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位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邻普洱市思茅区,西北靠澜沧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6千米。从打洛口岸出境跨缅甸可达泰国,是中国从陆路到泰国的最近通道。县政府驻地景管路272号,距州府景洪45千米,距省府昆明585千米。全县国土面积5368.09平方公里,辖6镇5乡1个农场。截至2023年末,勐海县常住人口35.97万人,城镇化率为36.98%。
历史沿革
勐海,系傣语,意为勇敢之人居住、管辖的平坝或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为土司地,1927年设佛海、五福两县于勐海、勐遮。
1950年2月县境解放,5月设佛海、南峤两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行政专员公署。
1953年1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9月,撤销县的建制,设立勐海、勐遮、勐混、勐阿、曼敦(后改西定)5个版纳和格朗和爱尼族自治区、布朗山区(已批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但未设立)。
1957年,十二版纳合并为5个县级版纳时称版纳勐海和版纳勐遮。
1958年,恢复县制,设勐海、勐遮两县,同年11月两县合并为勐海县,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021年12月21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陆地边境口岸城市。
行政区划
勐海县辖6个镇(
勐海镇、
打洛镇、
勐遮镇、
勐混镇、
勐满镇、
勐阿镇),5个乡(
勐宋乡、
勐往乡、
格朗和哈尼族乡、
布朗山布朗族乡、
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4个居民委员会,85个村民委员会,888个自然村,937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勐海县位于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邻
普洱市思茅区,西北靠澜沧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6千米。从
打洛口岸出境跨缅甸可达泰国,是
中国从陆路到
泰国的最近通道。县政府驻地景管路272号,距州府景洪45千米,距省府昆明585千米。全县国土面积5368.09平方公里。
地貌
勐海县地处
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境内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最高点在县境东部勐宋乡的滑竹
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属州内第一高峰。最低点为县境西南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
气候
勐海县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
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雾多是勐海坝区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勐海县可分为5个气候区:
①北热带。为海拔低于750米的打洛、勐板、布朗山的南桔河两岸河谷地区及勐往的勐往河和澜沧江两岸河谷地区。
②南亚热带暖夏暖冬区。为海拔750~1000米的勐满、勐往坝区布朗山南桔河两岸。
③南亚热带暖夏凉冬区。为海拔1000~1200米的勐海、勐遮、勐混、勐阿(包括纳京、纳丙)、勐往的糯东。
④南亚热带凉夏暖冬区。为海拔1200~1500米的勐阿的贺建,勐往的坝散,勐宋的曼迈、曼方、曼金,格朗和的黑龙潭、南糯山,西定的曼马、南弄,巴达的新曼佤、曼皮、曼迈、章朗和勐冈全境。
⑥中亚热带区。为海拔1500~2000米的西定、巴达、格朗和、勐宋4个乡的大部分地区及勐满的东南至东北面。
土壤
勐海县境内土壤分7个土类、18个亚类、52个土属、85个土种,各类土壤随海拔高低垂直分布。海拔600~800米以内的属砖红壤;海拔800~1500米的属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区;海拔1500~2400米的属红壤土类,分布于山的中部或山顶平缓地;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坝区,共有47.7万亩。
水文
勐海县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河水多为降水补给性河流。境内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540.7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6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基岩裂隙层,主要来源于雨季部分雨量下渗补给,地下水年平均径流深340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另有境外客水4.9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0.04亿立方米。境内流程2.5公里以上的常年河流159条,总流长1868公里,多为幼年期河流,属澜沧江水系,总集水面积5570平方公里,其中境内面积占98.9%。流域总面积493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
澜沧江、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南览河等。
自然资源
生物
勐海县植物资源丰富,内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 5000 种左右,约占全国3万种的1/6,占全省的1/3。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58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15%,在高等植物有246科,1471属,3893种、变种和亚种;其中蕨类植物47科94属,262种和变种;种子植物共217科,1377属,3631种、变种和亚种。已知的有经济价值的有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油料植物136种,香料植物62种,鞣科植物60,染料植物12科,淀粉植物39种,树胶树脂植物32种,纤维植物90种,野生水果花卉、观赏植物共 134 种,还有热带珍贵速生用材树种,如团花、顶果木、八宝树、清香木、滇石梓、山桂花(合果木)、红椿和中国珍贵的望天树、版纳青梅等保护树种,由于未受到冰川的破坏,保留着冰川时期的孓遗植物,如桫椤 、鸡毛松 、苏铁、竹柏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种。
勐海县有陆生野生动物361种,其中哺乳动物有9目27科67种,鸟类有16目44科249种,爬行动物有3目11科45种,昆虫类有27目92科1136种。其中,现有野牛、亚洲象、印支虎、豹猫、云豹、云猫、金猫、蜂猴、孔雀雉、绿孔雀、穿山甲、豚尾猴、大灵猫、小灵猫、熊狸、熊猴、猕猴、岩羊、水鹿、白娴、眼镜王蛇、缅甸岩蟒、缅甸陆龟、凹甲陆龟、大壁虎、园鼻巨蜥、红胸角雉、灰腹角雉、凤头蜂鹰、凤头鹰雕、蛇雕、鹰雕、林雕、雕鸮、林雕鸮、班头鸺鹠、鹰鸮、短耳鸮、红隼、燕隼、游隼、亚历山大鹦鹉、灰头鹦鹉、画眉、银耳相思鸟等国家重点保护一、二级陆生野生动物50余种。县域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个,州级自然保护区 1 个,县级自然保护 区 1 个,辖区内自然保护区面积 64281.2 平方千米。
矿产
勐海县有矿产13种,矿点60多处。
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定、南弄河、吉良等地,储量约135万吨。
钛砂矿:主要分布在勐阿、勐往盆地,为伴生矿。
锡矿:分布布朗山。
金矿:分布于勐满、西定和勐混的打别、曼蚌、浓养。
独居石矿:较为集中的有勐海、勐阿、勐康、勐往、勐遮及勐混等地。
煤矿:已发现煤矿点有大河沟、曼养、勐昂、格朗和、勐往等处。
粘土矿和石灰石矿:主要分布在勐混、勐遮、勐海等地。石灰石分布在西定、勐满、布朗山等地。
水利
勐海县总集水面积5511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水能蕴藏量116.88万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水域面积6.9万亩,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42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956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4600万立方米。温泉丰富,有高温泉(60~100℃)4处、中温泉(40~60℃)10处、低温泉5处。
政治
人口民族
勐海县境内居住着傣族、
哈尼族、
拉祜族、
布朗族、汉族、彝族、回族、
佤族、白族、苗族、壮族、
景颇族等25个民族,其中傣、哈尼、拉祜、布朗是本地的四大主体民族。
2007年,全县总人口73846户302943人,少数民族中,傣族117168人,占总人数的38.67%,哈尼族63231人,占20.87%,拉祜族39801人,占13.13%,布朗族32624人,占10.76%。
2022年末,勐海县常住人口35.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出生率为8.67‰,死亡率为8.40‰;自然增长率为0.2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5.70%,比上年末提高0.36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末,勐海县常住人口35.97万人,城镇化率为36.98%。
经济
综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勐海县的经济发展缓慢。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9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77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
2009年,勐海县实现生产总值34.01亿元,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5亿元。辖区财政总收入3.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58亿元,增长74%;财政支出8.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08亿元;贷款余额14.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6元。
2022年,勐海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为可比价计算,下同),高于全州、全省、全国0.2百分点、0.2百分点、1.5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3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9.47 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 88.01亿元,增长3.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17%。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上半年增长2.2%,前三季度增长4.0%,全年增长4.5%。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815元,比上年增长4.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6%,与上年基本持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0%。
第一产业
勐海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境内有耕地面积67.1万亩,盛产稻谷、茶叶、蔗糖,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水稻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优质稻基地县、养牛综合示范区、商品猪基地县。
1949年,勐海县农业总产值2364万元。1956年,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山区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总产值就达1.16万元;粮食总产量9.77万吨,平均亩产189公斤。90年代后,形成以粮、茶、蔗为骨干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全面提高。改革开放后的24年间,农业总产值连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长。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7亿元,粮食面积44.6万亩。
2022年,勐海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37亿元,比上年增长5.5%(增速为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54.86亿元,增长4.8%;林业产值3.38亿元,增长6.9%;牧业产值5.6亿元,增8.1%;渔业产值4.0亿元,增长10.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77亿元,比上年增长4.9%。
2022年,勐海县粮食播种面积达70.05万亩,比上年增加0.02万亩,面积基本持平。粮豆总产量达29.92万吨,比上年增0.42万吨,增长1.4%。蔬菜种植面积达13.96万亩,比上年增加0.23万亩,产量11.28万吨,增长2.8 %;水果种植面积(全社会口径)23.59万亩,比上年增加4.39万亩,产量33.19万吨,增长44.6%;茶叶种植面积90.6万亩,与上年持平,产量3.81万吨,增长7.9%。甘蔗种植面积20.48万亩,比上年减少1.11万亩,产量104.75万吨,下降7.6%;橡胶种植面积36.75万亩,比上年减少0.01万亩,干胶产量1.49万吨,增长2.8%。
2022年,勐海县肉类总产量达7851吨,比上年增长16.9 %;其中:猪肉产量4414吨,增长25.9 %;牛肉产量1387吨,增长12.6%;羊肉产量53吨,增长1.9%;禽肉产量1997吨,增长3.7%,禽蛋产量2222吨,增长4.4%。年末生猪存栏7.9万头,增长0.3%;生猪出栏6.16万头,增长18.9%;年末大牲畜存栏1.64万头,增长6.7%;大牲畜出栏1.12万头,增长3.2%;山羊存栏0.60万头,下降1.6%;山羊出栏0.33万头,增长3.1%;家禽存栏147.8万羽,增长1.9%。水产品养殖面积5.08万亩,比上年增长8.5%,产量2.54万吨,增长2.0%。
2022年,勐海县农机拥有量34531台,农机总动力467218千瓦特。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382辆,小型拖拉机20508台,耕整机10657台,微耕机398台,联合收割机1142台,水稻插秧机155台。全年机耕面积71.28万亩,机收面积25.87万亩,机播(插)面积8.77万亩。联合收割机在册数1142台,拖拉机累计在册数21890台,驾驶人员累计在册数25211人,完成农机驾驶人员考试7570人。
2020年2月26日,云南省勐海县勐海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19607万元,比上年增长4.7%。
第二产业
勐海县工业以制茶、制糖为主。2009年,共有30家企业入驻园区,入园企业总投资3亿元。七彩云南庆沣祥茶叶股份公司投资1600万元建成勐海七彩云南茶厂,并与云南省茶科所合作成立“普洱茶产品检验中心”,建成云南首家普洱茶储存陈化研究中心。实现工业总产值23.66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1.97亿元。
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2.76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8.73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蔗糖9.29万吨;酒精9701千升;发电量37183万度;精制茶19497吨;砖1141万块;淀粉1253吨;铁合金5825吨;黄金316千克。
2009年,有茶叶初制所600多家,茶叶精制企业123家,注册资金5461.5万元,年生产加工能力3.36万吨,其中有72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生产精制茶1.95万吨;实现茶叶工业产值8亿元;茶叶企业上交税收5000万元。茶产业成为勐海县的第一大产业和最大纳税产业。规模生产厂家有勐海茶厂、黎明茶厂、福海茶厂等10多家。
2022年,勐海县工业增加值达4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增速为可比价,下同)。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1%;其他经济类型下降51.8%。分行业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37.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1.3%;酒、饮料和精制茶加工业增长3.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6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实现利润总额10.3亿元,比上年下降45.8%。全年规模以上精制茶与上年持平,糖、酒精、商品混凝土、大米、铁矿石成品矿产量比上年增长8.9%、7.9%、9.2%、5.8%、96.7%,发电量产量下降1.1%。
2023年,第二 产业增加值520453万元,下降8.9%。
第三产业
2022年,勐海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61亿元,比上年增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95亿元,增长14.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89亿元,增长2.8%;金融业增加值11.91亿元,增长4.7%;房地产业增加值19.21亿元,下降6.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0.09亿元,增长4.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3.48亿元,下降2.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17.53%,利润总额增长0%。
2022年,勐海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562万元,比上年下降3.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6223万元,下降3.4%;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3339万元,下降2.2%。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428128万元,下降3.0%;餐饮收入81434元,下降4.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5%,饮料类下降85.2%,烟酒类下降55.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42.5%,化妆品类下降22.4%,日用品类增长402.1%,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58.3%,书报杂志类下降44.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下降56.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33.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11.3%,机电产品及设备类下降7.5%,汽车类增长46.5%,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07.5%,其他未列明商品类增长63.7%。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47.9万元。
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947909 元,增长11. 1%。
2022年,勐海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9.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57.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6.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3%,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0.6%,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6.2%。
2022年,勐海县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收入7569万元,比上年增长27.83%;邮政行业业务总量8245万元,比上年增长57.31%;邮政寄递服务293.07万件,比上年增长0.91%,其中:邮政函件业务2.01万件,包裹业务0.09万件,报纸杂志订销业务累计265.25万份;快递业务量664.78万件,快递业务收入4860万元,快递业务投递量1366.3万件。
202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675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61538户,年末达到377653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173920户。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87328万户,比上年末减少或增加7720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106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8128户,比上年增加13931户。
2022年,勐海县进出口贸易总值2568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1.4%;其中:进口539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4.8%;出口2119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7.3%。进出口货运量达55.25万吨,比上年下降44.4%。其中:进口货运量达18.45万吨,比上年增长6.9%;出口货运量达36.8万吨,比上年下降55.2%。
2022年,勐海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1.7亿元,比上年减收1.5亿元,下降11.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亿元,比上年减收0.3亿元,下降3.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4亿元,比上年下降1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5.4亿元,比上年增支0.5亿元,增长1.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11.8%、公共安全支出增长2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6%、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1%、城乡社区支出下降12.2%、农林水支出增长14.7%、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02.8%、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2%。
2022年末勐海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0.73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7.68亿元,比上年增长9.97%;机关团体存款余额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5%;财政性存款余额1.15亿元,比上年增长64.3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2%,其中:住户贷款7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1%;企(事)业单位贷款4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3%。
社会
教育
2022—2023学年初,勐海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园)167所。其中:幼儿园110所(含乡镇中心幼儿园11所,县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8所,一村一幼48所,空壳一村一幼32所);小学40所(含民办空壳学校1所);普通中学13所(含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3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本学年另设小学教学点37个(含暂停办学小学教学点24个,空壳教学点4个)。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共177.18万平方米。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294人,其中学前教育专任教师841人,小学1372人,初中737人,特殊教育学校8人,高中269人,中职67人。全县在校学生57523人,比上年增加2134人。其中:学前教育11891人,同比上年增加755人;小学27951人,同比上年减少171人;初中在校生12178人,同比上年增加1104人;普通高中3838人,同比上年增加423人;职业高中1626人,同比上年增加16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39人,同比上年增加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0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初中毛入学率112.34%;残疾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0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9%。教育投入经费89155.028万元,享受免杂费的学生达83196人次。
卫生
2022年,勐海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23个,其中医院11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3个,民营医院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个, 门诊部(所)97个,村卫生室9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编制床位数2395张(实有床位数252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7.11张;卫生技术人员302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09人,注册护士1394人,在执业(助理)医师中: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62人,中级职称220人,初级职称57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08人。全年诊疗178.6294万人次(2021年全年诊疗164.54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6%。
社会保障
2022年末勐海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5800人。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7022人,比上年末增加1570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参保6301人,比上年末减少93人;企业在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9030人,比上年末增加1261人。职工参保离退休人员11691人,其中: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3507人,企业离退休人员8184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1937人,增加922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36934人。2022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020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097人。2022 年全县开展各类培训61480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463人。
2022年末,勐海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际缴费333100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0977 人(在职19952人、退休11025人),比上年末增加774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8048人,比上年末增加110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02123人,比上年末增加4548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待遇支出总额为31425.6万元,门诊及住院享受人次达67.44万人次。
2022年勐海县收养性福利机构有:社会福利院1个,农村敬老院5个,床位470张,年末在院人数80人,老年服务设施29个。年末我县有城市居民821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资金451.7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7.62%,增长12.48%;有农村居民5523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资金2144.93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99%,增长4. 97%。
农田水利
2003年,勐海县投入使用的水库90座,总库容1.33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9003万立米;小(一)型水库12座,总库容2176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75座,总库容2115万立方米;坝塘115座,总库容348万立方米。勐海县有效灌溉面积28.62万亩。
交通运输
2009年,勐海县有公路2940.05公里,其中国(省)道2条171公里,县道13条369公里,乡村道路81条737.9公里,专用公路134.15公里,自然村和蔗区公路1528公里,99.5%的自然村通了公路。年货运量120万吨,客运站日接发班车167班次,年客运量57.08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4741.42万人公里。14个乡镇全通客运班车。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国家一级口岸。
2009年,勐海县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58亿元,增长3倍。佛双桥至打洛二级公路、勐阿至勐往农村公路改造和格朗和、布朗山油路等工程顺利建成通车,澜沧惠民至勐海二级公路基本完工。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顺利实施。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372万元,增长15.5%。改善县城公共交通,开辟8条公交线路,46辆公交电瓶车投入运营。
城镇建设
2009年,勐海县城面积3.5平方公里,有街道15条9280米,
房屋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3.8万平方米。城乡集贸市场18个,面积7.2万平方米,5852个摊位。打洛口岸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电力资源
2009年,勐海县拥有水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96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建有35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
输电线路11条272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64条1327公里。形成了以水电为主电源,35千伏输电线路为管架电网,7座35千伏变电站为中心,10千伏配电线路为网络的电力格局。
民族文化
勐海县境内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
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塔节”、布朗族的“桑堪比迈节”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境内
佛教壁画贮量丰富,工艺美术风格独特:
贝叶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傣族赞哈、古乐、绘画,布朗族情歌弹唱,拉祜族芦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长。在浩瀚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中,初步搜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间舞蹈11个种类、63套跳法,舞曲、打击乐谱32首。佛塔、佛寺蕴含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国艺术园中的奇葩。杆栏式建筑,全国独树一帜。
旅游
综述
勐海旅游西线是西双版纳旅游片区的两个次中心、三大旅游区、五条旅游主线之一,以边境游、跨境游和茶文化旅游为特色旅游品牌。截止2008年,全县已建成旅游景区(点)4个,其中,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1个(打洛勐景来景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点)1个(西双版纳阳光茶文化科技园云茶源旅游景区),国家1A级旅游景区(点)2个(景真八角亭景区、打洛独树成林景区)。
2022年,勐海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3.85万人次,同比下降10.37%。其中:海外旅游者0.08万人次,同比下降15.97%; 接待国内旅游者583.77万人次,同比下降10.37%。乡村旅游接待44.86万人次,同比下降51.71%。全县旅游业累计总收入74.11亿元,同比下降10.37%。出入境总人数0万人次;出入境总车辆0万辆次。
勐海县国境线(中缅)长146.6公里,开通两条跨国
旅游线路,即:打洛—缅甸
景栋、大其力—泰国迷赛、
清莱、清迈、曼谷;打洛—缅甸景栋、东枝、
仰光。
旅游资源有人文景观19处,水域风光45处,生物景观32处,古迹建筑20多处,休闲求知健身场所40处,旅游购物场所41处。主要景点有
景真八角亭、独树成林、
打洛森林公园、
曼短佛寺、巴达野生茶树王、曼峦回清真寺、勐邦水库等。
景点介绍
曼短佛寺,位于勐海县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边上,距县城约10公里。是当地傣族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据史籍记载,此佛寺始建于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
小乘佛教传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体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窝苏”(八角亭)等建筑群组成。主体建筑大殿阔4间,宽约10米,深8间,长约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结合的梁架结构,重檐
歇山式屋顶,上下两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厦是墙抬梁,墙体与檐口间设有斜撑。殿内外的构件上均有龙、凤花卉等图案的雕刻装饰。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缅第一寨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位于中国西南边陲
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打洛江对岸就是缅甸。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勐景来在文化上保持了传统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
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里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岁的时候都必须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学习傣文、佛教经典及傣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传承博大精深的
贝叶文化。
勐景来曾经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到节日,信徒都会来这里赕佛求经,最盛时曾达到3万多人。勐景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傣族群众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称为“中缅第一寨”。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拟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作合格县”。
2022年1月26日,被评选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2年8月,被授予“云南省美丽县城”称号。
2024年1月,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