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在中文语境中被视为是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或精神虐待的一种具体形式,具有不直接攻击,而疏离忽视、持续打压的特点,通常表现为冷漠、疏远、忽视、贬低、讥讽、否定等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伤害或操控,其常归属为暴力的一种。但暴力常指“热暴力”,是一种通过对他人的肉体产生明显伤害而使其身心受损的行为,而冷暴力本质上并无明显的暴力行为。
基本概念
定义
特点
非身体暴力
隐蔽性
精神伤害性
冷暴力的实施者通过冷淡、嘲讽、贬低等方式,对受害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比身体伤害更为深层和难以愈合,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自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其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
普遍性
多样性
。
分类
按发生场景或人际关系分类
按发生场景或人际关系分类,可分为家庭冷暴力、校园冷暴力(包括班级冷暴力、宿舍冷暴力、教师冷暴力等)、恋爱冷暴力、网络冷暴力、职场冷暴力等。
家庭冷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和问题时,采用非身体暴力形式,如不理不睬、使劲摔门、摔东西、辱骂、威胁等来对家人的精神造成伤害。家庭冷暴力可能发生在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或家长与子女之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止虐待和忽视儿童协会于2006年发表的行动指南阐述道儿童80%的虐待是由父母或父母监护人实施,贫穷、精神健康问题、低教育成就、酗酒和滥用药物、自身童年虐待经历、家庭破裂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都是父母虐待孩子的重要风险因素。一些中产或高学历家庭也可能不直接采用“热暴力”,而采取看似较为“理智”的冷暴力方式表达不满,处理矛盾。
校园冷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场所中,同学或老师通过冷漠孤立、敌对排挤、冷嘲热讽等形式,从精神和心理上伤害、虐待他人。校园冷暴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的伤害可能是严重的,甚至影响终生。受害者可能会怀疑自我能力或自我价值,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对学校的不安全感增强,感到孤独、无助、沮丧等,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社交障碍、抑郁等,严重影响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恋爱冷暴力是指处于恋爱关系的人们在相处和交往过程中,由于个体间恋爱观存在差异以及个体的处事行为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不同,产生的冷暴力行为。其具有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形式为行为上的放任和回避,言语上的嘲讽和沉默,态度上的疏远和漠不关心。恋爱期间,以“冷静期”美名的冷暴力十分常见。此外,恋爱冷暴力也常作为达到分手目的的手段。
网络冷暴力常称作网络暴力,是指随着网络生活的普遍,网民借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即时性等特点,通过攻讦谩骂、诋毁、蔑视、嘲笑、肆意评论、散布谣言等对他人造成心灵伤害的暴力形式。
媒介冷暴力是指媒介在传播信息时不经意地对当事人和社会产生的各种形式的伤害。其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媒介报道中直接表达的冷暴力,媒介主导公众实施的冷暴力,和媒介传播中公众被动强制接受的冷暴力。
职场冷暴力是指上司或同事用非暴力的方式刺激对方,致使一方或多方精神心灵上受到严重伤害的行为。有研究表明职场冷暴力施暴者主要是领导,其次是同事。职场冷暴力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出现恶化,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工作动力明显不足,个体从而产生跳槽和辞职的念头。Keashly等人认为工作中冷暴力的产生需要情境力量、行为者特征和目标导向三个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
按方式分类
按方式分类,可分为非语言冷暴力和语言冷暴力。
非语言冷暴力是指人们在行为上对他人实施冷暴力的方式,如忽视、疏远和排斥,这是有别于有身体接触的武力攻击的暴力行为。语言冷暴力是指人们使用文字和语言对他人实施冷暴力的方式,如威胁、冷嘲热讽、谩骂诋毁、侮辱等。
行为及表现形式
冷漠与忽视
疏远与排斥
威胁与提醒惩罚
。
羞辱与嘲笑
下图的表显示了六种类型的情感虐待的描述性数据,虐待威胁、嫉妒和限制发生在样本中的很大一部分女性身上。在经历冷暴力的人中,限制是发生频率最高的行为类型,其次是嫉妒和嘲笑。并且,嘲笑具有最高比例的负面影响,其次是虐待威胁。
冷暴力的相关研究及其影响
冷暴力的相关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
心理学、
社会学、家庭学、法律学等,旨在深入探讨冷暴力的定义、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者关注冷暴力的发生率,概念框架,产生机制,个体和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冷暴力的负面结果,以及其与身体暴力、性虐待之间的关系等。
冷暴力的发生率与形式
冷暴力,相比性虐待、强迫/跟踪和身体虐待更普遍,而且,冷暴力的患病率更高,平均在80%左右。虽然该数值在不同研究背景与人群样本中,结果往往并不统一,但整体而言,冷暴力被普遍认为比肢体或性虐待更隐蔽、更难以侦察,故实际发生率确实可能被长期低估。
美国儿童虐待专业协会(APSA)在其实践指南中指出:“心理虐待是指照顾者的行为或极端事件的重复模式,向儿童传达了他们毫无价值、有缺陷、不被爱、不受欢迎、有危险,或者只有在满足他人需求时才有价值等信息。”该指南进一步归纳了六种常见的心理虐待形式:
1. 蔑视(言语和非言语的敌意拒绝/贬低);
2. 恐吓(威胁或可能伤害儿童身体的行为,或将儿童或儿童所爱的物体置于危险之中的行为);
3. 剥削/腐蚀(鼓励孩子发展不适当的行为);
4. 否认情绪反应(忽视孩子互动的需要,不能向孩子表达积极的情感,在与孩子互动时没有表现出情绪);
5. 孤立(剥夺儿童与同伴或成人互动/交流的机会);
6. 精神、健康、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忽视(忽视或未能确保满足儿童的需求)。
年龄和性别这两个人口学特征对冷暴力具有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冷暴力在年轻人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冷暴力的比例下降。年轻的女性比年轻的男性遭受更多的冷暴力,例如孤立和财产损失。
冷暴力的影响
对个体的影响
冷暴力(情感虐待)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业/工作表现以及社会氛围产生多重不利影响。长期或反复遭受冷暴力的个体,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研究表明,各种形式的冷暴力如身体虐待、精神虐待和忽视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关联。此外,冷暴力还会影响受害者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使其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研究还表明,身体虐待和精神虐待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冷暴力往往是身体暴力的前兆,比如恋爱关系早期的言语虐待预示着配偶随后的身体虐待。
现今社会中,尤其关注家庭冷暴力和校园冷暴力对人的影响。家庭冷暴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长期的冷暴力使儿童在人格尊严上感受到莫大的侮辱,使之长期处于痛苦煎熬的状态,更使之产生恐慌,可能导致交流障碍,学习成绩下降,患抑郁症的严重后果。童年时期经受的冷暴力的负面影响会延续到成人生活中。Claussenh和Crittenden发现心理虐待比身体虐待的严重程度更能预测儿童随后的发展障碍。Hart等人总结了这些影响。冷暴力(心理虐待)干扰了儿童的正常发展轨迹,与儿童的依恋障碍、发展与教育问题、社会化问题和行为问题存在广泛的联系。
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人员中无论谁受到精神上的折磨,都会影响着家庭氛围和环境。而且,家庭冷暴力日益成为破坏婚姻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受害者甚至可能因为难以忍受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更使家破人亡。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报告表明,在决定产后抑郁症的发展方面,怀孕期间的冷暴力可能比身体暴力和性暴力更重要。
学校的影响
。
网络环境的影响
对工作环境的影响
。
对社会的影响
受害人因遭受冷暴力而其心理和精神产生严重的伤害,留下心理创伤,带来心理阴影,可能导致心理扭曲,患有人格障碍,对施暴者的负面情绪转移为对社会的怨恨以及对无辜者的嫉妒,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做出反社会行为,极大地影响社会安定。
防范措施
冷暴力之所以广泛存在,既与个人心理特质相关,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有效防范和降低冷暴力的发生与危害,需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入手,综合施策。
个人层面
一、提高认知与识别能力
要了解什么是冷暴力,熟悉其表现形式(如忽视、冷淡、言语讽刺、排斥等),并增强敏感度。当我们能够准确识别这些行为,才有可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科普书籍、参加相关培训或讲座、借助网络资源等方式,系统地提升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素养。
二、增强自我价值感
冷暴力常常打击个人的自尊与自我认同,使人陷入自我怀疑。为避免被施虐者的贬低或忽视所操控,个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肯定自己的价值,例如:记录日常小成就、与支持自己的人多交流、练习积极自我暗示等。若陷入持久的自卑或焦虑情绪,可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以建立更加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
三、学会情绪调节和沟通技巧
情绪波动是人类的正常反应,但如果不了解如何排解,就可能在与他人的冲突中演变为冷暴力(或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却不自知)。建议学习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管理方法,如深呼吸放松、写情绪日记、转移注意力等。此外,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倾听、复述、恰当表达感受)可减少沟通障碍,降低因误解或压力导致的恶性互动。
四、及时寻求外界支持
当发现自己可能陷于冷暴力的处境时,切勿独自隐忍或默默承担。与值得信任的亲友或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交流可获取有效建议和情感支持。若情势严重,需收集相关证据并寻求法律咨询或报警,以确保人身与精神安全。
家庭层面
一、家长的自我反思与自我照顾
根据研究,夫妻间的家庭暴力、滥用药物和酒精和成人心理健康障碍是对孩子心理虐待的风险因素。要防范家庭冷暴力,首先需要家长、看护人调整好自身状态,避免把压力或不良情绪转嫁给孩子。若家长也处于被暴力或冷暴力对待的环境中,更需先寻求帮助,以摆脱伤害、稳定心境。
二、塑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通过积极的互动、关爱、尊重等方式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在处理家庭矛盾时,不要使用冷漠、忽视等方式;相反,应选择开诚布公地沟通,表达情绪与需求。此外,还可以进行家庭会议、亲子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与情感联结。
三、加强有效沟通和合作
家庭成员之间应学会换位思考,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挑战保持耐心与关注。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及时回应与支持,避免让孩子在受到冷落或打击后失去安全感。对家长而言,如果与其他家庭成员存在理念差异,也应尝试寻求第三方调解或辅导,预防矛盾升级或转化成冷暴力。
四、提供安全的情感支持
家庭应成为每个成员的温暖港湾。家长可鼓励孩子在遭遇不公平对待或情感困扰时积极求助,不要让孩子在孤立无助的状态下度过成长关键期。对成年人而言,家庭也应提供精神安慰与情感寄托,帮助每个成员减缓生活、工作等压力的冲击。
学校层面
学校对冷暴力的关注和管理至关重要。学校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体系,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题课程、班会、宣传板报等途径,向学生普及冷暴力的概念、识别方法与应对策略。同时,应设立专业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咨询师或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保密、可信的倾诉与求助平台。学校还需要建立校园投诉与干预机制,对校园冷暴力事件,需有明确的举报渠道和处理流程。例如,在班级或年级内设立“冷暴力监督员”或“学生调解委员会”,引导学生一旦发现有人被排挤或讽刺,就可及时报告老师或校方。校方应制定相应惩戒及教育方案,确保对冷暴力的施暴者进行警示或辅导,同时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与心理健康。更广泛的措施还需要学校营造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班级和社团活动,鼓励合作与分享,让学生在共同目标下培养相互尊重与互助的精神。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弱化竞争的对立面,并对可能引发冷暴力的苗头及时关注。塑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能从根本上减少冷暴力滋生的土壤。
社会层面
一、倡导人文关怀与理性沟通
社会氛围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公众人物、社区组织等可通过公益宣传、主题活动等形式提倡尊重他人、文明表达,用积极对话替代冷漠对抗。社会舆论应谴责各种形式的冷暴力,鼓励公众保持对身边“情感虐待”现象的敏感度。
二、媒体与社交平台责任
媒体应避免传播或煽动冷暴力的内容,社交平台应积极监测与干预恶意言论或“冷暴力风潮”。通过设定社区规范和举报机制,减少网暴和线上冷漠、排斥等行为的发生。
三、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冷暴力往往在法律认定上存在困难,但立法和司法机关可考虑与心理学、社会学专家协作,进一步明确情感虐待或精神虐待的界定标准,并为受害者提供更多法律救济途径。社区工作者、公益机构也可联合开展“反冷暴力”服务项目,协助受害者收集证据、寻求援助。
四、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对于遭受冷暴力的人群,应有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心理援助热线、社会公益组织、法律维权中心等,确保他们在求助时能够快速得到回应和帮助。此外,还可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互助等方式扩大对冷暴力受害者的支持网络,促使他们更早走出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