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是2021年3月30日由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文件。
通知全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基厅函〔202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二、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
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
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三、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
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
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
四、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中小学校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服务时间,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
五、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注册登记或备案的线上培训网课平台、网络游戏的规范管理,采取技术手段进行监管,确保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六、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七、加强学生睡眠监测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与指导工作,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睡眠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各地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及时改进相关工作,确保要求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3月30日
内容解读
解读一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强健的体魄、愉快的情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这些都与充足睡眠密切相关。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但睡眠不足这一“老大难”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中国儿童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小学二、四年级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9小时25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9小时13分钟,初中生为8小时,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长越来越短。这不仅成为广大家长的烦心事,也成为破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难题的一件大事。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是破解少年儿童睡眠不足难题的硬举措。
破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必须家校联手,合力共治。中小学生既是在校的学生,也是家庭里的孩子。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家长和学校是双责任主体,需要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协同努力。《通知》通篇贯穿着家校共治的思路。从科学睡眠宣传教育、明确学生睡眠时间、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到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合理确定学生就寝时间、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都强调家校共治。睡眠管理工作,既是学校家庭共同责任,也有明确的分工界限,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学校、家庭要在科学睡眠认识上达成共识,学校到校时间安排要与学生就寝时间等有效衔接,确保学生睡好睡足,齐心合力,紧密配合,才能把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解决好,实现1+1>2的作用。
破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必须系统考虑,综合施策。影响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校内的学习安排因素,也有校外的课余生活安排因素;既有中小学生认知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校重视、家长认知问题;既受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也受学校学习和家庭生活日常安排的影响。《通知》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作出了科学分析,在管理内容上,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学校要在课程、师训、家校协同工作中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中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重申睡眠时间要求,统筹学校作息安排,合理控制到校时间,避免起床太早影响孩子休息。学校要加强作业统筹管理,避免作业时间过长。家长不要给孩子报过多校外培训班,校外培训机构要按时结束晚上培训,不得布置任何形式作业。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促进学生规律作息、按时就寝。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及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睡眠不足的情况,指导家长避免不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
破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必须监测督查,加强考核。《通知》指出,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睡眠管理工作体系,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要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监测评估,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网络平台等方式,及时了解家长反映的问题和意见,改进相关工作,把《通知》要求全面落实到位,切实保证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解读二
《通知》指出,睡眠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
《通知》明确,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要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
《通知》强调,防止学业过重挤占学生睡眠时间。一方面,中小学校要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任何形式布置作业。
《通知》提出,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作息时间表,合理确定学生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应按时就寝不熬夜。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线上培训网课平台、网络游戏的规范管理,采取技术手段加强网课平台和网络游戏的监管,确保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教师要做好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
《通知》要求,要加强学生睡眠监测督导,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确保要求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