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湖,1960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原籍吉林磐石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1983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81年拜罗继祖教授为师,学习书法及古典诗文,后又师从周昔非、王镛两位先生;1983年至1988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资料员,并在此期间进修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班的全部课程;1993年在中国书法社任特聘编辑;199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攻读古埃及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艺术造诣
论文
《当代中年篆刻家八人评》(中国书法)、
《篆刻艺术中涵泳的线条意味》(中国篆刻)、
《中国人的宇宙关念及其迹化篆刻、文字、建筑》(中国篆刻)。
《点画结构分间布白——关于中国书法的造型元素与原理》
《论“势”》
出版
《当代篆刻家精品集——刘彦湖集》、刘彦湖临《袁安袁敞碑》、《刘彦湖书法作品集》、《刘彦湖书法作品集》、《文字江山·刘彦湖书法集》、《春游集》,《安敞庐印存》等。
作品展览
个展
2003年起先后在北京、广州、深圳、长沙、济南、杭州、长春、淄博、潍坊等举办“文字江山——刘彦湖书法作品展”。
2007年《书禅墨证--刘彦湖书法作品展》深圳紫苑茶馆
2009年《春游——刘彦湖书法作品展》长春吉林省博物馆
2010年《望岳——刘彦湖
书法篆刻作品展》济南济南美术馆
2011年《日照高山——刘彦湖书法作品展》日照天大美术馆
2012年《远与近——刘彦湖书法作品展》招远
2013年《纸上风骨——刘彦湖书法作品展》青岛
2014年《日照高山——刘彦湖书法作品展》(第二回)日照天大美术馆
联展
1981年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三等奖
1983年--1998年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1998年参加巴黎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巴黎]
1999年参加二十世纪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东京]
1999年参加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成都]
2000年参加北京八人暨全国名家篆刻作品邀请展[北京]
2000年参加黑土·墨刘彦湖汪永江李强尹海龙作品展[杭州]
2001年参加韩中书艺专攻教授交流作品展[汉城]
2002年--2005年书作参加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
2006年广东美术馆·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
2007年在北京举办《吞吐大荒》刘彦湖,汪永江,李强,尹海龙书法篆刻展
2008年书作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九十周年教师作品展
艺术评论
侃侃刘彦湖
王镛/文
真正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即使近在身边的刘彦湖,也是如此。
前不久在今 年第二期《中国书道》上看到刘彦湖意临的唐代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感觉非常精彩,尤其是篆书碑额,更具“新理异态”。结果与彦湖通了电话,才注意到那16个字的碑额,是他“杜撰”出来的。当时很有点吃惊:试想,若没有扎实的古文字学基础,若没有艺术构成手段,岂能“自我作古”到如此地步?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社会进程中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的分割。而基于文字的书法艺术,无疑成为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载体。因此,可以说书法是最具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但是今天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已经使一般人对于自己的文字——汉字,只识其貌,不能其源。结果更无从谈到感悟其形态之美,研究其变化之途。而变形达意的手段,正是当今书法创作及凸现艺术个性的立足点之一。
刘彦湖,则是今天为数不多的,具备了与书法密切相关的艺术修养的书法篆刻家。他在古文字学、古代典籍、古代文学、书法篆刻史论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同时又能关注并领悟当代艺术,而且具备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尤其是身处当下浮躁喧嚣的社会氛围中,似刘彦湖一般专心学术之人,更值得关注。
今天的书法艺术,正处于历史转型期间。关于刘彦湖,我们有理由对他的明天寄予厚望。
2003年11月于洗风亭畔
他的作品有非常理性的对传统的广泛继承。刚才我谈到他的汉代篆书,实际上他对简牍、敦煌的写经、唐代的楷书,对甲骨文、金文的吸收,这就是我认为他就是当代书法创作家中间,一个有代表性书家的体现,这种当代性可能是在清代、明代、唐代、宋代是不具备的。考古学的或者说艺术考古学的历史,将会证明,我们当代书法一代人的创造,获得了当代书法的当代性。那么刘彦湖是一个明确的例子。我想多学科的交流,真正找到了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价值。那么对刘彦湖本人的微观的研究来说,我认为他的成果进了很大一步,他最好的,我赞赏的是他写的行书,写的非常好,继而是篆书。今天我看到的草书,特别是他临的祝允明的狂草,非常有建树。当然不仅是祝允明、张旭和加上王铎的,进行创作。我在他的微观世界里发现他有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性可能是他进一步前进的基础。中国书法从手写的作品转入金石的作品产生了个重大的分野,就是金石作品注意青铜器上的,写在汉代爵铭上的或者是碑石上的,它重视书法装饰性。文人从东汉以来书写注重表现性,但我们明显看到,刘彦湖书法从它每一个微观点画,他做着两种追求的平衡,一种理性的一种感性的,他的狂草是富有感性的就是有表现性,他的篆书非常具有装饰性,这就是他的艺术理性。正是这种矛盾可能促成他的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什么时候才能妥善的处理达到最好的一个点,或者最好的一个度的时候,那么可能他的书法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但今天他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成功,毕竟他只有四十多岁,还会有人书俱老的时候。
——刘正成
刘彦湖十 年前的创作在我的印象中,他写篆书有林健的影子,我说是影子,写行草书有刘正成的影子,我说的是影子,不是说专门像他们,有很明显的痕迹。这一次看呢,很明显地这些痕迹从一扫而光都没了,很奇怪,他这个没了痕迹以后,他也不像其他人在取这影子,他这个是独立发展的现象。他这种成自己的一种体系在这边走,他这个创作的形式都跟别人往完全不一样的(方向走),自我从一点在膨胀,很有意思。跟其它人都不一样,这是非常之可贵的地方。以此我想到当今这个传统,因为以前在民国时代、清代,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毕竟没有当代这么多,现 在队伍非常庞大,庞大之中都有互相靠近的这种趋势,同代人彼此潜意识地都在互相影响。刘彦湖很奇怪,他跟其他人几乎不怎么一样,除了这个草书还停留在古人框子之内,他的篆书和行书跟别人不一样,行书里头偶然有些徐悲鸿和于右任的结体的影子,这个影子更少了,甚至也不能说是影子,有一点点似曾相识的痕迹,这一点点的程度大概在十分之一左右,当是完全都是他个体的,这个个体的膨胀跟发展呢,固然个人看法不一样,有的认为不好。但是它有个意义,就是我们怎样从传统当中取一粒沙子,把这个沙子通过物理膨胀,物理当中天文学有个现象,是从一个物体膨胀出来的吗。然后呢,他与当代所有的艺术个体创作是远离的,他不是跟人靠近的,这是刘彦湖非常之可贵的,他没有跟人家趋同,自己越走越远了,哪怕当代人不能认识,不能认同,不能引起当代人的激赏,这是次要的。作为他个人一种艺术的发展,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这是最引起我思索的地方,这个回去还要消化。这刘彦湖这种现象,应该去想想看,他是怎样从传统当中追求个性,张扬个性,这太重要了,这四个字决定了艺术家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就是张扬个性。当然张扬个性又要跟传统结合起来。陈传席先生曾经说过传统的共性和个性,我以前很偏激讲求这个个性。陈传席先生有一篇文章,虽然他大部分文章我不大赞同他的意见,但这个观点是讲得非常好的。就是在传统当中,个性当中要追求共性。但是,个性与共性之间怎样取决,它的度怎样把握,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于共性,我觉得刘彦湖他把握得不错,也许在座的专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他在个性之张扬上做得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做的很好。
另外,他这个作品当中还透露出一种名士气。这个名士气,现 在人也不大有。要具备有名士气呢,首先要有文人气质。我曾经听许多学者说:当代没有文人了,文人都死掉了。然而,中华文化还是会传下来的,它在潜移默化的一代一代在传递。我觉得刘彦湖他在古典文化上,从他的题跋,从他各种书写的取材,都可以充分地透露他的古典文学修养的信息。而且他在书写过程中有荒率的,而且非常豪放,漫不经心的态度,这种态度我觉得都是一种名士气的表现。固然,刘彦湖在个人生活上表现得比较拘紧,这个拘紧曾经有人说他是装假的,假装的,他的内心是非常狂傲的一个人,我想应该是对的。这个是上海徐正濂说的,他说他内心是非常狂傲的人。然后呢,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与人关系非常复杂,他就韬光一点,韬晦一点,我觉得这个韬晦也有必要,也有不必要。当然,要是不韬光就会碰钉子,韬光一点就会好一点。所以,今天有这么多人来捧场,说明刘彦湖韬光是有价值的。我想要是鄙人办展览,肯定不会有这么多人看,在座的都被我得罪的差不多了,说明这也有个代价的问题。这也归纳一个文化的现象,就是怎样处人,怎样做人,怎样做艺术。我常常认为书画创作跟所有的造型艺术都是表现生命状态的。刘彦湖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在表现生命状态中,这个狂傲的心态仍然可以在字里头呈现。就是知音,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刘彦湖的知音,我还可以从中探索到这种消息,这是他所以能表现一种真正的名士气,这是非常可贵的。而且从民国以后像郑孝胥以后,郑孝胥当然是人品不足取,就是除了他之后呢,真正的表现一种名士气的这种书写,几乎完全式微了,现 在基本上看不到了,可是刘彦湖能继承这个(名士气),不知道刘彦湖是无意还是有意的,反正,我在他的作品之中很明显看到这个信息,这是要向他表示祝贺也要向他学习的地方,我就说到这里。
——石开
刘彦湖是一个不甘守成内心充满激情的人。“老湖之记”这件佳构,结字敦厚憨态,用刀不温不火。大凡艺术最讲究用心竭力,心语难解,心境深沉。
——陈国斌
刘彦湖能将单字印处理得这么好,令人叹服。他的本事之一在于创造甚至可以说杜撰一些字的结体,但气息醇古,能让你觉得此字大有来历。没有传统的长期熏陶和过人的变通能力是达不到此境界的。具备这样的功底和才华,彦湖兄应该是心气高傲的人物。可能是因为修养和历练,彦湖兄在生活中似并不以高傲示人,但他也许是无法,也许是不愿在作品中掩饰本性,我觉得他的篆刻有一点傲气,有一点冷峻。作品中的刘彦湖应该更真实吧!
——徐正濂
承与变的智慧——《春游集》序一
薛永年
彦湖英才早发,在当代书法篆刻界崭露头角。总有十多年了。他的书法骨体洞达而使转精微,不乏构成意识而亦多写意精神,善于在出入古人中表现当代审美趋向,又能把强烈个性注入各种书体的写作中。精到处可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颖异处可谓新理异态,自具别裁。我常觉得,在他那恢宏沉静的风格背后有一种睥睨古今的豪情,就好像明朗清澈的江水蕴蓄着激情无尽的波澜。而那种开拓万古的心胸,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变得愈来愈沉潜于变中之承的努力,他似乎比同代的书法家更有学者气息,更多开掘传统而变古为今的自觉。
刘勰早就说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书法不例外,持续不断的推陈出新,是无可争议的人间正道。然而这种浸染了丰厚文化的视觉艺术,在视觉与文化的联接上,在民族审美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上,在心手眼的和谐一致上,在“风骚之意”与“天地之心”的汇合上,前人的积累经验,无论表现为作品形态,还是理论形态,并不都是无益的明日黄花,更非过时的务去陈言,相反,倒往往是拨开迷雾绕开暗礁的灯塔。因此,在衔接书法艺术的承与变上,就需要天才的敏悟和学者的智慧。刘彦湖恰恰是这方面的智者。
最 近他的一批书法作品又要结集出版了,我有幸先睹为快。这些作品大多以临古的形式出现,所参照的对象有碑有帖,又以篆、隶、真等静态书体为主,上起汉魏,下至明清。仔细观赏,他似乎通过有选择的演绎经典名迹,继续领悟古代书家帖中有碑碑中有帖的不传之秘,继续探讨使笔如刀和用刀如笔的精义妙裁、继续实践用笔中画与边缘的结合,继续体察笔法驰骋与空间意匠的互动,也继续研究前人打通各体的真才实诣。总之,他似乎更加自觉地以现代眼光挖掘传统的潜能,在承与变的连接上实现现代书法对古代书法精华的转换,进一步在个性鲜明的风格中,增厚传统文化的永恒积淀。
彦湖和我的翰墨因缘,可以追溯到先后来去的长春。在他就学于长春的那一年,我回到了北京。我曾工作的吉林省博物馆,以张伯驹担任副馆长而闻名。这位大收藏家不但是《游春图》的旧主人,而且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组织北京书画研究社,来到北国春城之后,又发起了春游雅聚,与彦湖后来的老师于省吾、罗继祖等人,文会频频,谈今论古,手工刻印《春游琐谈》,弘扬传统,流播海内。于省吾与罗继祖,虽然分别是古文字学家和史学研究者,但书法亦卓然自成一家。我想,彦湖所以用春游名集,并倩我为序,大约是为了纪念在长春的求学岁月,缅怀在春城接受的传统陶茹,表达在求新求变中接续文脉的拳拳之心吧。
《春游集》序二
张培元
盘石刘彦湖兄,上虞罗雪堂之再传,鲠翁之入室。曾问道于海天庐,复坐洗风亭之春风。今之闳览博物名士也。
与兄相见甚晚。时维共和国五十七年,岁次丁亥,癸丑月辛亥日。“十博士”联展于琉璃厂,因得结缘而膺服,曰:“其文其字大巧若拙,其人其思大智若愚;天纵之资未可方物,入古之道发人深省”。越明 年,重建“书谱社”,《复刊号》辑端之。
观夫盘石胜概,在古今之间。汉前寄傲,唐后神游。秉兴入俗,罕悖祖则;执法演雅,自成家规。斯人也,憨厚朴实而能气宇轩昂,予称其云水风度;宏博精深尤褒虚怀若谷,人谓之山海胸襟。浩浩汤汤,有君子之磊落;洋洋洒洒,无学人之寒酸。是以誉馥域中,悬高标于北阙;道轶萌外,衍底蕴于
东京。此安敞庐之大观也。然则,书乃余事,岂仅藉此而传乎,非也。一代学者,兄邃于佛、湛于儒、精于道、游于艺:擅金石,工篆、隶、真、行、草;偶有所作,辄为时尚。稗编脞录、书评印鉴考由《四库》,片言只语、横匾竖联禅出“五灯”。因知“三教”令人生愧,“两汉”良以入门。善哉,彦湖兄!岂独一时之翘楚,或领百年之风骚。花开棠棣,绵绵于世世,为众善知识健羡声称也,宁有既焉。
予不佞,辱荷雅命于意外,聊赘末简,未敢言序,夫以实相飧诸怀仁者云。
五十九(己丑)年,己巳月丙寅日,并识。惠安张培元于鹤堂。
春游——代后序
刘彦湖
一晃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了,那时我还没有出生,一批文化人像浮萍一样因缘偶合,从天南地北聚集在了长春,于是便诞生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春游社。这批人以学问文章相砥砺,相慰藉,相温存,伴随着他们度越了苦难,度越了孤寂,也度越了荒寒。他们的每一次聚会,都使他们在心灵上变成了展子虔画笔下的人物,熙熙融融,骀骀荡荡地沐浴在汉魏隋唐的风日水滨。于是,“春游”便成为在长春的文化人心灵史上的一个象征,春游社也便成了近代长春的文脉所系。
春游社的发起人是丛碧老人张伯驹,与之长相往还的如于思泊(省吾)、罗甘孺(继祖)二老,则是我的母校吉林大学的老师,我读书和毕业时幸得与二老周旋。在《春游琐谈》还没有正式出版之前,我已经在罗老师的书房读到了那些泛黄了的蜡纸油印的部分篇章,并从罗老师那里听到了片片段段的关于春社的一些掌故。虽然我生时也晚,不能躬逢其盛,不过能够亲渥老辈风雅,那么在心里我也算是春游中人了。
从18岁举目无亲游学于长春,到38岁携妻子迁居北京,整整二十年的时光,我全部的青春记忆竟是一场春游!这里已经成为我止泊心灵的温柔之乡了。风花雪月也罢,柴米油盐也罢,因为心灵有了皈依的方向,便不再是虚幻缥缈,也不再是枯索惨淡,人间冷暖,四季成春,这二十年,成为我回味无尽的风景。
游,是一种境界,孔夫子的志道,据德,依仁,最终是要落实于“游艺”的。游,也体现出不同的境界,王荆公《褒禅山游记》就有“夷以近”与“险以远”的分别,海客谈瀛,烟波微茫,离天三尺,语惊帝座,务险务奇,是一段境界矣;而“气象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复归平淡”则又是一段境界!四十岁前我喜欢东坡“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的豪气,当时我还是写过诸如“朗姿玉畅,意气风发”一类的对联,颇可想见当年的意气,如今年将半百,我更喜欢张春水“太白闲云,新丰旧雨,多少英游消歇”这样沉郁顿挫的句子了。壮游与漂泊,累了,便返乡。与父老话桑麻,则更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于我已经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奢望了。一个月以前我的老师海天庐主人周昔非先生辞世了,从此,老辈风流,凋零殆尽。这种痛,岂止“沉郁顿挫”四个字了得,直可以长歌当哭!
原定今 年初春回长春的展览,陌上花开花又落,种种原因延宕到了长夏,本来寄希望于周老师的身体能支撑到我这个展览的开幕,也好向他老人家当面请教,这个愿望如今也成了梦影。不过我还是振作精神,把拙作拿出来与长春这片土地上的同道们见面。我相信,那些曾给予我恩泽的前辈们在天有灵,他们一双双睿智的眼睛会看到我的作品,他们的精神,也仍然会不断地予我以启迪。那么,就以此展览献给那一双双睿智的眼睛吧,也献给那些和我一样在流云逝水的挥写中寄托了无限梦想,也消磨了宝贵青春的书法人。
那些春游人!
向本次展览的动议者蒋力华先生致谢,向本展览和画册出版给予我帮助的海林、喜猷、怀一诸兄表示由衷的谢忱。薛永年教授、张培元兄百忙之中赐序,在此致谢。
二○○九年初夏
晨光曦微中于安敞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