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1958年- ),男,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科学史理论家,科学传播研究学者,著名“科学文化人”之一。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4部专著,《看不见的舞台》等4部科学史普及著作,《刘兵自然集》等6部个人文集,《正直者的困境》等7部译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他文章400余篇,主编有“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种丛书。
人物经历
1978年,毕业于北京一四零中学。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辩证法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留校任教。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助教。
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被晋升为讲师。
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获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1997年,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被晋升为教授。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院长助理。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高级培训中心主任。
1999年,在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任教授。
2001年,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任科技
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3年9月至1994年4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从事超导物理学史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7年8月,受匈牙利
中欧大学全额资助,到
布达佩斯环境伦理学2001年12月至2002年6月在英国剑桥
李约瑟研究所作高级访问学者。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
科学史与
科学哲学,兼及科学文化与传播等方向。
学术讲座
《科学技术史:物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导论》
科研成果
专著
(1). 刘兵、章立源 著,《超导物理学发展简史》,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2). 刘兵 编著《著名超导物理学家列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 刘兵著,《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4). 刘兵著,《新人文主义的桥梁----解读萨顿〈科学的生命〉》,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新版:《
新人文主义的桥梁》(萨顿科学丛书之一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 刘兵、章梅芳著,《
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6). 苏贤贵、田松、刘兵、
刘华杰著,《敬畏自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7).
戴吾三、刘兵著,《
科学与艺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
江晓原、刘兵著,《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 刘兵、江洋著,《
科学史与教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文集
(1). 刘兵著,《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 刘兵著,《驻守边缘》,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0.
(3). 刘兵著,《
刘兵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刘兵著,《
硬币与金字塔》,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 刘兵著,《剑桥流水----英伦学术游记》,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繁体竖排版:台北:未来书城,2004.)。
(6). 刘兵著,《
两点间最长的直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7). 刘兵著,《像风一样----科学史与科学文化论》,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8). 刘兵著,《面对可能的世界----科学的多元文化》,
科学出版社,2007.
科普
(1).
管惟炎、刘兵 著, 《超导研究75年》,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8.
(2). 刘兵 编著,《看不见的舞台--物质的微观结构》,济南:
济南出版社,1992.
(3). 刘兵著,《超导史话》,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 刘兵著,《神奇光线――从伦琴发现X射线到卢瑟福的放射性研究》,长沙: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5).
伽莫夫、斯坦纳德著,刘兵评点,《
物理世界奇遇记》(英文原版,中文评点),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主编
A.丛书
(1).《科学名著文库》(
武汉出版社)丛书副主编。
(3).《科学大师传记丛书》(
东方出版中心)主编。
(5).《木犁书系·补天文丛》(
福建教育出版社)主编。
(6).《三思文库·科学家传记系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主持人。
(7).《三思文库·科学史经典系列》(江西教育出版社)主持人。
(8). 系列出版物《三思评论》(江西教育出版社)执行主编。
(9).《绿色未来》丛书(
天津教育出版社)执行主编。
(10).《
发现与探索》(天津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到21世纪,已出小学1年级上册,2年级上册,3年级上册,1年级下册,2年级下册,3年级下册,4年级上册)主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11).《新科学读本》主编,(共9册,本人为此丛书总主编,及高中卷A、B两册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
艺术与科学》,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系列丛刊),已出第1-6卷.
(13).《物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1),(选修1-2),副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清华新人文丛书·科学人文系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科学与艺术》。
(15). 《
科学败给迷信?》(“我们的科学文化”系列丛书之(1))。
《
阳光下的民科》,(“我们的科学文化”系列丛书之(2))。
(16). 《萨顿科学史丛书》(共5种6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上、下)、《
科学的历史研究》、《
科学的生命》、《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的桥梁》),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江晓原、刘兵主编)。
(17) 《新科学读本》(珍藏版)主编(共8册,本人为此丛书总主编,及其中《
科学是美丽的》卷主编,此丛书系在(11)原《新科学读本》基础上改编配图的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B.单本书
(2).刘兵主编,《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木犁书系·补天文丛》之一种),
(3).刘兵、韩星编,《新世纪中学生通才读本:中外经典阅读·科学卷》,太原:山西教
育出版社,2002.
(4) 刘兵主编,《
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兵主编,《
认识科学》(此系“大学生文化读本”之“科学文化卷”,丛书总主编
靳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刘兵、
杨舰、
戴吾三主编,《
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章梅芳、刘兵编,《
性别与科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8).
蒋劲松、刘兵编,《
科学哲学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戴吾三、刘兵编,《
艺术与科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
(1). La4Ga的
超导电性,《低温物理》,6 (1984),No.2,pp.104-108; 英译文发表于Chinese Physics, 4 (1985), pp.493-497. (与王守证等合著)
(2). 低温物理学史上的一场竞赛,《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No.4, pp.70-74.(此文后被收入《来自历史的启示》,李慎、
陈庆云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pp.115-124; 中文繁体字版:《来自历史的启示--近代科学15例》,台北:台湾凡异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pp.125-135.)
(3).
超导电性微观理论的发展(1935-1957),《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No.1,pp.88-96.
(4).
超导物理学的发展(1911-1957),《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No.1,pp.38-44;No.2, pp.62-65.
(5). 对
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
中国社会科学》,(1986),No.3, pp.20-24. (与
王作跃等合作)
(6).
第二类超导体的发现,《
低温与超导》,(1986),No.3, pp.50-56.
(7). 瓦尔特·迈斯纳,《低温与超导》,(1986),No.4, pp.83-84. (与
李理合作)
(8). 从科学哲学看科学史,《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No.6, pp.17-24.
(9). 低温实验物理学与超导科学的开拓者----海伊克·卡末林·昂内斯,《低温与超 导》,(1987),No.2, pp.67-71.
(10). 探索高临界温度
超导体的历程,《超导研究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专辑》,(1987),pp.18-29.
(11).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与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通报》,(1988),No.1, pp.67-71.(此文的修改稿被收入《当代物理知识选萃》,物理通报编辑部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 pp.413-417.)
(12). 科内里斯·雅各布斯·戈特,《
低温与超导》,(1987),No.4, pp.62-65.
(13). 超导研究75年,《科学》,(1988),No.1, pp.8-13. (与
管惟炎合作)
(14). 米库林斯基科学史观述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8),No.4, pp.49-55.
(15). 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8),No.6, pp.71-72.
(16). 爱因斯坦与
超导物理学,载《爱因斯坦研究》(第一辑),
许良英、
方励之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 ,pp.67-76.
(17). 奇特的经历与杰出的成就----苏联物理学家
卡皮查,《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0),No.3, pp.59-69.
(18). 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No.1, pp.44-52.
(19). 中国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研究(1962-1966),《
中国科技史料》,(1991),No.1, pp.90-96.( 与
王新荣合作);英译文:Early Studies of Superconductive Materials and Superconducting Magnet in China, Rare Metals, (1993), Vol.12, No.3, pp.232-236. (略有修改)
(20). 玻色:
第三世界科学家的彗星现象,《二十一世纪》(香港),(1991),No.5,pp.117-123.
(21). 科学革命的理论:库恩与科恩,《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科学分 册》,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pp.69-73.
(22).
科学编史学视野中的
科学革命,《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 No.3, pp.42-51.
(23). 格/群分析理论与科学史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 No.7, pp.36-42.
(24). 反向
卡皮查热阻的发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No.1, pp.69-74. (与
王新荣合作)
(25). 科学哲学对科学史意味着什么?《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 No.4, pp.36-44.
(26). 试论科学史中的传记方法,《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10(1993), No.5, pp.7-12.
(27). 《
墨经》与阿基米德杠杆原理之比较,《
自然哲学》(第一辑),吴国盛主编,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pp.333-340.
(28). 中国当前生态环境的报告,《1994-199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江流、
陆学艺、
单天伦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pp.282-293.
(29). 早期
高温超导体发现的历史考察,《二十一世纪》(香港),1995年第4月号, pp.89-98.
(30). 试论科学史研究中的
心理史学方法,《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 No.2, pp.8-12.
(31). 女性主义与科学史,《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 No.4, pp.44-51.(与
曹南燕合作),此文亦被收入《
生育健康与伦理学》,
邱仁宗主编,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pp.188-195.
(32). 科学史教学面面观,《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 No.2, pp.53-66.
(33). 科学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物理通报》,(1996), No.3, pp.30-31.
(34). 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 No.2, pp.1-9.
(35). 科学史教学的困难和问题,《物理通报》,(1996), No.4, pp.30-32.
(36).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
哲学研究》,(1996), No.5, pp.54-60.(与
曹南燕合作)
(37). 关于科学史研究中的集体传记方法,《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 No.3, pp.49-54.
(38). 女性主义
自然观,《
自然哲学》(第二辑),吴国盛主编,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pp.484-527.(与曹南燕合作)
(39). 科学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
史学理论研究》,(1996), No.4, pp.96-103.
(40). 科学方法与性别,《读书》,(1997), No.1, pp.10-17.(与
曹南燕合作)
(41). 文革中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二十一世纪》,1997年2月号(总第39期),pp.59-64.
(42).
跨学科因素在超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载《跨学科研究引论》,
金吾伦主编,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pp.252-264.
(43). 玻尔与
超导物理学,《
自然科学史研究》,Vol. 16, (1997), No.3, pp.245-252.(与张明雯合作)
(44). 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的生态环境,《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
陆学艺、
李培林主编,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pp.605-632.
(45). 基础
科学教育改革与科学史--从美国的《
2061计划》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谈起,《哈尔浜师专学报》,(1997), No.4, pp.7-12.
(46). 从西方
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看中国的“
天人合一”,《传统与现代化》,1998年第1 期,pp.21-27.(与
曹南燕合作)
(47). 声子与实在,《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五)》,
罗嘉昌等主编,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pp.310-322.
(48). 科技进步与立法:美国“1988年国家超导与竞争法案的立法经过”,《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编,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pp.754-766.
(49). 被清洗的物理学家--舒布尼可夫的科学工作与人生悲剧,《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4期,pp.61-70.(与张明雯合作)
(50). The Foundatio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hina: Coexistence of Two Patterns (1915-1948), in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eds. by Yung Sik Kim and Francesca Bray,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217-225.
(51).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科学史家的纪念碑,《
自然科学史研究》,Vol. 18, (1999), No.4, pp.374-377.
(52). 美国的《
2061计划》与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2期,pp.4-6.
(53). 美国的《2061计划》与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II),《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 第3期,pp.10-12.
(54).
普朗克与
量子概念,《科学》,2000年第2期,pp.50-53.
(55).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5期,pp.38-40.
(56). 英国对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的要求,《
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6期,pp.39-40.
(57). 科学史与进步性观念,《
现代性与中国》,
赵汀阳主编,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pp.202-217.
(58)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原则,《中外科技信息》,2000年第12期,被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2001年第3期。
(59). 关怀的伦理意义与女性主义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5期,pp.59-60.
(60). 科普出版:个人见解中的8对矛盾,《
中国出版》,2001年第1期,pp.115-116.
(61). 硬币与金字塔,《科学》,2001年第1期,pp.26-27.
(62). 人类自在的天性,《作家杂志》,2001年第5期,pp.77-80.(亦被收录于《人之上升----科学读本》,
江晓原、
钮卫星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pp.394-401)
(63). 女性主义对现代医学的政治批判二题,《
医学与哲学》,2001年第8期,pp.23-24.
(64).席瓦和她的
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9.11”事件后发出的不同声音,《
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3期,pp.50-55.(与赵冰冰合作)
(65).STS与基础
科学教育,《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pp.7-13.
(66).基础科学教育研究与
建构主义:中国与西方的差异,《
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20卷,第6期,pp.571-577.
(67).若干西方学者关于
李约瑟工作的评述----兼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编史学问题,《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1期,pp.69-82.
(68).对英国有关“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份重要报告的简要考察与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5期,pp.70-74.(与
李正伟合作)
(69).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第3期,pp.12-15.(与李正伟合作)
(70).布赖恩·温的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内省模型,《
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21卷,第6期,pp.581-585. (与李正伟合作II)(亦被收录于《看!科学主义》,
江晓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pp.82-88)
(71).从低温研究历史看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然杂志》,2003年第6期,pp.355-357.
(72).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第4期,pp.45-49.(与侯强合作)
(73).低温领域中的理论家----弗里茨·伦敦的生平与科学工作,《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1期,pp.80-88(94).
(74).
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若干特色----以席瓦为例,《
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春),荒林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p.60-65.(与赵冰冰合作)
(75).恰托帕德亚亚人类学与
科学编史学研究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pp.52-57.(与
卢卫红合作)
(76).生物技术与公众理解科学----以英国为例的分析,《
科学文化评论》,2004年第2期,pp.61-74.(与
李正伟合作)(此文亦以“生物技术的案例在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中的意义”为题收录于《
2005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pp.131-139.)
(77).人类学对技术的研究与技术概念的拓展,《
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pp.20-23.(亦刊于《
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
曾国屏、
吴彤主编,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25-235.
(78).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pp.80-85.(与侯强合作)
(79).“
科学大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5期,pp.2-4.(亦被收录于《看!科学主义》,
江晓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pp.31-33)
(80).在物理学与艺术之间对世界认识的平行性----以爱因斯理与毕加索为例,《科学》,2004年第6期,pp.42-45.
(81).物理学与性别,《
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秋),荒林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p.74-82.(与聂馥玲合作)
(82).
钱宝琮:在中国介绍研究
新人文主义的先驱,《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pp.47-50.
(83). “和谐”概念的意义:从
毕达哥拉斯到
开普勒,《
艺术与科学》(卷一),
李砚祖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p.43-46.
(84).科学与理性,《
自然杂志》,2005年第2期,pp.114-116. (与苏贤贵、田松、
刘华杰合作)
(85).女性主义医学史研究的意义----对两个相关科学史研究案例的比较研究,《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pp.167-175.(与章梅芳合作)
(86).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与相关领域工作的关系,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论文集》,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pp.583-617.(
曹南燕等多人合作)
(87).女性的
身份认同与自然科学的基础----以物理学教学为例,《探索与争呜》,2005年第6期,pp.47-50.(与聂馥玲合作)
(88).从科学史研究立场之变化看全球化,《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第2期,pp.16-18.(与章梅芳合作)
(89).科学传播中的科学与常识,《科学》,2005年第5期,pp.30-33.(与侯强合作)
(90).科学传播中的
议程设置,《
科技导报》,2005年第10期,pp.76-78.(与侯强合作)
(91).《
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出版与作为意识形态象征的
爱因斯坦,《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pp.4-14.
(92).
布鲁诺再认识----耶兹的有关研究及其启示,《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年第3期,pp.259-268.(与
刘晓雪合作)
(93).从性别视角看自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pp.23-30.(与
刘华杰、田松合作)
(94).科学史中‘内史’与‘外史’划分的消解,《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pp.132-137.(与章梅芳合作,1)
(95).科学史研究中的“
地方性知识”与
文化相对主义,《
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1期,
pp.17-21.(与卢卫红合作,1)
(96).众声喧哗:“敬畏自然”大讨论,载《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环境绿皮书),
梁从诫主编,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p.119-130.(与包红梅合作,2)
(97).另一种途径的探索----评《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pp.87-90.
(98).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科学史,《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2期,pp.(与章梅芳合作,2)
(99).日本公众理解科学实践的一个案例: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公识会议”,《
科普研究》,2006年第1期(创刊号),pp.41-49.(与江洋合作,1)
(100).人类学视角的引入对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晋阳学刊》,2006年第3期,pp.73-78.(与
卢卫红合作,2)(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1).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pp.6-11(与章梅芳合作,2)
(102).几个有关中医问题的非系统性思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第2期,pp..46-48.
(103).金球化与多样性,《读书》,2006年第11期,pp.107-113(与
古克礼合作,2)(160).科学·技术·社会理念的渗透,载《高中新课标必修课教与学·物理》(
廖伯琴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pp.28-36.
(104).析皮克林的新旧高能物理学不可通约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5期,pp.38-44.(与王延峰合作,2)
(105).简评技术史研究的若干新视角----结合中国古代技术史的相关研究谈起,载《科学实(166).践哲学的新视野》(蒋劲松、
吴彤、
王巍主编,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48-263.(与章梅芳合作,II)
(106).科学史研究中对人类学方法的引入和借鉴----以“深描”为例,载《
科学实践哲学的新视野》(
蒋劲松、吴彤、王巍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33-247.(与
卢卫红合作,II)
(107). 1986-1993年美国国会听证会中关于SSC的争论,《
科技导报》,2007年第6期,pp.68-72。(与
董丽丽合作,2)
(108).公众理解科学的
修辞学分析,《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2期,pp.44-48.(与谭笑合作,II)
(109).Som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 of the Collection of Albert Einstein in China, Synthesis Philosopica, 42(2/2006), pp.285-298.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10).对居里夫人传记在中国传播的初步考察,《
科普研究》,2007年第3期,pp.51-58.(与
李娜合作,II)
(111).对《
利维坦与空气泵》的编史学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6期,pp.92-95.(与
王哲合作,II)
(112).科学中心:公众亲历和消费科学,《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3期,pp.106-109.(与
刘锦春合作,II)
(113).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人类学”之定义问题。
(114).多元学术与多元人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十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pp.28-32.(章梅芳问/刘兵答)
(115).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对文学的利用----关于西方畅销小说中对科学的反思,《
物理教学探讨》,2007年第8期,pp.1-3.
(116).
马俊仁体育训练方法中的“科学”(载《
科学败给迷信?》p.115-126.)
(117).对于“公共科学”概念的一种理解与设想,《
科普研究》,2007年第4期,pp.8-9.
(118).从
科学主义到
人文主义,《
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pp.15-18.
(119).女性主义方法论特征及其在
科学元勘中的体现,载《新哲学》(第七辑)(
王中江主编,郑州:
大象出版社,2007),pp.111-137.(与章梅芳合作,II)
(120).科学文化传播中的居里夫人形象,载《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
刘利群等主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pp.68-78.(与聂馥玲合作,II)
(121). 性别与科学传播,载《
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刘利群等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pp.131-138.
(122).日本在STS理论背景下公众理解科学实践活动的发展,《
科普研究》,2007年第6期,pp.71-76.(与江洋合作,II)
(123).
科学编史学的身份:近亲的误解与远亲的接纳,《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4期,pp.463-467.
(124).SSK,知识还是实践?----从《
利维坦与空气泵》谈起,《
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pp.131-134.(与王哲合作II)
(125).妇女与科技研究综述,载《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pp.152-161.
(126).要改变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绿叶》,2008年第1期,pp.47-50.
(127).
科研立项中的
利益冲突----对美国
超导超级对撞机的案例研究。(载《
阳光下的民科》p.25-58.)
(128).
民科是一种生活方式。(载《阳光下的民科》p.167-170.)
(129).女性主义ICT研究与建构主义,《
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pp.101-105.(与
王哲合作II)
(130).科学
修辞学对于理解主客体问题的意义,《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pp.80-85. (与谭笑合作II)
(131).皮克林的“社会建构论解释”与“科学家的解释”之分歧----试析高能物理学史的一场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3期,pp.43-48.(与王延峰合作II)
(132).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变迁,《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7期,(194).pp.43-48(与
朱洪启合作II)
(133).
玛丽·雪莱国外研究述评,《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pp.85-88(与王明月合作II)
(134).认识文明进化的“挑战应战”与“冲突融合”----科学史家
董光璧先生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pp.2-5(刘兵/问,董光璧/答)
译著
(1). C. P. 斯诺 著,《
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陈恒六、刘兵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 G. 萨顿 著,《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3). G. 萨顿 著,《
科学的历史研究》,刘兵、陈恒六、仲维光编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4). 彼得·拉塞尔 著,《觉醒的地球》,王国政、刘兵、武英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1.
(5). 海尔布朗 著,《
正直者的困境》,刘兵译,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1998.
(6). 伯纳德·贝伦等著,《
美国白宫千年晚会演讲选集》,
邱仁宗、刘兵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 科斯塔斯·伽夫罗格鲁著,《弗里茨·伦敦:科学传记》,刘兵、柯志阳、
李正伟 译,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科普活动
2023年11月11日(周六)20:00,“
高山科学经典”第83期,
王立铭、刘兵、
张然,一起导读里德利的著作《
基因组》。
2024年1月6日(周六)20:00,“
高山科学经典”第91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张双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刘兵,财经双语主持人
张然,一起导读
钱德拉塞卡的《
真理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