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法,将含有阻燃元素(主要是磷 卤 硫)或同时含有这些元素的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引入纤维高聚物分子链中,可提高难燃性。该法的优点是纤维具有耐久的阻燃性,缺点是阻燃改性单位在聚合物合成的高温条件下分解,或伴有副反应,而且会对纤维的性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共聚反应及分类
一、共聚合反应的特征
1.共聚合及其共聚物的概念
均聚合(homopolymerization):一种单体参加的反应,形成的产物为均聚物(homopolymer) 。
均聚物的大分子链上含有一种结构单元。
共聚合(copolymerization):两种或多种单体共同参加的加成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分子链中含有两种或多种单体单元,该聚合物称为共聚物(copolymer)。
如
根据参加共聚反应的单体数量,共聚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
两种单体参加的共聚反应称为二元共聚,理论研究得相当详细,本章的研究重点
三种单体参加的共聚反应称为三元共聚,多种单体参加的共聚反应称为多元共聚
共聚合反应与缩聚反应(condensation polymeriztion)的区别:
缩聚反应:官能团间的反应,机理往往属于逐步聚合,如聚酯和尼龙-6,6的合成,大多是含不同基团的两种单体的缩合反应,形成的缩聚物也由两种结构单元组成,但不称做共缩聚。
同种基团的两种单体与另一种基团单体的缩聚才称做共缩聚。
注意:共聚合反应这一名称多用于连锁聚合的范畴,如自由基共聚(自由基机理进行聚合)、离子共聚等。
2.共聚物的类型与命名
共聚物的分类:
对于二元共聚,按照两种结构单元在大分子链中的排列方式不同,共聚物分为四种类型:
无规共聚物(random copolymer):大分子链上M1、M2结构单元呈无规则排列,自由基共聚物大多属于无规共聚物,如VC-VAc。
交替共聚物(alternating copolymer):大分子链上M1、M2单元交替排列,即严格相间,如 St-MAn 溶液共聚所得的聚合物属于交替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大分子链是由较长的链段M1和另一较长的链段M2构成,M1、M2链段成段出现
根据两种链段在分子链中出现的情况,又有:AB型 ABA型 (AB)n型,如苯乙烯(S)-丁二烯(B)-苯乙烯(S)形成三嵌段共聚物(SBS),即SBS
热塑性橡胶属于嵌段共聚物
接枝共聚物(graft copolymer):共聚物主链由单元M1组成,并接枝另一单元M2组成的支链,如高抗冲性的聚苯乙烯(HIPS),它是以聚丁二烯作主链,接枝上苯乙烯作为支链以提高其抗冲性。
无规和交替共聚物为均相体系,可由一般共聚反应制得;嵌段和
接枝共聚物往往呈非均相,由特殊反应制得
共聚物的命名:
《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聚XX-XX 或XX-XX共聚物
两单体名称以短线相连,前面加“聚”字或后面加“共聚物”,如聚丁二烯-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IUPAC(纯化学与应用化学国际联合会):在两单体间插入表明共聚物的类型的符号
-co-:copolymer(无规),如:chloroethylene(氯乙烯)-co-vinyl acetate(
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无规共聚物名称中,前面的单体为主单体,后为第二单体
-alt-:alternating(交替),
-b-:block(嵌段),嵌段共聚物名称中,前后单体代表聚合的次序
-g-:graft(接枝),如:polybutadiene(丁二烯)-g-Styrene(苯乙烯),接枝共聚物名称中,前面的单体为主链,后面的单体为支链
3.研究共聚反应的意义
在理论上
. 可以研究反应机理
. 可以测定单体、自由基的活性
. 控制共聚物的组成与结构,设计合成新的聚合物
在实际应用上
共聚合是改进聚合物性能和用途的重要途径(聚合物改性是目前高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
.
聚苯乙烯(PS),性脆,与丁二烯(Bd)接枝共聚: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
. 苯乙烯与丁二烯,自由基乳液共聚:无规共聚物——丁苯橡胶(Styrene-Butadiene Rubber, SBR) ,丁苯橡胶抗张强度接近天然橡胶,耐候性能优于天然橡胶,广泛用于制造轮胎、地板、鞋底、衣料织物和电绝缘体
. 聚氯乙烯(PVC)塑性差,与醋酸乙烯酯(VAc)共聚,VAC起着内增塑作用,使流动性能改善,柔顺性增大,变得易于加工。含5%左右VAC的硬共聚物可用于制造挤压管、薄板和唱片;含20%-40% VAC的软质共聚物可用于制造管材、胶片、薄板、雨蓬、手提包和地板砖等。
扩大了单体的原料来源
. 均聚物的种类有限,几十种的单体分别均聚,只能得到相同数目的均聚物,如将这几十种单体相互之间进行共聚,则可以得到几百到几千种二元共聚物。
. 有些单体自身难以聚合,却能和其它单体进行共聚合。如:
顺丁烯二酸酐(
马来酸酐)难以均聚,却易与苯乙烯共聚
二元共聚物组成
1.共聚组成的特点
两种单体进行共聚时,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反应活性存在差异,因此往往可观察到以下现象。
(1)两种单体各自都容易均聚,但不易共聚。如苯乙烯和
醋酸乙烯都容易均聚,但不易共聚。
(2)一种单体不能均聚,但能与另一种单体共聚。如马来酸酐不能均聚,但能与苯乙烯共聚。
(3)两种能互相共聚的单体,进入共聚物的速率可能不同,因此产物的组成与原料单体的组成并不相同。
如Vc和VAc共聚时,起始配比中Vc含量为85%。而起始共聚物中的Vc含量达到91%。表明Vc的活性较大,容易进入共聚物。
两种单体的化学结构不同,聚合活性有差异,故共聚物组成与原料单体组成往往不同。聚合中,先后生成的共聚物的组成也不一致。
2.共聚物的组成方程
1944年,由Mayo和Lewis推导出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的定量关系式,此式称为共聚物组成摩尔比微分方程,也称为Mayo-Lewis方程
(1)推导作出如下假定:
自由基活性与链长无关
自由基活性仅决定于末端单体单元结构
共聚物的聚合度很大,其组成由链增长反应所决定,引发和终止对共聚物组成无影响
稳态。引发和终止速率相等,自由基总浓度不变; 两种链自由基 ( M1和M2 )相互转变速率相等,两种自由基浓度不变
无解聚反应,即不可逆聚合
(2)共聚物组成方程的推导
链引发
链引发速率
链增长
链增长速率
链终止(主要是双基终止)
链终止速率
根据假定3,引发消耗的单体很少,可忽略不计
M1、M2的消失速率或进入共聚物的速率由链增长速率决定
两单体消耗速率之比等于某一瞬间进入共聚物中两单体单元之比
根据假定4:
生成[M1 .]的速率等于其消失速率
代入式
化简
令:
为同一种链自由基均聚和共聚增长速率常数之比,称为竞聚率。
竞聚率表征了两种单体的相对活性,代入上述方程:
此式称为共聚物组成摩尔比微分方程,也称为Mayo-Lewis方程。
共聚物组成方程的其它表示式
共聚物组成摩尔分率微分方程
令f1代表某一瞬间单体M1占单体混合物的摩尔分率,F1代表某一瞬间单元M1占共聚物的摩尔分率
代入共聚物组成摩尔比微分方程方程,经整理得
共聚物组成重量比微分方程
式中:
W1、W2代表某瞬间原料单体混合物中单体M1、 M2所占的重量百分数
M1`、M2`代表单体M1、M2的分子量
令 K= M1`/ M2`
讨论
共聚物组成与链引发、链终止无关
共聚物组成通常不等于原料单体组成,特殊情况例外
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只适用于低转化率(~5%)
引入一个重要参数,竞聚率 r1 = k11 / k12; r2 = k22 / k21
同一种链自由基与单体均聚和共聚反应速率参数之比,表示两种单体与同一种链
自由基反应时的相对活性,对共聚物组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3 .竟聚率的意义
以r1= k11/k12为例:
r1 = 0,k11= 0,
表示只能共聚不能均聚
r1 = 1,k11= k12,
表示均聚与共聚的几率相等
r1 = ∞,
表示只能均聚不能共聚
r1 < 1,k11< k12,
表示共聚倾向大于均聚倾向
r1 > 1,k11> k12,
表示均聚倾向大于共聚倾向
4.共聚物组成曲线
理想共聚(ideal copolymerization)
是指r1·r2 = 1的共聚反应,分为两种情况:
即 :理想恒比共聚(Azeotropic coopolymeriation)
是一种极端的情况,表明两链自由基均聚和共聚增长几率完全相等
将r1 = r2 = 1代入共聚物组成方程
此时表明,不论原料单体组成和转化率如何,共聚物组成总是与单体组成相同。
这种共聚称为理想恒比共聚,对角线称为恒比共聚线。
r1·r2 = 1,或 r1 = 1 / r2,为一般理想共聚,即
表明不论何种链自由基与单体M1及M2反应时,反应的倾向完全相同,即两种链自由基已失去了它们本身的选择特性,将r2 = 1 / r1代入摩尔比、摩尔分率微分方程
理想共聚的共聚物组成曲线处于对角线的上方或下方,视竞聚率而不同,与另一对角线成对称
,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的上方;,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的下方
交替共聚(alternationg copolymerization)
是指的极限情况,即 ,而,:严格交替共聚
表明两种链自由基都不能与同种单体加成,只能与异种单体共聚。共聚物中两单元严格交替相间
共聚物组成曲线是交纵坐标F1 = 0.5处的水平线,不论单体组成如何,共聚物的组成始终是0.5
这种极端的情况的很少
r1 > 0 (接近零),r2 = 0的情况常有,则此时:
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
r1 <1,r2 < 1即 k11 <k12, k22 < k21,表明两种单体的共聚能力都大于均聚能力,此时 F1>f1,共聚物组成不等于原料单体组成共聚物组成曲线呈反S型,与对角线有一交点,此点称为恒比点
恒比点的计算
恒比点的位置可由竞聚率粗略作出判断:
当
共聚物组成曲线对称
非理想共聚(non-ideal copolymeriztion)
r1 > 1,r2 <1即 r1 ·r2 <1 的情况,k11 > k12,k22 <k21 此时,不论哪一种链自由基和单体M1的反应倾向总是大于单体M2,故F1 > f1。共聚物组成曲线始终处于对角线的上方,与另一对角线不对称
r1 <1,r2 > 1的情况相反,曲线处于对角线的下方,也不对称
如氯乙烯(r1 =1.68)- 醋酸乙烯酯(r2 =0.23 )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r1 =1.91) - 丙烯酸甲酯(r2=0.5 )共聚。
“嵌段”共聚(block copolymeriztaion)
r1 > 1,r2 > 1,
k11 > k12,k22 > k21,表明不论哪一种链自由基都倾向于均聚而不易共聚, 这种情况是共聚所不希望的
均聚链段的长短取决于r1、r2的大小:
r1 >> 1,r2 >> 1,链段较长
r1、r2比1大不很多,链段较短
链段总的都不长,与真正的
嵌段共聚物差很远,共聚物组成曲线也有恒比点,位置和曲线形状与竞聚率都小于1的情况相反
共聚行为类型小结:
r1r2 =1:理想共聚,组成曲线为一对称曲线。
· r1 =r2 =1,理想恒比共聚;
· r1>1时,共聚物组成曲线在恒比对角线的上方;
· r2>1时,共聚物组成曲线在恒比对角线的下方。
r1 r2 =0,交替共聚
· r1 =r2=0,严格交替共聚,组成曲线为一水平线,F1=0.5;
· r1→0,r2→0,组成曲线近似于水平线;
· r1>0,r2 =0,接近交替共聚,组成曲线与水平线F1=0.5 有交点的曲线。
r2<1,r2<1,有恒比点非理想共聚
组成曲线具有反S的形态特性,并有恒比点。
· r1>1,r2<1 或 r2>1,r1<1,r1 r2<1,非理想非恒比共聚。
· r1>1,r2<1 ,组成曲线位于对角线上方;
· r 2 >1,r1<1 ,组成曲线位于对角线下方;
r1 r2>1 ,嵌段共聚。
曲线具有正S的形态特征,同样也具有恒比点。
基本特点
高效
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 Chloude)简称PAC,聚合氯化铝生产工艺是以优质
氢氧化铝粉为主要原料经生物共聚法系列工艺加工而成,为无机
高分子聚合物。它是介于AlCl3和Al(OH)3之间的一种水溶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化学通式为(AL2(OH)Ncl6-nLm),颜色呈黄色和浅黄色粉末颗粒状固体。本产品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具有除臭脱色、除浊、杀菌等功效。在空气中易潮湿,但不影响使用效果,高效聚合氯化铝投水后分解活性高,沉降快,不受任何助剂、水温和水质的影响。
分类
聚合氯化铝根据含量的高低分为:工业级氯化铝、饮用水级氯化铝及食品级氯化铝。
产品特点
使用方法
将固体聚合氯化铝(在常温下)按1:3加水搅拌,约30分钟待药品溶解均匀后,加25—30倍清水稀释后再投入水中运行使用。一般水质净化其用药量为原水的十万分之一,即每千吨水投加量(固体)为15kg左右,准确的使用,可根据本地区水质浊度和含量不同经试验找出最佳投药量。
理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