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2023年6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凯里学院协议,凯里学院成为省部共建高校。2023年12月,凯里学院成为省属省管高校。
历史沿革
凯里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
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
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
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
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
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
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
2017年1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
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2年4月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报送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共建凯里学院的函》。
2022年8月31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路上闯新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办发〔2022〕61号),在第三部分“支持贵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第十五条,明确提出“省部共建凯里学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凯里学院,把凯里学院建设成为综合型大学”。
2023年1月12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向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回复《关于原则同意共建凯里学院的函》(民办函〔2023〕16号),并附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建凯里学院的协议》。
2023年6月16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共建凯里学院的协议,贵州省又增添一所省部共建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止2024年5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55个,学科专业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止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950人,其中,正高职称148人、副高职称355人,博士138人、硕士586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2人;全国模范教师、省级“金师”(教学名师)共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甲秀文化人才、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等近30人;各级各类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13个。
教学建设
截止2024年5月,学校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省级一流课程89门。有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
2017年,该校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及建设项目13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32项,结题教学改革与研究目29项,2017学年该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共15项。
学科建设
截止2024年5月,学校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重点、重点支持)学科8个。
合作交流
截止2024年5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面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与美国、俄罗斯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等项目合作关系。从1992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累计培养了来自德国、韩国、泰国、老挝、印尼、柬埔寨等国家的学历生、语言进修生、交换生等300余人。2020年,与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共建微电子与人工智能学院,与中文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凯里学院柬埔寨分校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大学生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活动。2022年,获教育部批准与英国雅顿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项目,每年拟招生120人,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止2024年5月,学校现有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培育项目),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7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
科研成果
根据2019年1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几年来学校获立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43项。其中,纵向项目623项、横向项目44项、校级项目1476项。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3项、地厅级428项。发表学术论文3649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论文共890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75篇;受理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65项。
截止2024年5月,学校累计获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01项,地厅级项目348项,横向项目74项。出版著作294部,发表学术论文4216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500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6篇、SCI论文55篇);获专利授权948项。科研成果获奖136项(其中省部级21项、地厅级115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凯里学院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257362册,镜像电子图书1148230册,镜像博硕论文4625450册,光盘3000余张;有“凯里学院特色馆藏文献数据库”“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等5个自建数据库,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未来学堂-中小学资源及案例系统、壹教师精品示范课、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EBSCO ASP+BSP 外文数据库等使用权数据库26个;在线使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种数字资源,参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CALIS等文献中心的文献传递服务。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于2009年2月,季刊,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发表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文章为主,栏目设置有特稿、理论视野、学术争鸣、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清水江流域文化、民族民间习惯法、文化与旅游经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乡土中国等。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期刊“,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
凯里学院学报》是凯里学院主办并由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教育类科研期刊,属省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高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是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公布的出版规范合格期刊,2012年获“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
文化传统
校训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有对教师的要求,也有对学生的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养成良好的价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自强奋进,意为自己强大了才能在漫长的生存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这里是作为激励师生苦练内功,日益强盛的精神力量提出来的。凯里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加快发展,壮大自己才能向着合格本科院校的目标奋勇前进。凯里学院地处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多数师生都来自本地区,当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身内在动力奋发向上。凯里学院的老师为培养合格人才,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凯里学院的学生在养成良好品德的同时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立德树人,自强奋进作为校训,体现的是要求师生树立良好品德,增强使命感和自信心,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在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校徽
校徽采用红色作为基础色调,红色有着富丽堂皇的贵气;红色有着庄重、喜庆的浓厚氛围;红色寓意吉祥、幸福、和谐、尊贵。
校徽整体图形为圆形,标注毛体校名并配以英文名称,体现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庄重与开放的融合以及和谐与温馨的糅合。
校徽中心图形形状似帆船/翻开的书页/雄鹰展翅/弯弯的牛角/重檐层叠的鼓楼,既有学校所在地民族特色的寓意,又象征乘风破浪,振翅翱翔,大展宏图。
校徽配有1958字样,为凯里学院的创始年份,简单明了的体现学校的悠久历史。
校歌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凯里学院占地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