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但不持有记者证,不以新闻采编为职业的普通民众。“公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释义
公民记者,又称民间记者,是新闻机构以外的人,或自身为主流传媒的
记者,但以独立身份发声的人。这个风气沿自部落格和民间独立媒体的盛行。
从构词的角度看,“公民记者”的中心语在“记者”,“公民”在前只是起一个定语的作用。既如此,按照矛盾的普遍性与一般性的关系来理解,“公民记者”应该算作“记者”这一“普遍”里的“特殊”,故“公民记者”必然要具备“记者”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否则二者无法共存。
从学理上讲,记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记者,是指新闻传媒内部与新闻信息有着直接关联或间接联系的新闻从业人员,它甚至包括报纸的校对、广播电台的录音人员、听审人员和电视画面的剪辑人员,等等。狭义的记者,是专指从事采访新闻信息和报道新闻的人。” 同样地,公民也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从政治学、法学的角度看,公民往往被界定为具有一国国籍、被允许参与社会活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从职业新闻传播者的角度看,公民应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即非职业新闻传播者。
因此,公民记者以其大众的出身,以及并不专业的身份,又被称为民间记者。
历史渊源
公民记者的概念,国内认为始于1990年代的美国,伴随公民新闻概念的传播而诞生。1998年,美国人德拉吉的个人网站先于所有传统媒介曝光克林顿性丑闻事件,这使得德拉吉获得全球最早的“公民记者”称号。德拉吉的影响也因此深入政坛,克林顿的太太
希拉里在参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的时候,毫不顾及克林顿的感受对德拉吉礼遇有加,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他“网下留情”,多帮忙,少添乱。公民记者在美国的地位可见一斑。另一个和德拉吉不相上下的美国公民记者是嘉勒夫,他善于写博客,并能通过博客影响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美国白宫不敢小觑他的影响力,为他颁发了全美首个博客记者采访证。
德拉吉和嘉勒夫都是普通的美国人,但他们一个拥有自己的网站一个拥有自己的博客,不附属任何一家媒介,自由进出新闻现场,凭一己之力便敢和美国政要叫板,为众多媒介大鳄所欣羡。其实在德拉吉和嘉勒夫之前,美国就存在一种自由撰稿人,他们也不附属于任何一家媒介,也能够自由进出新闻现场包括白宫,但他们却从未被冠以“公民记者”的称号,究其原因只在于他们不属于web2.0时代。德拉吉和嘉勒夫的力量是web2.0赋予的。如果说互联网的web1.0时代属于门户网站的话,web2.0时代就属于BBS、博客、播客、甚至手机媒体……。在这些新型的技术平台上,公民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具备条件
在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看来,作为“公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也就是说,得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条件。
特征
曝光新闻动机
一般公民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撰写独立于主流传媒的报道,同时,网上的独立媒体亦会鼓励公民成为民间记者,以报导形式介入社会诸多议题。民间记者采访的动力来自自己的生活,兴趣和对社会的关怀,不计报酬,是一种自我的实践,并透过采访进入他人的生活处境,了解别人的状况和思想。所以民间记者的新闻所触及的议题多种多样,写作时亦不会扮客观中立,而是带有感性和主观的色彩。这种感性是来自经验和内心的,而不是社会上既有对立的情绪。
工作模式
只需要申请一块部落格,或者到独立媒体的网站加入作民间记者,就可以写民间报导。民间记者可以写一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题材,例如当学生的写师生关系,教育制度问题,教育新闻;当社工的写社会福利政策,或社工所面对的问题,采访周遭的人。
世界上,有些独立媒体会为一些在民间记者栏内比较有经验和活跃的民间记者发出证件,但未必每个独立媒体都会这想做。
观点定位
(一)不必中立,世界上极难有绝对中立的传媒,相反有不少传媒故意装出中立的样子,却充满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但必须清晰让读者知道你的立场和根据,使读者可对你的立场作思考和判断。
(二)报道性的文章要尊重事实,作者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道德和法律上)。
(三)着重文章资讯的透明度,清楚交代自己在所报道事件中的角色或位置,例如一场游行里的参与者,或游行时在商店里的旁观者。引用或参考自别的资料时,尽量保留原出处的连结或资料。
(四)不得发表和散播歧视性的言论,包括种族、性别、婚姻状况和性取向等。
(五)不能进行没有根据和侮辱性的人身攻击。
(六)文章不应作涉及商业性和政治人物的宣传,不能以报导和文章谋进私利。
作战平台
博客
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
博客大众传播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客是公民记者最易发挥作用的平台。
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媒体内容的传播。手机具有“全民传播”的特点,这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一特点,手机才在社会事件中扮演着分外重要的角色,甚至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也是公民记者便捷利用的一个平台。
手机媒体弥合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让传播渗透到社会的点点滴滴,无论是信息的汲取还是传播,都已经深入到点对点的模式,完全将传统媒体的盲区覆盖。
公民新闻网
OhmyNews是
韩国的一个新闻网站。2000年2月22日,OhmyNews在韩国问世。创办者是36岁的吴连镐。5年以后,OhmyNews跃居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英国
《卫报》认为它是“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现在,OhmyNews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已达700万人次,页面日均点击率高达2500万,占据了韩国网络新闻市场份额的33.62%。
创始人吴连镐有这样的梦想:使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现在,在韩国已经有3.7万个公民记者。他们每天为OhmyNews网站提供来自各地发生的新闻。从综合新闻、政治经济到电影、体育,OhmyNews几乎涵盖了传统媒体的全部栏目。公民记者可以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自由发表言论,每篇报道后面都会有大量跟贴,形成了网站鲜明的个性色彩。同时,OhmyNews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性、互动性、分众化的特点,巧妙地与传统媒体及其在线版本形成了错位定位。在OhmyNews上经常出现足以影响韩国舆论的重量级评论。
主要影响
记者新模式
公民记者与传统记者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甚至可以为传统媒体设置某些议程。公民报道者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它有助于受众形成立体事实图像,更趋于事实真相。
第一,传播是具有双向性的,传播者不再仅仅只是传播者,受众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受,传播者与受众直接的界限被打破,或者说多了更多的交流。在新闻事件真相到受众头脑中形成关于事实的图像这一过程中,有受众与普通公民、职业新闻工作者及所在媒体的相互反馈。第二,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普通公民与受众实际上是重合的,他可能直接经历或参与相关事件,既是传者也是受者。第三,普通公民并不是必须通过自媒介进行新闻传播,他同样可以借助传统的媒介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新闻传播。现实中的向报纸报料、向电视台提供个人拍摄的DV片段等即属此类。
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公民新闻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网络监督
公民记者产生的公民新闻
和一般网民相比,“公民记者”对于实践公民权利有着更高的诉求和愿望。同时,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加入这个群体的人,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多样化。更多的知识精英,也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了公民记者的角色,他们的言论具有更多的理性和思辩色彩。
面对公民记者带来的网络监督,执政者做到理性对待,建立良好的对话空间,就能达成双赢。这种理性对待,表现为对网络监督的重视。在网民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的中国,贪腐可能就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为眼尖的公民记者发觉。执政者应该顺势而为,将公民记者当成网络纪检员,对他们通过网络递交的“公开材料”认真审读,这种理性对待,还包括对网络监督的及时反馈。
公民记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网络监督,还有网络参政。他们会通过报道新闻,讨论
公共事务,要求行政作为。对此,执政者同样可以顺势而为。当然,公民记者本身是一个不确定的群体。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目击某个新闻事件的发生,见证某个新闻现场,并发表新闻变身公民记者。公民记者在发表言论时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说出的话不好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话不真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执政者需静下心,以负责任的心态面对通过网络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民间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