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6月1日。
主要业绩
研究院围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型智库”目标定位,积极开展以经济学为特色和支撑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有三个领域:一是基于真实进步指数(GPI)的区域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二是扶贫与共享发展;三是新兴市场与开放发展。
迄今,依托研究院已建成15个国内外科研合作机构,如: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扶贫研究中心、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获得奖项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共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和省市委托课题近百项,一批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并先后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软科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教职员工
截至2016年,研究院拥有专职教职工41人。
学科建设
研究院现招收理论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和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开设“宏观经济理论前沿”和“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学”等多项课程。李晓西教授于2005年和2006年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研究平台
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6月正式认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京市决策咨询中心共建。现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关成华教授,执行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为陈浩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卢中原教授。
重点实验室是北京高校第一个文理交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服务北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近年来,围绕北京市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正在努力将实验室打造城市智慧决策模拟的高端智库。
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外一流的学术顾问团队,并建立起了合理、稳定的老中青研究团队。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带领下,近3年来,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独立出版研究报告2部;承接国家科技部及北京市研究课题十余项,设立开放研究课题50余项;举办“MIT彭特兰教授城市智慧创新学术报告会”等大型论坛20余次,围绕北京城市发展问题进行各类调研10余次;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克拉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等世界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2017年9月,重点实验室主任关成华教授与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彭特兰教授和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先生共同发起的“城市智慧创新国际联合项目”。
同时,重点实验室发挥自身文理交叉的特点,在软硬件建设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独立开发“中国城市创新可视化系统”、“指标大师软件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正在申报“中国城市创新可视化系统”、“北京科技创新地图”、“北京居民饮食消费行为印象地图”等三个可视化系统的软件著作权;已建立了中国绿色发展数据库、首都科技发展数据库、中国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北京水资源与水环境等4个数据库,并与浪潮集团合作开展大数据研究;在硬件建设方面,重点实验室目前拥有5台高性能服务器、14台前端高性能工作站,在国内同类型实验室中处于领先地位。
创新发展研究院
创新发展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CIID,赛德)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7月。科学创新,厚“德”载物。研究院以先进理念为发展指导,以规范方法为实践标准,用中国数据,讲述中国故事,凝练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政策建议与务实计策。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凝聚了众多高层次人才,致力于构建创新发展研究、微观调查、产业服务、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智库。研究院下设“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与研究中心”、“中药创新与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创新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绿色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和“BNU-MIT城市智慧创新联合实验室”和“能源政策研究中心”,承接各类调查公司、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调查研究项目。
创新发展研究院把握创新发展的前沿、紧密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区域和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方针的拟定和实施效果评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扶贫研究院
中国扶贫研究院是在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准成立的中国扶贫研究中心基础上于2017年更名成立。研究院以扶贫理论研究、促进政策转换、提供政策建议、承担社会责任为宗旨,融合国内外多学科资源,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致力扶贫脱贫重大理论及政策研究,建设开放共享的政策研究机构。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国家“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林草局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0余项。组织并成功举办了九次“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及政策前沿论坛”,曾获得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民日报社指导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中国扶贫·社会责任奖”荣誉称号,是我国扶贫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之一。研究院研究领域和标志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1.中国绿色减贫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首次提出绿色减贫理念并构建了中国绿色减贫指数,并围绕绿色减贫研究,出版了《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4》、《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6》,《中国绿色减贫发展报告2017》,其中,《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4》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绿色减贫和绿色减贫指数是北师大扶贫研究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之一。
2.中国共享发展研究。共享发展是新时期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扶贫脱贫研究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借鉴人类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和绿色减贫指数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共享发展理念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扶贫研究院组织多学科研究专家,首次构建了中国共享发展指数(含中国城乡共享发展指数),出版了《中国共享发展指数报告2016》《中国共享发展指数报告2017》《中国共享发展指数报告2018》(待出版),《中国共享发展指数报告2019》(待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共享发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3.贫困县考核、监测和第三方评估研究。近几年,研究院围绕贫困监测、贫困考核评估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路径和创新模式研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贫困治理效果评估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贫困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全国统计学科研究项目《基于精准扶贫的贫困监测机制研究》,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委托的《贫困县考核机制》《贫困县考核机制实施效果评估研究》《我国贫困退出机制研究》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委托的《片区规划实施监测报告2012》《片区规划实施监测报告2013》《片区规划实施监测报告2014》及卫生计生委委托课题《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等。在考核评估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积累。2016年以来,研究院也组织、参与了大量的评估工作。参与了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部分贫困县退出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参与了对2017年我国六个东部改革试验区的评估工作。
4.国土资源促进扶贫脱贫研究。在完成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中国百强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研究》《耕地保护的社会约束机制研究》《土地管理问题和形势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研究课题》《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及《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战略性研究》的国内基础上,近几年围绕土地制度改革、国土政策促进扶贫开发等,承担了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促进扶贫开发、拉动投资消费和易地搬迁作用的综合分析》《土地政策拉动贫困地区投资效果研究》《土地整治促进扶贫开发模式研究》等系列课题。出版了《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新思考》《中国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等专著。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友会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友会”(简称院友会)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利用丰富的院友资源,我院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成果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新世纪中国经济轨迹2001-2004》、《新世纪中国经轨迹2005-2006》、《新世纪中国经济轨迹2007-2008》、《新世纪中国经济轨迹2009-2010》,《21世纪中国经济轨迹2012》、《21世纪中国经济轨迹2013》、《21世纪中国经济轨迹2014》和《21世纪中国经济轨迹2015》。
2016年底,随着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规模扩大,现有专职教师41人,聘任教师12人;博士后出站人员24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88人,硕士研究生112人;在校生80余人。大多数毕业生就职于各级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在各行各业做出很大成绩,这批学生资源成为我院珍贵的、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本。在新一届院领导支持下,为了更好地发挥院友(在我院有工作和学习经历)的作用,凝聚合力,形成网络,增加我院独特的社会资本;也为了进一步拓展研究平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正式成立“经济与资源管理院院友会”(简称院友会)。
发展前景
近年来,教育部和学校领导一直给予研究院极大关怀和支持。研究院有决心在社会各界和学校各方的大力支持下,聚贤为国、励志成才,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更多科研成果,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做出更多的贡献。
现任领导
副院长:林永生
党总支书记: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