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又称“送穷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春节的一部分,是农历正月第六天。传说女娲在正月初六这一天创造了马,所以也叫“马日”。
名称由来
节日由来
春秋时期,《春王正月》载:“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正也。”再者,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每个朝代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将改后的第一个月叫“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第一天为正月初一,第六天则为正月初六。
马日由来
中国民间传说,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其中,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女娲在正月初六这一天创造了马,六畜中的压轴之作。马在中华文化中拥有较高地位,马刚强、热烈、忠诚,是人类的好朋友,又有昌盛、发达的寓意。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马被寄子了豪情壮志、英雄本色。“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陆游的大气磅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孟郊的说不尽的畅快;“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有辛弃疾忆起往昔时的激情澎湃:“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这里流露着李煜梦回故国繁华如斯的景象……
节日起源
农历年的第一个月,传统的叫法是“正月”,要从古人给月份命名的方式习惯说起。祖先除了用序数词标明月次之外,还为各个月份取了别名。月的别称往往显示其季节时令的自然特征,如:一月份时太阳和月亮的视位置同在陬营这组星宿的空城内,因此有别名为
陬月,也是正月的别称。
在中国古代,一月份是天子召集文武朝臣商定一年政治事务的日子,因此,这个月也称“政月”,即“议政之月”。物换星移,春秋迭代,七雄纷争的战国之后,“六王毕,四海一”,出了一个叱咤风云威震宇内的秦始皇。他姓赢,单名一个“政”字,因此,政月这个称法就犯了忌讳。于是,朝廷救令改字为“正月”。但是,“政”“正”二字读音仍然相同,便又强行变更了字音,读作征(zhēng)月。不过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清代黄生在《字诂》一书中说:“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盖正月之正本平声,后人不解其义,故驾言于祖龙(指秦始皇)耳,”黄生说的“正”字本有“征”音,倒是确有根据,据有些文字学家考证,在钟鼎文中,就有把“正月”写成“征月”的例子,只是较为少见罢了。
节日习俗
送穷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中国唐代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正月初六,家中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作送穷。据民间传说,穷神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生前喜欢节俭,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有人送衣服给他,他也会放入火种烧掉。传说,若是在正月初六,谁家比较脏,就会进入此家,导致破财等现象,因此每年正月初六要进行扔垃圾,送穷神。
开市
对于商家来说,正月初六是开市的日子,他们会进行大扫除,放鞭炮,祭拜财神等,寓意着迎接财运和生意兴隆。按照中国习俗,店铺开张放鞭炮象征着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出行
中国人有“三六九,朝外走”的传统习俗,意即农历的初三、初六、初九是外出的吉利日子。所以大年初六这天外出为宜,还应四处游玩。在游玩时如果有意识地把行走线路定为一个圆,便会在新的一年“行大运”拿个好彩头。
抢财神
正月初六,人们会选出一个12岁的男孩,打扮成“刘海”的形象上街,背上背着5个用纸剪成的小人。谁要是抢到男孩身上的小人,就意味着谁抢到了财神,这一年都要发达,被抢夺走小人的人就相当于是扔掉了穷鬼。人们之所以让12岁的小孩来扮演这个角色是因为12是6的二倍,这个年龄寓意着“六六大顺”。本命年在抢财神的过程中,如果两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谁先抢到对方背后的小人谁吉利。
摆桔纳吉
正月初六这一天,商家为了讨一个好口彩,档口要放一个盆,或者是多个盆,盆中装满大橘子,一个是取义红红火火的意思,第二个是取义为“吉”多的意思。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习俗,但是寓意摆桔纳吉,图个吉利。
挹肥
正月初六是“马日”,古称
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饮食
有的地方正月初六吃驴打滚,驴打滚也叫“豆面糕”,意思是不好的运气都滚掉,吉祥如意都滚来。
正月初六吃煎饼是根据顺口溜来的,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所以初六这天,大家一般都会捏面团做煎饼,也是为了“送穷”。
相关禁忌
忌吵架
正月初六是“马日”,有“三马(马、麻、骂)齐活”之说,因此忌吵架和打骂孩子,以免影响家庭和睦和事业顺利。
忌洗衣服
正月初六是“送穷神”的日子,而洗衣服会弄脏水源,寓意着“穷神”会赖着不走。
忌杀生
正月初六是祭拜财神的日子,杀生会带来血光之灾,也容易招惹来瘟疫和疾病。
忌借钱
在民间信仰中,正月初六是“马日”,有“借马走,不借马歇”之说,因此忌借钱给别人,以免财运外流。
忌走动
开市前忌讳外姓妇女到家里串门,等到“开市”以后,所有春节禁忌即告结束,一切恢复如常,邻里也可恢复串门交往。
正月初六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这些不吉利的字眼,都不要说出口,家中最好不要有啼哭声,因为啼哭兆示疾病、凶祸。因此要早早与孩子们叮嘱,即使小孩们惹了祸,也不要训斥,要好言相告,更不能打人,以免孩子啼闹不休。
忌讨债
尽管欠钱还债天经地义,但大年初六这一天债主不做上门讨债的事,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不仅对负债方不好,而且对借方也不吉利,一个是讨,意味着不顺利,而另一个是付,谐音为“负”,另外还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大年初六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有被“掏空”的窘迫。
忌吃药
正月初六这一天,不是大病最好不要吃药,否则,可能导致一年被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另外这一天药品也不能放在窗台上,意思是开窗见药。
节日传说
送穷由来
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汉族民间相传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鬼了。
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中国唐代汉族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没人说得清。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朝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
如何送穷
以芭蕉船送穷这种方式从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嘴里说出来也就不觉得矫情了他在《送穷文》中写道:“结柳作车,引帆上墙。”不仅要给穷鬼准备乍船,还要带上干粮。看来,送穷不仅文艺,还挺人道主义。
还有一种更游戏的方式,叫作“扔穷鬼,抢财神”。据说福神刘海喜欢穿红戴绿,民间流传着“刘海系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到了正月初六日,要找来一些正值本命年12岁的小男孩,装扮成刘海,他们要背着5个用白纸或彩纸勇成的小人上街,谁抢到就算谁抢到了财神,被抢者叫扔掉穷鬼。另有一种玩法,是用布料缝制小包,是谓“穷鬼”游戏双方各背一个小筐,朝对方的筐子里扔这些“穷鬼”,最先扔进对方筐中的,最为吉利。
因为地域不同,各地送穷鬼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时间也有差别。比如,晋北的民间,就有小孩拿着彩色纸剪成的小人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有的地方,因着这日是马目,家里还要给送穷的孩子买“驴打滚”吃送穷的时间。
节日内涵
正月初六送穷,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子),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文学作品
节日影响
经济生活
春节假期期间(一般初一到初八),人们更倾向于在外出就餐和休闲娱乐方面消费。以往很多人回乡探亲期间都会去楼盘样板间和汽车4S店逛一逛。居民消费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政府正试图通过促进消费来提振经济。
社会影响
各地过节的习俗,有着很大的差异,正月初六“送穷”,都是表达人们旧貌换新颜,改变现状的特别仪式感,代表着人们对送走旧日贫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愿景。吃驴打滚也因口感香甜又滋糯,寓意生活甜甜蜜蜜。
节日假期
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