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耕年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

刘耕年,男,1962年2月生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1999),博士生导师(2000)。

科研方向
地貌学与第四纪环境学,主要从事高山和高原地区冰川、冰缘地貌过程与沉积,第四纪环境演化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自然灾害研究等。
教育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7月, 北京大学地理系,理学学士
1983年9月--1985年12月,北京大学地理系,理学硕士
1992年9月--1994年7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6年12月 北京大学地理系助教;
1987年12月 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
1993年9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副教授;
1997-2006年 兼任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
1999年9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
2012年5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党委书记。
学术任职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貌演变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
杂志任职
《冰川冻土》编委
评审任职
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荣誉与奖励
2014年,新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九获奖人)
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
2006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2004年,北京大学“教师十佳”,北京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
199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进步三等奖(专著类),《中国天山冰冻圈地貌过程与沉积特征》,主编:崔之久
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者)
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者)
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获奖者)
2021年6月,被表彰为北京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
普通地质学(主干基础课)
普地野外实习(选修)
地貌野外实习(专业必修)
研究生课程:
现代沉积环境(专业必修)
气候地貌学(专业必修)
科研项目
研究项目(在研)
1、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旋回与构造隆升耦合机制与过程研究”(2013.1-2017.12),批号:41230743,代码D010105。总经费350万元。主持人:崔之久。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喜马拉雅山中段(亚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演化研究”(2014.1-2017.12),项目批准号:41371082,总经费95万元。
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199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1997、2003、2006、2010),参加5项。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项。
1999--2001年,中法合作项目(PRA)“地表侵蚀过程--山坡物理-化学侵蚀:冰川覆盖的影响”,中方负责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
教研成果
中文学术论文
1. 刘耕年,1989,川西螺髻山冰川地貌研究,冰川冻土,11(3),249-59。
2. 刘耕年,崔之久,1990,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海岸地貌研究,南极研究,2(3),18-26。
3. 刘耕年,1991,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南极研究,3(1),22-29。
4. 刘耕年,熊黑钢,1992,中国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的寒冻风化剥蚀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冰川冻土,14(4),332--341.
5. 曹家欣,刘耕年,石宁,常永静,宋承钧,原海燕,郭贤坤,1993,山东庙岛全新世黄土,第四纪研究,1期,25-33.
6. 崔之久,熊黑钢,刘耕年,199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及拉尔敦达板冰缘块体运动观测与研究,冰川冻土,15(2),199-206.
7. 刘耕年,崔之久,熊黑钢,宋长青,1993,南极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变化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5(1),48-54.
8.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199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空冰斗分选环的观测和研究,地理研究,12(4),46-53.
9. 刘耕年,刘岳峰,199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分选环的发育特征,冰川冻土,15(3),474-480.
10. 熊黑钢 刘耕年 崔之久 吴荣生.天山北坡乌-库公路沿线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对公路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0(4),92-99.
11. 刘耕年,熊黑钢,1994,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融冻泥流作用,地理学报,49(4),363--370.
12. 刘耕年,崔之久,王晓晖,1995,泥石流的宏观沉积构造和机理,地质论评,41(2),159-164.
13. 刘耕年,宋长青,熊黑钢,1995,高山冰缘环境中冰碛母质土壤的发生与演化,冰川冻土,17(3),204--212.
14. 刘耕年,熊黑钢,崔之久,宋长青,1995,天山石冰川的形态与发育特征,地理科学,15(3),226--233.
15. 崔之久,伍永秋,刘耕年,1995,昆仑山垭口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科学通报,40(7),624--627.
16. 宋长青,崔之久,刘耕年,朱诚,1995,长白山雪蚀地貌发育特征,冰川冻土,17(2),178--183.
17. 崔之久,高全洲,刘耕年,潘保田,陈怀录,1996,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起始高度,科学通报,41(15),1402--1406.
18. 崔之久,高全洲,刘耕年,潘保田,陈怀录,1996,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臧高原隆升,中国科学(D辑),26(4),378--385.
19. 阴家润,崔之久,葛道凯,刘耕年,伍永秋,1996, 昆仑山口第四纪化石组合的生态环境分析及其对昆仑山隆升的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1(3),243-248。
20. 伍永秋,崔之久,刘耕年,葛道凯,1996,昆仑山垭口地区的黄土沉积特征与气候变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4(3),20-24。
21. 刘耕年,崔之久,熊黑钢,1997,南极长城站区松散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冰川冻土,19(1),30—38.
22. 刘耕年,崔之久,葛道凯,伍永秋,1997,昆仑山垭口小南川末次冰期早期成层坡积的沉积特征和气候意义,地理学报,52(4),331—338。
23. 崔之久,熊黑钢,刘耕年,1997,关于山谷冰川冰岩界面地貌过程与冰川动力耦合模式—以中天山冰川为例,冰川冻土,19(3),193—201。
24. 崔之久,伍永秋,刘耕年,1997,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及其性质,科学通报,42(18),1986--1989.
25.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宋长青,1997,天山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过程特点,地理科学,17(3),243—247。
26. 刘耕年,崔之久,熊黑钢,1997,天山冰雪圈地貌过程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学报,6(4),55—60。
27. 刘耕年,崔之久,伍永秋,许青海,1997,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地质力学学报,3(4),39—45。
28. 崔之久,熊黑钢,刘耕年,1997,关于山谷冰川冰-岩界面地貌过程与冰川动力耦合模式,冰川冻土,19(3),193-201。
29. 崔之久,伍永秋,刘耕年,葛道凯,庞其清,许青海,1998,关于“昆仑-黄河运动”,中国科学(D辑),28(1),53—59。
30.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1998,新疆天山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带谱及其特征,地理科学,18(3),227――233。
31.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张兵、宋长青,1998,天山羊背石上冰蚀痕迹分布与冰底过程的初步研究,干旱区地理,21(2),1――7。
32. 崔之久、李德文、伍永秋、刘耕年,1998,关于“夷平面”,科学通报,43(17),1794-1804。
33. 伍永秋、崔之久、葛道凯、刘耕年,1998,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地层石英砂表面特征与沉积环境,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6(2),117――124。
34. 倪晋仁、王光谦、李行伟、…、刘耕年、等28人,青年科学家关于及时开展“黄河断流问题研究”的建议,科技导报,1998,第四期。
35. 熊黑钢,刘耕年,张兵,宋长青,1998,天山第四纪冰川擦痕特征及分布规律,新疆地质,16(4),388-393。
36. 崔之久,伍永秋,葛道凯,刘耕年,阴家润,1998,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冷湿气候及其意义,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0(1),15-19。
37. 崔之久、伍永秋、葛道凯、刘耕年,1999,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1),53――62。
38. 李英奎、刘耕年、崔之久,1999,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特征的古环境标志再探讨,应用基础与工程学报,7(2),161――170。
39. 伍永秋、崔之久、刘耕年、葛道凯,1999,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期系列,冰川冻土,21(1),71-76。
40. 崔之久、杨健夫、刘耕年、宋国诚、王鑫,1999,中国台湾高山第四纪冰川之确证,科学通报,44(20),2220-2224。
41. 伍永秋、崔之久、葛道凯、刘耕年,1999,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代的高度----以昆仑山垭口地区为例,地理科学,19卷6期,481—484。
42.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1999,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存在及其与东临地区岩溶的对比,中国岩溶,18卷4期,309—318。
43. 崔之久、杨健夫、刘耕年、宋国城、王鑫,2000,季风的发展与冰川的消失----从台湾高山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特征说起,冰川冻土,22卷1期,7—14。
44. 李英奎、刘耕年,2000,冰川槽谷横剖面沿程变化及其对冰川动力的反映,地理学报,55卷2期,235—242。
45. 李英奎,刘耕年,2000,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特征探析,冰川冻土,22卷2期,1—7。
46. 高全洲、崔之久、刘耕年、洪云、张叶春、陈怀录,2000,青藏高原洞穴次生方解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及地貌学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3),61-65。
47. 高全洲、崔之久、刘耕年、洪云,2000,青藏高原风化壳红土的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中山大学学报,39(5),97-102。
48.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2000,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山地学报,18(4),289-295。
49. 高全洲、崔之久、刘耕年、伍永秋、张叶春,2001,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岩溶地貌及其演化,古地理学报,3(1),85—90。
50. 崔之久、李德文、冯金良、刘耕年、李洪江,2001,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中国科学(D辑),31(6),510-519。
51. 崔之久、李德文、冯金良,刘耕年,2001,夷平面研究的再评述,科学通报,46(21),1761-1768。
52.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冯金良、曹峻,2001,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中国岩溶,21(3),183-188。
53.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宋长青、孙林,2001,南极长城站区寒冻风化特征,冰川冻土,23(2),180-184。
54. 崔之久 李德文 刘耕年 冯金良 张威。 2001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中国科学(D),31(增刊),134-141.
55.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2002,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地理学报,57(3),293-300。
56. 高全洲、崔之久、陶贞、刘耕年、洪云,2002,青藏高原古岩溶的性质、发育时代和环境特征,地理学报,57(3),267-274。
57.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2002,风化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球学报,23(3),283-288。
58. 周岳明、刘耕年,稳步推进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2,第3期,26-29。
59. 刘耕年、李建江、鞠远江、崔之久,高容重粘性泥石流沉积的组成和构造反映的搬运和沉积动力特征,2003,水土保持研究,10(3),1-7。
60. 鞠远江、曾思伟、刘耕年,2003,泥石流沟最优治理方案选择的层次分析法模型,水土保持研究,10(3),52-54。
61. 罗日升,曹峻,刘耕年,崔之久,2003,西藏枪勇冰川冰下富碎屑化学沉淀特征与冰下过程,地理学报,58(5),757-764。
62. 冯金良、崔之久、张威、刘耕年、朱立平,2003,云贵高原红土性风化壳定年对象-锰结核的基础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3),38-45。
63. 冯金良、崔之久、张威、刘耕年、朱立平,2003,云贵高原碳酸岩风化壳的古地磁定年探讨,中国岩溶,22(3),178-190。
64. 崔之久,唐元新,李建江,刘鸿雁,刘耕年,2003,太白山佛爷池剖面的全新世环境变化信息,地质力学学报,9(4),330-336。
65. 张庆东、周岳明、刘耕年,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任制的意义及其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关系,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3,第1期,10-15。
66. 鞠远江,刘耕年,张小咏,傅海荣,魏遐,崔之久,2004,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与气候,地理科学进展,23(3),43-49。
67. 刘耕年、罗日升、曹峻、崔之久,2004,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下化学沉淀的理化特征及其冰下环境指示意义,中国科学D辑,34(11),1054-1061。
68. 冯金良、张威、崔之久、李德文、刘耕年、朱立平,2004,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山地学报,22(2),165-174。
69. 鞠远江、刘耕年,2004,孢粉纪录揭示的4000aBP来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环境变化,冰川冻土,26(2),166-170。
70. 杨小兰、吴必虎、李耕年、张伟,2004,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00-104。
71. 张小咏,李永化,刘耕年,尹怀宁,2004,辽西北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环境变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4(4),115-120。
72. 刘耕年、戴长亮、金和征,北京大学实行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年增刊,48-51。
73. 刘耕年、傅海荣、崔之久、唐元新,2005,太白山佛爷池湖泊沉积理化分析反映的8000aBP以来环境变化,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4。
74. 张小咏,刘耕年,鞠远江,傅海荣,2005,冰川径流模型研究进展,水土保持研究,12(4),58-62。
75. 李英奎、J.Harbor、刘耕年、周力平、崔之久,2005,宇宙核素地学研究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水土保持研究,12(4),139-145。
76. 李英奎、J.Harbor、刘耕年、周力平、崔之久,2005,宇宙核素地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型,水土保持研究,12(4),146-152。
77. 冯金良、崔之久、朱立平、刘耕年,2005,夷平面研究评述,山地学报,23(1),1-13。
78. 傅海荣、刘耕年、魏遐、张小咏,2005,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岩石漆的形貌、成分和成因分析,干旱区地理,28(4),429-434。
79. 鞠远江,刘耕年,2005,天山玛纳斯河源鹿角湾冰川地貌与冰期系列,冰川冻土,27(6),907-912。
80. 鞠远江,魏遐,刘耕年,2006,天山乌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统计分析,干旱区地理,29(1),76-80。
81. 刘耕年,裴志永,陈艺鑫,2006,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蚀基岩面微形态研究,冰川冻土,28(3),348-354。
82. 鞠远江,刘耕年,魏遐,2007,山地冰川平衡线高度作为气候变化代用指标的讨论,冰川冻土,29(4),602-613.
83. 戴长亮; 刘耕年; 周岳明;加强岗位管理 稳步推进教师职务岗位聘任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7年 03期,21-25.
84. 张小咏,刘耕年,李永化,陈正超,2008,高斯函数参量法及其在山区降水计算中的应用,地理研究, 27(3),594-602。
85. 刘耕年,张跃,傅海荣,陈艺鑫,2009,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特征与冰下过程研究,冰川冻土,31(1),68-74。
86. 刘耕年,陈艺鑫,张跃,傅海荣, 2009,海螺沟冰川冰蚀基岩面矿物变形与冰下过程,科学通报, 54(23), 3771 ~ 3777.
87. 石磊,张跃,陈艺鑫,傅海荣,刘耕年,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1),96-102.
88. 陈艺鑫,李英奎,张梅,张敬春,刘耕年.昆仑山垭口地区“望昆冰期”冰碛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冰川冻土,2011,33(1),101-109.
89. 陈艺鑫,李英奎,张跃,张梅,张敬春,易朝路,刘耕年,末次冰期以来格尔木河填充-切割及驱动机制初探,第四纪研究,2011,31(2),347-359.
90. 陈艺鑫, 张梅,李川川,李英奎,刘耕年,末次冰盛期后格尔木河下切的时空变化及其构造意义,地理学报,2011,66(11),1540-1550.
91. 张梅, 陈艺鑫,银森录,张敬春,李川川,刘耕年, 格尔木河小干沟坡积沉积特征与古环境重建, 干旱区地理,2011,2011,34(6),890-903.
92. 张敬春,李川川,张梅,刘耕年, 格尔木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地貌学分析,山地学报,2011,29(3),257-268.
93. 刘耕年,Li Yingkui,陈艺鑫,张敬春,孔屏,Harbor ,Caffee, 喜马拉雅山佩枯岗日冰川地貌的年代学、平衡线高度和气候研究,冰川冻土,2011,33(5),959-970.
94. 潘仁义, 李川川, 张梅, 孙才奇, 刘耕年.2012. 天山冰川与塔克拉玛干风沙沉积的颗粒特征和分异过程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5),744-756.
95. 孙才奇,李川川,陈艺鑫,张梅,聂振宇,刘耕年,2013,天山冰缘环境活动层冻融过程定位观测研究,冰川冻土,35(2),272-279.
96. 焦世晖 王凌越 孙才奇 易朝路 崔之久 刘耕年.青藏高原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多年冻土边界变化的探讨.第四纪研究,2015,35(1),1-11.
97. 焦世晖 王凌越 刘耕年.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变化预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2(2),249-256.
英文学术论文
1. Liu Gengnian, Cui Zhijiu and Xiong Heigang,1992, Coastal phenomena and isostatic uplift around Fildes Peninsula , Antarctica , ANTARCTIC RESEARCH, 3(2),45-55.
2. Liu Gengnian, Xiong Heigang and Cui Zhijiu,1995, Gelifluction in the alpine environme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 China , 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PROCESSES , 6(3) , 265--272.
3. Liu Gengnian, Cui Zhijiu and Xiong Heigang ,1995,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rock glaciers in Tianshan Mountains ,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 5(1) , 41--51.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