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圃(1909年6月—1932年9月),又名景文、景仪,化名张庆云。男,陕西省耀县下高埝乡刘家河村人,中共党员,曾先后担任陕西省委秘书长、天津市委军委书记、组织部长等职。
人物生平
1909年5月,刘林圃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今铜川耀州区)刘家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刘林圃幼年丧父,由母亲带着兄弟四人艰难生活。
1925年,刘林圃在一名回乡探亲的军人带领下,到了河南开封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当兵,因聪明能干不久被提升为团部书记官,部队转战到直隶省时任营部军需官。
1927年初,刘林圃成功入读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在其学习期间,通过对诸如《社会进化简史》、《共产党宣言》及《资本论入门》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文献的深入研读,确立了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誓言“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大革命失败后,刘林圃被党组织派在河北滦县、唐山一带从事革命活动,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后任中共天津市委军委书记。
1929年,刘林圃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夏,刘林圃在平津地区参与革命活动时被捕,面对酷刑和诱惑,他坚守党的秘密。同年秋获释后失去组织关系,返回家乡耀县。在耀县,刘林圃向党组织汇报了革命活动情况。
1931年春夏,刘林圃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耀县首批党员,秘密开展农民运动,为“交农”暴动做准备。同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林圃撰写《满洲问题与中国》,分析形势并提出挽救途径。10月,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会师。
1932年1月,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刘林圃发现该军存在问题,向中共陕西省委提交《意见书》,建议更名并加强政治思想及群众工作。省委采纳建议并调刘林圃至省委军委。不久,刘林圃受命领导“两当兵变”。当时,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一部在陕甘边境整训,且地下党组织力量强。
1932年3月下旬,刘林圃至凤县与习仲勋等筹划起义。4月25日,刘林圃领导“两当兵变”并取得初步成功。起义部队整编为红五支队,刘林圃任政委。虽多次战斗,但因敌强我弱最终失败。刘林圃回西安汇报并自我批评后,留在省委军委筹划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
1932年9月下旬的一天,刘林圃在西安民众教育馆前的阅报栏看报时,被叛徒发现告密遭捕。军法处施以酷刑要他供出党的机密,但他宁死不屈。在关押两三天后,于同年9月26日,刘林圃被以“山东匪首张庆云”的名义押赴西安习武园杀害,年仅23岁。
担任职务
1925年,刘林圃任团部书记官,部队转战到直隶省时任营部军需官。
1932年,刘林圃任陕西省省委军委。
1932年3月下旬,刘林圃任红五支队政委。
人物事迹
革命先锋
1927年初,刘林圃考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社会进化简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等马列著作,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所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誓言“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刘林圃在故乡家中,在信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撰写了《满洲问题与中国》一文。文章基于中国现实,分析了政治、经济、历史、外交、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并提出了针对满洲和中国的应对措施。文章指出,中国民族应寻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强调不盲目信赖世界和平与正义,不依赖外部势力,而是需要认清国际社会的本质,依靠自身力量处理国家问题。这些观点和论述对于当时认清局势、促进团结、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具有历史意义。同年10月,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又称陕甘边境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成功会师。
1932年1月,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被整合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担任总指挥。作为党领导下的独立武装,该同盟军随后转战陕甘地区,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月中旬,刘林圃访问了位于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塬的西北反帝同盟军驻地,与谢子长等人进行了交流。基于观察和交流结果,刘林圃识别出部队存在若干关键问题,并向中共陕西省委提交了一份《意见书》。
在《意见书》中,刘林圃指出西北反帝同盟军的名称可能不够明确,可能影响民众的革命积极性。他提议将部队名称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强调了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张仲良(时任中共耀县特支书记)见证了这一过程,认为这些意见和建议重要,遂将其提交给渭北特委,再由其转交省委。省委负责人对《意见书》给予高度评价,采纳了其中的建议,决定更改部队名称,并强化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随后,刘林圃被调至中共陕西省委军委担任秘书长。在军委工作期间,他关注陕甘游击队的建设,协助省委选派党员干部加入游击队,为游击队提供文件、情报和物资支持,接待游击队负责人汇报工作,并协助解决伤病员的医疗问题。刘林圃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党组织提出建议,其《意见书》对陕甘地区革命斗争的指导、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中国革命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两当兵变
1932年3月,刘林圃受省委特派至凤县,与习仲勋等筹划起义。当晚决定由刘林圃协助营党委领导起义,地点在两当县城。4月1日,第一营部分连队随营部从凤县出发向两当移防,刘林圃随军。黄昏时,部队至两当县城宿营。晚上,刘林圃和营党委决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兵变。会上,刘林圃传达省委指示,分析形势,决定当晚举行兵变。午夜12时,枪声响起,标志着“两当兵变”开始。起义战士按计划行动,至凌晨2时多,200多名官兵成功撤出县城。4月2日,起义部队抵达太阳寺,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刘林圃任政委。此后,部队北进取得多场胜利,但在甘肃省灵台县页岭遭遇国民党部队,被截断去路,多次进攻未果。为保存实力,部队进入崔木镇,后被包围,激战数小时后兵变失败。两当兵变对陕甘两省产生深远影响,是甘肃省境内唯一的武装兵变,也是该省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刘林圃返回西安汇报并自我批评。随后在省委军委负责组织工作。9月下旬,刘林圃在西安被捕,面对酷刑坚守党的机密,被杀害前高呼共产党、工农红军万岁等口号。
荣誉身份
人物评价
“英雄志向实伟大,勇气流血最光荣。”(
刘志丹写挽联)
林圃同志在进行‘兵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勇敢、机智、顽强、坚决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战友们树立了楷模。据习仲勋、吕剑人等同志说,在起义部队进发途中接敌时,林圃同志总是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沉着果断地指挥战斗,就是在极端艰险的情况下,他还是谈笑风生,鼓励战友们英勇杀敌。(
张仲良在《壮志未酬 浩气长存——纪念刘林圃烈士英勇就义五十周年》 评)
他(刘林圃),少年心怀天下,投身革命,求索光明;领导两当兵变,震醒山城,撼动西北;几度身陷囹圄,意志不垮,革命不止;他,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先后入团入党,头也不回地扎进革命的枪林弹雨;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日子里,以笔做刀枪,用文字写就民族不屈的精神;在奔赴刑场的最后时刻,视死如归,用23岁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他就是被刘志丹盛赞“英雄志向实伟大,勇气流血最光荣”的刘林圃。(陕西档案信息网编研处 评)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2007年11月,两当县县委成立了两当兵变暨红军长征在两当党史资料编纂办公室,进一步挖掘研究和整理党史资料,征集珍贵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并组织编纂《红色两当》一书。
纪念展陈
1933年,在其牺牲一周年之际,刘志丹亲撰并手书挽联,“英雄志向实伟大,勇气流血最光荣。”中共地下陕西省委派汪锋等同志到家中吊唁,刘志丹还让张仲良为其家人送去几斗米,以示抚恤。
2006年以来,两当县结合城市建设,又在市政广场广香苑(城市公园)分别修建了两当兵变纪念碑和纪念墙。
2022年5月22日,在纪念“两当兵变”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在讲话中指出,90年前,在党的领导下,习仲勋、刘林圃等同志组织发动“两当兵变”,有力策应和配合了陕甘游击队的革命斗争,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打击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反动统治,扩大了党和红军在西北地区的政治影响,为党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分子,为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6月26日,延安革命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革命纪念馆、耀县烈士陵园、两当兵变纪念馆、习仲勋纪念馆等都以显著位置宣传介绍刘林圃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