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江,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右岸支流,古名五城水。隋仁寿二年(602)建在中江县地置凯州,即称江名凯江。在安州区(原安县)境内称睢水河,进入德阳市境称灅水河,在罗江区(原罗江县)北与泞水河(秀水河)汇合后至旌阳区通江村钻子口以上河段称纹江、罗纹江、罗江。钻子口以下称凯江,又称中江,三台县人习惯称南河。
干流概况
凯江,源出于
安州区西北千佛山(海拔2942米)西部,龙门山东南麓胡了顶(安州区高川乡大光包、横梁子两大山脉),东南流经龙门山前山地带,名雎水河(因此地有一种名为雎鸠的水鸟,故取雎鸠鸟的第一个字而名雎水河),到安州区(原安县)迎新乡侧溪寺水成伏流,至安州区(原安县)河清镇龙湾子复出,称干河子。续向南流,至安州区(原安县)与德阳市罗江区接界的,下称灅水河,至两河口与泞水河(秀水河)相汇(以上),河道长67.5公里,平均比降34.4‰,流域面积290.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4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500立方米/秒,枯水最小流量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371亿立方米。
经
罗江区文星乡、罗江镇,纳黄水河,经鄢家、蟠龙、回龙、旌阳区双东镇通江等地,于通江镇钻子口南下,至鼓泉村折向东流,入中江县境。旌阳区双东镇通江钻子口以上河段,历史上称纹江、罗纹江或罗江,钻子口以下称凯江。河入中江县境后,经瓦店乡,穿越龙泉山的深切峡谷,至阳平乡进入丘间平坝,在中江县城南的南屏山折而东流,经南渡、东山、回龙、临津等乡,由石庙乡出境。凯江全长205公里(全长213公里),在德阳市流域面积2620平方公里,德阳市境内境内长108公里,流域面积678.7平方公里。集雨面积1339平方公里。河床宽120米左右,最宽约250米,最窄仅80米,落差296米,平均比降1.4‰。
凯江在三台县境内自西向东,流经西平、凯河、万安、进都、古井、心妙、天马、黄林、禾加、广化等乡镇,至县城之南汇入涪江,境内流程45.35公里,流域面积647平方公里,自然落差约30米。河面最宽150米,最窄70米,一般宽120米。
水文特征
凯江,径流补给以雨水为主,龙泉寺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23.3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73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7.35亿立方米。流量年变化很大。枯水期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甚至断流,而洪期流量可达3500立方米/秒以上。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秀水河,原名“臭水河”,《德阳市志》:入德阳市境称泞水河,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县人以“臭”字不雅更名为“秀水河”。发源于安州区雎水乡黄帽山和沸水乡白岩。由蒋家碾、石耳湾等小溪和塘库沟渠水汇流而成。河流流经秀水、塔水、宝林等乡镇,在文星乡双埝村入德阳市罗江区,与雎水河汇合,下称㵽水河,为凯江干流罗江段。河道长46.5公里,平均比降5.27‰,安州区境流域面积274.3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7.39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枯水最小流量为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33亿立方米。罗江区境内河长12.3公里,平均比降1.6‰。
白溪河,以发源于绵竹县拱星场外白溪口得名。东南流经雎水乡宝元村至河清镇皇觉寺到永河乡两河口处,再与雎水河(干河子)合流。河道长24.3公里,流域面积65.5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1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05立方米/秒,枯水最小流量为零,多年平均径流量0.51亿立方米。
黄水河,发源于安州区(原安县)五郎沟,在金山镇北界入德阳市中区,由北向南,在金山铺集溪水形成干流,经大井乡红土、玉泉山村,至谭家坝入御营乡,经御营乡中部,沿鄢家、罗江两乡界,在罗江乡狮丰村注入凯江。在德阳市中区境内河段长24公里,河床宽30米左右,自然落差30米,平均比降1.3‰,一般流量15~2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31.16平方公里,河道迂回曲折,河水陡涨陡落,为市中区北东部丘陵区排灌的主要河道。
子金河,发源于德阳市中区新盛乡,经德安乡五子桥入中江县境,由北向南,经犁园、青市、子金、阳平等乡在三百梯下注入凯江。全长29公里,天然落差74米,平均比降4.6‰。
永太河,发源于中江黄鹿镇鼓楼湾,由北向南,经双风、永太等乡镇,至杰兴乡龙坡梁子下注入凯江。全长21.5公里,天然落差65米,平均比降3‰。
东河,原名东溪,发源于中江县黄鹿镇红金村的董家庙,由北向南经三台县黎曙乡入中江县天松、泥金、北山、东山等乡,在玄武观下1公里处流入凯江。全长29.7公里,在中江县境长24.5公里,天然落差36米,平均比降1.5‰。
余家河,发源于中江县兴隆镇老牛村的雷神庙,向东南流经双河口,折向北东入辑庆乡,经中兴、合兴、南山、西山乡,在南渡乡余家河口入凯江。全长38公里,天然落差331米,平均比降8.2‰。
绿豆河,原名芦渡河。发源于中江县柏树垭,从中江县岗石乡的盘龙寨进入三台县。经三台的幸福、三柏、太林、下新、玉林、禾加等乡,最后流到广化乡云顶寺前注入凯江,县境流程89.2公里,流域面积185.49平方公里,自然落差112米。年平均流量3.34立方米/秒。
草帽河,发源于中江县龙台乡东北的铁钳湾,经壁山乡舒家坝进入县境。流经跃进、上新、新建、古井等乡。至古井乡的杨家堰注入凯江。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172.29平方公里。县境流程31.8公里,流域面积84.33平方公里。自然落差85米。年平均流量1.8立方米/秒。
治理开发
引水工程
安州区(原安县)第二大渠,渠首建于雎水河上游罐子滩处,扎低坝从东岸引水。1958年7月1日始建,1959年2月21日初步建成。渠长3.48公里,比降0.5‰,渠埂高3米,底宽3米,边坡l比1,正常流量2立方米/秒,旺水期4立方米/秒,枯水期1.5立方米/秒。渠水主要注入白水湖,连接朱家、曹家、丰收3座水库及沿线山平塘138口,直接灌溉农田800亩,调水通过铁旗堰可灌溉雎水、迎新、河清等乡镇农田4.7万余亩,是白雎秀灌区重点工程之一。1964年5-12月扩建配套,治理病害,渠道引水流量增加到6立方米/秒,年平均引水总量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续建分水节制闸、桥梁建筑物2处。1973年配套完善,新修拦河坝、冲沙闸、进水闸各1处,扩渠80米,运行正常。整个工程共挖填土石方71.49万立方米,投工50.28万个,投资56.1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38万元。
睢水堰位于雎水乡西北1公里处的雎水河西岸。始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2年)。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在下堰接修铁旗堰。1959年建成二大渠后,雎、铁两堰经二大渠引水至雎水糖厂附近设平梁分水。雎水堰,沿雎秀公路灌段家碾、观音堂、高山子、东皇观一带农田6,838亩。铁旗堰下分右、中、左三支渠共灌田9,837.3亩。1965年改建渠首工程,进水口由原宽2米扩大到3米,由无闸取水改建为有闸取水。干渠长5.3公里,流量5立方米/秒,支渠3条,长15公里,流量3立方米/秒。铁旗附堰有新田、红岩、龙泉、顺河、泉水5堰,共灌田2,930亩。
野坝堰,位于塔水镇南1公里的塔水河北岸,古称折脚堰,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民国时期两次维修。1960年纳入官渠堰六期工程,经重点改建,引都江堰水,灌溉面积7,146亩。
罐子滩引水渠,渠首建于雎水场西北2公里处雎水河南岸的罐子滩。建国前,雎水乡太平庵、东岳庙、邓家林一带流传“罐子滩,罐子滩,有水难过二龙山。田地没水灌,十年九年干”的民谣。建国后,根据群众要求,县府派林祯堂、杨会昌、孔乾坤负责,与雎水、迎新两乡干部共7入组成工程建设委员会。于1957年冬动工,1958年春竣工。先后打穿罐子滩龙嘴,在半山腰建成52米长的混凝土倒虹吸管,延伸干渠4公里,建支渠10条,长3.75公里,沿线连接山坪塘65口,山湾塘11口,并给五一水库补充水源。灌溉农田5,200亩,其中雎水乡3,380亩,迎新乡1,820亩。工程总投资6,900元。亩平1.33元,国家补助水泥5吨,群众投劳1.9万个。张家堰堰头在塔水镇南2公里塔水河南岸的贺家坝处。旧堰垮塌淤塞,1962年由塔水、宝林公社改建渠道1.2公里。1963年续开渠道21.8公里至宝林乡三桥村,渠底宽2米,比降三千分之一,引水量1立方米/秒。1965年建水泥浆砌条石拦河坝,坝长140米,高1.2米,顶宽3米,完成土石方5,120立方米,其中浆砌条石4,800立方米。投劳3.1万余个,投资5,800余元,其中国家补助2,000元。灌溉塔水镇油房村农田1,200亩,宝林乡农田4,700余亩。
人民渠七期工程自原五期工程进水口取水,并扩建利用五期工程上段25公里,继续沿龙泉山东侧原德阳县东泰、双东、通江乡及中江县瓦店、富兴、隆兴、集新、合兴经甘泉跌水至舒家坝,折向东行入丘陵穿越兴隆、辑庆、兴安、清河、龙安乡至龙台入继光水库,继续沿凯江经高店、永安、柏树、左会乡入三台县鲁班水库,干渠全长173.72公里,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
蓄水工程
白水湖水库,位于安州区西南30公里的雎、沸两乡交界的天台山下,建坝于白水河与干沟河汇流处,是中型水库。1956年冬始建,1958年3月初步建成,以水呈白色故名白水河水库。1985年夏更名为白水湖。坝底海拔640米,坝顶高程664.37米,坝高24.37米,顶宽6米,底宽120米,坝长170米。校核水位663.5米,总库容1,672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61米,有效库容1,340万立方米。总面积3,396亩,除23个大小岛屿陆面388亩外,水面3,008亩,平均水深6.7米,最深处20米。1960年春建成二大渠,引雎水河水入库,年均引蓄输水总量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有效灌溉面积由2.3万亩扩大到2.7万亩。有秀水、塔水、雎水、迎新等4个镇、乡(6个公社),27个村,360个组受益,是白雎秀灌区引蓄结合的枢纽工程。
五一水库(又名邓家沟水库),位于安州区雎水乡光明村。灌溉雎水、迎新两乡7个村47个组的农田6,500亩。设计库容1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7.3万立方米。从罐子滩引水渠和廖家滩电灌站提水充蓄,年利用水量103万立方米。1956年由县农水科设计,县人委批准,由秀水区组织雎水、迎新两乡建立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1956年3月14日开工。1957年春建成小(二)型水库。1964-1965年扩建成小(一)型水库。1980-1981年春进行整治病害及防渗工程,引蓄正常。有管理人员7人,负责五一、团结水库和罐子滩引水渠及廖家滩电灌站的管理工作。
曹家水库,位于安州区雎水乡青云村,设计灌面2,704亩,有效灌面1,482亩。设计库容1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7.72万立方米,从二大渠引水充蓄,年利用水量168万立方米。灌溉雎水乡、秀水镇、迎新乡一带农田。1959年由县农水局勘测设计,报地区审批。同年10月开工,至1960年2月竣工。1975——1976年整治病害。1979年进行大坝灌浆防渗,蓄水运行正常。
丰收水库(又名老罐窝水库),位于安州区秀水镇红桂村。灌溉秀水镇农田3,449亩,设计库容222.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01.87万立方米,从二大渠引水充蓄,年利用水量300万立方米。1960年由县农水局设计,县人委批准,秀水区组织受水社、队建立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1960年6月~1963年3月兴建,1965年续修,1975-1976年大坝加固护坡,新建竖井放水涵洞。1977年进行渠道浆砌和大坝灌浆处理。
立志水库(又名黑石堰水库),位于安州区秀水镇水井村黑石堰,设计库容131.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7万立方米。灌溉秀水镇3个村22个组,有效灌面3,486亩。1976年动工,1978年建成,1981年整治病害,1982年扩建溢洪道和大坝灌浆防渗,运行正常。
双河口水库,位于中江县兴隆场东北3.5公里的两河口交汇处,属凯江支流麻柳河。1966年,兴隆乡建受益。后灌面扩大,水源严重不足。1975年中江县决定对其扩建改造。是年2月,中江县辑庆区组织民工施工,次年12月完工。扩建后水库集水面积19.67平方公里,总库容523万立方米,是为小(一)型水库,灌溉面积3501亩。扩后最大坝高25.4米,坝长341米,坝顶宽7.8米。计有配套支渠1条,长6.1公里,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1988年底动工再扩建,中汀县人民政府任命何有理副县长担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组织灌区群众协助水利部第五工程局施工。1991年完成主体工程大坝扩建任务,至1994年2月,配套工程全面竣工。扩建后最大坝高46.7米,坝长452米,顶宽6米,大坝为石砖钭墙坝。同时修通2.3公里渠道引人民渠水源充蓄水库,开通3.75公里渠道接通旧渠。扩建后水库库容1874万立方米,可直接灌溉农田4万余田,补充灌溉农田17.6万亩。因水库库区地质条件较差,虽经帷幕灌浆处理,但坝基及左右坝肩渗漏严重。1991年1~2月进行坝基补强灌浆,效果不甚明显,因此限制蓄水处理,同时决定再次灌浆。1994年,省水电厅将此列入1995年基建计划,并要求当年底前全面完成。
鲁班水库,位于三台县新生区绿豆河上游,为都江堰人民渠七期尾端大型囤蓄水库。总库容2.78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1亿立方米,控灌三台、射洪,蓬溪3县农田52.69万亩(三台为38.3万亩)。1980年10月完成水库大坝修建。1985年完成修建干支渠道93条,总长850公里。
凯江湖水库,于2013年被四川省水利厅列入《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经省水利厅、德阳市发改委批复,于2014年4月正式开工修建。是一座具有农业灌溉、乡村供水、改善城区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水库距中江县城中心约2公里,最大挡水高度10米,水库建成后正常蓄水位418.20米,库容347万立方米,每年可向灌区供水910.7万立方米,供水范围包括南华、回龙、悦来3镇,设计灌面2.51万亩,供水人口4.69万人。对保障灌区粮食生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改善县城周边水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水电工程
白水湖二级电站,白水湖水库配套水库,装机容量520千瓦*2,设计水头21.3米,设计流量5.03立方米/秒,1978年建成。1980年扩建,设计年发电量250万度。
白水湖夏家沟电站,白水湖水库配套水库,装机容量250千瓦*2,设计水头11米,设计流量4立方米/秒,1983年建成,设计年发电量127万度。
白水湖一级站电站,白水湖水库配套水库,装机容量410千瓦*2,设计水头11米,设计流量5.03立方米/秒,1985年建成,设计年发电量100万度。
农联电站,安州区秀水镇农联村建,在安州区第二大渠上,装机容量325千瓦*2,设计水头12.5米,设计流量4.8立方米/秒,1973年建成,1982年扩建,设计年发电量100万度。
光明电站,安州区睢水乡建,在睢水河上。装机容量800千瓦*2,设计水头33.5米,设计流量5.5立方米/秒,1982年建成。设计年发电量330万度。
罐滩电站,在睢水河罐滩段,装机容量160千瓦,设计水头98.3米,设计流量0.13立方米/秒,1979年建成,设计年发电量80万度。
高川电站,在睢水河安州区高川乡段上,装机容量800千瓦*2,设计水头33.9米,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1979年建成,设计年发电量357万度。
罗江水电厂,1951年建,在罗江城北张家湾,利用凯江落差1.5米、流量1.5立方米/秒建站。公私入股建成,装机24千瓦,发电13.8千瓦。1952年洪水毁坝停止发电,同年8月修复发电,并定名罗江区(原罗江县)人民电厂。1957年迁至南寺滩,利用凯江落差3米、流量10立方米/秒新建电站,装机48千瓦,架2千米6.6千伏线路输电至罗江,1959年改名为罗江水电厂。1967年增加发电机2台,装机103千瓦,1971年与国家电网低压并网。1979年,罗江水电厂在通江钻子口修建红光电站。1982年发电,装机3台(2×320+160),容量800千瓦,架设通江至罗江高压线路14千米。1983年10月5日与国家电网并网。1984年,罗江水电厂装机共6台、容量1028千瓦,年发电量302万千瓦小时,购进国家电网电量45万千瓦小时,供电量347万千瓦小时。
天台电站,位于中江县阳平乡凯江左岸,由原和平、建设(阳平、瓦店)两社(乡)农民在天台水库(初设为大型水库,后降为拦河坝堰)基础上动工兴建,属乡镇集体企业。1970年动工修建,1976年竣工投产。拦河坝高7.6米,坝顶长102米,引水渠3.7千米,安装250千瓦卧式发电机组2台。投资86万元,其中贷款75万元。1980年8月与中江县电网并网,保持原公社管理的集体性质,经济上单独核算。同年,中江县水电局勘测设计队帮助扩建增加引水渠流量3.5立方米/秒,增设25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1台。1982年扩建竣工,装机3台、容量750千瓦,年发电量约300万千瓦小时,主要供给中江县永太区大部分乡村用电,余电送入中江县电网。
回龙发电站,位于德阳市罗江区回龙乡凯江河左岸,利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修建的水轮泵站改造而成,总装机容量980千瓦。1986年和1992年两次改造装机共5台,容量980千瓦,投资61万元。1994年发电量350万千瓦小时。自发自供,余电上网,年上网电量200万~250万千瓦小时。
通江电站,位于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通江村凯江左岸。1979年以原小水轮泵站改造为发电站。经数次技改,电站总装机为4台(3×200+160),容量760千瓦。总投资约300万元。由通江镇工业公司经营管理。
新中电站,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通江社区凯江右岸,利用水轮泵站改造而成。电站装机4台(4×200)容量800千瓦,多年发电量200万千瓦小时,由市中区新中乡工业公司经营管理。
航道航运
凯江为涪江上游右岸支流,属嘉陵江水系。其上游由来自安州区(原安县)境内的泞水河与#水河汇流而成。泞、#二水由西北向东南流至罗江镇北铁路大桥北汇合称纹江,向南流经鄢家、蟠龙、回龙、通江钻子口,以下称凯江,又流经中江县瓦店、阳平、中江县城,又东流经南渡、回龙到石庙乡出境入三台县城南涪江,全长213公里。市境内全长94公里,河床宽80~250米,航道水深0.4~0.5米,枯水季节仅深0.2米,严重枯水期,有短期断流现象。凯江通航历史悠久,特别是中江到石庙共21公里航程内,枯水期下行到三台需3天、上行6天;洪水期下行到三台需1天,上行需3天。境内凯江水运与涪江水运实为一脉,而三台口岸扼凯江水运咽喉,故各种航运事宜均纳入三台港管理。元明时期,三台到罗江可以通航。此后,只有中江和三台可以通航,航行持续到1958年,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凯江水运也随之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