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显(1917年4月16日—2007年2月27日),男,曾用名刘零,陕西省临潼县纸李乡庙刘村(现西安市临潼区代王街道办事处庙刘村)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临潼县委宣传部部长、书记,中共华潼(华阴县、潼关县)工委书记,中共陕西东路工委书记,中共渭南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刘邦显同志曾任中共渭南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陕西省委财贸部部长、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省委常委。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7年4月16日,刘邦显出生在陕西省临潼县纸李乡庙刘村(现西安市临潼区代王办庙刘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出生那天,正是农历的闰二月二十五日。农历的闰二月,在历法上是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闰二月出生的孩子,如过农历生日往往需要数年、数十年才可能有一次,因此,子女们将他的生日折算到公历,定为每年的4月16日。刘邦显的出生,是刘家的第11胎。前十胎均是女孩,且七个未成。他的出生使年已34岁的父亲刘世凯惊喜万分。
刘邦显两三岁时,父亲用红纸写上了“上、下、左、右、天、地、人”几个字贴在墙上,逗着他念,不几遍,刘邦显居然一一记住了,父母大喜过望,逢人便夸。母亲手指《三字经》,一字一字地朗读,儿子也跟着一字一字地朗读。到五岁时,刘邦显已读完多本书。
父母送七岁的刘邦显上了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私塾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多数孩子读书时摇头晃脑,死记硬背,而刘邦显不但背得快,而且力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村里人常常夸奖少年刘邦显的一个例子是:从村里到学校去的路上,有一条大路,但许多人总要从庄稼地中间抄小路,久而久之,将庄稼踩死,村里人想了很多办法阻止,但都无济于事。少年刘邦显看到这种现象,就想了个办法,在路的两头各插了一个牌子,劝阻路人,从此再无人抄近路、踩庄稼。此事在村中传为佳话。
1930年夏秋,刚满13周岁的刘邦显离别了生他养他的马额塬,来到了省城西安,踏上新的求学之路。离开之时,母亲陈智娃拉着独子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出门在外,专心学习,不要惹是生非,冷暖生熟,全靠自己照料自己。父亲刘世凯在送儿子去西安的路上,反复叮嘱道:世上的事,多看少说;遇到不管什么事,多想少插言;碰到的人多了,不管人家干啥,多分析少掺和;好人坏人头上都没有刻字,不要随便结交人;学堂的先生们都是些有本事的人,多跟他们学。少年刘邦显将父母这些嘱咐牢牢记在心里。
1934年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这个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1926年和1927年就建立有共青团支部和共产党支部。刘邦显同志在西师上学期间,就阅读了《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社会进化简史》以及
李大钊、
鲁迅、
郭沫若的著作,思想进步很快。先后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中国共产党,毅然投身到反帝、反封建、反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为了笼络青年学生,避免一二九学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再次发生,蒋介石拟在1936年10月10日的国庆节(亦为辛亥革命纪念日)在首都南京以童子军大检阅的名义,接见全国的青年学生代表。西安各校的学生代表共200余人组成代表团,其中,西安师范学校既推选出当时积极参加革命学生运动的苏一平、王博等人,也推选出在学校努力用功学习的刘邦显等学生,共计十多名参加。200余名陕西青少年第一次东出潼关,经过广袤的中原大地,渡过宽阔壮观的扬子江,来到了首都南京,也第一次见到了国民党领袖蒋介石。
这次首都之行,所见所闻,同行同学之间的争论、交谈,引发了刘邦显毕生第一次在人生道路上深层次的思考。一个是中国真大,也真穷!沿路的河南、安徽、江苏,都是破房、草房屋啊!再一个,除了南京是两极分化,一部分人穿得还体面点外,沿途所见人们的脸色都是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真可怜!最难忘的是,蒋介石身穿军装给大家训话,内容不但没有团结起来、抗日救国的任何话语,反而满篇的“戡乱”、“剿匪”,对日本人侵略东三省、蚕食华北听之任之。一路上,苏一平、王博他们几个不断地说,这样的政府,有啥指望!?这样的领袖,哪能带领大家救国?正是那次南京之行,使他的心灵深处开阔了,也开启了他改变中国现状、投身革命的思想。
投身革命
1939年刘邦显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学习后,被分配到中共陕西省委工作。1940年10月任临潼渭河南县委书记,负责全县党的工作和对敌斗争。当时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荫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刘邦显同县委的同志一起,采取表面不动实际动的“鸭子浮水”方式,更加缜密地进行党的活动。一般是尽量少开或不开党的会议,不搞公开的大规模的群众活动,有意识地中断同一些党员的联系,把一些易于暴露的党员调离隐蔽起来。党组织同党员之间,实行“单线联系,异地领导”。即一个地方的党员只发生垂直关系,不发生横的关系;一个地方有两个以上党组织的,也不发生横的关系,即使这个组织被破坏了,另一个组织还可以继续坚持斗争。这样缩小了暴露目标,达到了长期埋伏的目的。
1947年3月至1949年3月,刘邦显先后任中共华(阴)潼(关)工委书记和东路工委书记,管辖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等县党的工作。这时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党的活动方式,已由隐蔽精干转变为积极开展活动,采取多种斗争形式,广泛联系,广交朋友,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迎接关中解放。特别是对农村的乡镇长和县城的武装力量,采取“德威并重”,攻心为主的方针,积极做好争取工作,尽量化敌为友,为我所用。一种是“打进去”,派共产党员去掌握实权;一种是“拉出来”,让他们与共产党合作,名为国民党,实为共产党办事。这样经过教育争取,分化瓦解,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当地县城解放时,没有经过激烈战斗,敌人县城的武装人员一般都起到了“开城门”的里应外合作用,收到了好的效果。
在陕西党内长期争论的“渭华问题”中,刘邦显同志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是人所共知的,也是令人景仰的。1951年开展“三反”运动时,渭华地区的一些党员和干部,对当时渭南地委、专署两个主要领导干部的特殊化作风问题,提了一些批评和意见,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领导上却认为是当地干部“反党反领导”的问题,对提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报复,甚至错误地逮捕和处分了一些干部。时任地委副书记刘邦显和他的夫人田颖以及渭南县委书记等,也因此受到怀疑,甚至把他们也列入三十名被侦查的干部黑名单中。当时省委在处理所谓的渭南华县问题时,没有倾听多方面意见,偏听偏信,因而有不少同志多次向党中央反映,认为省委的处理结论不妥,要求复查。
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闭幕后,中央委托
习仲勋、
贾拓夫同志召集有关同志座谈,集思广益,取得共识,形成了《座谈会纪要》。明确指出渭华问题的错误“是属于地委领导上压制民主、压制批评的性质,而不是渭华干部反党反领导的问题,省委的《结论》上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是不妥当的。”1957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批示“同意”这个《座谈会纪要》,并派贾拓夫同志到陕西传达这个纪要。在省委常委会议上,刘邦显听了传达报告后发言说:中央指出渭华问题错误的性质是完全正确的。所谓的渭南华县问题,就不应当叫渭南华县问题,而应当叫原地委、专署两个主要领导人的问题,是他们压制民主、压制批评的问题。而不是渭华干部反党反领导的问题。这就把真实还给了历史,是真正对干部对历史负责的。渭华地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中央专门召开座谈会,倾听不同意见,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是非常感激的。并愿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
刘邦显同志解放前后长期在渭南地区工作。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很熟悉,也很有经验。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和六十年代初,他曾两次担任中共渭南地委书记,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在八大会上作了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发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倾注了全部心血。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渭南人民。”在工作中,他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农村工作政策,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带领渭南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集中力量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为完成渭南地区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呕心沥血,运筹决策,做出了显著成绩,使渭南地区成为全省提供商品粮棉最多的地区。同时他根据省委指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改变“秋倒夏,夏倒秋,两料不如一料收”,盲目扩大复种指数的恶性循环,对渭北旱原地区的农作物配置和轮作倒茬,实行以种粮为主,粮食以小麦为主,小麦以正茬麦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并根据耕作粗放情况,采取“深耕、保墒、施底肥”的主要技术措施,使渭北旱原地区迅速扭转了盲目扩大复种指数的局面,促进了粮食全面增产。
1963年和1982年,在陕西省第三届和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刘邦显曾两次当选为陕西省副省长,主管农业和财贸工作,积极推行各项改革富民政策,为陕西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改革开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勤政爱民,作风扎实,一贯坚持每年以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无论在哪个地区、哪个单位,也无论做什么工作,始终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做好工作。他平易近民,深知农民疾苦,又善于做农民工作,深得农民群众信任。
1965年冬至1966年春,他遵照省委指示,带领一个工作组赴榆林镇川葛家村大队蹲点搞社教工作。他住在农家窑洞,吃着农户百家饭,挨家挨户走访谈心,同农民拉家常。无论农夫农妇,都把“老刘”当成自己人,贴心人,给他讲实情,说真心话。通过深入地调查了解,他胸有成竹地说:“这个大队的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要正确对待他们。”从这个实际出发,他力排“左”的干扰,总结出一套比较切合农村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对干部解放比较快。这个大队到社教结束时,除充实和加强领导班子外,没有处分一个干部,也没有撤换一个干部,只是用和风细雨的方法让干部洗了个“温水澡”,受到了深刻教育。同时他反复强调社教与生产紧密结合,生产搞不好,社教就失败。当时全国正在突出政治,批判“业务挂帅”。刘邦显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工作组干部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政治挂帅如果不挂在生产上,政治挂帅也挂不好。”这个大队解放后二十年只修了一百多亩水地,社教五个月就修了水地二百多亩,而且把一个百亩不平的五里坪,社教一个月就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刘邦显同志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后,人老心不老,官休志不休。他受省政府重托,担任陕西省扶贫顾问组组长,并主动联络几位副省级离退休老同志,组建了陕西省扶贫基金会,集众人之力资助一些地区改变贫困面貌。“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总动心。”心存百姓的人,总是心忧百姓。邦显同志虽然不是在职领导,仍然心系贫困地区人民,关心人民疾苦。耄耋之年,他不顾体弱多病,不避严寒酷暑,还多次深入到陕南、陕北一些贫困地区,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或访贫问苦,或开诸葛亮会,了解实际情况,反映人民呼声,为改变陕西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给省委、省政府决策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刘邦显同志在陕西工作了七十个春秋,足迹踏遍三秦大地,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他的政绩和人品,早有好的口碑。他平时起草文件或审阅修改文件,字斟句酌,严谨缜密,非常认真。有时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反复推敲,一丝不苟,务求恰当切贴,切中肯綮。有时送他审阅的文件,如果字迹潦草,涂改不清,他即退回,要求重新书写工整。他在生活上甘守清贫,俭朴成习。身上穿着补了又补的补丁衬衣,床上铺着普通农家的粗布床单,一日三餐,嗜粝如精。他戏称:“五谷杂粮豆稀饭,油泼辣子馒头面,红白萝卜加大蒜,一杯清茶喝一天。”始终保持着一颗贴近人民的“平常心”,挚爱劳苦大众,不忘劳动人民本色。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子女,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大都养成了戒奢崇俭,清约守朴的良好作风。及至在他病榻弥留之际,还谆谆告诫家属子女: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千万不要忘记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一句淳朴的叮咛,浓浓深情无限。他的人生感悟,就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认为只有经常存有知足心的人,才能在物质利益面前经常感到满足,避免贪欲的灾祸。他常说:“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和养生信条,也是他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社会评价
刘邦显同志一生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1961年,他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儿子少英因缺乏营养得了浮肿和肝炎,5岁的少林身体也很虚弱。虽然人民大厦和八号院有特供小卖部,可以有限制地买点生活必需品,但他坚决不让家人去那里买东西。一次组织上给常委以上领导补助一袋面粉,他发脾气说:“群众的饥荒还没解决,我有什么理由搞特殊?”公务员只好含着眼泪把面粉退了回去。他衣着朴素,平时总是布衣布履,仅有的皮鞋和毛料衣服也只是在工作需要和工作有要求时才穿着。他常说:“穿得像个新女婿,自己把作,也脱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