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学

200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经学》是200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

图书信息
版 次:1
字 数:623000
印刷时间:2004-9-1
纸 张: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由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供高等中院校中医专业七年制作用的教材。
本书在内容上改变了过去《以黄帝内经》原篇为章、节的局限,而从内经学的学术体系角度,选择学术思想特点突出、理念价值高、临床指导性强的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而分立章节,并第一次以《内经学》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名称。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为“概论”,介绍内经学的概念、《黄帝内经》其书、内经学的学术体系以及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介绍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概况。
中篇名“《黄帝内经》的医学原理”,中心内容是讨论人体生命在各个阶段、各种状态下的表现及其发展规律。其中生命与人体、藏象部分,是言其“常”,疾病部分则从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病机以及疾病的传变与转归几方面,论其“变”。诊法部分讨论了诊病的原理与方法,论治部分介绍了论治理论、原则及各种治病方法,摄生与康复,则讨论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及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目录
上篇概论1
第一章内经学概说1
第一节内经学的概念1
一、《黄帝内经》及其在中医学的地位1
二、内经学的概念2
第二节内经学的学习方法4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4
二、学习方法4
三、主要参考书5
第二章《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8
第一节《内经》的成书8
一、《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8
二、《内经》书名的含义12
第二节《内经》的流传12
一、《内经》的流传12
二、《内经》的注家与注本14
第三章《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15
第一节《内经》学术体系的内涵15
一、系统结构15
二、理论内19
三、学术特征21
第二节《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24
一、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24
二、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26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8
四、先秦诸子的作用30
第三节《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32
一、《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方式与特点32
二、发展展望33
第四章《黄帝内经》的历代研究36
第一节唐代以前36
第二节宋、金、元时期38
第三节明清两代40
第四节近现代44
中篇《黄帝内经》的医学原理47
第五章生命与人体47
第一节生命起源47
一、天地合气命之日人47
二、生之来谓之精48
三、天地万物莫贵于人49
经文辑要50
第二节人体生命的内涵51
一、生命三要素:精、气、神51
二、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53
经文辑要54
第三节人体生命特征56
一、神机气立56
二、生气通天57
三、形与神俱60
四、阴平阳秘61
经文辑要63
第四节人体结构65
一、人的形体结构65
二人体部位划分69
三、目为命门70
四、五脏者身之强71
经文辑要71
第六章藏象75
第一节藏象的概念与特点75
一、藏象的概念与内容75
二、藏象学说及其特点75
三、藏象学说的地位78
第二节心与小肠79
一、心主血,为生之本79
二、心藏神,为君主之官79
三、心位于胸中,外应虚里80
四、心充脉华面,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及耳80
五、心主言,在志为喜,在声为笑80
六、小肠主受盛,泌别清浊81
附君火与相火81
经文辑要82
第三节肝与胆83
一、肝藏血,为罢极之本83
二、肝为将军之官,藏魂主谋虑84
三、肝主敷和,其气主升,性喜条达84
四、肝居胁下,充筋华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85
五、肝为语,在志为怒,在声为呼85
六、胆藏精汁,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十一脏取决于胆86
经文辑要86
第四节脾与胃87
一、脾藏营,为仓廪之本87
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其气主升87
三、脾舍意,在志为思88
四、脾不主时,孤脏以灌四旁88
五、脾位于腹部,充肌华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88
六、胃主受纳熟腐,为五脏六腑之海88
经文辑要89
第五节肺与大肠90
一、肺司呼吸,为气之本91
二、肺朝百脉,主治节91
三、肺舍魄,在志为忧91
四、肺气宣发,外合皮毛92
五、肺气肃降,通调水道92
六、肺位于胸中,开窍于鼻,在液为涕93
七、大肠主传道,魄门亦为五脏使93
经文辑要94
第六节肾与膀胱95
一、肾藏精舍志,为封藏之本95
二、肾司天癸,主生殖95
三、肾主作强,出伎巧96
四、肾为水脏,主津液97
五、肾精生髓,气通于脑97
六、肾位于腰部,充骨华发,开窍于耳及二阴97
七、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98
经文辑要99
第七节心包、三焦100
一、心包与臣使之官100
二、三焦与水道100
经文辑要101
第八节脏腑关系102
一、十二脏相使贵贱102
二、脏腑藏泻,相反相成103
三、五脏相关,生克制化104
四、五脏表里左右相使105
经文辑要106
第九节奇恒之腑107
一、脑为髓海系目系107
二、胆为中精之府107
经文辑要108
第十节气108
一、气的概念108
二、气的性质109
三、气的作用110
四、气的分类111
五、营卫气血之阴阳离合113
六、营卫之气的运行与会合114
经文辑要116
第十一节精与神118
一、精的概念118
二、精血津液119
三、神的分类及其含义120
四、心主神明与五神脏122
五、精神关系123
经文辑要124
第十二节经络125
一、十二经脉标本125
二、三阴三阳开阖枢126
三、络脉127
四、奇经八脉128
五、气街131
经文辑要134
第七章疾病138
第一节疾病的概念138
一、疾病是异常的生命过程138
二、疾病可知139
三、疾病可防可治139
第二节病因140
一、《内经》的病因概念140
二、《内经》病因分类及其意义141
三、病因与病位、病性的关系141
四、生病起于过用142
五、九气为病143
经文辑要144
第三节发病145
一、邪气发病145
二、正气为本145
三、两虚相得146
四、失和为邪146
五、因加而发146
六、勇者气行怯者著病147
七、病发无常147
经文辑要148
第四节病机149
一、有无盛虚求其属149
二、气血以并,阴阳相倾151
三、脏腑病机151
四、经络病机153
五、精神病机155
六、气血病机157
七、阴阳病机160
八、病机十九条162
经文辑要165
第五节疾病传变与转归169
一、疾病传变方式169
二、疾病转归171
经文辑要172
第八章诊法175
第一节诊法原理175
一、以表知里175
二、以常衡变176
三、三才并察176
四、四诊合参177
五、审证求因177
六、胃气为本177
经文辑要178
第二节诊病方法179
一、诊病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79
二、诊病的方法180
经文辑要186
第三节断病方法188
一、病、证与病形、病能189
二、病证的命名与分类189
三、辨证审机求其属192
经文辑要193
第九章论治194
第一节治疗思想194
一、法天则地194
二、从容人事197
三、治求中和199
经文辑要200
第二节治疗原则201
一、早期治疗201
二、治病求本203
三、协调阴阳204
四、攻邪养正204
五、因势利导206
六、标本先后207
经文辑要208
第三节治疗大法210
一、寒热温清210
二、虚实补泻211
三、正反逆从211
四、表里异治212
经文辑要214
第四节药物疗法215
一、药性理论215
二、制方法度217
三、用药的理论与规范218
四、十三方220
经文辑要224
第五节针灸疗法227
一、针灸调经原理227
二、针灸调经原则229
三、针灸调经方法232
经文辑要237
第六节其他疗法243
一、砭石疗法243
二、情志疗法244
三、按摩导引245
四、饮食疗法245
五、醪药疗法246
六、手术疗法246
七、束指与牵引246
八、吹耳与刺鼻247
九、其他疗法247
经文辑要247
第十章摄生与康复250
第一节摄生250
一、摄生学说基础250
二、摄生原则255
三、摄生方法257
经文辑要260
第二节康复262
一、康复学说基础262
二、康复基本原则263
三、康复方法举隅265
经文辑要267
下篇《黄帝内经》的多学科思想269
第十一章《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269
第一节气-阴阳-五行269
一、气、阴阳、五行的内涵269
二、“气-阴阳-五行”模型在《内经》中的应用272
三、对“气-阴阳-五行”模型的认识273
第二节天人合一275
一、对“天”“人”的认识275
二、天人相应276
三、整体思维278
第三节取象比类280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与特征280
二、取象比类方法的运用281
第四节变易求和282
一、变易求和的涵义282
二、变易求和方法的运用283
第十二章《黄帝内经》的天文医学285
第一节《内经》天文历法学285
一、宇宙结构说285
二、天球宇宙观286
三、历法体系287
第二节《内经》的天文历法医学思想289
一、宇宙结构说的医学意义289
二、天球宇宙观的医学意义289
三、五运六气历法的医学意义291
第十三章《黄帝内经》的地理医学292
第一节《内经》的地理学内容与成就292
一、《内经》的地理学内容292
二、《内经》的地理学成就294
第二节《内经》地理学与医学297
一、地理与生理297
二、地理与病理298
三、地理与诊断300
四、地理与治疗300
五、因地养生301
第十四章《黄帝内经》的气象医学思想302
第一节《内经》的气象学内容与成就302
一、《内经》的古气象学内容302
二、《内经》在气象学上的成就与特色305
第二节《内经》的气象医学思想及其临床运用306
一、《内经》的气象医学思想306
二、《内经》气象医学思想的临床运用308
三、《内经》气象医学思想的学术意义309
第十五章《黄帝内经》的时间医学思想311
第一节《内经》反映的生命节律311
一、超年节律311
二、周年节律311
三、周月节律312
四、周日节律312
五、亚日节律312
第二节《内经》对生命活动节律形成的认识313
第三节《内经》对生命活动节律实质的认识314
一、阴阳消长变化314
二、气血盛衰变化314
三、脏腑经脉功能盛衰变化314
第四节《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临床应用316
一、依时辨证316
二、立法与用药318
三、择时服药322
四、预测疾病323
五、养生保健323
第五节《内经》时问医学思想的意义及评价324
第十六章《黄帝内经》的体质医学325
第一节《内经》体质论及其特点325
第二节《内经》体质医学内容326
一、体质形成的因素326
二、体质的分类及其特点329
三、体质与疾病331
四、体质与诊断332
五、体质与治疗332
六、体质与摄生333
第十七章《黄帝内经》的心理医学思想335
第一节《内经》对心理活动的表述及其含义335
一、神335
二、五神338
三、七情340
第二节《内经》形神关系的基本观点341
一、形为神之体341
二、神为形之主342
三、形与神俱则成为人342
第三节《内经》脏腑藏神的理论观点343
一、脑与神的关系343
二、心主藏神与五脏藏神344
第四节《内经》心理医学思想的临床应用347
一、心理因素与发病347
二、心理与诊断348
三、心理与治疗349
第五节《内经》心理医学思想的意义及评价351
第十八章《黄帝内经》的社会医学思想353
第一节《内经》社会医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353
一、《内经》中的社会分期及医学源流说353
二、《内经》有关社会状况与人群疾病的记载355
三、《内经》关于医患关系的讨论356
第二节《内经》社会医学的价值357
一、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理论357
二、完善了中医学防治理论359
三、构建了较完善的医学模式360
第十九章五运六气学说362
第一节《内经》运气学说的内容362
一、干支甲子363
二、五运367
三、六气371
四、运气同化378
第二节《内经》运气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382
一、五运理论的临床应用382
二、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386
三、运气变化与内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387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