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敬王后(원경왕후,1365年-1420年),姓闵,本贯骊兴,是朝鲜太宗李芳远之王妃,朝鲜世宗李裪之母。
人物生平
名门闺秀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十一日,元敬王后闵氏诞生于
高丽首都
开京的门阀贵族家庭。其所属家族
骊兴闵氏(黄骊闵氏)在闵令谟(元敬王后八世祖)时开始发达,他在
高丽明宗时官至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太子太师。
高丽忠宣王终结高丽王室族内婚后,宣布了十五个有资格与王室联姻的“宰相之宗”,其中一个就是黄骊闵氏。元敬王后的高祖父
闵宗儒、曾祖父
闵頔、祖父闵抃(其兄闵愉是
仁显王后、
明成皇后的祖先)、父亲
闵霁均在高丽朝廷出任要职。另一方面,闵氏家族也逐渐倾向从
元朝传入高丽的
程朱理学,元敬王后的伯父
闵思平及父亲闵霁都受到理学影响。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元敬王后嫁给了高丽王朝的新兴将星
李成桂的第五子——
李芳远,她比李芳远大两岁。闵氏家族另一成员闵璿之女也嫁给李成桂第四子
李芳干。当时高丽流行“预婿”(类似赘婿)的风俗,所以李芳远是在闵家长大的。由于得到重要门阀骊兴闵氏的支持,李成桂的势力也日益膨胀,最终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取代高丽,开创
朝鲜王朝,闵氏家族的闵汝翼名列开国功臣。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元敬王后亦获得“靖宁翁主”(一作静宁翁主)的封号。
佐夫夺权
元敬王后患有“难产之病”,在嫁给李芳远十余年的时间里,她生过三个儿子,但都早夭了。直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才生下了第一个成人的儿子
李褆(让宁大君),其后三年又生下
李补(孝宁大君)和
李祹(世宗大王)。在此期间,李成桂宠爱后妻
神德王后康氏,在重臣
郑道传的支持下,立她所生的幼子
李芳硕为王世子,而李芳远等已故前妻
神懿王后韩氏所生诸子则受到冷落。郑道传协助李成桂强化中央集权、解散各王子所统私兵之举也损害到李芳远等人的利益。李芳远对郑道传发起挑战,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发动“
戊寅靖社”(第一次王子之乱),将李芳硕及其胞兄
李芳蕃与郑道传一党屠戮殆尽。李成桂不久后被迫禅位于李芳远之兄
李芳果,而李芳远与李芳干矛盾又起,引发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二十八日的
第二次王子之乱,李芳远再次获胜,并于二月初四日受封王世子,元敬王后也在一个月后成为世子嫔,徽号“贞嫔”。
在两次王子之乱的过程中,元敬王后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一次王子之乱前夕,李成桂听从郑道传之言,解除各王子所领私兵,李芳远也烧毁了自己的兵器,但元敬王后却私下保存了大量兵器,李芳远政变成功仰仗于此。政变当天,元敬王后派奴才金小斤将李芳远从宫中骗至家里,密议对策,她不想让李芳远身处险境,涕泣制止其入宫,但李芳远毅然入宫,发动政变。元敬王后追出户外,提醒李芳远一定要小心,并准备兵仗鞍马,预备不测。政变进行过程中,元敬王后想亲赴政变现场,与李芳远共成败,但被府上卫士极力阻拦,不久郑道传的笠子和宝剑就被奴才金夫介送来,元敬王后由此得知大功告成。第二次王子之乱,巷战正酣,元敬王后看到李芳远的士兵睦仁海所骑府中马匹中箭逃到马厩,便对战局感到悲观,打算徒步亲赴战场,与李芳远一起死,侍女金氏劝阻无效,不久邻居净祀婆就来告知捷报,元敬王后才舒了口气,返回家中,等待丈夫凯旋。
成为王世子十个月后,李芳远接受李芳果之禅让,登基为王。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十日,册封元敬王后为“静妃”,正式入主中宫。在册文中提及“能决策而提甲,弼成宗社之功”,肯定了她对李芳远夺权做出的贡献。后来李芳远读高丽史书,看到
神惠王后柳氏给
高丽太祖王建提甲之事,对忠宁大君(后来的世宗)说:“汝母后之功,比之柳氏提甲尤重矣!”
痛苦岁月
元敬王后与李芳远共患难多年,一朝登上王妃宝座,反而开始与夫君日益不和。首先是后宫问题。李芳远即位后就屡屡临幸侍女,令元敬王后十分不满。成为静妃五个月后,她就怒斥李芳远临幸的女子,李芳远则赶走静妃殿二十余名宫女、宦官以回敬。面对元敬王后的“妒忌”,李芳远不但不退让,还在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命令朝臣
河仑、
权近等参考中国历代后宫制度,准备正式设立
嫔御。三月,因李芳远欲纳成均乐正权弘之女,元敬王后和他的矛盾全面爆发,元敬王后之母宋氏也警告元敬王后“宫嫔甚多,其渐可畏”,元敬王后就拉着李芳远的衣服说:“上何忘故意乎?吾与上同守艰难,共经祸乱,乃有国家,今乃忘我至此乎?”哭泣不止,甚至绝食抗议,遂成心疾,李芳远为之连续数日不听政,但最终还是纳了权氏(即
懿嫔权氏)。此后仍挡不住李芳远不断纳后宫,最后李芳远成为朝鲜王朝后宫嫔御(有名号者)最多的国王。
另一方面,李芳远出于强化王权的需要而整肃骊兴闵氏家族,成为对元敬王后的另一个沉重打击。元敬王后的四个弟弟中,闵无咎、闵无疾为李芳远夺权出力,名列靖社功臣和佐命功臣,骊兴闵氏集高丽的旧有门阀和朝鲜的外戚新贵于一体,权势熏天,炙手可热。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元敬王后的父亲闵霁因妄议世子与
明朝公主的联姻问题而受到弹劾。起初,李芳远想请明朝使臣宦官
黄俨说媒,让明朝公主下嫁朝鲜,但黄俨爽约,李芳远又后悔,将世子定婚于金汉老家。然而右军同知总制李玄却仍想争取联姻明朝,并与闵霁讨论此事,闵霁虽然没立刻答应,但让女婿赵璞(元敬王后的姐夫)说给
河仑听,河仑将此事传开,李芳远最后也知道了,为之震怒,将相关人员治罪,只放过闵霁,但闵霁仍受到台谏弹劾。李芳远判断闵氏家族的如意算盘是利用联姻明朝来加强自家权势,以此为契机开始逐步肃清闵氏一门,闵无咎、闵无疾兄弟不断受到弹劾,包括“除去宗支”等在内的各种“不忠”的新旧账一起算,至七月被逐出朝廷,流放外地。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十五日,闵霁死亡;十月初一,李芳远正式公布闵无咎、闵无疾兄弟十大罪状。永乐八年(1410年)三月赐死闵无咎、闵无疾。
在肃清闵无咎、闵无疾的过程中,李芳远向元敬王后说明其处置的必要性,元敬王后表面上听从,但趁李芳远外出讲武之机召闵无疾之妻入宫,引发李芳远震怒,准备留元敬王后住
昌德宫,自己搬到
景福宫,夫妻分居,但在
黄喜的劝谏下未果。闵无咎、闵无疾被赐死后,元敬王后“内怀不平,屡发不逊之言”,李芳远甚至一度考虑过将她也废黜,但念及“糟糠之意,不忍遽弃也”,最后在永乐九年(1411年)九月决定限制元敬王后“主内事”的权力。在此前后,元敬王后已怀孕,并在翌年六月生下一子,幸赖检校汉城尹杨弘达、检校参议杨弘迪、前判典医监事曹听等调剂的药方才免于“难产之病”的折磨,李芳远本来深感忧虑,但得知元敬王后平安后嘉奖了相关人员,并将此子交
诚妃元氏抚养(此子应早夭)。这是她与李芳远的最后一个孩子。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五月,元敬王后一度病重,主张抑佛的李芳远考虑到元敬王后信仰佛教,便组织“药师精勤”法会,警告僧人若不奏效就灭佛,自己也率诸子燃臂祈祷,元敬王后的病情果然好转。在元敬王后患病期间,她剩下的两个弟弟
闵无恤、闵无悔入宫侍药,闵无悔向世子
李褆抱怨两个哥哥的死以及家门的落败,李褆责备道:“闵氏之门,骄恣不法,不比他姓,宜其得祸。”闵无悔反问:“世子不长于吾家门乎?”李褆不答,起身入内寝。一同在场的闵无恤不但没有立即制止其弟,反而追上李褆,请求保密。李褆考虑到元敬王后还在生病,所以答应了下来。永乐十三年(1415年)四月,闵无悔卷入廉致庸诽谤惠善翁主(
可喜儿)及河仑一案,涉嫌诬蔑李芳远,李芳远念及元敬王后的老母宋氏尚在,从轻处分,只没收其职牒。群臣一再请求从重处分,李芳远皆不允。在此期间,闵无悔又向李褆大吐苦水,李褆便于六月初将闵无悔在两年前的言行告发李芳远。李芳远虽然表示看在宋氏的份上不忍治罪,但还是告诉了知申事(相当于都承旨)柳思讷,并召闵无恤、闵无悔质问,两人矢口否认,于是李褆又将此事告诉台谏官员和自己的师傅刘敞,导致此宫闱秘事公诸外朝,台谏、刑曹联合弹劾闵无恤、闵无疾兄弟。六月二十五日,李芳远命闵无恤、闵无疾离开汉城居住,不久安置于京畿道海丰。但大臣对其兄弟的治罪请求仍在持续,李芳远表示等宋氏老死以后再行处置。但到了十二月,李芳远突然公开闵氏家族在建文四年(1402年)
孝嫔金氏出宫生育元尹李裶(后封敬宁君)时欲置其母子于死地之事(此事很可能是孝嫔本人告发,但谱牒记载李裶生于洪武二十八年,故此事真实性待考)。此罪被算在闵无恤、闵无悔头上,李芳远也决定对其兄弟依律治罪。十二月二十三日分别流放江原道原州和黄海道海州,永乐十四年(1416年)正月十三日赐死,四兄弟的妻儿都被流放远方。随着元敬王后的四个弟弟先后被赐死,自高丽后期以来显赫的骊兴闵氏家族的权势一落千丈,直到
朝鲜中宗时的闵齐仁才有所起色,到
朝鲜肃宗时出了
仁显王后,又成为一大门阀。
晚年去世
李芳远肃清闵氏一族自然恶化了他与元敬王后的关系,夫妻几乎处于“冷战”状态。据
昭宪王后的弟弟沈浍所说,李芳远曾让元敬王后“僻处一殿,高其垣墉”。但念及糟糠之情,李芳远毕竟没有与元敬王后恩断义绝,仍然保持其中宫地位。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芳远废世子
李褆,另以忠宁大君
李祹为嗣,同年八月禅位,被尊为上王,元敬王后也被尊为大妃,十一月获得尊号“厚德王大妃”。永乐十八年(1420年)夏,元敬王后病重,李芳远“侍侧扇枕,亲奉汤药,凡所救疗,无所不至”。七月十日,元敬王后去世于寿康宫别殿,享年五十六岁,谥号元敬王太后(朝鲜王朝初年仍依高丽习惯,追尊国王之母为王太后),葬于献陵。
元敬王后死后,李芳远“不胜
轸悼”,因而身体不适。世宗想亲自来李芳远所居的丰壤行宫问安,又派大臣
柳廷显、元肃给李芳远进献肉食,李芳远推辞并表示:“大臣请之,可以从之,况主上至诚之请乎?然大妃幼年归我,今三十八年矣。内助之功不细,予何忍食肉乎?卿等亦各有室,宜深体之。且予之疾非因不食而得,乃因伤食而发。今已愈矣,又能进膳,毋得更请。”说完后“涕泣不已”,又说以前世宗来问安都是问候他和元敬王后夫妇,如今只问候他一人,所以不忍心世宗来此问安,而且丧期未尽,不宜夺情释服来问安。不到两年,李芳远也去世了,遗命与元敬王后合葬于
献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追上尊号“彰德昭烈”。宣德五年(1430年)以有违礼法为由改称“元敬王后”。
人际关系
娘家
子女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