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军事理论是列宁关于军事的基本观点,是列宁主义整个学说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理论发展
列宁(1870年~1924年),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生活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苏联共产党(前身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他在组织和领导俄国的十二月武装起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维埃共和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反击国内白卫军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为了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撰写了有关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大量理论著作,创立了列宁军事理论。
在1905年~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高潮时期,列宁领导了布尔什维克党反对日俄战争的斗争,组织和领导了1905年的十二月武装起义。其间,他在1905年撰写的《旅顺口的陷落》和《覆灭》等著作中,论述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特点,批判了专制制度的军事体制,揭示了沙俄军队失败的原因,提出了战争现在是由人民来进行的观点,并认为在具有复杂的技术装备的时代,武装斗争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同年撰写的《革命军队和革命政府》《革命军战斗队的任务》等著作,揭示了阶级社会战争的根源,提出了战争总是由统治者和压迫者阶级挑起的观点,从而论证了组织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必要性,并阐明了革命军队的宗旨、任务和阶级成分,以及组建革命军队的原则与方法。
1906年,列宁撰写了《莫斯科起义的教训》等著作,总结了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的原因,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武装起义的理论,为争取后来起义的胜利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同时,强调了为实际准备武装起义而研究军事科学与学习军事知识的重要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爆发前后,列宁积极参与和领导了反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就现代战争涉及的许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发表了《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专题报告:〈无产阶级和战争〉》《社会主义与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论著,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一些重要理论原则,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战争情况下的战略和策略。
1917年,列宁在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回到祖国。他立即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起草了《关于战争的决议》,发表了《战争与革命》和《关于战争的演说》等著作,结合实际全面阐述了战争与阶级、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明确提出了在帝国主义武装冲突的时代“革命就是战争”的观点,认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是战争时期的社会主义者的任务。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列宁全力参与军事领导工作,就组织武装起义、建设工农红军、武装保卫祖国和加强国防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1917年9~10月,列宁连续发表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局外人的意见》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原理、原则,为进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确定了战略和策略。
1918年~1920年,在苏俄内战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列宁为武装保卫祖国和加强国防建设,领导制定了党和政府的内外政策,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军事问题。他在1918年起草的《俄共(布)中央关于东线局势的提纲》等文告,1919年起草的《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信件,以及其他一系列讲话、指示和报告,为指导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解决了主要作战方向的选择和兵力集中使用等重大军事问题,对赢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战争结束后,在1921年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和1922年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仍然高度重视军事工作,为改善和提高国家的防御能力制定了明确的方针政策,提出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国家和红军的防御能力,要使敌人的一切侵犯都归于失败。
理论内容
列宁的军事理论,是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军事斗争经验的总结,适应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谋求自身解放而进行武装斗争的客观需要。
列宁认为,战争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其根源隐藏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之中,是经济利益冲突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战争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剥削者、统治者和压迫者阶级挑起的;而帝国主义战争,更是私有制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在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只有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对抗性矛盾消除以后,只有在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以后,战争才能消失。列宁在揭示战争的本质、性质和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时指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上就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因此,必须把每次战争都看作是当时各有关国家及其内部各阶级的政治的继续。但是,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因而阶级社会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始终都是战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引起了战争。
列宁认为,由于进行战争的阶级和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战争的社会性质有着正义的(解放的)与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明显区别;战争性质的确定,取决于它的政治内容,即看它是什么政治的继续,是由哪一个阶级进行的,是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但是,随着交战双方情况和条件的变化,战争的性质是可以转化的。只有首先弄清楚战争的性质,才能决定对它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永远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列宁在阐述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根源和类型时指出,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同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规律相联系。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整个世界已经融合为一个经济整体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必然要引起导致战争的政治矛盾和政治联盟,引起重新分割世界的战争,从而作出了“当前这场战争(编者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于帝国主义”(《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294页)的论断。他强调,世界性的经济掠夺孕育着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就是战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争的发展,势将引起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掠夺的民族解放战争,或者导致国内战争和革命战争,以及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保卫社会主义的战争,所以整个帝国主义时代将是充满各种战争的时代。
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斗争中,列宁最早提出了武装无产阶级和制定武装起义计划的任务,认为党领导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直接同专制制度作斗争,将决定俄国革命的命运。他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的必然性,指出历史上没有一个阶级斗争的问题不是用暴力来解决的,强调国内战争是阶级斗争最尖锐的形式,而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就是战争。在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士兵的第一批起义失败后,他全面总结了起义的教训,指出了鼓动最广大的群众参加武装起义的必要性,分析了争取大量军队转变到人民方面的可能性,强调了关于起义的战术和起义力量的组织。他要求积极组织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发出了“武装人民”和“拿起武器”的号召,同时明确提出,要使起义采取遍及全国的长期的国内战争这种更高的更复杂的形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观察到,帝国主义战争加剧着各国反动政府的经济、政治危机,形成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利条件,因而提出变当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思想,发出了战时的革命就是国内战争的战斗号召。他强调指出,在各国资产阶级发动帝国主义武装冲突的时代,变民族间的战争为国内战争是唯一的社会主义的工作,要努力把各国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
在准备和发动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恩格斯关于“起义也正如战争或其他各种艺术一样,是一种艺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46页)的理论,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成为起义的领袖和领导者;党必须在工人、农民和军队中培养一支无产阶级大军,积极做好起义准备;在革命形势到来时刻,必须立即发动起义,拖延起事就等于死亡。他详细阐述了起义的主要规则,要求在决定性的地点和决定性的关头集中强大的优势力量,采取坚决的进攻,实行出敌不意的袭击,力求每天取得胜利,保持精神上的优势;指出起义一旦发动,就必须勇敢、勇敢、再勇敢地干到底;认为只有遵循起义的特殊规律,才能取得起义的胜利。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武装工人阶级的思想,指出了建立革命军队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强力才能解决伟大的历史问题,而在现代斗争中,强力的组织就是军事组织。他通过总结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论述了组建军队的迫切性,指出资产阶级用武装镇压无产阶级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最重大的最基本的事实,因而提出了武装无产阶级去战胜和剥夺资产阶级并解除其武装的奋斗目标。
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反击国内白卫军的进攻和外国武装干涉者的围攻,列宁把建设革命军队的问题提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强调常备军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并以恩格斯论述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原理为依据,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了新型军队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列宁建设新型革命军队的原则,是俄国无产阶级进行武装起义和国内战争的经验总结,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战争规律制定出来的。主要有:无产阶级军队在本质上是为劳动者的利益而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要为工农政权而战;必须由共产党来进行政治领导,在军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具有公开的阶级性,永远和人民团结一致;历史使命是保卫革命的成果和真正民主的新制度;根本任务是要打退一切敌人的进攻和消灭一切反革命势力。列宁认为,保证革命军队的本质不起变化,使它能够完成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必须使军队贯彻一系列要求:培养新型军事干部;从人民中间选拔指挥员;按照现代战争的需要进行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及时走上正规军轨道并具有正规的组织;保持高度自觉的纪律;采取一长制,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合理使用旧的军事专家;进行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为劳动人民服务的革命意识和忠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随时戒备和保持必要的防御能力。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决不能一下子排除一切战争,而可能引起其他国家资产阶级企图公开扑灭社会主义的摩擦和战争,因此,在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相互斗争的历史条件下,武装保卫社会主义是一种必然的需要。他强调指出,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国家,为了保护工农政权不受侵犯,必须要有强大的红军,不仅绝对不能解除军队的武装,还要随时戒备,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军队和国家的防御能力。这样就要求整个国家和所有人民都必须严肃地对待国防,精确地估计力量对比,发展国家的经济,不断增强国防力量。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决定战争进程和结局要靠诸多因素的原理,明确指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谁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精神和军事方面占有优势,谁就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他强调,这种优势应集中体现在武装力量的战斗能力上,因为最后的胜利终究是靠军队去夺取的。同时又指出,在现代条件下,国家的经济实力,军队的技术装备和士气,对于赢得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大的作用。列宁在组织领导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的斗争中,为提高整个工农红军的战斗能力和国防实力,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有:实行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的统一;果断而及时地作出战略决策;全面考察并利用战争的客观规律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以争取胜利;建立巩固的有组织的后方基地,集中管理国家的一切力量和资源;采用革命的武装斗争方法;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和胜利对民心士气的直接依赖关系;掌握军队战略行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并对决定、命令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武装斗争的方式,主要是进行人民战争,现代战争是由人民来进行的,一个国家的军事组织和它的整个经济文化制度之间的联系,从来还没有像在帝国主义时代这样密切。他强调指出,在任何战争中,胜利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精神状态决定的。因此,要实现全民武装,动员全民参战,广泛开展人民战争;要把全国变成革命的军营,使苏维埃共和国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他号召大家都来参加战争,一切为了前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倒反动势力。列宁论述了战略决策和作战指挥艺术对于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性作用。他认为,有效的作战指挥大多是同正确的决策和谋略分不开的;在现代的武装斗争中,必须懂得现代的军事艺术,特别是现代的作战原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争取同盟者,各个击破敌人;要正确判明主要危险和确定主要突击方向;力求掌握敌人现有的或者可能有的一切斗争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与方法。他还指出,在战争中,错误与正确相反相成,不从可能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列宁特别强调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意义,认为任何战略战术的运用,虽然要靠军队本身的客观物质基础,但是指挥人员的主观条件起着重要作用。他在阐述具体的作战原则时指出:在决定性时机和决定性地点拥有压倒优势是取得军事胜利的规律,要善于在此时此地集中兵力和兵器;在战争中,要始终努力争取并保持作战的主动权;进行武装斗争,一方面要善于避免同绝对优势的敌人公开作战,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利用敌人的迟钝,在敌人最难料到的地方和时间攻其不备。他强调:在作战过程中,要及时地向主要战线调派战略预备队,并不允许改变其使用方向;既要勇敢和坚决采取进攻行动,实施突然袭击,又要在学会进攻的同时学会正确地退却;要及时巩固并不断扩大业已取得的胜利。列宁的军事理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军事斗争的实践中得到发展的。
理论价值
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无产阶级军队建设和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地论述了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政治、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战争与人民群众、革命与军队、军队建设与国防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俄国特点结合起来,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战争、无产阶级军队建设和社会主义国防等一系列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列宁的军事理论,对于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武装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以及建立、建设苏联工农红军和社会主义国防等,起了重大指导作用,并对世界革命和革命战争实践,产生过深刻影响。它在现代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学习和继承列宁的军事理论,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必须着重掌握它的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