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女,1957年生,山西平陆人,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教授,华科启明学院创始副院长,Dian团队创始人,创业红娘,点石创校校长,现为武汉关山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经历
刘玉,女,汉族,中共党员,山西平陆人,1957年5月生。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
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
工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2002年7月晋升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安全(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多媒体通信技术和嵌入式系统设计。
在科研上,2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1项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并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创新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撰书籍10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两项已获授权。近三年来,每年均有10余项科研课题同时在研,自2006年起,每年实到校科研经费已超过100万元。
在教学上,先后讲授过《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等10门课程。教学效果突出,曾获全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并多次获校教学研究成果奖。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效显著,其创建的本科人才孵化站“
Dian团队”享誉全国,人才辈出,曾指导学生获全国第九届挑战杯二等奖和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特等奖,数次指导学生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因教书育人业绩突出,2003年获湖北省高教系统“三育人奖”,2004年5月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同年9月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主要贡献
1、主持航天创新基金“低复杂度量子信道明文直传新方法研究”(批准号 20060110)
2、主持与杭州华为3com公司合作的“X.691开发项目”
3、主持与
武汉嘉铭激光有限公司合作的“DSP全数字激光电源”
Dian团队简介
Dian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由刘玉教授于 2002 年 3 月创建,植根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旨在通过真实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实践精神和综合素质。已孵化出站495余名队员,并常年保持 100 名在校队员的规模,队员主要来自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大类各院系。
团队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重。由导师全程负责、真实科研项目牵引、从本科低年级开始进行人才长线孵化,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直接参与面向学科前沿或生产实际的科研活动,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 质。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该团队形成了“导师制”、“导生制”、“顾问制”结合的指导体系,建立了递进式的培养路线,积累了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在学术梯队的逐级带领下,执行严格有序的培养制度,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规范,并创造亲和融洽的团队气氛,使学生们在动力和压力并存中迅速成长、成才、成功,使 导师的人才梯队具有延续性,同时努力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大幅提高就业成功率。总之,该团队系统地提出并实践了“目标英才式、指导开放式、培养递进式、管理竞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一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希望努力搭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坚实桥梁,走出一条学生、家长、高校、社会都欢迎和支持的“四赢”之路,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范例。
Dian 团队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这种模式已获得了
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均有报道,刘玉教授也曾应邀到多所高校作过经验介绍。受Dian团队案例启发而产生的“
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在全国60所“211”重点高校实施,以Dian团队为依托的“基于项目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简称种子班)已成为全国首批3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华中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即启明学院宣布成立,Dian团队成为首批进驻启明学院的核心团队之一。
创业红娘公益服务中心
武汉市洪山区创业红娘公益服务中心成立于2016年1月,其前身为创业红娘工作室,由华中科技大学刘玉教授创立。中心旨在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指导、资源链接等公益服务;为投资人筛选与推荐优秀的项目,并组织创投双方进行洽谈对接;举办创投双方约谈会议和路演等公益创业活动,帮助创业者成长。
“创业相亲会”是本中心举办的特色活动,自2015年3月起到2016年7月底已成功举办15期,在创投圈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很好的口碑,并得到洪山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该活动的特点为:
1.面向人群:创业者和投资人、对创业活动感兴趣的人(观众)。
2.活动规模:从第一期开始,每期活动都有300人参与,每期至少有10家以上投资机构到场(其中至少有5家外地投资机构),每期至少有10个以上的项目参会。
3.举办频次:每月一次,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举办,2015年3月起开始举办。
4. 活动形式:白天安排投资人与创业者在小房间进行私密约谈,晚上是路演和签约等大型晚会(分为:红娘说、姻缘签、项目秀等版块)
Dian团队历程
2002年——Dian团队成立,获得首项科研课题;
2003年——Dian团队首次网上公开招新,华中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正式获批;
2004年——Dian团队第一个科研基地——51基地启用,随后东一基地启用;
2005年——Dian团队举行3周年团庆,《Dian团队章程》等八个团队文件开始执行;
2006年——提前实现“100人、100万、三七开”的近期目标,湖北省教改基金《基于项目的信息大类专业教育 试点班组建》顺利立项;
2007年——Dian团队举行5周年团庆,团队迁入东七基地,《基于项目信息类专业教育试点班》成为国家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出站队员自发成立北京分站和长三角分站,标志着Dian团队开始由星形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化;
2008年——Dian团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指南并予以实施,成立武汉分站和珠三角分站;
2009年——国家领导人视察Dian团队并充分肯定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教改项目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年度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00万,成立西南分站与海外分站,实现出站队员人人有新家。
201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深受国内师生好评。
Dian团队超强的凝聚力来源于特色鲜明的团队文化。而团队文化的核心是德育,团队已孵化出站 270 余名队员,并常年保持150余名在校队员的规模,已先后建立北京分站、长三角分站、珠三角分站、武汉分站、西南分站、海外分站等。让每一位出站队员都有自己的家,常年心系团队。
发表论文
1、Liuyu, Material Solidity in Rapid Prototy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40 ,No.21,1995
2、Liuyu, Study of L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Rapid Prototyping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Vol.B5,No.2,April,1996
3、Liuyu, Wang Changqiang,Zhu Guangxi, A discussion on a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scheme over long distances not based on the quantum entanglement state, Asia-Pacific Optic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2-6 November, 2003
4、Partially secret broadcasting, partially secret splitting with quantum entanglement ,SCI ,Chinese Physics B
5、A Flexible Improvement for Ping-Pong Protocol ,CHIN. PHYS. LETT,SCI
6、A postselection -based linear optical scheme for generation of a three-photon W state ,
Journal of Physics 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7、Economic and deterministic 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arbitrary bipartite pure and mixed state with shared cluster entanglement,Int J Theor Phys,SCI
8、Cryptanalysis of an Improved Flexible Ping-Pong Protocol in Perfect and Imperfect Quantum Channels,CHINESE PHYSICS LETTERS
9、Enhancing the security of quantum secret sharing against multiphoton attack,Chinese Physics B
10、Material Solidity in Rapid Prototypi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1、Study of L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Rapid Prototyping,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12、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中信号发生与处理方案,EI
德育为先 于细节见风尚
“优秀是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可以带来更多机会。”正如Dian团队的这句团训,细节、态度,对队员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要求,始终排在团队工作的第一位,对队员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也已经成为Dian团队的又一道特色,成为队员身上的常态风景。
“树枝教育”
2004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开完例会师生同行,马路上一根树枝挡住了去路,前面的队员纷纷跨过或绕过去,与刘玉老师并排走的一名队员甚至蹦了过去。走在最后的刘玉停下脚步,非常痛心,叫停了所有队员:“你们年轻人跳过去了,可万一有位老师,天黑没注意这棵树枝,骑车摔倒了怎么办?你们这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为走在后面的人着想,连弯腰拣一下树枝的事情都不肯做,这是为什么?!”学生们顿时都觉得不好意思,拣起树枝,委屈地说他们不是不愿做,也不是怕脏,而是根本想不到。如果不是老师指出来,他们压根不会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毛病。
自此之后,道德教育被纳入了Dian团队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位置。对每年招入的新队员,都要进行团队文化培训,“树枝教育”也成为了培训内容的保留教材,在一届届的队员中延续,深入每一位队员的心中;同时,将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导师不仅在技术上对学生指导,更在举手投足间引导道德风尚,而道德自觉不仅从老师传向学生,也从老团员传向新团员。如今,整个团队中形成了一种道德自觉的良好氛围,每一个小细节Dian团队的队员都不会忽视。
“树枝教育”的延续
2006年12月,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两位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静载仪”项目的验收测试。无线通信组组员孙静超看到两位技术人员在凛冽的寒风中有些咳嗽,就主动到旁边的超市自费买了两杯热气腾腾的咖啡,递到两位手中,他们被Dian团队队员的细心体贴所感动,赞不绝口。
德育为先,Dian团队的德育是在一个一个的细节中熏陶的,这种良好的道德氛围,高度的责任感,无疑会为这支队伍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更是支撑Dian团队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另一大引擎。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Dian团队的文化氛围十分融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团队队员也积极投身于游泳节,圣诞篮球赛,生日party,年终茶话会等各项文化活动之中,在享受文化上的饕餮盛宴同时,也建立起了深厚的队友之情。
Dian团队为了传承、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会针对每一位新入站的队员展开文化培训,在项目组中也老队员也会引领新队员尽快融入团队文化之中。这样也是Dian团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的法宝之一!
团队出版物
Dian团队不仅有浓厚的技术氛围和文化氛围,也有详尽的规章制度以及涵盖团队文化内涵的年鉴等出版物,其中包括Dian团队年鉴、Dian团队文件汇编、Dian团队工作简报,这些出版物极大的丰富了团队文化。
“真实项目牵引,本科生作为科研主力,导师制、导生制、顾问制相结合的本科创新人才孵化机制;德育为先,作风第一、技术第二;文化凝聚人”,这是Dian团队人才培养的特色理念,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Dian团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特色人才。
对在岗教师培训情况
出版图书
社会评价
1. 2009年10月,本人排名第一的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团队式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荣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2008年7月26日,本人排名第一的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团队式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通过了
湖北省教育厅的成果鉴定。
3. 2009年3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人民日报内参《教学、科研、团队合作有机结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探索“三元育人体系”》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刘玉教授“将科研、教学、团队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4. 2009年11月20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武汉视察Dian团队成果并向队员们发表重要讲话
5. 2010年4月2日,人民日报以半个版篇幅深度报道Dian团队事迹并配发短评;
6. 2010年4月18日,央视一套《小崔说事》栏目以“点亮未来”作Dian团队专题节目;
7. 2007年6月,应教育部高教司邀请,向全国60所“211”重点高校领导介绍创建Dian团队、带领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4)2007年6月20日,本人在教育部高教司举行的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启动仪式上向全国60所“211”重点高校的领导作了典型发言,引起巨大反响,教育部高教司领导明确指出:Dian团队的实践活动给予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很大的启示。
2004-12年,应邀到西安交大、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等知名高校和有关单位做Dian团队经验介绍,累计做报告100场,听众累计达2.7万人,2011年到美国欧林工学院和挪威创新工业园区演讲也受到高度赞扬。
参加过国家“六·五”攻关项目《F75全自动激光对准光刻机》并随设备参加过亚太博览会;作为核心骨干完成的海军部项目“舰操仪高速随机检索光盘系统”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并完成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快速光造形技术中的激光致凝研究”。
2003年与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合作的项目“儿童学习技能发展与感知觉的特殊训练方法的研究”获2006年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证书(登记号:EK06Y031.)。
研究成果
1、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1994-96年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快速光造形的激光致凝材料研究”
3、近4年主持并高质量完成与企业合作的数十项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防专利2项,编撰学术著作9本。
教学成果
1.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4)
2.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11)
3.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4)
4. 湖北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奖(2003)
5. 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2009)
6. 华中科技大学立德树人奖(2010)
7. 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两次,2000,2009)
8. 华中科技大学“十大魅力教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