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绂(1901年2月19日—1993年5月15日),字叔佳,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植物病理学家、农业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1901年2月19日,俞大绂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籍浙江绍兴。幼年随家在上海和安东(今丹东)读小学。
1918年,俞大绂进入复旦大学预科专修数理。
1924年,俞大绂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他主学农科、兼修化学,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
1928年,俞大绂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到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1932年,俞大绂获得依阿华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Sigma Xi荣誉会员和获得“斐陶斐”奖。同年回国后,担任金陵大学教授(至1938年)。
1938年,俞大绂进入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工作,担任教授。
1946年7月,俞大绂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
1948年,俞大绂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俞大绂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至1982年)。
1955年,俞大绂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俞大绂当选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同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
1958年,俞大绂培育出中国特有的3010优良赤霉素菌种。
1959年,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微生物专业,俞大绂创办并主持专业工作多年。
1980年1月,俞大绂出任“文化大革命”后的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
1993年5月15日,俞大绂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俞大绂育成抗黑粉病小麦、抗荚疫病大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首创中国禾本科作物黑粉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对粟病及蚕豆病害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对苹果树腐烂病、谷子红叶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首先开展赤霉素的研究,培养出优良菌种,研究提出发酵工艺流程及提纯技术在稻恶苗菌的异核遗传研究中,提示该菌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核型组成的异核体,阐明异核现象在自然界中是否普遍存在的国际上长期争论问题,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
20世纪20至30年代,俞大绂从事禾谷类作物抗病育种及种子消毒的研究,育成抗黑粉病的小麦品种,抗荚疫病的大豆品种,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等。并和同事们研究小麦条锈病和禾谷类作物黑粉病。这些30年代后期的研究结果曾在美国有关杂志上发表。他还和同事们首先报道小麦秆黑粉菌具有生理分化性,开创了中国生理小种研究的先河。30年代,首先对粟病害和蚕豆病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研究资料成为中国经典资料,并出版了专著。40年代,在日本侵略中国,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对中国作物病毒病害和细菌病害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首先研究并发表了《中国植物病毒病害的观察》及《豌豆耳突花叶病毒》、《蚕豆细菌性茎枯病》等多篇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中国植物病理学领域都是开创性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俞大绂主持了东北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1951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苹果树腐烂病,并迅速蔓延。当时,300多万棵苹果树濒临死亡。俞大绂带领防治小组奔赴病区,对发病规律及侵染循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防治措施。当地政府动员了数万群众,参加这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战斗。在俞大绂和防治小组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制止了正在蔓延的病害,果树又恢复了生机,他们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政府的嘉奖。
俞大绂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同事一起承担了防治谷子红叶病的任务。他们奔波于华北、西北等地,采集标本,深入生产第一线反复试验,终于找出了药物防治和抗病育种的有效措施。这项工作不仅在中国谷子红叶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成果;而且在病毒病害的深入研究以及学科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大绂主持开创了中国植物抗疫工作。开办了植物检疫培训班,培养了首批检疫人才,为发展中国植物检疫工作,从组织上,普及植物检疫知识上打下了基础,在学科上也填补了空白。在此期间,俞大绂还带领学生到浙江黄岩,以柑桔疱痂病作为主要检疫对象进行防治和检疫工作,与当地密切合作,终于控制了病害,从而增加了出口量,支援了国家建设,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检疫技术干部。在这一时期,他还为四川防治柑桔溃疡病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农业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表扬。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俞大绂主持下开展了真菌的遗传变异,特别是异核现象的研究,在微生物遗传学方面开辟了新领域。他和他的助手们先后以水稻恶苗病菌、玉米叶斑病孺孢菌、棉花枯萎病菌和炭疽病菌为材料,研究真菌变异性、异核现象、致病力以及菌种在自然界中形成异核或进行准性生殖对抗病育种的影响等问题。
1966年在水稻恶苗病菌(能够产生赤霉素也叫赤霉菌)的异核遗传研究中,揭示了该菌在自然界中以3种不同核型组成异核体,并证明各异核菌株系在赤霉素产量和寄生力上均有差异。该项研究采用选择培养基直接自病株分离、培养、简便地观察现象,从而有力地阐明了异核现柑橘溃疡病象在自然界中是否普遍存在这个长期有争论的问题,并指出异核体内致病力极弱或根本无致病力的异核如何能传递下去。此项研究结果《赤霉菌的自然变异研究》,发表在1966年的《中国科学》(英文版)上,此成果获1980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中断,俞大绂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在极困难的条件下,1973年开始了赤霉菌的遗传变异研究工作。1978年北京农业大学迁回北京原校址,俞大绂带领他的助手和研究生继续进行了大量的真菌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这项研究在1980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奖。
截至1993年5月,俞大绂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专著10部,译著8部。
人才培养
俞大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田间试验他都亲自动手。在西南联大清华农业研究所工作条件很差,他和助手管理几十亩试验田,整地、播种、记载、考种都亲自参加。对这种单调的重复劳动,有的助手表示厌倦,俞大绂说:“学打铁要先拉五年风箱”,以此教育青年树立扎实的学风和坚强的意志。
俞大绂主讲过《植物病理学》《病原细菌学》《真菌学》《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等课程。
俞大绂从事研究与执教达半个多世纪,培养了众多相关人才。
林传光、
裘维蕃、
吴友三、
方中达、
王焕如、
王清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俞大绂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
俞明颐曾在湖南省和东北地区担任总办和镇守,他的母亲
曾广珊是清朝重臣
曾国藩的孙女。包括俞大绂在内,共有兄弟姐妹10人,分别为:
俞大维、俞大纶、俞大绂、俞大絜、
俞大纲五个兄弟,俞大缃、俞大绚、俞大缜、
俞大絪、
俞大彩五个姐妹。
1964年,俞大绂患有眼疾,后左眼失明,右眼浑浊,双耳也有神经性耳聋。一次,他患了疟疾,高烧畏冷,但他在发病间隔时,仍照常去实验室工作或去教室上课,同学们深受感动。
俞大绂“嗜书成癖”,他的主要财产就是书籍。在“文化大革命”和学校搬迁期间,他仍然把被丢掉的书籍收集并珍藏起来;甚至住院治病期间,直至目前行动不便时,仍然坚持每天看书学习。
人物评价
俞大绂虚心好学,知识渊博,对植物病理学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不少领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发展中国植物病理学奠定了基础。(南京农业大学档案馆评)
俞大绂自持极严、自奉极俭,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在西南联大农业研究所期间,虽极清贫,但他不为国民党政府高官厚禄所动。新中国建立后,他身为大学校长,清廉自持,纤尘不染,身着布衣,粗茶淡饭,深受师生们的敬佩。同时,他平易近人,年龄不分长幼,学问不分高低,都乐于和他接近。向他学习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热情洋溢,笑声朗朗,且不乏幽默感。助人为乐,诲人不倦的精神。给后辈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杜丽荣《乡音》评)
后世纪念
为纪念俞大绂院士,并勉励年青一代学子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俞大绂奖助学金”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设立。北京迪尔塔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首家资助方,为“俞大绂奖助学金”注入了首笔资金,签约仪式于5月17日在主楼308会议室举行。
“俞大绂奖助学金”面向生物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研究生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对以自筹经费为主的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进行学业资助,对二年级以上学业优秀的研究生进行奖励。由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研究生导师成立评审管理委员会,按照奖助学金评定条例进行公开评选。该奖助学金为开放式的,将随时接受其他公司和个人的资金资助。
2011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纪念俞大绂先生诞辰110周年,还举办了俞大绂纪念展、出版俞大绂纪念文集、设立俞大绂先生教育基金,俞大绂先生铜像揭幕仪式等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