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昌准(1907--1928),又名俞仲则,南陵谢家坝人。1925年秋,他在上海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8月,俞昌准返回家乡活动,参与创建中共南陵县特别支部,任宣传委员兼秘书。1927年春调任中共芜湖特支书记。1928年1月领导了南陵谢家坝农民暴动,同年8月赴安庆任中共怀宁县委委员兼团怀宁县委书记。同年11月22日被叛徒指认,遭捕入狱。
简介
俞昌准,1907年出生,
安徽省
南陵县人。1923年赴沪求学,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1925年经
恽代英介绍,入
上海大学社会系就读,期间,受在该校任教的共产党人
邓中夏、
瞿秋白、恽代英、
蔡和森、
任弼时等人的影响和引导,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同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回到家乡组织成立“南陵反帝大同盟”和“南陵各界人民支援‘五卅’惨案后援会”,发动群众声援五卅运动。不久回到上海,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8月,受党组织派遣,俞昌准再次回到南陵,开展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和发动农民运动。同年11月,中共南陵县特别支部成立,他任宣传委员兼秘书。1927年初,任中共芜湖特别支部委员和共青团芜湖特委宣传部长,组织群众支援北伐战争。
1927年春,任中共芜湖特支书记,时值北伐军胜利抵芜,国民党市党部活动转为公开,俞参加党部工作。3月,国民革命军攻克芜湖,受到芜湖人民欢迎,在恽代英、林伯渠、程潜等参加的欢迎会上,俞作为中共地方组织的代表发表演说,号召团结奋斗,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4月18日,芜湖国民党右派在蒋介石支持下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俞撤回南陵,后因需要复又来芜,创办《沙漠周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国民党右派的罪恶。是时其他共产党人均已离开,俞昌准在芜单独作战,深入裕中纱厂、火柴厂,组织工人罢工。1927年10月去南陵开展农民运动,因缺乏经验,暴动失败,回芜从事团的活动。1928年8月去安庆安徽大学,以学生身份进行活动,旋去怀宁负责党团工作,因叛徒告密被捕,1928年12月19日8时在安庆英勇就义。
创办《沙漠周刊》
大革命失败后,俞昌准在
芜湖一带开展地下斗争,创办《沙漠周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国民党新军阀的罪恶行径和反动嘴脸,明确地提出“敌人有机关枪大炮,我们有斧头镰刀”的口号,深入芜湖等地厂矿工人群众中,组织工人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号召工农大众与国民党新军阀作坚决斗争。
开展农民运动
党的八七会议后,他再次回到南陵,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南陵县农民协会,并向中央巡视员任弼时同志汇报工作,提出建议。1928年1月,他在谢家坝领导成立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任主席,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树起了南、芜边区农民政权的第一面红旗。他领导谢家坝、白沙圩农民武装暴动,有力地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威风,并直接威胁南、芜两县国民党政权,武装暴动遭国民党军队镇压后,他转移到安庆,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以
安徽大学学生的身份作掩护,领导和组织学生运动。同年9月任中共
怀宁县委委员、
共青团怀宁县委书记。
被捕牺牲
1928年11月22日晚,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理直气壮地反驳敌人:“我们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黑暗统治,创造光明的新中国,何罪之有?”1928年12月16日,
蒋介石亲自下令,俞昌准被国民党军警杀害于安庆北门外刑场,牺牲时年仅21岁。
人物事迹
俞昌准9岁入蒙馆,12岁进南陵县立春谷高等小学。民国12年(1923年)秋考进上海南洋中学,喜读进步书刊,常与同学讨论救国之道。民国14年春,在国民党左派影响下加入国民党,曾发动和组织同学参加上海学联,投入宣传和募捐活动,支援工人运动。并被推选为南洋中学国民党区分部负责人。“五卅”期间,他组织南洋中学进步同学散传单,贴标语、查洋货,劝阻群众运送食物进租界,创办工人夜校,深入工厂码头,不知疲倦,日夜奔波,发动工人坚持斗争。同年6月,奉命回乡发动工农声援“五卅”运动,联络南陵县城内工商学界一千余人,在夫子庙广场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带头高呼“打倒英日帝国主义”、“收回外国租界”等口号,积极筹备成立了“南陵各界声援‘五卅’惨案外交后援会”组织,组织人员搜集、焚毁日货,募捐支援受难者家属。同年夏,俞昌准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我们的校长》一文,揭露南洋中学“给帝国主义制造顺民”,压制迫害进步青年学生的种种罪行,激怒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校领导,他被南洋中学开除。在《中国青年》主编恽代英的帮助下,他进入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附设中学学习,经常聆听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蔡和森、任弼时等人的演讲,与同学王稼祥、朱怀德、张际春、周文在等人积极投身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并写下《一把扑刀》以示革命决心,其中一段:“我是一柄锋利的朴刀,我能够冲锋陷阵,我会得杀魔斩妖;主人啊!我的亲爱的主人啊!使用我!充分的使用我吧!使用我,打倒帝国主义;使用我,消灭封建王朝。”同年,俞昌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十五年春转为中共党员。此时,党组织已准备派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而他却放弃机会,主动要求到艰苦危险的安徽发动工农策应北伐。并写下《到天堂去》表其心志:“亲爱的同志们哟!你们去,你们先去吧!我不忍离开那苦难深重的阶级姊妹,我要帮他们冲破黑暗啊,创造光明!”。同年夏,俞昌准到芜湖创办《沙漠周刊》,揭露蒋介石假革命、真反共的真面目,组织裕中纱厂和芜湖火柴厂工人罢工,同国民党右派作顽强斗争。
同年8月,俞昌准奉命回到南陵,联络进步青年组成“反帝非基(基督教)大同盟”,散传单、贴标语、编演节目,揭露帝国主义的宗教文化侵略,并在斗争中秘密发展党员,壮大革命队伍。11月25日,成立中共南陵特别支部,他任特支宣传委员。特支成立会上,他作了“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
民国16年1月,俞昌准调任中共芜湖特支委员兼任共青团芜湖特委宣传部长,后任芜湖特支书记。在芜湖登台演讲,严厉遣责蒋介石反革命行径,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实行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参与改组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发动民众组织“前敌工作团”,当向导,搞运输,积极支援北伐。
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8日,芜湖国民党右派大肆捕杀中共党员,他奉命撤回南陵。21日,南陵国民党右派指使县自卫队捣毁国民党左派县党部,逮捕共产党员。面对危险,他临危不惧,组织200多名工人和学生与反动派搏斗,救出了被捕的强保华,疏散转移党团员。
根据省临委“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减租减息到抗租抗捐的斗争,积极准备武装起义”的指示精神,俞昌准于10月4日和12日先后在南陵城乡召开南陵县特支会议以及党员骨干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临委的指示,为农民革命运动作好充分的组织准备。10月底,俞昌准又在芜湖出席了芜湖县委召开的会议,接受省临委关于整顿组织、建立武装、组织暴动、响应“八七”号召的任务。会后,俞昌准立即奔赴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南芜边区谢家坝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工作。
谢家坝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但地主豪绅却霸占着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谢家坝村仅有百户人家,但地主却多达17户之多,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民国16年夏,谢家坝一带遭遇洪涝灾害,农业欠收,地主们天天逼租、逼债,农民困苦不堪。一些农民被地主逼得走投无路,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减租抗租斗争。
俞昌准返回家乡谢家坝,立即成立了谢家坝党小组,从群众中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俞昌准任书记,由中共芜湖县委领导。他走村串户,宣传土地革命思想,号召大家同地主作斗争。同年11月,谢家坝成立了农民协会,并召开九百多人参加的成立大会。谢家坝地区方圆十里八乡纷纷响应,相继成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二千多人。
为了加强农运工作,省临委委员郭士杰和王心臬、吴绩仁、胡济等深入谢家坝地区,指导协助俞昌准等人开展工作,同时成立了由郭士杰等人组成的南芜地区暴动委员会
民国16年12月,俞昌准组织一百多人召开会议,筹备建立农民武装,成立苏维埃政权,为红色农民暴动做准备。会后,与会者分头筹款购买枪支、弹药,请铁匠打制大刀、矛剑等武器。由于这次组织准备工作充分,农民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农民武装暴动组织,每人配带红色袖章,迎接苏维埃政权的诞生。
民国17年1月初,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在谢家坝宣告成立,俞昌准任政府主席,安徽由此树起了红色农民暴动的第一面旗帜,诞生了第一个红色农民运动政权。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提出了“抗租、抗息、抗债、抗税”、“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史”、“打倒新军阀”等口号,声势浩大,震撼南陵、芜湖两县。同时,以农协会骨干分子成立农民赤卫队,设三个中队,轰轰烈烈的农民暴动就此开始了。
同年1月中旬,农民协会在谢家坝党支部和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以赤卫队作后盾,组织农民在殿湾村、草沟湾、浮城寺、邓村、陶村等地,强行向地主开仓借粮五百余担。地主土豪劣绅闻风丧胆,向南陵县伪政府控告俞昌准等人造反。县长李仁两次派自卫队前往武装镇压,遭到赤卫队迎头痛击。由于赤卫队士气旺盛,所向披靡,敌人望而生畏,不战而退。南芜赤卫队两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为了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把斗争引向深入,俞昌准等人研究计划,决定采取“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先夺取本地和附近各乡公所的枪支;第二步,将队伍拉到红茅冲,一面整顿,一面号召广大农民参加,扩充力量;第三步,队伍开进泾县山区,建立根据地。
正当大家磨拳擦掌,再次大规模准备农民暴动的时候,由于组织严密措施不力,被马坝陈恶霸地主陈宗银探得消息,陈宗银伙同伪乡长胡宗球向芜湖、南陵两县政府告密,南芜两县当局立即电呈伪省政府主席陈调元,报告谢家坝一带的共产党已把人杀得“人头如瓜滚,血水流成河”,请求火速派兵镇压。陈调元接电震惊,急忙调集一营人马,疯狂赶往谢家坝进行“清剿”。
民国17年2月,敌人气势汹汹向南芜边区扑来,先后包围了马坝陈和谢家坝,挨家挨户进行搜查、登记,对有怀疑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力进行大肆逮捕、盘问,所到之处,抢劫一空。当时谢家坝一带完全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俞昌准等农民暴动的组织者都遭到了敌人的通缉。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俞昌准不得不分散转移,农民暴动的熊熊烈火,就这样被反动派扑灭了。
同年3月,俞昌准同志转移到安庆怀宁一带继续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1月,由于叛徒出卖,俞昌准被捕。12月19日,他在安庆北门马山刑场英勇就义,刑前沿途大呼革命口号至口鼻出血。后难友从狱中带出俞昌准用铅笔写下的两行字:“我知必死,望慰老父”,“碧血今朝丧敌胆,丹心终古照亲人”。
谢家坝农民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是全省第一次农民暴动,犹如一声春雷响彻南芜边区,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有力地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为安徽省农民革命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