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家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别尔嘉耶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ердяев,1874年3月6日—1948年3月23日),20世纪最有影响的俄罗斯思想家,以理论体系庞杂、思想精神宏富享誉西方世界。一生共发表有43部著作、500多篇文章。1874年3月6日生于基辅。他的家庭属于俄国的开明贵族阶层,受到西方文化较大的影响。这使他从小就既有贵族的孤傲,又全身心地追求自由。

人物生平
1894年,别尔嘉耶夫考入基辅的圣弗拉基米尔大学自然学系,一年之后,转入法律学系。1898年,他因参加学运而遭到逮捕,并被学校开除。在等待审讯期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和第一本书,1901年,他被判流放沃洛格达3年。
1904年,别尔嘉耶夫来到俄罗斯的文化中心彼得堡,参加《新路》杂志的编辑工作。不久以后,他和布尔加科夫等人又一起创办了《生活问题》杂志。他在彼得堡接触到了聚集在那里的当时俄国的几乎所有的文化精英,与他们共同探讨和争论俄罗斯的出路问题,追寻生活的意义。
1911年,别尔嘉耶夫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宗教哲学著作《自由的哲学》。
十月革命以后,别尔嘉耶夫创建了“自由精神文化学院”,在各种研讨班上讲授自己的理论,并一度担任过莫斯科大学历史和哲学系的教授。1921年,他因涉嫌“策略中心”案而被捕,经审讯后,被释放。次年夏天,他再度被捕,并被驱逐出境,理由是别尔嘉耶夫“已经不可能转向共产主义信仰”。
别尔嘉耶夫被苏维埃政权驱逐出俄国之后,先在德国柏林居住,之后长期定居于法国郊区的Clamart,直至去世。在侨居国外期间,别尔嘉耶夫写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著作,为他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跻身于当时欧洲的最重要的哲学家的行列,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预言家之一”。
1947年,别尔嘉耶夫击败同为提名候选人的卡尔·巴特和马里坦,被剑桥大学授予荣誉神学博士学位,这也是别尔嘉耶夫一生中所获得的唯一一个学位。
1948年3月23日,别尔嘉耶夫在自己的书桌前溘然而逝,走完了他整整七十四年的曲折坎坷的人生,与世长辞。
思想概述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以其对“自由”的执着而著称于世,其哲学更被命名为自由主义哲学。
别尔嘉耶夫宣称:在厌倦了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平庸枯燥、无奇、丑陋虚伪之后,所能做的,便是创造性地、积极地改变这一世界,建立新的世界。而哲学便是他所选择的解放自己的武器,别尔嘉耶夫试图用他的哲学来阐述一种“新人的新生存”。
别尔嘉耶夫的哲学便是对于人在世界中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命运的反省,是一种对于世界上的“恶”的解释和克服。
别尔嘉耶夫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便是:人类何以会陷入如此的悲惨的、不自由的境地,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自由的丧失?在他的哲学思想的成熟期,别尔嘉耶夫只用一个词汇来回答这个问题,即:“客体化”。在别尔嘉耶夫看来,客体化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导致了人的自由的丧失,使人陷于了完全异己的世界。
别尔嘉耶夫指责以往的认识论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导致了主体与客体都不再是“生存”意义上的存在。即如他在其著作《我与客体世界:孤独与交往的哲学》中指出:“一切层次的客体化认识都脱离了存在主义意义上的主体,也即脱离了人”[1]。“客体化世界是人神皆无的世界”[2],客体化既抹煞了“人”的存在,更抹杀了人之中的高尚的神的因素。在客体化世界中,人成了依附于客体化世界之上的一种失去了内在生存的存在,人成了受异化、被决定、无个性的生物,人身上的不可重复的精神因素和个性因素受到了贬低。也正因为如此,人自从被抛入了这一世界之后,便不断地体会到异己感和失落感,人与人的疏远、淡漠、隔绝由此而生。
无疑,依据别尔嘉耶夫的观点,“自由”对于“客体化”的产生负有责任[3],并且人的精神因此而受到了严重的异化和扭曲,但是,精神自由却也具有极大的能动性,自由也可以达到对客体化的意识,引导人们走出客体化的世界,最终彻底地摆脱奴役,走向精神和意义的王国。因而,别尔嘉耶夫指出:虽然“人由于被抛入世界而为客体所奴役,并自视为客体,但他仍然能在自身之中体验到自己的在,自己的命运”[4]。有感于此,世世代代的人类都在追寻着摆脱奴役,达到自由的道路,都试图去揭示“未被抛入世界之前的存在”,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便是耶稣基督。 [5]
别尔嘉耶夫认为,在客体化世界的背景下,在“前基督教社会”中,人类社会被自然界所同化[6],人疏远了自身中的神性,人的精神滑进了自然必然性的深渊,“堕落的、沉溺于自然界生活的人类精神受到自然界的奴役”[7]。人成为了自然的客体化世界的一部分,失去了扎根于深处的内在生存,人类的生活处于因果律决定论的支配和统治之下,人类社会成了被异化的、被决定的、无个性的世界,世界上的种种的“恶”与“不幸”便由此而来。
别尔嘉耶夫认为,是耶稣基督首先意识到了真正的“自由”,并将其昭示于世,“基督是带有自由精神的圣者”[8]。基督教首次将自由精神引入了人类社会,把人类从“受自然界奴役”的处境中挽救了出来[9]。“精神自由”使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一种绝对价值,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无可取代的,因为作为“个性”的人无法被任何存在物所替代,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耶稣基督的出现,为人类指明了一条摆脱奴役、走向光明和自由的道路。但是在精神已被歪曲的条件下,人们却用一种客体化的观点来看待和解读耶稣基督,从而歪曲了耶稣基督,历史上的2000年的基督教史就是对耶稣基督精神歪曲的历史。历史上的和现代的基督教,都不是真正的、而是已经被歪曲了的“客体化的”基督教。受到歪曲的历史上的基督教不知道该如何去追求真正的光明的过渡,便试图把客体化的世界法则与基督精神结合起来。历史上的基督教之所以没有成功,原因便在于此。
也正因为此,当今的基督徒们,也只是在这个客体化的世界中浮沉,依然迷茫、彷徨、挣扎、失落、孤独,依然未能走出这个客体化的世界,所以基督徒们总是抱怨着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却不知是因为他们依然身处于客体化的王国之中。在客体化王国中,人与人是永远都无法真正的相互了解的。在客体化的条件下,人就是这么悲哀的生物,真正的完满的国度遥不可见。
而别尔嘉耶夫所试图做的,便是纠正历史上的基督教的道路,彻底抛弃现世的法则,并不妄图在此世的基础上建立天国,而是致力于追求人类的真正的光明,追寻着返回客体化之间的美好世界的道路。
(为此,别尔嘉耶夫写了43本书、500多篇文章)
[1] 别尔嘉耶夫:《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版 第160页
[2] 别尔嘉耶夫:《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 第161页
[3] 依据别尔嘉耶夫的观点:自由并非单纯的善,既有善的自由,也有恶的自由。
[4] 别尔嘉耶夫:《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 第146页
[5] 别尔嘉耶夫的客体化思想和自由思想可参看其著作《论人的奴役与自由》、《论人的使命》、《精神与实在》、《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我与客体世界》等。
[6] 别尔嘉耶夫思想中的“自然界”一词特指已经被客体化了的自然界,他曾在其著作《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中指出“对我来说,自然界首先是与自由对立的,自然界的秩序区别于自由的秩序。…………自然界就是客体化的世界,即异化、被决定和无个性的世界。在这里,我理解的自然界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不是矿物,不是星辰,不是森林和海洋,所有这些东西都拥有内在的生存,因此属于生存领域,而不属于客体化领域。”(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版 第109页)
[7] 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学林出版社 2002版 第89页
[8] 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 第169页
[9] 别尔嘉耶夫坚持认为:虽然耶稣基督昭示了人类的自由之路,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宏伟蓝图,但是历史上的基督教是不成功的。也正因为如此,别尔嘉耶夫提倡一种“新基督教”,认为在新基督教中“基督的精神将建立身体和灵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基督精神也将解放现在被虚伪的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不正常的社会秩序所束缚的人类的创造力”(赫克:《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 学林出版社 1999版 第154页)
作家评论
别尔嘉耶夫的理论之核心是人的问题,可以说,他研究最多的就是关于人的堕落与拯救。他认为,人的身上既有神的本性,也有尘世的本性。人没能让神的本性战胜尘世的本性,反而让尘世的本性占了上风,人堕落了。亚当就没能战胜物质的诱惑(智慧之果就是物质的象征),他的后人继续沉沦于自然界,“人的全部物质成分使人被牵制在自然界的物质性上,并且遭受与自然界同样的命运”人的堕落不仅使自己忘掉了高贵的本性,而且也使自然界与他一起堕落。因为人既然为“自然之王”,他就应对整个自然界负责(不能让石头或禽兽对自然界负责,因为它们没有高贵的本原),将自然界提升,使自然界“人化、自由化、活化和精神化”,“使自然界解放出来并获得生命”。但“人以其堕落和被奴役状态使自然僵死化和机械化,又处处受到僵死的自然的阻挠,被自然界的必然性所钳制。(自然界)仿佛是为着自己的不自由而向人报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一个“人化自然”。但是当人自以为是自然界的主人时,实际上他恰恰是自然界的奴隶:他不仅将自然界变成机器,而且他自己也变成了机器、零件、螺丝钉。人为了谋生,不得不日夜像机器一样地操劳,没有了希望,没有了自由,物质享受成为唯一的安慰,而自然界也在人的无休止的掠夺中僵死了,生动多彩的生态被破坏,一切自然物都失去自己的光彩,变成商品,变成货币。在现代人看来,自然界实质上是一个商品和货币的世界。
主要著作
Nicolas Berdyaev:freedom and the spirit New York : Books for liberaries press & A Division of Arno press 1972
Nicolas Berdyaev:The fate of man in the modern world Ann Arbor : paperback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1
Nicolas Berdyaev:The meaning of the creative act London : victor gollancz LTD 1955
Nicolas Berdyaev:The meaning of history London : Geoffrey Bles : The Centenary Press 1945
Nicolas Berdyaev:Slavery and Freedom London : Geoffrey Bles : The Centenary Press 1944
Nicolas Berdyaev:The Destiny of Man London : Hyperion Press 1986
Nicolas Berdyaev:The Beginning and the En Westport : Greenwood Press 1976
Nicolas Berdyaev:The Realm of spirit and The Realm of caesar New York : Harper& brothers,publishers 1952
Nicolas Berdyaev:Spirit and Reality London : Geoffrey Bles : The Centenary Press 1946
Nicolas Berdyaev:Towards a new epoch London, G. Bles 1949
Nicolas Berdyaev:Solitude and society London, G. Bles: The Centenary press 1938
Nicolas Berdyaev:The origin of Russian Communism. London : Geoffrey Bles, 1948.
Nicolas Berdyaev:Truth and revelation. London : Geoffrey Bles, 1953.
Nicolas Berdyaev:Dream and reality : an essay in autobiography London : Bles, 1950.
Nicolas Berdyaev:The Russian idea London : G. Bles, 1947
Nicolas Berdyaev: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1
Nicolas Berdyaev:Dostoevsky New York : New American Library 1974
Nicolas Berdyaev:Leontiev Orono, Me. : Academic International, 1968.
研究作品
Donald A. Lowrie:Christian Existentialism a berdyaev Anthology New York : Harper&Row,Publishers 1965
Donald A. Lowrie:Rebellious Prophet : a life of Nicolas berdyaev London : victor gollancz LTD 1960
Seaver, George:Nicolas Berdyaev : an introduction to his thought New York : Harper & Brothers, 1950.
Fuad Nucho:Berdyaev’s philosophy : the existential paradox of freedom and necessity London : victor gollancz LTD 1967
Carnegie Samuel Calian:The significance of eschatology in the thoughts of Nicolas Berdyaev Leiden : E.J.Brill 1965
David Bonner Richadson : Berdyaev’s philosophy of History : An existentialist theory of social creativity and eschatology The Hague : Martinus Nijhoff 1968
Howard A slaatte:Personality,sprit and ethics the ethics of Nicholas Berdyaev New York : Peter lang 1997
Douglas Kellogg Wood:Men against Time Lawrence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82
Slaatte, Howard Alexander:Time and its end Washington, D.C.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0
Slaatte Howard Alexander:Time, existence, and destiny : Nicholas Berdyaev's philosophy of time New York : Peter Lang, 1988
Spinka, Matthew:Nicolas Berdyaev : captive of freedom Philadelphia : Westminster Press, 1950.
Will Herberg:Four existentialist theologians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1958
Osborn, Robert T:Freedom in modern theology Philadelphia : Westminster Press, 1967
出版图书
家庭成员
别尔嘉耶夫的妻子名叫莉迪亚(lydia),是基辅的一位著名律师的女儿。别尔嘉耶夫与莉迪亚于1904年相识,之后闪电结婚。两人没有孩子。从别尔嘉耶夫与莉迪亚在1904年结婚,直到lydia于1945年9月去世,他们共同生活了41年。无疑,莉迪亚是深爱着别尔嘉耶夫的,但是如果要问,她是否感到幸福,这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莉迪亚经常是不快乐的。因为lydia渴望一种安静圣洁的生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诗篇》。但是与她共同生活的她的丈夫和她的妹妹都不能忍受那种生活。莉迪亚为此很不快乐。至于别尔嘉耶夫的后辈,别尔嘉耶夫有一个侄儿,是别尔嘉耶夫的哥哥的儿子。别尔嘉耶夫流亡西欧之后,他侄儿留在了苏联。他侄儿曾经写信给别尔嘉耶夫提到,他们已经是最后的别尔嘉耶夫了。至于他侄儿之后的下一代,就不清楚了。可以肯定的是,别尔嘉耶夫的侄儿及其后代,是别尔嘉耶夫家族在这个世界上的仅有的一系了。莉迪亚的妹妹名为Eugenie。她曾经有过短暂的婚姻,但很快就离婚了。欧也妮(Eugenie)与姐姐莉迪亚从年轻时就是不可分离的,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共同进退。所以她离婚后,就搬到了别尔嘉耶夫家,与姐姐和姐夫一起生活,成为了别尔嘉耶夫一家的成员。最初,1904年的时候,欧也妮与姐姐莉迪亚同时与别尔嘉耶夫相识,并且都爱上了别尔嘉耶夫,但别尔嘉耶夫却选择了莉迪亚。至于为什么,恐怕只有别尔嘉耶夫亲自来才能回答你,或者,就连别尔嘉耶夫也无法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欧也妮曾经说过:别尔嘉耶夫对她姐姐莉迪亚的爱,是一种“beautiful and ethical”的爱。别尔嘉耶夫与Lydia的婚姻是一种“精神的结合”,他们像早期的圣徒那样相爱。Eugenie总是别尔嘉耶夫著作的最早的读者。别尔嘉耶夫甚至认为:Eugenie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读懂他的著作,并理解他思想的人。Eugenie去世的非常晚。在莉迪亚和别尔嘉耶夫去世30多年之后,她才去世的,应该将近100岁了吧?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