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兴义忆耀邦》是胡耀邦同志逝世21周年的纪念日温家宝总理撰文并刊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怀念当年陪同胡耀邦考察贵州等地的经过。201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温家宝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温家宝在文章中深情怀念胡耀邦同志时指出,“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
信息概况
春节刚过,由
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隆重推出,共有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报告文学、
散文随笔4类体裁的20篇作品入选,每类体裁各有5篇作品上榜。
引人注 目的是,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的《再回兴义忆耀邦》位居散文排行榜榜首,另4篇散文作品分别是
梁衡的《假如
毛泽东去骑马》、
耿立的《
缅想的
灵地》、
塞壬的《
匿名者》、
王金昌的《
潘家园忆事》。上榜的
中篇小说是
薛舒的《世界上最美的脸》、弋铧的《
葛仙米》、
滕肖澜的《
美丽的日子》、
胡学文的《
牙齿》、方方的《
刀锋上的蚂蚁》;
短篇小说是
莫怀戚的《孪生中提琴》、铁凝的《
春风夜》、
鲁敏的《铁血信鸽》、
范小青的《我们都在
服务区》、
苏童的《香草营》;
报告文学是
梁鸿的《梁庄》,
赵瑜、
顺民、骏虎、
黄风、
玄武合著的《
王家岭的诉说》,
孙春龙的《寻找失落的英雄》,
蒋巍的《闪着泪光的事业》,
陈启文的《谁在养活中国》。
原文内容
前些天,我到
贵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这片土地上,望着这里的
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随耀邦同志在这里考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兴义派我夜访农户的往事。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复。
1986年年初,耀邦同志决定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门的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耀邦同志想以此举做表率,推动中央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
当时,我刚调任
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耀邦同志让我具体负责组织这次考察访问工作。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前往贵州
安顺。由于
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
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晚饭后,耀邦同志召开会议,把考察访问组人员分成三路,分头前往云南文山、广西河池和贵州毕节地区。
第二天清晨,耀邦同志带着我和
中央办公厅几位同事从
安顺出发,乘坐面包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
崇山峻岭中穿行。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
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离开安顺后的几天里,耀邦同志先后听取贵州
镇宁、
关岭、晴隆、
普安、
盘县和云南
富源、
师宗、
罗平县的汇报,沿途不断与各族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在
罗平县长底乡与
苗族、
布依族、
彝族、汉族群众跳起《民族大团结》舞。2月7日傍晚,耀邦同志风尘仆仆赶到
黔西南州首府
兴义市,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
时已立春,
兴义早晚的天气仍然阴冷潮湿。由于没有暖气,房间里冷冰冰的。我们临时找来3个小暖风机放在耀邦同志的房间,室温也只有摄氏12度左右。经过几天
马不停蹄地奔波调研,耀邦同志显得有些疲惫。我劝他晚上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仍坚持当晚和
黔西南州各族干部群众代表见面。
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到
中央办公厅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耀邦同志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程,与群众直接交流,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用他常说的话就是,“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所以,当耀邦同志给我布置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明白:他是想尽可能地多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天黑后,我带着
中央办公厅的几位同志悄悄离开招待所向郊外走去。那时,兴义城区只有一条叫盘江路的大路。路旁的房子比较低矮,路灯昏暗,街道冷清。我们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这里到处是农田,四周一片漆黑,分不清东南西北。看见不远处,影影绰绰有几处灯光,我们便深一脚浅一脚摸了过去。到近处一看,果然是个小村子。进村后,我们访问了几户农家。黑灯瞎火的夜晚,纯朴的村民们见到几个外地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当知道我们来意后,很热情地招呼我们。
晚上十点多,我们赶回招待所。我走进耀邦同志的房间,只见他坐在一把竹椅上正在等我。我向他
一五一十地汇报了走访农户时了解到的有关情况。耀邦同志认真地听着,还不时问上几句。他对我说,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
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多年来,耀邦同志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经常在我耳旁回响。
2月8日是农历大年三十。耀邦同志一大早来到
黔西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向各族教师拜年并和他们座谈。接着,他又
兴致勃勃地赶到
布依族山寨乌拉村看望农民,并到
布依族农民
黄维刚家做客。
黄维刚按照
布依族接待贵客的习俗,把一个炖熟的鸡头夹放在耀邦同志的碗里。就这样,耀邦同志和
黄维刚全家有说有笑地吃了顿团圆年饭。
随后,耀邦同志又乘汽车沿山路行驶一百多公里,赶到黔桂交界处的
天生桥水电站工地,向春节期间坚持施工的建设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当晚,耀邦同志在武警水电建设部队招待所一间简陋的平房中住下。不久,他开始发烧,体温升到38.7度。事实上,从午后开始,耀邦同志就感到身体不适。不过,他依旧情绪饱满地参加各项活动。
除夕之夜,
辞旧迎新的鞭炮在四周响个不停,但大家没有心思过年。我和耀邦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候着他。2月9日,初一早晨,耀邦同志的体温达到39度。这里远离
昆明、
贵阳、
南宁等大城市,附近又没有医院,大家都很着急。好在经过随行医生的治疗,耀邦同志到晚上开始退烧,大家的心才放了下来。
2月10日上午,身体稍稍恢复的耀邦同志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前往广西
百色。经过32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耀邦同志于晚上6点多到了
百色。在
百色期间,耀邦同志带着我们参观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旧址,并与
百色地区8个县的县委书记座谈。2月11日晚,我们赶到
南宁。随后两天,耀邦同志在
南宁进行短暂的休整。我根据耀邦同志的要求,又带着几个同志到
南宁市郊区就农业生产、水牛养殖、农产品市场等问题进行调研。每次回到住地,他总是等着听我的汇报。14日和15日,耀邦同志经
钦州前往
北海市,先后考察了
北海港和
防城港的港口建设。2月16日,耀邦同志又折回
南宁,与三路考察访问组人员会合。接着,他用两天半的时间听取了考察访问组和
云南、
广西、
贵州的汇报。
2月19日下午,耀邦同志根据自己13天沿途调查的思考并结合有关汇报,在干部大会上作了即席讲话。他特别强调,中央和省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访问,密切上级与下级、领导机关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促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1986年2月20日下午,耀邦同志率领考察访问组回到北京,结束了历时半个多月的西南贫困地区之行……
时光飞逝。耀邦同志当年带领我们在
西南考察时的情形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今年4月3日,当我再次来到兴义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兴义城区现在的面积比1986年拓展了4倍多,城区人口增长近3倍。
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耀邦同志派我夜访的情景又在眼前,一股旧地重寻的念头十分强烈。当天晚饭后,我悄悄带了几个随行的同志离开驻地,想去寻找那个多年前夜访过的村庄。灯火辉煌的盘江路上,商铺林立,十分热闹。原先那个村庄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
拔地而起的高楼。我坚持要再夜访一个村庄,仍然只带随行的几个工作人员来到郊外。在远处几片灯光引领下,我们走进永兴村,敲开农户雷朝志的家门,和他及他的邻居们聊了起来……
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1年了。如今,可以告慰耀邦同志的是,他一直牵挂的我国
西南贫困地区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竭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国家正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
1985年10月,我调到
中央办公厅工作后,曾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近两年。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
大公无私、
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亲眼目睹他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当年他的
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
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
骨灰盒到江西
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
为人民服务。
再回
兴义,
抚今追昔,追忆耀邦。我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他深深的怀念。
作者信息
温家宝,男,汉族,1942年9月生,
天津市人,1965年4月入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
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毕业,
研究生学历,
工程师。曾任
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