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木河上游称黑河,因流域内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黑色而得名,由南北两源汇合而成,北源发源于合作市太子山东端额格夏锐(3920米),南源发源于与羊沙沟、佐盖多玛沟三沟交界处的扎尕梁,北源西北—东南流向,南源西南东北流向,两河汇合后与北源同向,在进入康多峡谷后由西向东流向,在流入冶力关盆地后称冶木河,全流域由向东经合作佐盖多玛、卓尼完冒、康多、杓哇、临潭冶力关、八角、康乐莲麓等乡镇,在康乐县莲麓乡(1997米)注入洮河,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3平方公里,径流量1.879亿立方米。
干流概况
冶木河洮河西岸一级支流,是境内洮河支流中流经县份最多,流域面积
最广的一条。冶木河发源于夏河县佐盖道玛乡境内的修季克卡山和桑支岗山麓。
在夏河县境内源头称纳沃开曲,纳入德合茂、吾龙等沟水后,称才木车河。自
安洛村东入卓尼县康多乡境后又纳入光尕河、拉路河、连珠河、利加河等支流。
此段称为黑河或岔巴河;从康多乡下利加村东入卓尼县杓哇乡境后才称为冶木
河。冶木河从杓哇乡大庄村东入临潭县冶力关乡境内,东流经冶木峡,在临潭
八角乡牙扎坎村出州境入康乐县,在莲麓乡境河口村入洮河。全长约120公里,
其中属夏河县境河段长26.2公里;属卓尼县境河段长50.5公里;属临潭县境
河段长27.7公里。落差l 460米,多年平均流量11.17立方米/秒。
黑河黑河为桃河西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佐盖曼玛乡境内的修季克卡山和桑支岗山
麓。 在合作市境内源头称纳沃开曲,纳入德合茂、吾龙等沟水后,称才木车河。自安洛村东
人卓尼县康多乡境内后又纳入光杂河、拉路河、连珠河、利加河等支流。 此段成为黑河,在
||自潭县八角乡牙扎坎村出甘南外|境,人临夏州康乐县,在莲麓乡境河口村人 挑河。 全长约
120公里,其中在合作市境内河段长 26.2公里。
挑河流域各水系的水文资料大多统计于20世纪80 年代初、 中期。 至 20世纪80 年
代末期,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烧山开荒,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植被面积
急骤减少, 挑河干、支流水量锐减。 北岸的大部分支流已干捆或变为季河
冶木河水系位于县境最北边,北以围子山、白石山成为与洮河另一支流倒流河的
分水岭。轴心河即冶木河,由南北两源汇成,南源称黑河,北源称连珠河,南以扎尕梁
与羊沙河水系为界,汇集本县康多、杓哇两乡的尼克江沟、哇浪沟、路崖沟、连珠沟、水
磨沟的大小支流12条河水,集水面积1333平方公里。
冶木河洮河西岸主要支流,全长约70公里。此河流经夏河、卓尼、临潭、康乐四县辖境。在夏河境内的上游段,称纳沃开曲;从流入康多乡境内到临潭县冶力关乡的中游段,称黑河;从冶力关以下直到康乐县莲麓乡斜角滩汇入洮河的下游段,才称为冶木河。冶木河在县境内汇入了康多乡水磨川河和连珠河及美日山北麓的十余条小支流,从哲赫南克村西入境流经康多、杓哇两乡辖地于光尕村附近出境,段长22公里。区内集水面积676.4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径流量33400万立米。
冶木河过境河流。发源于夏河县的麦仁乡境内,并有卓尼县康多乡诸支流汇入,在
冶力关乡小河口入境。由西向东流经冶力关乡的鲜家桥、解家磨,邢家庄、洪家庄、关
街至八角乡的牙扎坎出境于康乐县境入洮河。冶木河境内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年径.,
流量5130万立方米,全长约75公里。
冶木河:自莲麓西南部的牙扎坎入境,
冶木河自西至东入洮河。倒流河,杨
家河经五户、景古乡在河口村入洮河。
从低寺坪入洮河。长9.5公里。积水面
积43.68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自产1087万立方米,过境31980万立方米平均流
量0.345万立方米/秒。径流深249毫米,径流系数O.36,降水量690毫米,比降
12.2%。。
水文特征
洮河流域各水系的水文资料大多统计于八十年代初、中期。至八十年代末
期,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烧山开荒,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植
被面积急骤减少,洮河干、支流水量锐减。北岸的大部分支流已干涸或变为季
河。南岸的车巴河、卡车河、大峪河及西岸的羊沙河、冶木河等主要支流的河
床水位几乎下降了一半。干流洮河亦今非昔比,1990年底的径流量尚不足共和
国成立初期的三分之一。
支流水源
位于八角、冶力关乡交界处,称冶海,俗名常爷池。湖水
总面积750亩,海拔2610米,源自八角乡石门河流入而成,东西分别面临北岭崖和白石
山,南为由巨大的乱石堆集而成的大坝。湖水呈深绿色,清澈如镜,水位大旱不降,大
涝不溢,池底有大量温泉水涌出。冬季湖面结冰,形成奇丽的花纹,称。冶海冰图’’。湖
边缘仅有
水陆两栖动物娃娃鱼,再无其他水生动物。湖水自石门槛底渗出南下形成池沟
河,清净无污染,水温恒定,适合饲养虹鳟鱼,现有养殖场。:
水利
康多电站位于康多三岔口,于1973年建成,装机容量为84千瓦,于1988年申请
报废后,又投资扶贫资金61万元,在加灵村重建电站,为混流式水轮发电,装机200千
瓦,解决了全乡用电.
惠家庄水渠1975年1月设计旋工,1977年竣工。渠道为无坝引水式,从冶力关惠 ;+
家庄村附近河滩引入冶木河水,在本乡堡子村出口,全长7.5公里,流量1.5立方米/秒。。t-
原设计灌溉面积1500亩,有效灌溉面积800亩,‘1981年实际灌溉250亩。1990年实际’,
灌面积650亩。
二、冶海电站(即冶海一级电站)
始建于1977年,1980年建成发电,共投资67.2万元。位于临潭县冶力关乡池沟,坐
落在池沟河上游,系引水卧式电站,设计工作水头70米。流量0.9m3/秒,年发电量150
万度。装有两台HLl29一WT一60和TSL85/36二6
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X 250千
瓦。有职工20名。
;,三、冶力关电站.(即冶海三级电站)。,位于冶力关乡关街村,坐落在池河沟下游,系无坝引水卧式电站。
7设计工作水头15米,流量0.7立方米/秒,年发电量是40万度。装有一台HL30卜WJ-
二42和TSL49。3/30一6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5千瓦,与冶海电站并网运行,合
。’并核算。有工作人员4名。t一
斜角滩渠1956年建成。从桥山脚下引冶木河水,经尕拉桥、斜角滩、常
家,下乍、下戚家至丈乍拉尕出水,长7.2公里,灌地1500亩。后因引水地段滑
坡塌方,1979年改从足古川引水,在尕拉桥附设跨度154米的钢桁架渡槽后,水
源保证。
河流介绍
冶木河上游流域内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黑色,由南北两源汇合而成,北源发源于合作市太子山东端额格夏锐(3920米);南源为主源,称黑河,发源于与羊沙沟、佐盖多玛沟三沟交界处的扎尕梁(3736米),北源西北—东南流向,南源西南东北流向,两河汇合后与北源同向,汇入那忙库曲后称中曲,在进入康多峡谷后由西向东流向,在流入冶力关盆地后称为冶木河(杓哇和冶力关古时为冶木部落的领地),河流由西向东经合作佐盖多玛、卓尼完冒、康多、杓哇、临潭冶力关、八角、康乐莲麓等乡镇,在康乐县莲麓乡(1997米)注入洮河,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3平方公里,径流量1.879亿立方米。
分段
上段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边缘的甘南高原,地势平缓浑圆,水流侵蚀切割轻微,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山草甸草原地貌的美仁大草原,地势比降极小,水流迂回缓慢;
从河流流向转折点的康多峡往下为下断,区域为高山峡谷区,两岸卡斯特地貌发育,花岗岩山峰耸立,河谷狭窄,河流在石峡中激荡流淌,形成了著名的冶木峡,只在冶力关形成了一个长6公里,宽0.5—1公里的冶力关谷地和河口莲麓冲击川地,在北岸冶力关—冶木峡东峡入口处形成了丰富的丹霞地貌。该段山体高差达1800米,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是洮河林区北部林区的主体部分,在支流的上游区山势平缓处和高海拔处也分布高山草甸草原。
支流分布
支流主要分布在下段,上段只有一条大支流那忙库曲从右岸汇入;下段的左岸有两条大支流汇入尕尔肖曲和池沟河,水量明显增加;右岸有6条小型支流溪水汇入,单个支流汇入水量加大不明显,总体影响较大。
在左岸支流池沟河中游有一堰塞湖—冶海,面积1.2平方公里,有石门河较大水流汇入,无明显出水口,在山体下部有大型泉水群流出,形成池沟河。
景区建设
木峡位于冶力关乡境内,东西横穿全乡,西起卓尼县的康多、勺哇乡之间,东
接康乐县莲麓乡,全长40多公里。冶木河从西向东穿峡而过。冶木峡又分上峡和下峡。
上峡即西峡,下峡又称为东峡.两岸峭壁耸立,高之千仞,青松悬壁,奇石云中飞来,景’
象万千。.
第七节康多峡景区
景区位于县境康多乡、构哇土族乡的冶木河、岔巴河峡谷地段。东西段称下峡,南
北段称上峡,共长30余公里,两段相交,略呈直角形.这里属西秦岭祁吕弧形褶皱地带,
下峡山崖如斧劈刀切,壁立千初,险峻异常。峡谷内石峰紧贴,近在咫尺,岩下冶木河
激流澎湃,清澈见底,山间飞瀑如练,悬挂崖隙.峰顶谷间,千树交柯,万木竞翠,藤
萝若带,野花飘香。上峡景观尤盛,奇峰怪石,层出迭现,千年古树,盘根错节,或幽
奇、或俊秀、或明丽、或壮美,移步换景,引人入胜,恍若人间瑶池,地上仙境。峡谷
顶部平原丘陵间,成为天然牧场,牛羊黑白相间。远眺白石山裸岩,白雪皑皑,高耸霄
汉,史称“露骨山”。周遭点缀着稀稀落落的土族村寨,一座座搭板房鳞次栉比。此间的
构哇土族乡聚居着中世纪北方吐谷浑民族的后裔,经历代迁徙后定居于此,他们虽然长
期与藏汉民族相处,但仍执著地保留了本民族特有的居宅、服饰及生活习俗。在其拉巴
村后幽静的山谷峭壁间有一石洞,便是构哇寺创始人罗桑南杰苦行静修之地,其周著名
的佛教古刹多玛寺、水磨川寺都是他主持创建的。1943年著名的甘南农民起义领袖肋巴
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就是水磨川寺的活佛。
由于该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密集的自然景色—冶力关国家4A级景区。有卡斯特地貌形成的十里睡佛(睡将军)、莲花山;雅丹地貌形成的赤壁幽谷、小麦积、阴阳石;卡斯特地貌—水形成的冶木峡、冶海;降雨—气候—土壤—海拔形成的黄尖子、美仁大草原、八角花谷等,还有各种人文景观,成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区。
流域
合作市萨|其特妹的地理位置, 自占以来就是中原和西蜀与安多藏民应接的,fi:要枢
纽,JJI史上是藏汉交流、东进西ti-\u3001南来北往的著名商贸集散地。据史料记载,远在在秋战
国时期,合作就是古jfj羌首领元戈爱剑建立羌族政权的北塞E慎。 巾阳时WI,西北游牧民
族吐4等浑在北距f斗刊=: 80公里的饱罕地区建都立国 j下开辟n通了历史上著名的jJj连四.
域、西藏和印 l度, 南接中原和西蜀的“丝绸雨路”。 请代以后,ft作曾一度被称为“黑错
藏语音译,又称“辩城”,意为F令羊「H没的I也方。r』n匡正朝时Jm兰州府循化厅管理下的南番
二十一寨中的黑错寨。 清道光二|-六年( 1846年),黑错四沟的藏族人民在:与地反市斗争
领袖宏布刚究、索努脱巴的率领下起义,失败后,黑错和l美武被划人挑州厅辖区 , .-1-1华民
同时才被划归夏河,编为主Z河设的局第四区。 1953年,甘南藏族向治区(后改为州)成立
时,就选定了四周 i主i l轧罗列,低111环抱.地势平坦宽阔的沉积盆地祟错为州府驻地。
1996年6片,经罔务院
批准,省人民政府正式通知设立合作市。经过一年的筹备,合作市于1998年l 片!日正
式挂牌运作。 随后撤销合作慎,于2000年l片18日设立了4个街边办事处p
合作,是全州经济建设的基地,又是全州| 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合作市是一个以 藏族为主体 的 多民族聚居区和多宗教并存区。
合作市是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是全州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甘肃、青海、四川13省的
交汇处。
合作镇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驻地。位于夏河县东南部,岷(县)合
(作)公路与王(格尔塘)合(作)公路衔接处国道213线上的交通枢纽地。北
距省会兰州276公里,西北距夏河县城67公里;西南距碌曲县城78公里,距
玛曲县城186公里;东南距临潭县城78公里,距卓尼县城i05公里,距舟曲县
城321公里,距迭部县城277公里。
合作一名本系藏语译音,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直称为“黑错”,
是清朝兰州府循化厅辖“南番二十一寨’’的黑错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黑
错四沟藏族群众举行反清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划入洮州辖区。1927年,民国
政府在夏河设县,编组保甲时,成为夏河县第四区区署驻地。原市区是在寺院
塔哇的基础上,因位于洮州赴河州交通要道的地利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当时只
有一、二百户人家,数条不足百米长的窄街两旁多数是供过往脚户、客商歇脚
的低矮客栈。因治安状况不佳,商户大都不敢在此开业,因而市面萧条,文化
设施更属空白。
1954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州府从拉卜楞迁驻黑错,甘肃省设计
公司即对城区建设作了初步规划。1955年开始建设,1956年5月自治州政府及
其所属部门分别迁入新址,将黑错二字改写为合作,既取藏语谐音,又取民族
和睦团结之意。合作始成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卓尼县历代属洮州辖地,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番人酋长些地率叠番达
拉等族内附,永乐十一年(1413年)授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并接管卓尼大寺
住持大权,逐步成为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到第四代旺秀时被明廷
赐姓名杨洪,始冠杨姓。由于杨氏世代承袭者效命朝廷,不遗余力,因而封官
晋爵,势力范围也随之扩展,至清道光时,今甘南地域之近半几为其所统。
民国建立,卓尼地区仍为杨土司属地。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1943年推
行保甲制,卓尼地区亦开始编查保甲,直至1947年全境编查才告完竣。编
1949年9月11日,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众起义,卓尼和平解放。1950
年,杨复兴宣布废除土司制度。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卓尼工委和卓尼藏族自
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
1951年开始组建基层政府。
秦汉时为陇西郡临洮县。东晋为吐谷浑属地。北魏太平真君时置水池、蓝
JiI、蕈川3县,兼置洪和郡,属河州,不久复入吐谷浑辖。北周分置美相、洮
阳、广恩、金城、乐川、迭川、合川、博陵、宁人9县,于美相置洮阳郡,兼
置洮州,于合川置西疆郡。隋废广恩、通义、西疆3郡及洮、旭、叠3州,改
洮阳郡为临洮郡,仍治美相,省洮阳县,其地人美相。于叠川置总管府,寻废。
开皇初,省博陵、宁人2县入当夷,析乐川置归政县,兼置疆泽郡,旋并废。又
改金城为美俗。隋仁寿初(601年)改广恩为洮河县。大业初(605年)又将洮第三章行政区划·165·
河改为洮源县。唐废洮阳、洮源县。唐高祖武德初(618年)重置博陵县。二年
于美相置洮州。贞观二年(628年)徙州治美相县治洪和城。五年改美相为临潭。
八年州县俱还治洮阳川。十三年又裁博陵。永徽元年(650年)于洮州置都督府。
开元十七年(729年)废洮州都督府入岷州。二十年于县置临州,旋又恢复洮州,
属陇右道。天宝初(742年)更名临洮郡。乾元初(758年)复名洮州。广德
(763年)中陷于吐蕃,称临洮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保顺军,复
陷吐蕃。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收复,仍称洮州。金因之。元置洮州元帅府,
并置可当县,隶宣政院属的脱思麻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卫,隶陕
西都司,十二年自旧城迁新城。清初因袭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隶巩昌
府。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卫设厅,设抚番同知,隶甘肃省巩昌府。厅下按
方位置东、西、南、北四“路’’,每路之下数村为“里”。城区分为18坊。其时,
厅之辖区除四路外,尚管部分番族部落,即今夏河县境的美武8旗(今佐盖曼玛、佐盖多玛两乡地,原属循化厅辖,光绪初年划拨洮州)、恶化5旗(今勒秀乡俄合道迤北包括加茂贡乡)、奄着旗(今阿木去乎、牙利吉乡)、麦细族(今吉仓乡)、吉扎族(今吉仓乡西)及今碌曲县境的石藏族(今西仓、拉仁关、玛艾3乡)、双岔族(今双岔、尕海、郎木寺3乡)、阿辣族(今阿拉乡)。
民国初改为临潭县,隶兰山道,道废后直属省。县属6区、3镇、45乡。第
一区驻新城,辖1镇5乡。第二区驻恒足旗(王家坟),辖1镇12乡;第三区
驻新堡,辖10乡;第四区驻羊永,辖10乡;第五区驻冶力关,辖7乡;第六
区驻旧城,辖1镇1乡。县治新城。
冶力关乡位于临潭县北部,约距县城90公里。西与卓尼县康多、恰盖2乡接壤,东、
南、北三面均与本县八角、、羊沙2乡毗连。全乡地处山谷地带,四周大山环抱,冶木河
,,水东流经乡境。全乡面积154.36平方公里,‘海拔约在2218至3611米之间,气候较温暖
而多雨。, ..…一.’:.,::+
.,一冶力关乡,是由原称“野林关一演变而来。野林关相传是以野外森林和关隘组合得
、名的,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关口。向北经红道峪到狄道;向西北经陡石关到河州;
向南经石庙堡、羊沙到洮州;向西经美仁通往广大藏区i向东南经石门口、哇儿沟可通
’
岷州。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置水池县j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
(474)置蕈川县,属洪和郡治辖。北周时废蕈川县,另置水池县,属袍罕郡辖。隋因之;
唐废。宋后吐蕃占据筑城驻守,名日“巩令城”。后再无建置,地属洮州。民国末年,属
临潭县冶海乡。新中国建立后,设置第四区(即冶力关区)。1958年为冶力关人民公社,
并划勺哇、八角一带地区归冶力关公社管辖。1984年改社为乡。现辖9个行政村、41个
生产合作社、1800户、8519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1002人),其中汉族8407人,少数民
族112人,乡村户数1592户、7489人。现有住房面积39.80万平方米。.≯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总耕地面积1.3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3150亩,其中小麦、
青稞、蚕豆、豌豆、洋芋等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00亩,总产量1675280公斤,油菜籽、
胡麻、大芥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50亩、总产量100020公斤。有大牲畜2734头、匹、羊
8182只、猪2338口。
冶力关是一个名胜古迹非常丰富而又集中的地方,古城堡及古城遗址有水池县古城、
巩令城(寨子)、石关堡(关街西)、石峡堡(窑岘村南)、惠家庄堡、洪家庄堡、石城堡
(后山)、石庙堡(石庙村)、新城堡等8处。风景名胜有冶海、妙华山热河、石门槛小海、
东山竹林、常爷庙、古柳飞磨、冶木峡、幽泉飞瀑(恶泉)、紫岩红霞等。最著名的名胜
有冶木峡和常爷池。
一
-i
冶力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有森林面积74695亩,主要有松、桦、杨、柳、青桐等
树种。野生动物有豹子、野羊、狍鹿、麝、狐狸、狼、野猪、马鸡、野鸡等。产有麝香、
秦艽、党参、丹参、黄柏、大黄、红(黄)芪、猪苓、赤芍、柴胡、羌活等中草药。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辖地5419.68平方公里,分设1镇
16乡,97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居民以藏族为主,共有藏、汉、土族人口87241
人,其中藏族人口53448人,占总人口的61.2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县人民
政府驻柳林镇。
卓尼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偏僻地方。县境的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2。467′--104。027,北纬
34。10’一--35。10'之间,正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轴心。县境辖地与甘肃西南的四川、青
海相邻,历代曾分期隶属于雍、秦、陇诸地及陕西、甘肃辖领。今县地与四川及甘肃的
4州(地)10县为邻,东有岷县、漳县(定西属县),北有渭源(定西属县)、康乐、和
政(临夏州属县)西有夏河、碌曲(甘南州属县),南有若尔盖(四川阿坝州属县)、迭
部(甘南州属县)I中与近邻临潭县环接。从其四邻及所处地域,卓尼应为一四通八达之
经贸繁荣地带,其实相反;其历来就是有名的偏僻边隅,其间山大沟深,舟车不通。又
处历代建置中的省、州边缘地带,兵家必争,战事纷繁,天灾人祸经年不断。且由封建
土司
政教合一制度统辖500余年,封疆自守,不与外界往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
路事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才使卓尼打开了门户。
卓尼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从现存的各类资料分析,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
类的栖息发祥地之一,在流经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两岸,密布着古人类各个时期的文
化遗址和历代大小城堡遗迹,并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但由于此地自唐末以后文
化事业的衰落,不重视历史资料的积累保存,所以在祖国千百年的历史文献和文明史中,
虽曾占据一席之地,但浩瀚的史料中很少有对其地的精确考证。此地悠久的民族渊源,废
置无常的建置沿革在史料中仅有一些凤毛麟角般稀罕的零星记载。
康多乡
乡政府驻康多寺,乡以寺得名。辖区位于美日、威当、保儿子、围子、花崖诸山中.
西与夏河县美仁乡接壤;东与杓哇土族乡毗连;北与康乐、和政两县隔关相望,南以美
日山与恰盖乡为邻。有林区便道公路东接新冶公路,距县城卓尼114公里。
此地原属卓尼土司上冶三旗分辖。民国时曾隶属于设治局北山乡。新中国成立后属
北山区卡维、康多两乡所辖。临、卓两县合并后,划归临潭县冶力关公社。两县分设后,
卓尼县于此设康多乡。1965年底,与邻近杓哇乡合并,仍称康多乡。1986年10月,杓
哇土族乡分设,以其原辖境属之。
康多辖区地处冶木河上游,属一小型山谷盆地,气候温和,适应小麦、青稞、大豆、
洋芋等农作物生长。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牧草丰美,矿藏丰富,极益
农、牧、林、工矿业的综合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因当地牲畜大幅度减少,多靠出租
草场收山价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直到如今,尚有相当一部分山林草场被外州县占用
不还。。‘一
全乡总面积443.84平方公里,其中尚存外州县占用80余平方公里。现有实际使用
草场面积24万余亩,耕地2758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90吨,油料40吨,年末各类牲
畜存栏14677头(只)。现辖4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2户,2043人,其
中藏族1883人,占总数的92%.
寺得名。辖区与康多乡紧连,曾屡与康多为一乡所辖,辖地常爷池西南畔。原为卓尼杨土司上冶杓哇旗所辖。1953年62年分县后仍设杓哇乡,1965年底并入康多乡。1986年lo月26日,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并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杓哇土族乡。杓畦土族系全省尚存之吐谷浑后裔,自称其为“土呼家”。因长期脱离大本营,杂居
于藏族地区,现已被藏族所同化,除部分保留其方言和独特的服饰、生活风俗习惯外,全
部说藏话、使用藏族文字,现存仅549人,分布于今杓哇乡的光尕、大庄等9个自然村
寨。全乡总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拥有草场面积16万亩,耕地5095亩,人均3亩有余。
此地牧农兼营,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洋芋为主。1990年粮食总产量353吨;油料30吨。年
末各类牲畜存栏4802头(只)。现辖2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共有土、藏、汉人口
273户,1585人,其中土族549人,占总人口的35%。‘
航运
冶木河与羊沙河亦有水运之利。据调查统计,冶木河年输出木材约有1.6万根之多。
1926年木商从冶木河砍运木材约5000立方米,到1932年伐木达到120万株,约2万立
方米。羊沙河年输出木材约2千多根。两河放运至洮河再一总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