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又称“跳尸”、“移尸”,源于明清时代,属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鬼怪,特指人死后因为尸体阴气过重而变成的鬼怪。与僵尸相似的怪物有吸血鬼、丧尸等。
来源
僵尸作为妖怪的定义,可见于
清朝袁枚的《
子不语》以及同时期的
纪晓岚的《
阅微草堂笔记》。而在更早之前,中国古籍中对僵尸的解释,只是单纯的僵死之尸的意思;而
旱魃为僵尸的这一说法,也和早期传说有非常大的差距,有后世附会的嫌疑。早期古典文学中所描述的僵尸,与现今影视作品所演绎的跳尸完全不同,例如《
西游记》中孙悟空对白骨夫人真面目的解释就是一个僵尸。
在
袁枚所著的《
子不语》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僵尸鬼怪的故事,比如《僵尸抱韦陀》《僵尸求食》《秦中墓道》等等 ,不仅把僵尸变成鬼怪,甚至还如生物学那般系统化的进行了分类,比如僵尸“夜肥昼瘦”、“两眼深黑,中有绿眼,遍身白毛,食人小儿”等等,随着《子不语》中对僵尸的描述,同期很多作品包括《阅微草堂笔记》、《鹂砭轩质言》中进一步的对僵尸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就好像这些清朝老前辈曾经多次实地考察过僵尸一样。这些如鬼怪一般的僵尸在清朝以前的笔记小说中是从未出现过的,而到了清朝,不仅变成了鬼怪,甚至还有等级之分。
基本概念
僵尸,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死而不化,中国古代很多包括秦始皇在内的很多王侯将相达官贵人都有一种念想,死后都追求永存尸身,用金银珠宝甚至水银、夜明珠、金缕玉衣等等,其目的就是用各种方式保持尸身,以此来达到“永生”,就是僵的表现。反而对于自己的仇敌当然最爽快的是要做到碎尸万段,死后鞭尸等等,也就成不了“僵”。
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观念造就了“僵尸”最初显赫的地位。举个例子,如今考古现场中,如果挖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尸身(如楼兰美女),那么大家都会想这位是生前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而绝对不会往妖怪的方面联想。古代也有不少传说和故事是在说僵尸,比如唐代著名忠臣颜真卿,传说死后尸身不腐,栩栩欲生,进而升仙得道。在《搜神记》和《太平广记》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因此而言这就是古代僵尸的最初形象,非常高大上,在一些野史中,僵尸甚至可以入药,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异苑》,因为他们身上带有“仙气”,等同于现在的舍利子。
发展历史
香港的僵尸片是中国文化的特定产物,其形象大致参考以上所言,而电影归根结底是借鉴了西方吸血鬼电影,而不是丧尸电影。其实香港最初对僵尸片是拒绝的,因为众所周知当时的香港电影是武侠片的世界,鬼怪之风并不兴盛。偶尔几部如《僵尸复仇》也只是模仿西方丧尸片的简陋之作,并未引起反响。
起源
1974年,邵氏电影与英国公司合作拍摄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僵尸和“湘西赶尸”传说的《七金尸》在当时颇受关注,可惜不伦不类。同期还有一部《茅山僵尸拳》是刘家良拍得,其实就是被包装之后的武侠片。
80年代初,以余允抗、许鞍华、于仁泰为首的新导演拍摄了《凶榜》、《撞到正》、《灵气逼人》等鬼怪电影,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观众反响热烈。与此同时,洪金宝融合功夫喜剧与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则开创了“灵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极受欢迎;至此,才打开了香港鬼怪电影的先河,而此时的僵尸片依旧凤毛麟角。恰在这个时候,于仁泰拍了一部《追鬼七雄》,电影讲述的是湘西赶尸的故事,其中有郑则仕、陈友、许冠英等人扮演的赶尸先生大战僵尸的情节,给了洪金宝等人启发。
兴盛
1985年,由洪金宝担任出品人,来自黄鹰编剧,刘观伟导演的《
僵尸先生》出炉了。该片可以看做是灵幻功夫片的延伸,故事模式完全照搬香港功夫片,却在其中加入了大量有关“僵尸”和“茅山术”的具体细节则极具民间色彩,僵尸的形象来源于民俗传说,清朝服装、双手伸直,一蹦一蹦,破墙开户,依靠呼吸辨别方位。茅山术中用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降制僵尸的民俗传奇手法被“九叔”林正英用极其专业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开来。随后引发了大批跟风之作。其中包括袁和平的《僵尸怕怕》,钱月笙的《僵尸翻生》、黄鹰的《茅山学堂》等。而那边因《僵尸先生》成名的主演林正英、导演刘观伟等人也在不同的模式下,以同样的班底拍摄了《僵尸先生》的四部正统续集。
80年代后期,如林正英自导自演的《一眉道长》中让茅山僵尸和西方吸血鬼“鸡同鸭讲”,陈会毅导演的《捉鬼合家欢》饲养僵尸,女版九叔,吴君如主演的《一眉道姑》。来自于民间传说听音乐就安静下来的《音乐僵尸》,甚至还有跟风《上帝也疯狂》的港片《非洲和尚》让僵尸与非洲野鬼PK等等。然而任何风潮都有过气的一天,香港僵尸片最终噎死在了其唯一的美德——毫无节制上面。
低谷
90年代,僵尸就已经风光不再了,但凭借着《驱魔警察》、《新僵尸先生》等片维持着僵尸片的血脉,而且此时的僵尸也开始追求多元化,比如刘伟强导演的《僵尸至尊》,僵尸和鬼魂作祟的场面很大,传统民俗气息重。但太多粗制滥造使得观众对这类题材已经开始厌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赌片和稍后徐克的武侠片开始大行其道,一时间当年极受欢迎的僵尸题材竟鲜有人再敢涉及。
1993年,《血衣招魂》大概是最后一部精彩的林九叔系列,东西方灵异是卖点,前面斗厉鬼,中间茅山基督斗法,最后僵尸和吸血鬼大混战,很闹很欢乐。
1995年,僵尸电影几乎寿终正寝,但同题材却在电视荧幕上开花结果,这要归功于林正英对这个类型作品的不离不弃,期间林正英与亚视签约,百万片酬出演《僵尸道长》是僵尸片在电视舞台上的延续,收视率非常理想,谁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厉、准备接拍《僵尸道长》第三部时却撒手人寰,自《僵尸先生》以来创立的独具一格的茅山僵尸片至此失传。
结束
21世纪,僵尸电影断断续续,但严格来讲已经不再是僵尸片,除了2013年麦浚龙执导的《
僵尸》。如罗守耀的《僵尸新战士》和王晶的《有只僵尸暗恋你》等片水准极烂无比,不值一提。其中只有两部,一部是罗嘉良主演的《赶尸先生》,倒是风格古朴延续了当年僵尸电影的风格,另一部便是徐克的《僵尸大时代》,也是徐克第一部僵尸片。该片所营造的氛围和古韵、荒戾的感觉冠绝香港僵尸片,奇门遁甲、茅山术、姜家深邃的大宅、深夜娶亲、尸体腊肉,民俗风尤其浓厚,融合了特效打斗也场面也不错,但一再追求形式感和忽略了故事本源,体现民俗传统的茅山僵尸片已走到尽头,而丧尸片却正在不断崛起。
特性
进食方面
僵尸除了能吸收日月精华来补养身体之外,也可以像西方
吸血鬼那样向人吸血,人们认为僵尸吸血是为了吸取对方的血液作为食物。在僵尸片,吸血几乎是影片内必有的情节。
最初传统的僵尸其实并不吸血,直到港片《
僵尸先生》中加入了吸血鬼的特征之后,往后的僵尸片都是这种“东方吸血鬼”。
活动方面
僵尸只能在晚间出来,
风水学僵尸属阴,至阴之物。而光属阳,至阳之物。阴阳不相容,僵尸也可以白天出来,茅山术士需要给僵尸下避光咒(见
林正英电影)。
思想方面
僵尸虽然不能与人交流,但自身具备情感,不过一旦遇见活人,往往不经思索便袭击。会有意识地向集结人口前往。自身可拥有智慧,却极少情况下使用工具。当受到道术攻击的伤害时,不知为何,能感觉到疼痛。
相关能力
清代时,直隶省有个小山村,山里出了一个僵尸,能在空中飞行,专吃小孩,称为“飞僵”。村里人一到日落时分就关门闭户,尤其不敢让小孩子出门。苦不堪言之 下,集资请道士作法捉拿僵尸。道士答应了,说:我能作法布下天罗地网,但是也要你们襄助,尤其需要一个胆大的深入僵尸的巢穴。因为僵尸最怕铃铛,等晚间僵尸从山洞中飞出时,请这位胆大之人进洞摇铃,僵尸就无法回洞,我们在外就能擒住它。切记的是,摇铃一刻也不能停,否则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进洞之人性命不保。村民选了一个胆大的,进洞后,他双手一刻不停。村民与道士在外与僵尸激斗,直到天亮,僵尸倒地,才将其抓获焚烧。可是村民忘了这位还在摇铃的哥们,直到中午才有人想起,这人从晚上一直摇到第二天中午,从此落下残疾,双手一直不停地颤动。(《子不语》卷十二“飞僵”)
清代时,上杭地区的某处村子有妖孽出没,专吃小孩子。由于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妖精作怪,村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某天,有个士兵归队经过此地,正遇上雷雨,就在一座神祠中避雨。神祠的东面是一片坟地,那里有一棵老枯树。兵哥哥见雷电始终围着枯树打闪、霹雳,借着电光一闪之间,看到树梢上有一女子,红衣白脸,披头散发,赤着脚,两眼硕大如灯。正在与雷电相持,雷声一响,她就用手里的长绢向上迎击,击退雷电。反复数次,雷电似乎也拿她没什么办法。兵哥哥觉得奇怪,哪有人能跟雷神对抗的,这一定是什么妖精。正好他手里有火药枪,于是瞅准机会对着女子开了一枪,正中面门。女子掉下枯树,雷电顺势下击。然后雨渐渐小了,雷电声也停息了。第二天,兵哥哥与村民发现,这女子脑门洞开,已死去多时,但是脸上、手上都长满了白毛,显然就是僵尸。于 是将其焚烧,此后,当地再也没有妖精出没。(《夜谭随录》卷二“烽子”)
分类
在清朝小说中,僵尸的形象全无恭维之处,大多“遍身白毛”,《阅微草堂笔记》描述的是“目如丹砂、指如曲钩、齿露唇外如利刃”。又因体外毛色而区别,有白僵、黑僵等等、《子不语》的《飞僵》一则中人家还能上天,《秦中墓道》中更如厉鬼夜叉一般,被称之为“黑凶”。归纳了一下,僵尸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6大等级,依靠变成僵尸的时限长短,以外形和行动方式划分,依次为“白僵、黑僵(也有红僵一说)、跳僵、飞僵、魃、魔”六级。还有根据僵尸体重来划分的,《续子不语》中又分为“游尸、伏尸、不化骨”三种,甚至根据尸变情况,后世竟然归纳出十八种尸变情况。
在
周作人的《文艺上的异物》一文中说道:“在中国小说上出现的僵尸,计有两种。一种是尸变,新死的人忽然“感了戾气”,起来作怪,常把活人弄死;另一种是普通的僵尸,据说是久殡不葬的死人所化,性质凶残,又常被当作旱魃,能够阻止天雨。”基本概况了僵尸的性质,其实第一种僵尸就是尸体,因“多了一口气”不幸产生了变化,可称之为尸变,,第二种才是真正的妖怪僵尸。在后世的电影中,僵尸的形象基本如上述两种形象,比如《
僵尸先生》中的僵尸王就是典型的第二种,而被僵尸咬死的人,最终尸变成了第一种。
皮尸:皮尸顾名思义就是一张皮,其实就是没有内脏的尸体,也像荫尸一样会长毛,夜晚走动。特色是皮肤永不糜烂,内脏干瘪,性情顽皮执著。
一些现代相关文学作品里,某些作品类型的飞僵还有瞬间移动、穿墙、念力移物、毒气攻击、精神控制等能力
不化骨一般拥有飞僵或比飞僵更多的能力。
赶尸
僵尸的传说在
湘西出现最频繁,可能源于当地
赶尸的传说。
湘西赶尸,又称移灵,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昼伏夜行。天光前投栈,揭起
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赶尸人另被称为“
赶尸匠”,他们所赶的属于行尸。一般是在天亮之前,把尸体赶往义庄,或者固定的小店。尸体一般都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头上戴着一个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
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手执铜锣的活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他不打灯笼,手中摇着一个
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
现代学说较倾向把
湘西赶尸解释为:为了要运送死者,前后两赶尸者其实是以两根长竹,穿过一排尸体衣袖以肩抬尸体,两端再由壮汉像轿子一样的扛起来,但由于赶尸者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见赶尸者,以为有僵尸。而由于竹有弹性,赶尸者抬着尸体行走时尸体会上下摆动,故有僵尸伸直双手跳跃的形象出现。晚上看起来就很像是一群人伸长双手、直著膝盖往前跳,赶尸的传说也因此不胫而走。
也有另一种说法指出,这些跳尸实际是由人假冒的,因赶尸向来比较晦气,人们只是远远的看着,所以看不清楚跳尸的样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僵尸跳跃前行的说法。
赶尸者的工作方式也有另一种说法:因为某种原因,某人客死他乡,尸体必须带回家乡安葬于祖坟。赶尸者的职责就是将尸体分割成很多块,背在自己身上,徒步走到死者家乡再行拼接成整尸安葬。为了不引人耳目,大都选择在夜里赶路。
收服器物
阳光
极阳之气,妖魔鬼怪,不敢侵犯,僵尸都不敢在白天出来。
镜子
桃枝、桃木剑
《荆楚岁时记》桃者,五行之精,能厌服邪气,制御百鬼。
鸡鸣
《
子不语》:「鬼闻鸡鸣即缩」。僵尸害怕阳光,听到
鸡鸣,会以为白天来临而逃窜。
枣核七枚
《子不语》:「枣核七枚,钉入尸脊背穴。」
火烧
为灭其尸身方法。
南方,在家里死人的时候吃糯米以驱除邪气。
墨斗线
一种木匠工具,用来在墙上画直线。
墨斗里的墨是用墨汁加的朱砂。
道家的符咒咒语。
黑狗血
纯黑毛狗的血属刚阳之性。专对付僵尸的极阴之性。
其他:
在一些古籍和小说中,都有提及到能对付僵尸的器物:
主要区别
丧尸
鬼
值得一提,一些会法术的僵尸或像飞僵等其它级别的僵尸,可以拥有瞬移、飞行、穿墙、变形、思维操纵、幻觉制造、附体等鬼相关的能力
僵尸片
僵尸片是描写僵尸的
电影或
电视剧。僵尸片是香港电影的独特类型,1980年代曾风靡港台并且波及到日本,华人观众熟悉的是
香港拍的电影系列《
灵幻道士》以及电视剧系列《
僵尸道长》等。电影僵尸多以
清代官服顶戴为主,是当时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早期将僵尸的英称翻译为Vampire。
发展历史(内容很长,耐心阅读)
一、灵幻功夫片开先河: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惊悚
鬼怪电影的发展缓慢,影片数量质量皆远及不上喜剧、歌舞、武侠、功夫等类型片。至于僵尸片,更属于被遗忘的题材,偶尔几部如《
僵尸复仇》也只是模仿西方片的简陋之作,并未引起反响。而1979年
刘家辉主演的《
茅山僵尸拳》虽然用了
赶尸为题材,但那只不过是个插曲,片中的僵尸也非真正的僵尸,影片则是宣扬着功夫精神。
倒是在1974年,
邵氏电影公司与
汉默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一部西方
吸血鬼和本土“
湘西赶尸”传说的《
七金尸》在当时颇受关注,影片由英国人执导,
刘家良担任动作设计,
姜大卫、
刘家荣等人联合主演,可算得第一部东西结合的僵尸片。不过,可惜的是,邵氏公司对该片的宣传攻势虽强,但由于影片风格怪异,内容杂糅,东西两方观众都不能接受,票房最终惨败。并由此导致之后十年,香港鲜有人再敢碰僵尸题材!
到了80年代初期,以
许鞍华、
余允抗、
于仁泰等新浪潮导演拍摄的《疯劫》、《撞到正》、《凶榜》、《
山狗》、《
灵气逼人》等惊悚鬼怪电影,运用先进的拍摄技巧、个性化的创作理念,营造出空前的恐怖气氛,令本土观众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应热烈;与此同时,
洪金宝融合
功夫喜剧与鬼怪元素的《
鬼打鬼》系列则开创了“灵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极受欢迎;至此,香港的惊悚鬼怪电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势不衰。
低成本制作的“灵幻功夫片”大获成功,使得洪金宝和他的宝禾公司尝到了甜头。继《
鬼打鬼》、《
人吓人》、《
人吓鬼》之后,洪金宝又开始尝试将僵尸题材融入“灵幻功夫片”中,不过当时洪金宝等人对本土民俗传说的僵尸显然没有信心,而是想借西风,70年代风行欧美的“
吸血僵尸”吸引香港观众的眼球,因此,打算专门聘请了英国拍
吸血鬼电影的高手设计造型及吓人桥段,但后来洪金宝、
刘观伟、
林正英等人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发觉西洋
吸血鬼的想法始终无法与他们的灵幻功夫融合,便放弃了这一做法。
恰在这时,于仁泰与
许冠文拍出了一部《
追鬼七雄》,影片向传统民俗取经,借“赶尸”为噱头,以
郑则仕、
许冠英的赶尸
道士大战僵尸的情节制造笑料和紧张气氛,虽不算特别成功,却启发了洪金宝、刘观伟等人。于是,宝禾公司创作组转而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力求影片风格与《鬼打鬼》系列的“功夫·喜剧·灵幻”一脉相承,终于在1985年完成了香港僵尸片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之作《
僵尸先生》。
二、《僵尸先生》成滥觞:
“香港的僵尸电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尸还魂”——香港影评人此话确实一针见血。单拿《
僵尸先生》来说,当年功夫片中最常见的民初背景、师徒关系、斗趣情节都被编剧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关“僵尸”和“茅山术”的具体细节则极具民间色彩,用
糯米、
墨线、
桃木剑、黄纸符降制僵尸的民俗传奇手法都被《僵尸先生》统统吸收,并被“九叔”
林正英用极其专业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开来。
僵尸的造型动作特征同样向民俗传说取经:身着清朝官服,双手伸直,双足并拢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别
方位(同理,人闭呼吸可避僵尸,这也是《僵尸先生》最令观众印象深刻之处,由此该片在台湾叫作《
暂时停止呼吸》)。但即便如此,片中僵尸獠牙利爪,人被咬中吸血亦变僵尸仍然受到
吸血鬼以及
丧尸电影的启发。
另外,《僵尸先生》中的“灵异怪类”也并非全是“僵尸”,尚有
王小凤扮演的
女鬼色迷男子的情节,事实上《僵尸先生》以及以后的同类影片中也都有僵尸之外的鬼魂精怪出现,而香港的僵尸片在某种程度上本来就应属于
洪金宝开创的“灵幻功夫”片范畴,只不过可以独立成章罢了。
《僵尸先生》于1985年底公映,观众趋之若鹜,票房狂收2000万,列当年十大卖座影片第五位,引起巨大轰动。次年5月,宝禾主创为
台湾片商又拍了一部《
僵尸翻生》,影片将《僵尸先生》中的惊鸿一瞥的赶尸情节发扬光大。“湘西赶尸”的民俗传说被加以改良在银幕上蔚为奇观:深山荒野之中,
茅山法师前面摇铃引路,后面蹦跳着一串头贴黄纸符的僵尸,情景诡异新奇,令观众大为受落。而《僵尸翻生》则是影片最大的噱头:被赶之行尸被施法变成恐怖僵尸,茅山师徒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刺激搞笑,尽显黑色喜剧风格,自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正因为《僵尸翻生》延续了《僵尸先生》的成功,才使得港台片商觉得有利可图,掀起了争拍僵尸片的热潮。仅1986年下半年就有近10部跟风之作上映,其中较有名气的有
袁和平导演的《
僵尸怕怕》、
黄鹰导演的《
茅山学堂》等。严格来说,这些影片虽然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但皆未跳出《僵尸先生》和《僵尸翻生》设定的
茅山术斗恶僵尸的套路,尽管个别搞笑吓人桥段袭自西方
吸血鬼电影,整体却仍是中国传统民俗趣味的体现。—相比之下,
洪家班的宝禾影业同年推出的另一部僵尸片《
僵尸家族》,则积极向国外电影偷桥,不仅在当时香港僵尸片中独树一帜,更成功打入日本市场,受到热烈欢迎。
说到《僵尸家族》与同期香港僵尸电影的最不同处是僵尸有了感情,僵尸原本被描绘成毫无人性知觉的怪物,而片中这三个僵尸因是父母与儿子的关系,自然舐犊情深。小僵尸误落人间,与几个小孩又有了深厚友情,玩些温馨有趣的小把戏,明显是抄自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E.T》
外星人故事,虽然只借了皮毛,僵尸倒也稍沾了些亲情友情气。不过,毕竟是嗜血杀戮的
行尸走肉,最后一场僵尸大闹繁华都市的重头戏又借鉴了日本的
怪兽电影的情节,香港观众看得离奇有趣,日本观众却是亲切熟悉。再加上具有
超能力的小僵尸正合东洋文化口味,更使得《
僵尸家族》在日本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后竟也出现了短暂的“僵尸热潮”,恐怕这是香港电影人所没有想到的。
三、跟风大战僵尸争王:
1987年是僵尸题材风头正劲之时,宝禾影业虽然狠尝了几次“僵尸”的甜头,却没有接着抢市,而是拍了一部《
灵幻先生》。影片在大玩功夫、法术、鬼怪、魂精之余,惟独没和僵尸沾边,只涉及了另一类活人被术士施法控制的所谓“
行尸”。不过,即便如此,片中
吕方和小孩演的
捣蛋鬼的服装造型,仍然像足了日本观众喜欢的
清朝僵尸。另外,同期的几部喜剧片如《
精装追女仔2》、《
福星闯江湖》中都加了扮僵尸吓人的搞笑桥段,看来其时“僵尸”热潮的影响力已不仅限于同类影片。
同样在1987年,
邓光荣的“影之杰”电影公司制作了一部完全不同于宝禾公司开创的茅山道士施法的新型僵尸片《
猛鬼差馆》。该片由两个在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负责剧本编写和导演工作。其中一个叫做
王家卫,另一人叫
刘镇伟,两人合作的这部《猛鬼差馆》虽然是当时最热门的“僵尸”题材,却并未沦为跟风之作,而是借助流行拍档喜剧模式,配合各式各样中西鬼片的惊悚搞笑情节,拍成时装版的警匪片、僵尸大斗法的惊悚搞笑喜剧,与
林正英民初背景的茅山僵尸片大异其趣。影片的“僵尸”也不再是清朝遗老,居然改为抗日时期在港自杀的日本大佐,而且仿效身披黑色斗篷的西方红眼
吸血鬼形象,至于片中主角们最初采用的对付僵尸的方法亦是用木桩钉入心脏和大蒜辟邪等降治吸血鬼的路数。
《猛鬼差馆》上映后,观众对这种“土洋结合”的僵尸片倍感新鲜,票房自然轻易过千万。刘、王尝此甜头,岂能罢休?1988年再次联合编剧,以《猛鬼差馆》原班人马继续打造时装僵尸喜剧《
猛鬼学堂》,上演了警察捉鬼部队大战僵尸猛鬼的疯狂好戏,影片继续向西方类型片借桥,同时又大胆创新,比如用放水放电消灭僵尸的方法,不仅本土
茅山术中没有,亦不见于西方的吸血僵尸片。
相较而言,与该片同年上映的《
僵尸叔叔》却仍体现了本土化的民俗传奇,以前“宝禾”僵尸片中常见的摇铃赶尸、师徒斗趣,门派之别的
恶作剧整蛊、茅山法术大斗清朝僵尸等等桥段皆被《僵尸叔叔》照单全收,并且拍得趣味盎然、娱乐性十足,再次延续了宝禾公司制作僵尸电影的票房神话。只可惜,它已是香港完全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的最后一次风光了。
四、僵尸片代言人:
在香港的僵尸电影中,许多影星都扮演过
降妖伏魔的“
茅山道长”,比如
钟发、
陈友、
郑则仕、
吴耀汉,甚至玩票的名作家
倪匡等人。但若论最受欢迎、拍得最多的,则当属
林正英“
一字眉、
冷幽默、身手敏捷、连
画符念咒都有型有款”的茅山道长形象最是深入人心。而作为香港僵尸电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对僵尸片这种令自己声名鹊起的题材确实也情有独钟,为它付出了不少心血。
因此,当香港传统的茅山僵尸片由于被众多跟风之作反复模仿毫无创新,以至渐渐失去观众时,林正英为避免香港僵尸电影黔驴技穷、自断生路,拍摄的此类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余,亦开始积极将西方
吸血鬼以及
丧尸融入香港僵尸片中,他于1989年自导自演的《
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结合”的最佳范本,该片不仅将民间“
养鬼”之说改成“养尸”,道长与小僵尸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对敌!而且大胆引出西洋吸血僵尸,来一场中西大战,影片最热闹新奇之处便是茅山术降不住西洋
吸血鬼,一眉道人无奈之下用炸药爆破,却仍然不能奏效,最终竟是用泥沼困住吸血鬼,方才大功告成。
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长与
基督教信徒的“
鸡同鸭讲”、茅山术与吸血僵尸斗在一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观众大为受落。影片上映后票房过千万,虽因
林正英不计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却打开了香港电影人重新审视本土僵尸电影的思路。之后的1990年,本已山穷水尽的香港僵尸电影再度掀起创作热潮,西风东渐之势亦愈演愈烈。
打响1990年僵尸电影第一炮的,是与林正英共同出身
洪家班的
钱月笙、
陈会毅,两人合作的《
捉鬼合家欢》名为“捉鬼”,实为“收藏僵尸”,鬼倒是有一个,却是忠心耿耿的“鬼仆”。影片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开篇用现代科学仪器给僵尸做实验,本来很有搞头,可惜没有深入,最终只沦为一个小噱头而已。
林正英在这年也拍出一部《
驱魔警察》,从民初走向现代,沿袭了刘镇伟《猛鬼差馆》中警察拍档与尸魔斗法的模式,不过玩的仍是茅山术,算是茅山僵尸片与警察搭档破案两大类型片的综合体。至于擅长中西混合的刘镇伟,在稍后的《
尸家重地》中,表面看来似乎向本土传统僵尸片取经,并夹以
盗墓情节,实质上却是借僵尸题材调侃政治。影片中的千年僵尸居然是
秦皇,而且仍如生前一般桀傲张狂。一群人在舞台上假扮
荆轲、
王昭君胡搞乱唱、意图接近秦尸然后灭之的桥段,充满戏谑,实是刘镇伟喜剧风格的最佳体现。
其实,若论香港的僵尸片中将民俗传统与
吸血鬼结合得最为荒诞的,应首推
陆剑明导演的《
僵尸医生》。影片从医生
林保怡在英格兰与女吸血鬼
陈雅伦在
一夜风流时被咬,事后回港逐渐呈现吸血鬼症状,如惧怕阳光、贪食患者鲜血、喜着黑色斗篷、晚上睡觉甚至如蝙蝠倒悬梁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运功将他治好。孰料此时吸血鬼伯爵闻讯赶到香港,于是众人与其在医院展开血战,眼看不敌之际,林保怡等三名男医生竟然被刘、关、张
蜀汉三杰附身,最终战败吸血鬼伯爵。
无可否认,《尸家重地》与《僵尸医生》的编剧都有
信马由缰的超强想象力,但如此单纯为搞笑而搞笑的荒诞不经,观众似乎并不买账。相比之下,倒是
德宝电影公司制作的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电影《
一咬OK》在1990年的几部僵尸片中最受欢迎,
林子祥所饰的吸血鬼李伯爵,身处欧洲古堡,身着黑色礼服,如西方哥特文学中的贵族吸血鬼一般优雅,影片情节亦是有吸血、有惊情,有恶斗、有浪漫,颇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韵,只是少了些恐怖的气氛罢了。这与之前香港的僵尸电影只顾胡乱抄袭和盲目嫁接,却从不理会西方吸血鬼与僵尸原来有本质不同的做法大相径庭,可称得上香港僵尸片向国际化靠拢的一次大胆尝试。
五、僵尸片的绝境与变种:
尽管1990年香港僵尸电影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有的甚至完全放弃了本土茅山术的传统套路,但总的来讲,反映并不如人意。太多的粗制滥造使得观众对这类题材已经开始厌倦漠然,再加上
王晶的赌片和稍后
徐克的武侠片开始大行其道,电影片商闻风而动,都改拍赌片和武侠片去了,一时间当年极受欢迎的僵尸题材竟鲜有人再敢涉及。
而事实上,此时僵尸电影确实已积重难返,只剩下
林正英独撑大局,虽然又拍出如《
非洲和尚》这等集茅山法术、异域风俗、喜剧名片《
上帝也疯狂》的非洲土著,以及善良的僵尸祖宗大战非洲巨人等诸多精彩桥段的创意之作,但最终无力回天。因此,这之后的作品无论是回归本土茅山僵尸片的《
僵尸至尊》、《
新僵尸先生》、《
音乐僵尸》、《
湘西尸王》,还是如效仿西方吸血鬼电影的《
驱魔道长》、《
一屋哨牙鬼》都不可避免僵尸片的没落。等到了1993年,港台跟风武侠片的热潮风起云涌之时,香港的僵尸片却彻底陷入绝境。
不过,俗语有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20世纪90年代中期,僵尸题材虽然在香港大银幕上几近绝迹,却在电视荧屏上继续“苟延残喘”,而这依然要归功于
林正英的不离不弃。1995年至1997年,他与亚视合作拍摄的《
僵尸道长》系列剧集,收视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体现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还是大有市场的。谁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厉、准备接拍《僵尸道长》第三部时,却因肝癌于1997年病逝。这位平时素来低调的“老实人”的死讯一公布,香港电影界皆惊,痛惜之余,不免哀叹香港自《僵尸先生》以来创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杂技便可营造惊人视觉效果并且黑色喜剧的茅山僵尸片,在林正英仙逝后恐怕真的要失传了。
而在电视荧屏上,亚视在林正英死后,放弃制作传统民俗的《僵尸道长》,转而拍摄完全借鉴西方吸血僵尸家族体系的现代灵异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剧情则是中西合璧,主题较之以前完全娱乐性的僵尸片更有深意,讲爱与拯救,再加上制作精良,表演出色,结果大受欢迎,连亚视的死对头、无线电视台的老板邵逸夫都大度地夸《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拍得好看呢。但尽管如此,该剧拍到第二部便开始收视下滑,并且这股“西风东渐”的僵尸题材也并未因此延伸到大银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