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中学前身是北社完小。1956年县决定在北社完小附设初中班,是年初中与“完小”分家,北社中学诞生。北社中学设在平顺县西部台地---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抗日战争时期,平顺划分为五个区,被称为平顺乌克兰的北社乡所在地---北社村,就在平顺五区。北社中学(原来命名为“平顺二中”1984年后改为北社中学)矗立在北社村的西北角。立体建筑五区南北走向,学校占地面积23334平方米,建筑面积6270平方米。有教学办公综合楼两栋(包括新建),宿舍楼一栋,多功能餐厅楼一栋。还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学校有9个教学班,在校生300余名;教职工55名;藏书13000余册;仪器1200余件;还有待建的300米跑道的操场。
学校简介
北社中学创建于1958年,位于平顺县西部台地。西接长治郊区,北连
潞城,南通壶关,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浓厚,人杰地灵,承担着我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年是我县教育的重点中学之一。总占地面积23334平方米,建筑面积4064平方米。近二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对该园做了总体规划。先后投资300万元新建教学楼、餐厅、宿舍楼及教师公寓,使硬件设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紧接着二期工程重点对校园硬化、绿化、300米环形跑道做出部署。
办学历史
北社中学的前身是北社完小。1956年县决定在北社完小附设初中班。1956年,初中与小学分家,北社中学诞生。此年招收两个班,100人;开设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外语,教师11名。此时至1959年每年招收两个班,这一阶段为北社中学稳步发展时期。
由于1958年的冒进,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1960年北社中学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开始收缩,每年招生不超过两个班。1960年——1966年北社中学共招收11个班,教师稳定在30名左右。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该校没有招生,此年至1970年因各地七年制学校增多,每年招生数不定。1971年北社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
1960年—1970年期间,北社中学在极左路线干扰下,学生串连、造反、夺权、学生斗老师,学生斗学生的怪现象迭出,各种机构瘫痪,教学活动几乎停止,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2年邓小平同志担任国家副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提出了“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要求,学校教学秩序转向正常。1973年学校对提高教学质量更加重视,在历史上称为“四潮”。学校开始用考试的方式来招生。学校步入正规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1974年因搞“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整治运动接踵而来,刚刚好转的教学秩序又出现了混乱。
1976年粉碎“四人帮”,学校的正气开始抬头,教学秩序迅速好转。学校各种制度,规章制度迅速恢复起来,教育政策逐步落实,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个为四化而学,为四化而教的热潮在北社中学形成,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1982年北社中学停止招收高中班,每年招收3个初中班,在校教师21名。从建校至1984年,北社中学共招收高中班22个;初中班50个,共毕业高中生1320名;初中生2750名。
1985年至1994年,北社中学按三轨制招生。这一时期,教师队伍稳定,教学质量提升,生源充足、班容量大。在校生人数达550余名,教职工5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45名。
1995年,北社乡中并入北社中学,增加了力量,扩大了规模。北社乡中成为北社中学的南校区。在校生达到650余名,教职工60名。由于南校区离主校较远,学生分散,不好管理。1996年春季,南校区搬到北社中学主校区。按四轨制招生。
2001年春季,东青北乡中并入北社中学,教职工达到65名,保持四轨制招生。
2003年北社中学学生达到了高峰,在校生700余名。
2005年,由于种种原因,在校生猛降,当年招生只有50名。
2006年春季,苗庄乡中并入北社中学,教师学生均有所增加。
2007年,
平顺县实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领导、教师重新聘任上岗。这给北社中学带来发展的良机。重新组合的领导班子及教师集体,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下大力气抓招生工作,在校生达到487人。
2010年,由于出生率降低,出外打工人数增多,学生流动大,在校生只有300余名。
从建校至2010年,64年以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做出了北社中学应有的贡献。北社中学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在全县及周边地区也小有名气。北社中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教学质量高,师资雄厚,机构健全,设备齐全,规模可观,是平顺县五区片的文化摇篮。
办学条件
至2006年秋季,北社中学先后吸收了北社乡中、东青北乡中、苗庄乡中,成为平顺县五区片唯一 的一所初级中学。三所乡中的并入,为北社中学增加了实力,增添了教学设备。
现延续三轨制招生计划,9个教学班,实行小班制教学,在校生300余名,教职工49名(包括民办教师 )。2009年分配特岗教师6名,其中专任教师6名;有中高级教师4名,本科学历的教师占80%以上;有特级教师1名;省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市县级教学能手10余名;县级名师7名;市级教学能手1名。教师队伍规模空间壮大,整体素质大幅提高,为北社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9年,县委、县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在北社中学的北边修建了两栋抗震楼。一栋是办公教学综合楼;一栋是多功能餐厅楼。一期工程基本结束,投入使用后,能满足1000余名学生的使用需要。现在的格局,被南走向三栋楼,东西方向是平房,布局合理,校园达到了硬化、精华、绿化、美化。还有待建的300米跑道的操场。这里的设备集权,师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是莘莘学子求知的理想境地,有望成为平顺县教育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辉煌荣誉
1956年至1966年,北社中学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紧缺人才,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平顺教育谱写了美丽的篇章。
1971年至1974年,北社中学的辉煌时期,政治形势有利,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历史上称为“回潮”。学生基础好,实行考试招生。师资质量高,有武继生、方玉栋、牛鹏年、皇甫安顺、林明玉、牛犇,史俊亭等一批优秀教师任教。申伟宏任校长。他,山西省委党校毕业,有奉献精神,以校为家,以身作则。坚持带操从未间断,坚持上课从不耽误。领导教师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教学成绩一流水平,文体活动热火朝天。1974年平顺中学生运动会在北社中学召开。排球、乒乓球、100米的冠军全部收入北社中学的囊中。北社中学名震四方。令平顺人民刮目相看。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牛育才、苏和平、曹新光、牛建国、马俊、冯玉光就是这一时期的学生。
1986年至1995年,北社中学生源充足时期。不达分数线难进北社中学。教室、宿舍饱满。教室难有插足之地,宿舍睡觉无法翻身。这一阶段的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与平顺二中争上下。
1996年至2000年,有两名同学考入太行终须,牛云胜同学的中考英语成绩得了满分。
2000年至2003年,近年来北社中学教学成绩崭露锋芒。2000年中考,500分以上分数段在全县领先。2003年的中考成绩,各科总均分为全县排名第一。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百分百,被长治五中、六中录取的学生多名。
2006年至今,北社中学硬件设施创历史之最,校园达到了硬化、绿化、净化、美化。高楼鳞次栉比,教学设备集权,教师本科学历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2009年中考高分创记录,突破600分大关。
北社中学金牌榜
1982年,北社中学学生靳振源以优异成绩夺取平顺县中考状元的桂冠。
1986年,北社中学学生郭力强以优异成绩夺取全县中考状元桂冠。
1998年,牛云胜同学中考英语成绩得满分。
2000年,中考成绩,500分以上分数段的学生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3年,中考成绩,英语排名第一,数学成绩排名第一,总均分排名第一。
2010年,中考成绩,北社中学首次突破600分大关,曹璨同学以620分的优异成绩被太行中学抢先录取。
2006年,平顺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凤岭杯”长跑比赛第一名。
2008年,平顺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彩风杯”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2008年9月,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
2009年9月,被评为县级“平安校园”。
2007年9月,被评为“文明学校”。
2009年,第三届校园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二等奖”。
历任校长
时 间 姓 名
1971年—1974年 申伟宏
1982年—1984年 申开明
1985年—1986年 皇甫安顺
1986年—1988年 王忠孝
1988年—1989年 赵孝忠
1989年—1990年 郭晓生
1991年—1994年 王安平
1995年—1996年 程明岐(主持工作)
1996年—2000年 刘耀平
2001年—2005年 任丰刚
2005年9月—2010年7月 王世红
2010年8月— 张 伟
校园环境
一直以来,学校就极为重视环境管理工作。学校分别制定《北社中学环境管理制度》、《北社中学节能减排措施》、《北社中学节水、节电制度》等规章制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的创“绿色学校”工作,将创绿工作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长抓不懈。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上级环保局、教育局关于“绿色学校”的评估标准,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学校中期规划目标之一,坚持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环境建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等相结合,把环境教育纳入了班主任考核项目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评比检查之中,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加强规范,确保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与落实。一年多来,学校领导多次在教职工大会、学生大会、升旗仪式、大型活动,心系绿色学校的创建,努力宣传“绿色学校”的理念。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