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80年,成立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系(即管理工程系)。
1982年,获得兵器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
1984年,首届工业管理专业本科班毕业并开设研究生班;增设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1985年,管理工程系共有教师30多名,下设工业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数学、科技系统工程四个教研室。
1987年,开始招收工业管理专业财务会计方向本科生;增设工业外贸本科专业,并于1988年开始招生。
1990年,企业管理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为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管理学院。
1993年,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前两批26所院校之一。
1994年,市场营销、会计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1996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全国首批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同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8年,管理学院更名为管理与经济学院;同年,开始招收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成为全国最早招收工程硕士学员的管理学院之一。
2000年,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入管理与经济学院,至此学院共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6个本科专业;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学院成为中国首批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30所院校之一。
2003年,企业管理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会计学专业获硕士授予权;经教育部批准,北京理工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国民经济动员学”二级学科,并在次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4年,获得教育部“985”二期工程“国防科技管理与国防动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申请获批准;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领域和物流工程工程硕士学位的单位。
2005年,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获批准。
2009年,获批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批准成立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原有工商管理系基础上,学院重新组建并新增组织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管理系。
2010年,工程管理硕士、国际商务硕士(MIB)、会计硕士(MPAcc)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批准。
2011年,学校MBA/EMBA项目通过了国际AMBA认证,成为中国国内第10所、全球第189个通过AMBA认证的商学院;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批准;成立了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管理与经济联合实验室”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2012年,能源政策与气候经济、国民经济动员学科获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本科专业。
2013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参加北京市重点学科考核并获得“优秀”;原有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调整为管理科学与物流系、管理工程系,新设立国际贸易与金融系。
2014年,MBA项目通过了国际MBA协会的再认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列入学校“学科推荐计划”重点建设的8个学科(4+4学科)之一。
2015年,学院通过EQUIS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同时通过EQUIS和AMBA认证的管理学院之一;“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2016年,学院通过CAMEA认证,成为中国第13所获得该认证的单位;获批建设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智库研究项目。
2017年,顺利完成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A-”(前5%~10%),工商管理学科为“B+”(前10%~20%),应用经济为“B”(前20%~30%);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2018年,顺利通过EQUIS再认证,工商管理专业学位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A-),完成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的合格评估;全面负责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相关工作;推行本科生大类招生和“管理+工科”的大类培养方案。
2019年,顺利通过AACSB认证,成为全球不超过1%同时持有三大认证的管理学院。
2020年,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开设技术转移专业方向。
2021年,学院顺利通过EQUIS、AMBA再认证;获批航空数字经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院获“2021丝路全球商学院最具品牌价值MBA项目”;成立国际组织创新学院,暂挂靠管理与经济学院。
2024年,管理与经济学院更(复)名为管理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8个系,4个本科专业。
学系:管理科学与物流系、管理工程系、会计系、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技术经济与战略管理系、市场营销系、能源技术与产业管理系、公共管理系
本科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
会计学、徐特立英才班之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
师资力量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包括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8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研究员44人,博士生导师(含兼职)77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内外学者、企业家为顾问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交叉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项目;有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
国防特色学科:国民经济动员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院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截至2022年3月,学院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3个;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建有北京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管理运筹学(线上一流课程,韩伯棠)
北京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管理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
2021年10月12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学院魏一鸣教授、廖华教授主编的《能源经济学(第三版)》及韩伯棠教授主编的《管理运筹学(第五版)》在获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之列。
学院学生曾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全国决赛特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一等奖、第十届“青创北京”首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球特等奖(2020年和2023年)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2025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依托学院建设北京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实验室、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航空数字经济研究基地、北京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国防动员研究中心、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现代组织管理研究中心、北京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中心、中外家族企业联合研究中心、并购评价研究中心、创新方法研究推广中心、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大中型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中心、法律与管理交叉研究中心、审计研究中心、T-more研究室、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知识管理与数据分析实验室、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中心、计量经济方法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及教育部(985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学科基地方面,获批建设“985二期”国防科技管理与国防动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获批建设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获批建设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团队建设方面,魏一鸣教授带领的“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团队于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研究成果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近五年,学院共签约项目385项,签约项目经费1.61亿元,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项。近五年,SCI/SSCI年均发文数量150余篇,40余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主刊和《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limate Change》等《Nature》子刊,《Journal of Finance》《Management Science》等UTD24期刊和FT50期刊。论文入选2017年度、202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近五年,智库团队撰写的数十份政策建议被中央机关和多个国家部门采纳,10余份被中办、国办采纳。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著作论文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2月,近年来,学院平均每年举办70余场海内外学者学术报告;并分学科举办高端论坛,面向全部学科举办暑期班活动,邀请海内外学术大咖分享科研心得。同时聘请海内外学术大家作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在引领学术前沿的同时,也为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出谋划策。2018年聘任美国
范德堡大学经济系讲席教授、计量经济学家李彤为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管理与经济学院计量经济方法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聘请斯洛文尼亚前财政部长Dušan Mramor教授为管理与经济学院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2019年聘任德国工程院院士、柏林理工大学Frank Behrendt为北京理工大学顾问教授;英国
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莱特建设与项目管理学院院长D’Marris为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国际民航组织(ICAO)行政局副局长James Wan博士为管理与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与此同时,学院与海内外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谋求更高的平台、更好的福利继续深造。学院已经与包括美国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慕尼黑工业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换项目,特点是时间短、花费低;另一类是学位项目,其中又可按时间划分为“3+1.5”“3+2”“4+1”等,特点是高效率,对于该校学生费用有部分减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院院徽呈圆形,为蓝色,采用渐变效果,主体图案由学院英文缩写“SoM”构成,外环上下方分别为学院中英文名称。
精神文化
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造就一流师资、创建一流文化,成为影响中国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商学院。
为社会各界培养富有创造力的杰出管理领导人才,孕育适合中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推动中国管理实践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