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积583亩,折合约39万平方米。东邻故宫、景山,南濒中海、南海,西接兴圣宫、隆福宫,北连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前“三海”之首。
位置境域
北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内,水面583市亩(或588亩),折合约39万平方米。水深2米左右。北海东邻
故宫、
景山,南隔北海大桥濒
中海、
南海,西接兴圣宫、隆福宫,北隔地安门西大街连
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前“三海”之首。
北海,和其北部的什刹海(含积水潭)一起,原为古永定河(高梁河)的故道洼地,后潴水成湖。历史上水面较大,连通一体。积水潭,为元代对后三海及德胜门外以西太平湖(已堙)水域的统称。当时,导引大都城西北诸泉水于和义门(西直门)北水关流于都城,汇聚于此,汪洋若海,故俗称海子。
中南海与北海水系相连,统称三海,元代称太液池,有“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波”。风景秀丽,建筑精美,原是明清紫禁城外的一处皇帝御苑。清亡后因修建东西交通干道,才将中南海、北海分截为二园。
水系变迁
北海,与南部的中、南海,及什刹海是一个水系。水系早为永定河故道,后开挖为高梁河,元代又建通惠河作为漕运水道,建金水河为皇宫输水。这些湖泊古代为调蓄供水的水库。
高梁河,又叫高梁水。据《水经注》记知,其源有二,一源出蓟城(广安门一带)西北平地泉(在紫竹院公园内);一首受㶟水(永定河古名)于戾陵堰(在石景山附近),下流与源出蓟城西北之水合流。东注,经蓟城北,下游分两派;一派转东南流,西距蓟城十里,下注㶟水,其河道大致经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等地,趋而东南,经左安门附近,下至马驹桥一带汇入㶟水(凉水河为其故道)。一派东流,至潞县(通州区前身)北注入鲍邱水(
潮河旧名),其河道大致与德胜门外护城河及东直门外
坝河相当。该河上下游河道实为东汉以前的㶟水故道。
元代,利用高梁河进行漕运,高梁河又称玉河,是通惠河上游的一段,发挥着为大都漕运汇集和输送水源的作用。什刹海是通惠河漕运的终点码头及调蓄水库。
元代又开凿
金水河,源于玉泉山玉泉,导引清澈的玉泉水东南流,至元大都和义门南水关入城;后沿西直门内半壁街、柳巷、白塔寺东街、西斜街至甘石桥,尔后一股沿东斜街东北流,经西黄城根、地安门西大街,至地安门西流人元皇城(萧墙)内太液池;另一股东出,沿灵境胡同东注太液池(中海)南端,又东出过元大内(宫城)前周桥下,东合通惠河。蜿蜒屈曲,长约30余里,是专供皇家用水的渠道,故名金水河。为确保水质清洁,该河道在通惠河自瓮山泊至大都城间河段之右侧另行开凿,过运石大河(上游称金钩河,元代藉以自西山运输建城的木石等物料)、高良(梁)河(元大都西护城河,系高梁河分支)、西河(自积水潭向西南斜出,经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而向南流入大都南护城河的一条河。明清称西沟或河漕、大明濠)时,皆架渡槽,成立体交叉之势,以避水流混淆。同时,明令禁止在该河中洗涤、饮马、倾倒垃圾以及利用水力等。
明清时金水河是指流经紫禁城内和流经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前的人工河道,分称内金水河与外金水河,别于元代金水河。明清内金水河的紫禁城外河段,北起地安门西步粮桥(亦称西不压桥),经太液池(北海)东岸南流,又经景山西垣外,南接筒子河,于紫禁城西北角流入城内。外金水河,从太液池南端(南海)东岸东出,流入社稷坛(后建为中山公园)西垣内。内外金水河于太庙(后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东南角相合,东入通惠河。
此外,历史上北海和什刹前海之间,还有一条浴蚕河,堪称北京市最短的一条河。全长仅百米左右,掩盖在西步粮桥下,是由什刹海向北海、中南海供水的枢纽河道。
湖区治理
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北、中、南三海总水面面积为86.4万平方米,但在水域范围内开垦了许多稻田,加上芦苇、荷花等浅水植物,占去了水面面积的三分之一,且夏季水浅,蚊蝇孳生,杂草过人,一片污秽。
1950年1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提出疏浚“三海”、开发水源、整修护岸闸门、整建万字廊水道等工程计划,3月22日政务院批准实施,并组成疏浚“三海”工程指导委员会,杨尚昆任主任委员,由市卫生工程局组织施工。4月5日,首先排除“三海”积水,6日疏浚工程开工。北海疏浚由6000名民工担任,中南海疏浚由中央纵队约7500人负责。5月3日完成疏浚工程,6月17日护岸等工程告竣。共清挖和外运淤泥34万余立方米,修建护岸近11公里、码头31座、闸门8座,投资233万元。疏浚后的水面面积扩展为87.54万平方米,水深约2米,水清见底,环境卫生得到极大的改善。
1958年和1959年间,结合天安门广场扩建,又将流水音进行了改建,加大了过水面积。鉴于南海出路不畅,1962年修建北新华街下水道时,于新华门西又建新华闸,接入北新华街下水道,使“三海”水域达到排蓄兼顾,日渐完善。
景山西墙外明沟是北海、筒子河间的水道,全长487米,分南、北两段,以景山公园西门为界,南段227米,北段260米。这条明沟一直处于半废弃状态,卫生状况极差,被北京市政府列入1982年重点治理的卫生死角工程之一。该工程全部设计及南段治理由中央军委机关负责,北段治理由西城区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两段均由平谷县马昌营公社东双营建筑队承建。北段工程拆除违章建筑9处,清除垃圾、淤泥2万余立方米。对原沟帮破损处进行修补,在原沟帮上新砌墙体145立方米,梁垫180个,现浇钢筋混凝土梁90根,沟上盖水泥预制板,其上加铺6厘米厚钢筋混凝土垫层,沟上分段设5个检查孔。为使治理后的暗沟不受污染,在沟西侧修下水道280米。北段投资15万元。南段进行了同样治理。全线工程于1983年10月竣工。
园林建设
北海1000年的历史和北京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会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后,就在城东北郊“白莲潭”(即北海)建“瑶屿行宫”,在岛顶建“广寒殿”等。《辽史》记:“西城巅有凉殿(即广寒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观,盖不胜书”。《洪武北平图经》记“琼华岛辽时为瑶屿”。以上史实均可说明“瑶屿行宫”的存在。
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扩建“瑶屿行宫”,增建了“瑶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河南开封)艮岳园,建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从那时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清代皇家宫苑格局。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选择新址,营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岛为中心修建帝都宫苑。山赐名万寿山(又称万岁山),水赐名太液池。三次扩建琼华岛,山顶建广寒殿,山腰建仁智殿、介福殿、延和殿,山脚建更衣殿等建筑。忽必烈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广寒殿东西宽120尺,深62尺,高50尺。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皇城,北海为西苑一部分。嘉靖年间,北岸建五龙亭等建筑。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琼华岛顶、广寒殿位置建筑高35.9米的白塔并依山势兴建永安寺建筑群(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钟鼓楼,覆盖黄、绿、紫琉璃瓦)。永安寺西的悦心殿是皇帝引见群臣和理政之所。其后的庆霄楼是帝后冬日观冰嬉之处。白塔山之西坡有琳光殿和阅古楼,墙壁镶“三希堂”法帖刻石495方,保留了魏晋以来书法家的墨迹。山腰上的亩鉴室、烟云尽态亭、甘露殿、蟠青室、邀山亭等景色古雅幽静。山之北建有仿江南镇江金山寺的漪澜堂和道宁斋、碧照楼、远帆阁、延楼等与太液池北岸的五龙亭、西天梵境南北相望。白塔山之东麓林木成荫,怪石嶙峋,崖洞深邃,自山门、石桥、牌坊至智珠殿、见春亭构成燕京八景之一“琼岛春荫”,有清乾隆皇帝题诗。太液池东、北沿岸亭台楼阁掩映于绿丛碧水之间,有画舫斋、濠濮涧,乾隆曾在北岸园中之园的静心斋抚琴吟诵,又称为“乾隆小花园”。还有九龙壁、阐福寺、蚕坛、快雪堂、西天梵境、万佛楼、大西天方殿等。
北海于1915年辟为公园,1925年内务部批准开放北海公园及周围地区开放定名为“北海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北海公园进行一系列的建设和保护修缮。1950年,组织民工和公安战士4200人,用3个多月的时间挖湖疏淤,清除湖内淤泥11.6万多立方米。将环湖坎坷不平的碎砖路改铺为1.4万多平方米的水泥砖路,清运琼岛长廊西跨院、北岸阐福寺夹道、西岸水西门一带的垃圾近1万吨。1954年市政府为解决交通堵塞,决定拓宽东四至西四道路。
周恩来在团城,听取设计人员和专家的意见,指示“要保护好团城,大桥往南拓宽”,团城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后交还公园统一管理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1956年扩展马路重建北海大桥,修庆霄楼、五龙亭。1957年团城高大建筑物安装避雷针。1959年修缮琼岛北侧的长廊和远帆阁、碧照楼、漪澜堂、道宁斋、晴栏花韵等,并将设在北岸的仿膳饭庄,搬此营业。还修缮了永安桥两端和陟山门桥头的牌坊以及琼岛的引胜亭、涤霭亭、慧日亭等古建筑。
1964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拨款修缮白塔、善因殿、阅古楼及琼岛周围零散的古建筑,修缮琼岛西麓的琳光殿、甘露殿、水精域以及琼岛北麓的见春亭、一壶天地亭、小昆邱亭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海公园受到极大破坏。1971年3月21日中央批准闭园,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大修50余项。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塔顶受损。1977年国家拨专款修复塔顶和震毁的建筑。
1978年3月1日北海公园重新开放。1979年冬至1980年春,加固永安桥侧墙,翻新桥面,统一花饰,投资28万元。1983年对小西天古建进行整修,这是解放后的第一次大修。其中观音殿是全国较大的方形古建筑。中央和市有关单位及古建 专家都很重视这组古建修缮,按清式建筑的做法保持原貌,投资300万元,1986年完工。1992年重修永安寺。
至1980年代,北海全园面积共有6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9万平方米,陆地29万平方米。有古建筑物1484自然间,面积2.9万平方米,亭子43座,牌坊19座(包括遗址),桥梁23座。
公园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北京旅游之最—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家园林”。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颁布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区(点)4A级单位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
水利工程
桥梁
金鳌玉蝀桥,在北海公园南与中海相连处,因桥两端分别有“金鳌”、“玉蝀”两座牌坊得名。俗称北海大桥,是一座9孔联拱石桥,位于北海和中海之间。旧桥宽9.5米,桥面纵坡最大达5%,明弘治二年(1489年)建成。为新辟无轨电车,解决人车堵塞问题,1956年对北海石拱桥进行展宽工程。加宽后的北海大桥南侧桥身用青白石镶面,栏杆仍用旧料,桥面宽34.32米,纵坡减小到2%,改善了东西向干道的交通状况。1974年8至9月,拆除原青白石栏杆,改建成高2.5米的铁栏杆。
西步粮(西步梁)桥,俗称西不压桥,在北海公园北门与什刹前海相连处,原为石拱桥,1960年代改为水泥混凝土盖板桥,并改善道路纵坡。1965年两侧又铺装1.5至5米人行步道,完善了市政设施,全线沥青路面总面积3.5万平方米。
发电
“少年先锋队水电站”在北海的东岸边。是1956年建成的。是一座二层的西式小楼。这里是全国惟一的一座为少年儿童建造的水电站,也是中国第一座供少年儿童观摩和由少先队员自己操纵的全部自动化的水电站。水电站的发电机由德国制造,发电量为10千瓦,并且还与北京电力系统并网。水电站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发电站里面还有操作间、电工室、水力发电知识陈列室等。安装了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水电站门外道路西侧设有一个水闸,利用这段水的自然落差,进行北海东侧浴蚕河的水力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