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应麓(1878-1951),字咏瞻,江西广丰人。1900年考入江西武备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测绘专业,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辛亥革命后,任江西都督府军务厅长,代理督军,为南昌光复主要领导人之一。后任讨袁军兵站总监、大元帅府高参,在护法运动、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战争诸役中均有贡献。宁汉分裂后回乡。后集资筹办常玉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创建常山至玉山并延伸到广丰的民营公路,便利商民运输。抗战初期,俞应麓以辛亥革命元老身份,赴铅山石塘,公开支持闽浙赣红军北上参加新四军抗日。抗日战争时的1942年夏,侵华日军进入赣东北,要他出任伪职,遭严辞拒绝。解放战争时期,俞应麓甘冒风险,掩护共产党秘密工作,为解放赣东北作出贡献。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上饶地委、广丰县委和县政府任他为支前委员会主任,因成绩突出曾受多次表扬。1951年初,被以“通匪反叛”、“贪污公粮”以及恶霸等罪名判处死刑。1989年7月29日,江西省上饶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他无罪,恢复其政治声誉。
人物生平
俞应麓,字咏瞻,江西省广丰县人。1900年考入江西武备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测绘专业,在东京加入同盟会。
武昌起义前夕,各地革命风雷激荡,
李烈钧、俞应麓、
彭程万等奉
孙中山之命急归,李赴武昌,俞返江西,分头进行革命活动。彭程万在江西测量司,俞应麓主持了测绘学堂,积极扩大进步力量,筹划推翻清廷统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3日,九江宣布独立,革命形势高涨,但南昌当时尚在清朝巡抚冯汝暌严密控制之中,此时,俞应麓、彭程万积极会同南昌同盟会支部成员于10月28日在新军工程兵队部召开秘密会议,到会二十多人一致赞成立即响应武昌起义,迅速光复南昌。议定10月30日晚上发动起事,会上推选出俞应麓为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武昌共进会派来的代表丁立中取得联系。巡抚冯汝睽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派出军队去九江镇压新军,同时急调上饶统领
刘懋政率部来南昌加强镇守,又招募新兵百人防护抚院,并以双饷薪俸奖励部属坚决抗拒革命势力。
10月30日当晚十一时至十二时,革命军越城队和光复军先后进城,俞应麓率领测绘学堂学生和彭程万带领的测量司学员同时武装配合夺城。此时,清统领刘懋政率领大队人马已由上饶赶到南昌,兵临城下,势如千钩一发,俞应麓与彭程万不顾个人安危,挺身前往,对刘部进行策反工作,面谕刘懋政,晓以大义,动之以情,终于使刘懋政率部投向革命力量,及时粉碎了冯汝睽的阴谋。11月,俞应麓全力支持彭程万出任江西省都督,自己承担全省军务领导工作,迅速恢复社会秩序,严防残敌破坏。12月,在南京召开起义各省都督代表会议,选举临时大总统,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到会十七省代表,俞应蔍为江西省代表之一,投票支持选出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临时中央政府诞生。中央政府任命了北伐军第二军军长李烈钧回赣担任都督,彻底改组江西都督府,任命俞应麓为军政部长。
1913年4月上旬,江西都督府通电反对
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6月,袁世凯以“不服中央”的罪名免除了李烈钧都督职务,并派北洋军南下,进驻江西,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因此,孙中山在上海召开讨袁秘密会议,俞应麓与李烈钧前往参加会议,拥护中山主张,并主动提出,愿江西带头发难。7月,李回江西湖口要塞,进行部署,决定由李烈钧、俞应麓等九人组成讨袁军总司令部,俞应麓以军政部长兼兵站总监,肩负整个部队的武器装备及给养后勤重任。此时,俞应麓往来湖口、南昌之间,及时联络并动员各方面力量以利讨袁斗争。在南昌,
欧阳武出任都督,在总商会召开扩大的讨袁会议上,由俞应麓传达了湖口部署计划,会议一致签名通电全国。江西于7月12日宣布独立,江西成为孙中山讨袁斗争的大本营,引起全国震动。但终因军力不济,9月1日南京失守,
二次革命失败,参加讨袁起义的将领受到袁世凯通缉,俞应麓等跟随孙中山逃亡日本,在海外筹备继续反袁,保卫革命果实,志向不改,无所畏惧。
1915年秋,俞应麓与李烈钧经香港潜返云南,全力以赴,支持
蔡锷反袁斗争,俞应麓在云南讲武堂兼任教官,结交了反袁志士
朱德、
金汉鼎等人,并协助筹建护国军。李烈钧出任护国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今,俞应麓任军参谋长兼主力师师长。12月25日,云南宣告独立,护国军分三路进军讨袁,李烈钧与俞应麓率军出广西、取广东捷报频传。次年,贵州、广西、广东先后独立,举国掀起了反袁浪潮,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3月22日取消“
洪宪帝制”。
1917年8月,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10月,成立护法军政府,誓师北伐。俞应麓被授予陆军上将衔,孙中山大元帅亲与俞应麓等将领戎装合影,并赠予亲笔书写“博爱”字幅留念。其间一度曾命俞应麓代理江西督军。1922年,
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俞应麓随孙中山暂避上海,次年,受命与
许崇智等东征讨逆,转战惠州、潮州、汕头等地。
1924年冬,孙中山为顾全大局,应邀北上,行前,带病密约俞应麓等元老相聚,殷切相告:革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并已看到,革命党内部并非个个能坚持节操,今后斗争仍十分复杂艰难,希望有些同志从事实业,积蓄力量,长期奋斗,孙中山深知俞应麓耿直清廉,赠以巨额银元,以备日后谋生之需。俞应麓将此赠款存入汇丰银行,即使生活艰难亦不动用,直到全国解放后将存折及存户交出,由当地府代管。
孙中山北上谈判之次年8月12日在北平逝世,俞应麓陪伴身边。元老派开始失势,俞应麓徘徊沉思,怀念中山之伤感不能遏止,决心退出军政界,曾去南洋筹办橡胶园等企业,不愿再参加宁汉合流后的新政权,一代名将,尚在壮年岁月,却因不甘于折腰媚事权贵和受到歧视忌疑,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俞应麓在故乡亲友的劝邀下,回到故里广丰县城关镇定居。老友李烈钧、彭程万、金汉鼎等先后都来广丰探望过俞应麓,他们之间永远保持了深厚的友谊,并都敬重俞应麓的人品节操。欧阳武也为俞应麓的居宅书写了楹联,俞应麓旧日的同事和部属中有不少已投靠蒋政权成为显贵的,也来作过礼节性的拜访,也有奉劝俞应麓重新出仕,改善自己晚年生活境况,以利后裔升迁腾达,俞应麓均推说年老体衰而婉辞。1938年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的三支队,到铅山县石塘街集中,准备北上抗日。俞应麓闻讯,毅然不畏险阻,亲自代表各界群众前往石塘驻地慰劳战土,公开登台演讲,赞扬鼓励新四军抗日救亡的精神。
1942年5月,侵华日军沿浙赣铁路长驱直入,赣东地区沦陷。俞应麓的儿女亲家、大革命时期的老共产党员
汤日新家居广丰北乡樟坞村,那里山大林密,地处玉山、江山二县山脉犬牙交错,二人商议,潜避该处,日军统帅深知俞应麓能早年留日,与
汪精卫、
褚民谊等曾同在孙中山幕下同事,而汪与蒋政权之间又有某种默契,若能将俞应麓请出,维持江西局面,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奴役江西极为有利,为此,派人辗转送给俞应麓一封措辞谦恭的邀请信,恭迎会晤。俞应麓读信后撕掷于地,怒骂:“简直是荒唐,我不会当汪精卫的!”这位辛亥元老立即穿上草鞋,挂着竹杖,与汤日新转移到更深的山林,直到日军退出赣东。
抗战胜利后,俞应麓的儿子
俞百巍投入党领导的民主学生运动,并决定转学达德学院。俞应麓支持儿子的追求,亲自给他广东的老友,民革成员
许崇清写了信,请许关照孩子的安全,同时给孩子写了信去香港探望同盟会初期的老友
何香凝。从1947年起,直到江西解放,这三年间俞百巍经手输送给中共江西地下党组织的党报党刊及文件,均寄由俞应麓家收转,俞应麓承担了风险,主动进行了革命掩护工作。1948年9月,中共江西工委派上海联络站主任甘群光到广丰,进一步邀请俞应麓为中共地下斗争作掩护,俞应麓表明了拥护中共主张的明朗态度,掩护了地下党在他家建立广丰城关党支部和开展党的外围群众团体“信江解放社”的活动。为地下党活动筹集了经费,安置了地下党外来干部陈茂城到培英中学任教员,取得社会身份在当地活动,又和亲家汤日新共同掩护了中共赣东工委副书记熊荒陵在广丰长住开展工作。俞应麓保存的,当年从汤恩伯处买给常玉汽车公司护路队使用的长短枪支及弹药,也无条件地交给地下党赣东工委使用。
1949年初,广丰地下党支部筹建革命武装“信江支队”,党组织决定派党员俞玉昆打入伪乡公所出任乡长,控制敌伪武装,除向伪县府“贿买”伪职外,还必须填写政治上担保的推荐表,俞应麓签名盖章担任了保证人。1948年11月,俞应麓七十寿辰,中共南昌特委书记俞百巍根据党的指示,专程回广丰为父亲主持祝寿,利用祝寿为掩护,请俞老协助做国民党广丰县保安队长王其雨的策反工作。王其雨历史上当过土匪,已自新担任该职,拥有一批精良武器,当时为革命工作急需,地下党通过社会关系通知送寿礼赴宴,俞百巍直接与王谈话,晓以大义,指明出路,并在俞老声望影响下,王其雨表示愿意投诚,后来王其雨率部改编担任了革命武装“信江支队”的中队长。
1949年4月底,临近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一片慌乱,社会动荡,敌方企图多方破坏,中共赣东工委副书记亲到广丰俞应麓家,指示俞老以辛亥元老身份,出任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联络开明绅士,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动员旧职人员保护档案,迎接解放,以免城市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蒙受损失。俞应麓接受了党的任务,和老党员汤日新一起,各自奔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广丰县解放时完整接管,社会秩序安定。由于俞应麓拥护共产党的态度,也影响了傅子乾、李香山、叶美璋、祝共之、潘警吾、林月丹、谢石醒、李尊邑等上层人士对解放赣东北和接管新区的积极作用,孤立了顽固派。
1949年5月初,广丰县顺利解放后,中共闽赣区党委书记曾镜冰和江西工委书记蔡敏到上饶,向中共赣东北区党委和上饶地委移交组织关系,向组织表明了地下党斗争时期,已经江西工委批准后按民主人士对待辛亥元老俞应麓。上饶地委即由组织部长海燕亲自前往广丰看望俞老,并与广丰县委共同决定,任命俞应麓为广丰县支前委员会主任。
1951年初,俞应麓被以“通匪反叛”、“贪污公粮”以及恶霸等罪名判处死刑。1989年7月29日,江西省上饶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他无罪,恢复其政治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