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利民,男,1980年5月生,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
人物经历
1998-2002年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本科;
2002-2005年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开展中国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研究工作;
2005-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开展中国印支虎和东北虎的种群及栖息地研究工作, 2013年获博士学位。
2011-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2013年, 留校任教。
人物事迹
18年来,他千余次进入东北深山,在茫茫林海中寻找和追踪我国最后的野生东北虎。冯利民曾获“首批国家公园先进个人”等荣誉。
甘坐冷板凳 只为“虎啸山林、豹跃青川”
21世纪初,在国内外专家都认为中国现在可能已经不存在野生东北虎繁殖种群时,冯利民从北京来到中俄边境区域,钻进深山老林,开始寻找“森林之王”的蛛丝马迹,期待为野生东北虎种群重返中国提供科学指南,这一干就是18年,大家也因此戏称他为“野人”教授。
在搞科研的大部分时间里,冯利民用双脚反复丈量着中俄边境数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常年背负几十斤重的设备翻山越岭。夏季,每天都要被无处不在的蚊蚋和可能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冬季,深山里刺骨的严寒和呼啸的北风也是对身体极大的挑战,很多次,冯利民的整条胳膊被冻麻木,回到基地几个小时之后才能恢复知觉。秋冬之交,山上经常有冰雨袭来,他的双脚和胶鞋时常被完全冻住,只能尝试用刀子慢慢割开鞋子才能把鞋脱下。除了四季变换带来的挑战之外,与虎、熊等大型猛兽不期而遇,更是险象环生。
勇于创新研发 打造守护国家公园的“黑科技”
做这项工作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要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因为监测调查工作需要长期扎根野外,且很难在短期内出成果。冯利民不急不躁,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在科研第一线,逐步建立起野生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观测体系,并有一系列里程碑式发现:2007年,记录了第一张我国境内自然状态下的野生东北虎照片;2013年,第一次记录了1只完全在我国境内定居和繁殖的雌虎及其4只幼崽;2015年,累计观测到我国境内至少生存有27只野生东北虎、42只野生东北豹。为了使虎豹种群摆脱濒危境地,冯利民和他的团队提出建议将东北虎豹保护列入国家战略。
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后,冯利民又开始全身心投入研发一套实时了解虎豹活动规律、人为活动情况和环境变化动态信息的监测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护和恢复虎豹种群及其生存的生态系统。面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他硬着头皮一点点学,并持续在野外进行系统测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森林深处安装了2万多台的实时监测设备,建成了全球首个大面积覆盖的生物多样性实时监测系统,基本全面覆盖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国家公园现代化管理添加了“千里眼”“顺风耳”。2021年10月,1.4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热心科普转化 多元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外,冯利民还会专门挤出时间开展科普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科学精神。他负责筹建了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百余次,受众超过百万人。冯利民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传播野生动物保护理念,与各大媒体联合制作了大量野生动物保护短视频、新闻报道,参与制作的多部纪录片获得国内外奖项。
冯利民总说,生态保护事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像他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可以一直从事这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服务于国家需求,实为人生幸事。
主要成就
现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独立主持或参与多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和科学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等。
社会任职
兼任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猫科动物专家组(Cat SG)成员(2009- )等。
研究内容
■食肉动物的基础生态学研究。包括:(1) 大型猫科动物。通过大尺度/长期的中国虎豹监测网络(Tiger-leopard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hina, TLON),开展中国境内野生虎豹种群及动态、繁殖、扩散的监测和研究。使用红外相机(Camera trap)、3S、分子标记等技术,从分子、个体、种群和景观水平系统性地开展中国野生大型猫科动物的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 中小型食肉动物。从营养级联(Trophic cascades)相关理论来开展同域分布的中小型食肉动物的共存和竞争机制研究。食肉动物的基础生态学研究将为中国野生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及食肉动物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基础。
■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和调查。探索和发展红外相机(camera trap)技术的应用和理论,结合5G、AI、实时传输等ICT新技术,研发新一代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完善大中型兽类野外调查技术。在国内多个省份的林业部门、保护区、科研机构和保护团体合作生物多样性调查,开展“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濒危物种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方法,研究兔狲、鬣羚属等物种的谱系地理格局。
研究成果
■Zhao G.#, Yang H.#, Xie B., Gong Y., Ge J., Feng L.* (2020). Spatio-temporal coexistence of sympatric mesocarnivores with a single apex carnivore in a fine-scale landscape.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and share first authorship, 共同第一作者; * Corresponding author, 通讯作者; 下同)
■Yang H., Han S., Xie B., Mou P., Kou X., Wang T., Ge J., Feng L.* (2019).Do prey availability, human disturbance and habitat structure drive the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of Amur tigers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Journal of Zoology 307 :131–140.
■Vitkalova A.#, Feng L.#, Rybin A., Gerber B., Miquelle D., Wang T, Yang H, Shevtsova E., Aramile V.,Ge J.*(2018). Transboundary cooperation improves endangered species monitoring and conservation ac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of Amur leopards. Conservation Letters, e12574.
■Wang T., Feng L.*, Yang H., Han B., Zhao Y., Juan L., Lü X., Zou L., Li T., Xiao W., Mou P., Smith JLD., Ge J. (2016). A science-based approach to guide Amur leopard recovery in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doi 10.1016/j.biocon.2016.03.014.
■Wang T.#, Feng L.#, Mou P., Wu J., Smith, JLD., Xiao, W., Yang, H., Dou, H., Zhao, X., Cheng, Y., Zhou, B., Wu, H., Zhang, L., Tian, Y., Guo, Q., Kou, X., Han, X., Miquelle, D., Oliver, C., Xu, R., Ge, J.* (2016). Amur tigers and leopards returning to China: direct evidence and a landscape conservation plan. Landscape Ecology, 31:491–503. doi 10.1007/s10980-10015-10278-10981.
所获荣誉
2024年4月,荣获2023年度“感动海淀”文明人物称号。
2024年7月,入选2024年第二季度“
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