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景华(1901—),又名包罗天、包广宇,曾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司令,他组织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在柳河三源浦一带转战经年,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人合作,使中国共产党以该路余部为基础发展起一支新的抗日武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尤其是东北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经历
包景华,1901年出生在辽宁省柳河县(现属吉林省)三源浦镇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入北京中央大学学习,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包景华回辽宁任国民党奉天党务特派员,翌年出任辽宁省党务指导员兼组织部长。因参加改组派联名反对蒋介石,于1929年初被免去职务后到日本考察,同年冬返回家乡办学,自任三源浦北校小学校长。
早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包景华就对中国共产党有所了解,他对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进步、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十分赞同。在家乡投身教育事业期间,他努力改革旧制、裁减冗员,招聘了王仁斋、刘山春等一些具有新思想的教员,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王仁斋、刘山春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包景华心照不宣,对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宣传新思想、领导学生抵制日货、教唱苏联歌曲等活动,也都默许或以各种方式加以保护。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祖国大好河山被日军铁蹄践踏,生灵涂炭,包景华义愤填膺。他虽然军人出身,但苦于手下无兵,深感报国无门。他常与王仁斋、刘山春、任志远、高青林等议论形势,商讨如何抗击日本侵略者。九一八事变后约两个月,东北民众救国会代表黄宇宙来到辽东地区联络抗日,他向包景华等人介绍了辽宁防军步兵第一团团长唐聚五及通化的退役军官孙秀岩等准备组织义勇军抗日的情形,包景华当即表示届时一定积极配合。
1932年初,为加强联络,包景华到通化找到王育文、孙秀岩等人,相约义勇军起义时,由孙秀岩负责通化方面,包景华、任志远负责柳河方面。回到三源浦后,包景华和任志远以防匪的名义组织商民团队武装约百人,同时加强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唐聚五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誓师抗日后,包景华赴通化向唐聚五汇报了柳河的情况,唐聚五委任包景华为自卫军第九路司令,任志远为副司令,驻防柳河三源浦。此后,包景华就以商民武装为基础正式组建第九路自卫军。包景华在柳河一带是颇有影响的名人,加上王仁斋、刘山春积极扩大抗日宣传,因而当包景华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司令举旗抗日的消息一传开,柳河地方怀有抗日热忱的志士纷纷前来投靠,五道沟保安团长乔荫堂率所部150人前来参加抗日,以密心孝为首的一支50余人报号“保顺”的山林队经联络也迅速前来,其他小股武装及零散来投的青壮年农民更是不胜枚举。三源浦的商民各界对包景华也是全力支持,镇内成衣铺掌柜陈星桥带着自己的缝纫机和布匹加入自卫军,并昼夜赶制,为部队做了几百套军装;济众医院院长刘子云将价值上千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捐献给自卫军,自己也全身心投入为军民治病疗伤的工作中。包景华任命乔荫堂、密心孝等为团长,刘子云为军医处长,陈星桥为军需处被服科科长,对为抗日而来的有影响的人士一一给予任命、分配防地,抗日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部队组建工作尚未就绪,6月12日包景华接到情报,伪军廖弼宸步兵团从五道沟向三源浦进犯,已到达离三源浦15里的四道沟广善村。
唐聚五在桓仁筹备抗日时,就曾与孙秀岩等对廖弼宸做过许多争取工作,希望他能一同抗日。唐聚五等还推举当时任辽宁陆军步兵第二团团长、驻防通化的廖弼宸为辽宁民众自卫军副总指挥,廖弼宸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表面应允,暗中接受重金贿买,投降日伪。
5月初,日军进逼通化,自卫军第十六路司令孙秀岩前去迎敌之际,廖弼宸乘机挟二团官兵叛逃,经过自卫军层层阻击来到五道沟。此时,他又奉大汉奸于芷山之命妄图进犯三源浦,打开进犯通化的道路。
包景华闻讯,立即找到在同街驻防的第十六路司令孙秀岩商议退敌办法,决定由孙秀岩率300余人沿公路正面迎敌,包景华率部100余人迂回敌人左侧,寻找机会捣毁敌人在五道沟的巢穴。
计划商定后,包景华便率队沿三统河向敌左方前进,不长时间便抵达了广善村附近。这时,孙秀岩部已与敌人接上了火。廖弼宸部伪军曾遭到徐达三部大刀会的袭击,伤亡颇重,这次进犯听说自卫军已出动,廖弼宸即令抢占广善村外高地,以逸待劳,凭险抵抗。孙秀岩率自卫军沿路猛攻,双方各有伤亡。但由于自卫军弹械不齐,加之地势不利,双方相持不下。就在这时,廖弼宸得知包景华部已迂回到自己侧后,正威胁其五道沟巢穴,便不再恋战,急忙率部撤出战斗,返回五道沟。包景华、孙秀岩见已达到退敌目的,亦率军回防。
6月18日,包景华又接到情报,敌人在五人班附近调动频繁,目的不明。他详细分析了敌情,认为五人班位于通化与山城镇之间,敌人进可南犯通化,退可回守山城镇,在敌人动向尚未明了的情况下,须从敌人进犯着想,先发制敌,争取主动。这一见解得到孙秀岩的赞同,二人决定一边加紧侦察敌情,一边准备出击迎敌。6月21日,包景华同孙秀岩率800余人开进安口镇,当晚拟定了具体行动计划,决定次日由包景华率九路、十六路军主力进攻五人班之敌,另一部迁回敌后,孙秀岩率部分队伍接应。
6月22日凌晨4时,包景华率两路军主力来到距五人班二里之遥的青沟子大庙处,与敌人隔河相望。部队安排就绪,包景华命令用迫击炮轰击敌人驻地,大刀会做好渡河攻敌准备。战斗刚打响,五人班及左右各四五里的敌人防线上,立即有十余门迫击炮猛烈还击,敌人的机枪封锁了河面,大刀会无法渡河。这时,天已大亮,孙秀岩率后续部队赶到。包景华与孙秀岩仔细观察了敌人设防情况后,发现敌人又新集结了大批部队,确欲南犯。鉴于青沟子一带无天险可守,为保存实力,遂令部队撤回安口镇。中午时分,敌人果然来攻。包景华、孙秀岩又指挥部队边打边退到安口岭上凭险据守。
安口岭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包景华同孙秀岩率部来到岭上,令大家各选阵地,阻击敌人。这时,敌方又飞来几架飞机向岭上发起猛攻,一时间,飞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机枪的扫射声震撼山谷。直到这时,自卫军官兵们才发现进犯的敌人竟是一大队武装齐备的日本侵略军,伪军只是跟在后面做帮凶。官兵们临危不乱,以崖头、密林为掩护,沉着应战,战士们望着天上横冲直撞、乱投乱炸的敌机风趣地说:“使劲炸吧,看日本鬼子有多少炸弹往这山沟里填!”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敌人虽然武器精良,但也未能突破自卫军的防线。第二天清晨,自卫军正准备再战时,忽然听到了日军撤退的消息。日军一走,伪军也赶紧溜回了五人班。
经过两次战斗,自卫军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但包景华认为,部队如果不进行训练整编,打起仗来不便指挥,斗志也不会持久,遂决定一面密切注视敌人动向,一面抓紧军事训练,进行“真抗日、不扰民、誓死救国”的思想教育,提高部队的军事和政治素质,并整编自卫军队伍。
这一期间,中共海龙中心县委指示王仁斋、刘山春对包景华做争取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包景华与中共海龙中心县委负责人、朝鲜族的柳同志在大泉眼村外的树林中会了面。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包景华提出了联合抗日的主张,包景华当即表示同意。他说:东北被日寇强占了,谁能夺回来都好,只要中国同胞能得到自由,不做日本强盗的奴隶就好。将来若是共产党把日本人赶跑了、掌握了政权,难道还能因为我是国民党员就不让我当个自由百姓吗?”柳同志听了哈哈大笑说:“岂有此理,怕不会仅仅让你当个自由百姓吧!”双方达成协议,中国共产党向第九路自卫军中增派党员,在九路军活动的范围内,共产党的活动不受干涉,党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中国共产党负责发动群众参加第九路军,支持九路军的抗日活动。此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向第九路军派进党员20余人,正式成立了党支部,并发展了自卫军营长蔺秀义等人入党,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影响日益加深。包景华在整编自卫军过程中,委任中共党员李益文为参谋处长,李青为政治大队长,王任斋、刘山春为司令部政治教官。此外,司令部卫队连连长等均由中共党员担任。
在包景华等人的努力下,自卫军第九路军经过整训,编成了三个团和一个大刀队,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由于同共产党合作,党员和大批受党影响的群众加入部队,部队的政治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抗日救国热情更加饱满。整编后,第九路自卫军又在驼腰岭、半拉背等处多次与敌战斗,影响日益扩大,队伍亦发展到近千人。
1932年8月,自卫军总司令部在通化召开会议后,第九路军划归第二方面军,由孙秀岩统一指挥,并确定了第九路军配合孙秀岩部主力攻打山城镇的任务。经过研究,孙秀岩指令包景华率部开入东丰县南小城子一带,牵制驻东丰的伪军田德胜部,以防止该敌增援山城镇。包景华率部越过沈海铁路,来到小城子一带,对当地民众进行抗日爱国的宣传教育,镇压了当地的土匪、恶棍以及反抗自卫军的民团,队伍直逼东丰县城。不久,由于孙秀岩部进攻山城镇失利,撤出战斗,第九路军也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回防三源浦。
同年10月,日伪军重兵压境,对辽宁民众自卫军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进攻。此时天气已凉,青纱帐已倒,自卫军失去了天然屏障。包景华虽然指挥九路军官兵在五道沟、高家船□等处顽强御敌,终因抵挡不住敌人装甲部队的攻击溃败下来,部队伤亡颇重。不久,通化等地失守。天气渐冷,自卫军既无弹药,又无御寒物资,遂决定将部队遣散隐蔽。包景华在密心孝等人的护送下,秘密化装入关。王仁斋、刘山春等人则以九路军剩下的20余人为基础,召集余部,组织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海龙游击队,继续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这支部队后来成为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的基础。
积极与共产党人合作抗日的包景华,在解放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辽宁省委委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