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智力
动物个体的学习能力或动物个体通过自身的经验改变适应行为的能力
动物的智力,动物个体的学习能力或动物个体通过自身的经验改变适应行为的能力。
评价方法
按照传统观念,应把动物的本能行为排除在智力之外。在测定人的智力水平时,一般总是根据个体的学习成绩和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其智力的高低,当心理学家比较在系统发展上等级不同的动物的智力时,也采取这种通俗的评价标准。最早采用学习实验的方法比较不同物种智力水平的心理学家应推E.L.桑代克。他给不同的动物设计了各种学习问题,以观察它们的学习过程和成绩。
示例
例如,他给猫设计的问题箱,可观察到猫学会找到开门的关键的过程和方法。他发现猫最初的行动是盲目地抓挠,在练习过程中逐渐淘汰无效的动作,最后保留了打开门闩的关键动作。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尝试错误”的方法,并概括成为练习和效果律。以后他观察到蟹、鱼、龟、狗、猴甚至婴儿的学习也是尝试错误式的。其间的差别只在淘汰错误行为的速度上。桑代克给动物设计的学习情境,无疑限制了动物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可能性。而且智力水平也不能凭一种学习成绩来判断,至少应当看一看一种动物在几种情境下的学习情况,或者比较几种动物在同一情境下能学会些什么,或能解决何种性质的问题。通过一些可供比较的实验可说明动物物种之间的智力差别。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 这是考察动物能否通过经验对一个原来不作反应的刺激发生反应,也叫联想学习。例如,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都给以铃声刺激,几次之后狗就会对铃声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这说明狗有联想学习的能力。有的研究者认为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也有联想学习的能力。如果用铂丝蘸细菌喂草履虫,多次之后,它们便会聚集在干净的铂丝周围。但也有人认为,草履虫的这种类似条件反应的行为可能是一种摄食行为的后效保持,而不是对铂丝的条件反应。此外,实验也可以证明,联想学习的能力在扁虫身上也是存在的。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形成条件反应的速度可以说明智力的高低,许多实验证明这种设想是有问题的。在一种动物身上建立不同性质的条件反应所需要的训练次数差别是很大的。例如,家兔形成条件的血管反应需要练习30次,形成眨眼的条件反应则需要练习500次。而给鱼、蟹、蚯蚓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建立防御性条件反应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练习次数。大鼠吃过一次有毒的食物之后,如果中毒(呕吐)而不死,下次它绝不再吃这种食物。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一次形成的防御性条件反应(食物的嗅、味刺激和吃过毒物十几分钟之后所产生的痛苦感觉之间的联想),也是大鼠的一种特异的适应能力。如果用电击鼠脚作为无条件刺激和食物配合,即使两种刺激之间的间隔很短(1秒或2秒),大鼠也不能在一次经验之后就对食物发生条件性的厌恶反应。所以说食物的嗅、味觉和内脏的感觉容易建立联系是大鼠的物种的特异能力。蟾蜍和食虫的鸟类也有这种能力,但它们主要是靠视觉来形成对有毒食物的厌恶反应的。由上述事实看来,联想的学习能力在多数动物中都有。但不能一般地单凭某一种条件反应形成的速度来评判某种动物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