加皮,边谈论戏剧艺术,并跃跃欲试。不久,闻一多与
熊佛西合编了一个独幕剧,接着又与余上沅、赵太侔合作组织了《牛郎织女》(
洪深编剧)的演出。初试成功,同道们笑逐颜开,欲再上一层楼。
1924年冬,剑桥中国同学会发起自编自演英文剧《此恨绵绵》(一名《杨贵妃》)。此剧取材于中国古典名剧《长生殿》,余上沅在改编时,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浓厚的写意特征,并由闻一多译成英文。开演前,余上沅与闻一多、赵太侔、张嘉铸等几位编导人员日夜聚集于一起,为每一句台词、每一道布景、每一线灯光而运筹、斟酌。大家尽管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统一到一起。在华侨商人的资助下,《此恨绵绵》终于万国公寓礼堂正式公演。扮演杨贵妃的黄倩仪和扮演唐明皇的黄仁霖,身着闻一多设计的绘有大海、红日、白鹤的华丽戏服,加上赵太侔以象征手法设计的布景和灯光,演得格外起劲。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还有谢冰心分饰剧中角色。观众掌声不绝,演出大获成功。次日,报纸上刊登出赞扬文章,称:《此恨绵绵》“胜过其它各国的一切表演,为国家争取到光荣”(《黄仁霖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落幕那天,余上沅、闻一多、赵太侔、张嘉铸等四位主要编导人员,聚集在余上沅寓所的围炉旁,边烤火,边总结这次演出的得失。在海阔天空的泛论中,四位热血青年讨论出一个前卫话题:“
国剧运动”,“国剧运动”,就这样被提出来了。
如何开展“
国剧运动”,余上沅等人首先进行了大量调查。他们跑遍纽约各个剧院,了解剧场建设知识。连筹建剧院所要涉及的颜料店、电器公司、玻璃店、布店、服装店、珠宝店、胶铺、石灰铺、照相馆等他们都曾多次光顾过。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酝酿,又经十几次修改,他们起草了一个《北平艺术剧院计划大纲》。《大纲》设想:筹建北平艺术剧院、演员学校、戏剧图书馆、博物馆;创办《傀儡杂志》;筹集选送留学生学习戏剧艺术的资助金,还有一些演出的节目。
这个时期,余上沅、闻一多、张嘉铸、
熊佛西、林徽音、梁思成、梁实秋等旅美的戏剧爱好者,还发起成立“中华戏剧改进社”。大家“公决由刊行出版物入手”,计划刊行专注于戏剧方面”的出版物有《雕虫》、《河图》两种。消息传出,投稿者纷纷。
1925年1月28日,余上沅致函
胡适,介绍他们在美国“于戏剧艺术具有特别兴趣而又深有研究”。信中还邀请不久前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诸先生加入中华戏剧改进社。
《此恨绵绵》演出成功,余上沅等人在
旅美华人中声名大振,剑桥中国学生会的主持者也大受鼓舞。1925年春,他们发起自编自演英语剧《琵琶记》,并特邀余上沅和赵太侔指导排演。3月28日,《琵琶记》在美国著名剧院之一---波士顿考普莱剧院上演,再获成功。
中国留美学生两次英文古装演出,使广大观众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反映强烈。当地的《基督教箴言报》还专门报道了中国留学生的这一盛事。
1925年夏,余上沅、闻一多等几位志同道合者陆续回国。后来他们创办了北平艺专戏剧系,在《晨报·副刊》开辟《剧刊》专栏讨论国剧,在
上海创办《新月》杂志倡导“
国剧运动”,还在北平创办了“小剧院”,培养了白杨等一批杰出表演艺术家。回国后,他们最杰出的工作是,创办了“当时戏剧最高学府”---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来,中国舞台和银幕上许多中坚人物都出于该校。
1926年秋,余上沅任
上海光华大学、
暨南大学等校教授,并与
徐志摩等筹办新月书店,担任编辑兼经理,翻译《长生诀》《可钦佩的克莱敦》等外国名剧出版还收集有关戏剧论文辑成《
国剧运动》一书1928年冬,复受北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秘书之聘,兼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并业余组织北平小剧院。在此期间他先后导演了《茶花女》《法网》等名剧。1935年秋,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成立,被聘为校务委员兼校长。他先后聘请了应云卫、陈治策、
曹禺、
马彦祥、王家齐等人为专任导师,自兼表演主课教师,并导演了W.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等。抗战开始,余上沅率剧校撤退到长沙、重庆,组织学生课余演出街头剧,宣传抗战。1939年春,再度迁校四川江安,1941年剧校改名为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余上沅一贯遵循蔡元培的治校经验,延聘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任教同时倡导教师科研活动,率先撰写了《表演艺术大纲》、《导演艺术大纲》和《舞台设计提要》等文,对于建立正规化戏剧教育制度和培养戏剧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胜利后,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回南京。1948年秋乘赴英讲学之便,去
捷克斯洛伐克出席了
国际戏剧协会第一届年会。1949年初返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于沪江大学任教。后转入复旦大学。1959年调至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编写了《西洋戏剧理论批评》《戏剧概论》诸讲稿,还翻译了贝克的《戏剧技巧》等名著多种。
人物评价
余上沅生于1897年,自幼喜欢看戏。他家境清寒,7岁在同屋刘寿林开办的私塾附读,12岁辍学到布店当学徒,15岁时他考入
武昌文华书院陈独秀,并由陈独秀介绍给了
胡适。1920年,余上沅入北京大学英文系读书,毕业后到清华学堂任教。1923年他得到清华学堂半公费补助留学美国。从1921年到1924年,余上沅积极参加
新文化运动余上沅赴美留学的另一半费用是由父亲的朋友资助的,条件是余上沅必须学政治。而余上沅和
熊佛西等到美国后,先在匹茨堡卡内基大学戏剧系攻读,后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不肯学政治的余上沅失去了资助,他不得不于1925年提前回国,同行的有赵太侔、闻一多。
回国后的余上沅和赵太侔、闻一多一起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开办了戏剧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正式学校里开设戏剧系,也是余上沅为中国戏剧教育事业努力终生的开始。
吴祖光教育家的道路;他决不缺少作为一个戏剧艺术家的素质和才能,但是他看得更高更深更远,他着眼于更宽广的戏剧事业。只有富于牺牲精神的人才能做一个真正的
教育家躬耕于戏剧教育园地的余上沅于1935年在南京筹建了国立戏剧学校,并担任校长。学校最初为两年制,结合教学经常举行演出。余上沅除授课外,还担任导演。第一届学生于1937年毕业,毕业大戏即是余上沅导演的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剧校迁徙,沿途进行抗日宣传演出。1940年剧校改为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曹禺曾任剧专教务长,
张骏祥、
焦菊隐、
洪深、
马彦祥、
吴祖光、
应云卫、
陈鲤庭、吴晓铃、金韵之、杨林彬、
黄佐临等,都曾在这里执教;
凌子风、
谢晋、刘厚生等,曾在这里深造。
解放后,余上沅在
上海沪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业余仍关心戏剧活动,曾为学生剧团导演过《阿 Q正传》等戏。作为
上海上海陈衡哲之妹)曾说过余先生幼时家住沙市九十铺,经当地人指点,我们来到了原来的九十铺,沙市区红门路一带,车水马龙间根本没有了当时一个布店学徒的家。
余先生一生的贡献虽然卓著,他本人却如同流星一般滑过中国戏剧界的天空,光芒被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了,但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延续至今。
家属成员
1926年年底,余上沅和出身名门的陈衡粹结婚。
儿子:余安东(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四子余同希(教授)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