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通信技术,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类通信技术的统称。按功能,分为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终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通信安全技术;按通信业务,分为语音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图像通信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按传输介质,分为有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和光通信技术。
运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通信手段及其系统,以符号、数据、文字、声音、图像、多媒体等作为信息载荷形式,实现对军事信息的传输、交换与处理的技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环境中,军事通信技术起着神经中枢的作用,是信息化战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战争中,主要依靠徒步、乘骑,或利用烟、火、旗、鼓、角、金、信鸽等简易工具传递信息;使用密语、暗号和简单的信号代换进行保密通信。中国周朝创造了使用“阴符”和“阴书”的保密通信方法。19世纪30年代后,有线电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相继问世。1854年,英国人C.惠斯通发明自动电报机,并开始用于军事通信。1876年,美国人A.G.贝尔发明电话,次年,有线电话开始用于军事通信。1895年,意大利人G.马可尼和俄国人A.S.波波夫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无线电通信技术开始进入军事通信领域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军事通信技术。为保障军事通信的安全,出现了密码技术和电磁防护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普遍采用了通信截获、密码破译、通信干扰、电子欺骗等多方面的通信对抗手段,并有很多著名的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五年内,相继出现了长波和超长波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和散射通信技术等;试制成功了24路电子管式脉冲编码调制(PCM)设备;提出蜂窝移动通信概念;1948年,美国人C.E.香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了无线寻呼系统,对流层散射通信,美国发射“斯科尔”号通信卫星,光波通信的光源――激光。60年代初,建成了第一个数据通信系统“赛其”(SAGE)――半自动化防空预警和指挥系统,以及滚筒扫描式传真机;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成功发射无源“回声”1号,有源“信使”号和“电星”1号及“同步”Ⅰ、Ⅱ、Ⅲ号等多种通信卫星;提出了完全保密电话的分组交换技术和高抗毁和高可靠的存储转发技术;研究成功晶体管24路PCM设备;论证了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研制成功第一台程控空分电话交换机;荷兰和法国之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次流星余迹通信;华人科学家高锟从理论上证明了光纤损耗可降低到20分贝/千米以下;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提出研制并成功运行计算机网络阿帕网(ARPANET);开始出现电子信息交换;在信息安全方面,出现了电子密码技术等。70年代,法国开通第一部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研制成功传输损耗为20分贝/千米的光纤;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提出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概念,正式公布了分组交换的重要标准――X.25协议;互联网上开始采用文件传送协议(FTP)和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美国在150兆赫、450兆赫频段开通了数字寻呼系统,并成功运行世界第一个蜂窝模拟移动通信系统(AMPS);美国Xerox公司建立并运行了第一个以太网;美国通信卫星公司建立了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在信息安全方面提出了不对称密码体制。80年代,实现了1.3微米的长波长光源及多模光纤通信和研制成功掺饵光纤放大器;贝尔电信研究所提出了同步光纤网络(SONET)概念,被CCITT定名为同步数字系列(SDH);被CCITT提出了以异步传输模式(ATM)为核心技术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贝尔研究所提出了第一代智能网络;ISO和CCITT联合成立了联合静止图像专家小组(JPEG)和活动图像专家小组(MPEG),并分别制定标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成为阿帕网(ARPANET)的标准通信协议(ARPANET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作为民用,仍称ARPANET);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主持的国家NSFNET网,形成了初期的因特网,对外开放后成为因特网;美国赤道公司开通了甚小口径地面站(VSAT)通信;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欧洲成立移动通信特别组,推出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制定了泛欧移动通信漫游标准;美国高通公司向太平洋电话公司作了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实验;在信息安全方面,出现了各种网络安全技术。90年代,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发的万维网(WWW)出现在了因特网上;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全球个人通信新概念――“铱”卫星系统;在摩托罗拉和思科公司支持下,在英国BTCellnet公司投入运行第一个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美国威姆斯电信公司推出帧中继网;贝尔实验室发明光孤子传输技术;美国人J.密特拉提出软件无线电概念;美国总统W.J.克林顿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构想;日本推出新型的个人通信系统(PHS);贝尔实验室提出软交换概念,并出现了IP电话技术;爱立信、东芝、IBM、英特尔、诺基亚公司联合推出蓝牙技术;在信息安全方面,出现各种安全基础设施技术。21世纪,美国国防部提出“全球信息栅格”(GIG)和“网络中心战”概念;国际电联(ITU)提出下一代网络(NGN);美国科学基金会提出“未来因特网设计及其全球网络创新环境(FiND/GENI)计划”;密特拉在软件无线电基础上又提出“认知无线电”概念;在个人通信和个人计算发展基础上又提出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信息安全方面,出现了可信网格概念。按实现的功能可分为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终端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按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和光通信技术。按通信业务可分为语音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图像通信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按实现技术可分为模拟通信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异地传递信息的技术。在传递过程中,要求利用有限的频带,达到尽可能高的信息传输容量,传输失真度小,保密性好。为提高传输媒介利用率,通常采用多路复用技术,包括统计复用技术和确定复用技术。采用抗干扰技术,提高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传输技术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传输技术和数字传输技术。按是否对信息信号实施频带搬迁,可分为载波传输技术和基带传输技术。按信源与信宿的一方或双方是否可移动,可分为固定通信传输技术与移动通信传输技术。按传输媒介,可分为无线电传输技术、有线电传输技术和光传输技术。①无线电传输技术。以无线电波为信息载体的技术。按无线电波的频率或波长,可分为长波、超长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传输技术。②有线电传输技术。专指利用金属导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的技术。③光传输技术。利用光波作为信息载体的技术。包括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光纤传输技术,以及以大气、自由空间和水为传输媒介的光传输技术。使用光传输技术的光纤通信具有超大容量、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无电磁辐射、稳定可靠、保密等优点,是固定通信系统中的主要传输手段。一个呼叫终端(用户)同另一个或多个终端(用户)之间接续的技术。按交换业务可分为电话交换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和综合业务交换技术。按交换连接的媒介,可分为电交换技术和光交换技术。按交换机理,可分为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ATM信元交换技术。①电路交换技术。主要适用于电话通信。当呼叫建立以后,通话双方独占电路,通话结束后释放电路。②分组交换技术。主要适用于数据通信。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缺点是难以保证实时通信用户的需要。③ATM信元交换技术。是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设计的交换方式,它兼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发信用户终端将信息变换成电信号或光信号进行传输,接收用户终端再把接收到的电、光信号复原的技术。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终端技术和数字终端技术。按通信业务,可分为音频通信、图像通信、视频通信、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终端技术。①音频终端技术。主要涉及语音的拾取及重现技术,语音的编码、译码技术,语音的调制、解调技术,语音的加密、解密技术,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等技术。②图像终端技术。是发送图像终端将图像信息变换成适宜于信道传输的电(或光)信号,接收图像终端再将它重现为图像信息的技术。主要涉及图像信息的光电―电光变换技术,图像信息的压缩编码、解码技术,图像的增强、恢复与重建技术,图像分割与描述技术等。③数据终端技术。主要涉及数据输入技术,数据输出技术以及传输控制技术。④多媒体终端技术。将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多媒体感知信息变换成电信号或光信号送入信道,或将接收到的电、光信号复原为原来的感知媒体的技术。主要包括: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变换、压缩、同步、合成等处理的软件及硬件平台技术,多媒体终端系统与通信网的接口技术及人―机接口技术。提高有限通信资源的信息传输与交互能力和安全性的技术。按网络承载业务,可分为电报网技术、电话网技术、数据网技术和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多媒体服务网技术、个人通信网技术。按网络构成及功能,可分为信息传输网技术、支撑网技术(包括信令网、同步网和管理网技术)、网络交换技术、网络协议技术、开放系统互联技术、接入网技术、智能网技术和网络信息保密与安全技术等。现代军事通信网采用纵向分层结构以分解其功能和横向分割结构以减小其规模,并且特别重视通信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的组织结构分为中心网络和无中心网络两种。采用无中心网络结构更加有利于部队的机动作战。为增强网络的抗毁性,往往采取多种备份冗余技术。特别重视网络互联互通技术,保障不同子网之间的互联互通。要确保军事信息的秘密性、完整性、鉴别性、可用性和不可抵赖性,重视网络的安全保密技术。军事通信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取决于作战规模、指挥要求、技术特点及其对战时环境的适应能力,确定采用一种或几种通信技术。①战略通信中的应用。一般以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辅之以数字微波中继通信技术、散射通信技术、短波通信技术,应用战略级安全保密技术,构建一体化的战略军事通信网络。其主要特点是覆盖地域广阔,传输线路和设施相对固定,传输的信息流量大,能提供远距离定向、定点的大容量多媒体综合通信业务,网络的安全保密等级最高。②战役、战术通信中的应用。以野战通信设施为主体,以战略通信网的固定通信设施为依托,构建区域性的机动通信系统,以保障军种、兵种,战区,集团军和师及师以下部(分)队作战指挥的需要。战役、战术通信系统中,要综合应用地域通信网、单工无线电台网、双工无线电移动通信网、战术卫星通信网、大气激光通信、空中转信等多种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以有线、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栅格状通信网为覆盖作战区域的网络主体,机动性、抗毁性和保密性强,具有灵活便捷的组网及各种网络的互联互通能力,在作战区域内能提供野战条件下的指挥、控制、协同、情报和警报传递、后方支援等通信保障。③特殊条件下的应用。主要有水面以下的通信、边远地区的通信、恶劣电磁环境下的通信、核战争条件下的通信。军事通信技术应具有安全保密、快速机动反应、整体协同保障等方面的要求。①安全保密。综合采取抗电磁侦察、截获及破译的技术,抗干扰技术,网络安全保护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确保通信设施的安全和军事信息准确、高效和可靠地传输。②机动协同。现代战争是多军种、兵种联合,陆、海、空、天、网络电磁多维空间战场协同的高技术战争。军事通信技术必须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大纵深和立体覆盖,高度机动、迅速部署与灵活便捷的能力;具有多种通信手段并用、多种业务综合与通信资源共享的能力;实现不同网络之间互联互通。③快速反应。现代战争中,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要求军事通信技术提供快速反应、实时调整、组织资源的能力,以适应战争进程快速变化的节奏,确保军事通信的迅速和不间断。④综合保障。现代战争是体系对体系的整体较量。现代军事通信技术必须能够适应保障通信联络的多方向性、重点方向上的多变性、不同层次上的交叉重复性、通信手段上的综合与替代性的要求,形成不同指挥层次和军种、兵种通信网络之间纵横相连、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军事通信体系,以确保整体综合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未来的战争将是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信息化战争。最大限度地提高军事通信的抗毁生存、抗电子对抗、安全保密、机动协同、快速反应、个人通信和整体通信保障能力,是现代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军事通信技术将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微电子、光电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以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交叉融合为标志,一方面有效地整合利用已有通信资源和技术,实现通信网络的一体化,包括战术、战役、战略通信网络一体化及陆、海、空、天、潜通信网络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推动新的通信资源开发和新的通信技术发展,开展超宽带通信、超三代通信、全光通信、空间通信、量子通信、下一代网络通信、移动自组织特定网络通信等技术的研究。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