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雾乡,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地处利川市西南部,东与都亭街道、东城街道、元堡乡交界,南与忠路镇、沙溪乡接壤,西与汪营镇相邻,北与柏杨坝镇、南坪乡毗邻,乡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区12千米,区域总面积419.0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凉雾乡户籍人口为72216人。
历史沿革
传说人和场西南一公里陈家大湾陈世凯在清、康熙年间任浙江提督。其母病故,朝廷派钦差来此祭奠,时逢大雾弥漫,钦差问及自然环境地名,认为东有天生桥,西有地沉桥,南有人和洞,北有盘龙洞和高耸入云的谭家寨。天时、地利、人和包含其中,而且凉风袭人,雾气满天,场应以“凉雾山”为名,因此得名。民国时为凉雾乡。
1949年,属城关区。
1952年9月,属十区。
1961年为屯上公社。
1975年9月,将屯上、花梨、旗杆从城关区分出,与汪营区白果3个大队合并,设凉雾公社。
1984年6月,撤社并区,凉雾与马前公社合并为凉雾区。
1996年12月,撤区建凉雾乡。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凉雾乡辖铁路寨、官屋、老河、钟灵九渡、群峰、水源头、大岩、莲台、双井、陈谷、旗杆、狮子、高华、继昌、七里沟、板料溪、陶家沟、马前、关东、车罗洞、三角、石马、武陵、三岔、小青垭、纸坊、青龙、花梨、诸天、李子、盘龙、庄屋、水源、老场、大包、池谷、凉雾、池河、两河、纳水、海洋、双河、白果、高桥4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凉雾乡辖45个行政村:铁炉寨村、官屋基村、老河村、钟灵村、九渡村、群风村、水源头村、大岩村、莲台村、双井村、陈谷村、旗杄村、狮子村、高华村、继昌村、七里沟村、板料溪村、陶家沟村、马前村、关东村、车罗洞村、三角村、石马村、武陵村、三岔口村、小青垭村、纸纺村、青龙村、花梨村、诸天村、李子村、盘龙村、庄屋村、水源村、老场村、大包村、池谷村、凉雾村、池河村、两河村、纳水村、海洋村、双河村、白果村、高桥村;乡人民政府驻凉雾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凉雾乡地处
利川市西南部,东与
都亭街道、
东城街道、
元堡乡交界,南与
忠路镇、
沙溪乡接壤,西与
汪营镇相邻,北与
柏杨坝镇、
南坪乡毗邻,乡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区12千米,区域总面积419.0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凉雾乡境内多为高山和平坝,主要山脉有武陵山、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等。最高峰位于武陵山武陵村,海拔1500米;最低点位于双河口位于双河村,海拔400米。
气候
凉雾乡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1300.9毫米,无霜期230天。
水文
凉雾乡境内河道属三道河、三步街河、清江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清江河,从西至东流经境内,长5.6千米,年均流量89.5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庄屋河、三道河等。
自然资源
2011年,凉雾乡耕地面积7.8万亩,人均1.1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凉雾乡辖区总人口7.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708人,城镇化率3.8%。另外流动人口11668人。总人口中,男性36614人,占51.5%;女性34490人,占48.5%;14岁以下14110人,占19.8%;15~64岁48055人,占67.6%;65岁以上8939人,占12.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1085人,占62%;有土家、苗、蒙古、侗、畲等17个少数民族,共27019人,占38%。2011年,凉雾乡人口出生率15.9‰,人口死亡率1.1‰,人口自然增长率14.8‰。
截至2017年末,凉雾乡常住人口为44833人。
截至2019年末,凉雾乡户籍人口为7221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凉雾乡财政总收入197.1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0万元,比上年增长86.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4万元,增值税12.3万元,企业所得税10万元。
截至2019年末,凉雾乡有工业企业27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4个。
农业
2011年,凉雾乡农业总产值3.9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土豆为主。生产粮食42752吨,人均638千克,其中水稻19568吨,小麦18吨,玉米12388吨,土豆962吨,红苕3342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水果、蔬菜、烟叶、药材等。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52814吨,主要品种有纯菜、山药、魔芋及各种时令蔬菜,其中山药1580吨,纯菜6637吨,魔芋402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7.73万头,年末存栏4.3万头;羊饲养量0.3万只,年末存栏0.1万只,牛饲养量0.3万头,年末存栏0.3万头;家禽饲养量58万羽,上市家禽39万羽。生产肉类4903吨,其中猪肉4305吨,牛肉168吨,羊肉31吨;禽蛋298吨;畜牧业总产值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3%。
工业
2011年,凉雾乡工业以水泥、泡沫砖、石料为主。工业总产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职工215人,实现工业增长值32107万元,比上年增长26%。
商贸
截至2011年末,商业网点238个,职工386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金额1.7亿元,比上年增长4.3%。2011年,进出口总额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主要产品有猪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凉雾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00人,专任教师11人;小学29所,在校生399人,专任教师24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226人,专任教师13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6%,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2011年,凉雾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82.7万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凉雾乡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演职人员50人;文化专业户45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藏书200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凉雾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个,床位7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1张,固定资产318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10人,其中执业医师25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28人。2011年,凉雾乡医疗机构完成诊疗9.5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7136人,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凉雾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8户,人数204人,支出3.4万元,月人均165元;城市医疗救助13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04人次,共支出1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450户,人数5442人,支出31.9万元,月人均59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94人,支出15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40人,支出19.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32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676人次;农村临时救济410人次,支出8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65人,紧急转移安置1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0亩,倒塌房屋5间,直接经济损失22万元,救灾支出20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3人。社会福利费30万元;社会服务单位2个,床位94张,其中收养机构床位94张。
交通
凉雾乡境内有G350等道路过境。
历史文化
凉雾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凉雾村得名。
凉雾乡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山民歌,蒿草锣鼓等。
风景名胜
凉雾乡境内有龙船水乡景区、花梨岭天主教堂。花梨岭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总
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天主教宜昌教区的主要活动区。甘溪映雪、铁炉寨龙泉寺、一品山寨、太平塘等著名的名胜古迹形成了凉雾特色旅游。
花梨岭天主堂,位于凉雾区花梨乡李子槽,距利川城16千米。因外国传教士和不法教民相勾结,欺田霸产,图财害命,利川人民不堪屈辱,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掀起震惊清廷“利川教案”,烧毁了花梨岭教堂。清政府派重兵将反洋教斗争镇压下去,并给教会赔偿白银,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教堂,光绪帝亲笔题匾:“敕建天主堂”。
现存的教堂分男教堂和女教堂。 女堂位于男堂东南100米处,为横长木结构四合院。南北长68米,东西宽25.5米,有大小房屋数十间。四周有厚厚的石墙,正面有66米石铺走道直通垣门。男教堂建于一个小坡顶,砖石结构,四合院结构,长宽各30米,中间有一个小天井。礼拜堂穹顶、门窗拱形。白墙黑瓦,肃穆幽静。有略成八边形的石砌围墙,墙高7米,厚0.8米,东南角和西北角各筑碉堡一座。正门有石梯百级下山,南面侧门有石梯45级。花梨木教堂是研究利川人民信仰宗教的重要资料。
龙船水乡景区原名
水莲洞,国家AAAA级风景区,距城区约10千米。水莲洞有旱洞2000米,有大佛洞、观音洞、舒心泉、樨牛洞等景点,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景致奇特。水洞5000米是国内最长的水洞,被称作“天下第一水洞”,洞内天柱峡、编钟峡、鲤鱼峡、九曲峡,环环相扣。特别是九曲峡,狭窄而悠长(两船相交都感困难)。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齐全,有石柱、石笋、石花、石幔
地方特产
莼菜又名蒪菜、马蹄菜、湖菜等,属于多年生宿根水生
草本植物。因其含有丰富的
胶质蛋白、
碳水化合物、
脂肪、多种
维生素和矿物质。莼菜在中国有4个较大产区:江苏太湖地区、浙江西湖地区、四川螺吉山和湖北利川地区,其中又以湖北
利川莼菜最为有名,因此利川也被评为“中国莼菜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