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简称“北印”,位于北京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国家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出版智库、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京南大学联盟、全国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中国印刷高等教育联盟、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组织发起和理事长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印刷博物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宣部出版数据中心)坐落于校园内。
历史沿革
1958年,中国成立文化学院,属文化部管理。1958年至1959年举办了研究班和轮训班,并决定组建7个本科系,其中包括印刷工艺系。1960年,中央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组建,共招收学生40名,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大学印刷本科专业的诞生。196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消文化学院,印刷系并入
轻工业部所属的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62年初,文化学院的印刷工艺系正式迁入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被批准恢复招生。同年通过高考,录取21人。1964年、1965年两年招生分别为15人和35人。1977年,恢复高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招收印刷机械专业学生36人。
1978年9月28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立北京印刷学院的请示报告》,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在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改建为北京印刷学院。1979年11月30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交接仪式,宣布其印刷工艺系由轻工部转至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师生编制也转至北京印刷学院。
1980年,在光华路四小,184中学(在
鼓楼南大街)临时办学;1980至1985年,面临选址与招生双重挑战,师生们在院党委领导下,历经五次搬迁,先后租用了黄村县委招待所南院和南磨房乡大郊亭村等地作为办学场所。
1997年,接受了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价,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通过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价的院校。1998年,获得
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办了传播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999年,又创办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成人高职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格局,适应了业界对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需求。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管理划转北京市管理,成为北京市属高校。2006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签署协议共建学校。
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艺术设计等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院校招生。2012年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2013年,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青岛研究院。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学校与属地政府、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高等院校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
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首批“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成为基地秘书处单位。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获批北京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9年,学校
设计学、
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入选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0年,学校获批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创意基地。2022年9月16日,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2023年5月4日,北京印刷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京报馆揭牌。2024年11月,北京市已建设的14个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包括北京印刷学院的出版学交叉学科平台。11月,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交叉学科研究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12个教学机构,27个本科专业招生,涵盖工、文、艺、管多学科门类。
注:以上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日,学校现有教职工817人,其中专任教师538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95.91%,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56%。教师中包括一批新闻出版行业的领军人才,如中国出版政府奖和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得主,还有百余名特聘兼职教授团队的高端人才。此外,学校还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等多位高层次和优秀教学人才。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5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7个。
2014年,学校《面向行业,构建‘四位一体’的印刷出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学校9项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项成果获一等奖,6项成果获二等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交流合作
截至2024年,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签订了本科、研究生以及本科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授予学位的协议。累计共招收来自40多个国家500余名国际学生,为中国印刷包装企业走向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
截至2024年,学校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2013年,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青岛研究院。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学校与属地政府、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高校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开设项目有学校与雅昌集团签署的“雅昌班”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14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12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5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出版教材专著38部,拥有专利及著作权18件,教师实践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5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3287平方米,现有纸质藏书120万余册(含报刊合订本及版本书刊)中外文纸本期刊7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40余种。
《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
校园文化
形象标识
学校校徽的基本形状为圆形,采用了原标志、太阳、地球、金镛等形象元素,校徽中心取汉字“印”和书的变型图形,两者组合成中国传统“金镛”直立形状,寓意采集天地朝晖之气概,包容江川思想之胸怀,追求团结自强、生生不息之精神。校徽中心取“印”和“书”的图形,重新解构为中国传统“金镛”造型。寓意北京印刷学院勤于传承中华文明。金镛图形下方阿拉伯数字“1958”注明学校创建于1958年;校徽上半圆是启功书写的中文校名“北京印刷学院”,下半圆是英文校名“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金镛”从周期而起,自古就有记载盛世、告示众人,传播信息的作用。以“金镛”为示,寓意全体师生闻金起舞,止于至善。
校徽为深蓝色,独特、稳重、凝练而不失活泼,如深远的大海天空,寓意学校办学严谨,各专业彼此交融,不断前进。
校徽以中英文标明“北京印刷学院”,突出了学校的名称,便于识别、记忆和交流。校徽中心下方注明学校创建于1958年,表明学校的办学历史,与“金镛图形”合为一体,取得视觉平衡。
精神文化
守正出新,笃志敏行
;
。
;
。
学校的校庆日为每年的9月28日。
《千年传承化为歌》
演唱:王洪岐
茫茫的历史天河,
有多少颗星在闪烁,
光茫逾千年,照亮你和我。
毕昇的传人哪,
在承继文明的薪火。
当年的泥活字,
是惠泽天下的丰碑一座;
如今的数码符,像知识海洋的浪花朵朵。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北京印刷学院现有心理协会、古风社、红十字会、英语协会、大学生求职协会等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探索打造精品社团和社团精品活动,努力为同学们搭建丰富多彩的兴趣实践平台。
校区情况
主校区
该校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大街(二段)1号,占地面积230亩,校区内设有设计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配备综合楼、图书馆、运动场等基础设施。
北校区(康庄校区)
该校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北程庄路,占地面积72.14亩,校区内设有5个院系,其中包括出版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西校区
该校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兴盛街206号,占地面积22.3亩,校区内设有经济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校园环境
中国印刷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展陈面积55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馆内设有“印出东方——印刷术的根在中国”“印行天下——印刷术与文明互鉴”“印机宝藏——中外印刷机械设备展”3个常设展览。
校史馆
。
校庆纪念石
校庆纪念石始建于2008年,位于秋实园东侧草坪内北京印刷学院本科招生。
新实验楼
新实验楼始建于2014年,该楼建筑面积为18800㎡,主体为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463㎡,地下建筑面积2337㎡,是校园里最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之一。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