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功

少林寺的一种功夫

十八罗汉功是少林绝技之一枝,其妙在于强身健体,力须千斤,开砖断石。它的主要习练之法在于顶气、喷气吞气相互配合使用。练功者均须备上腰带一条,长约6尺,宽约3寸许。练功前将它系围于腰间,松紧适应,以能插入二、三只指为宜。

功夫简介
第一步:顶气之法
一、直立,两足分开与肩等宽。左手叉腰,右手自然下垂。舌尖紧抵上腭。
二、吸气。吸时要缓慢、深长,胸部自然挺起。
三、全身气力集中于右手和右手臂。右手紧贴右腰,掌心向左,指尖向前,推移到少腹下,然后指尖上翘,沿腹中线向上推移到两眼中间,直到与头顶平齐。手向上顶的同时,头向两侧轻轻摆动。
要领:
1、顶气主要是把全身之气运向头顶百会穴。
2、练时思想高度集中,意守头顶。
3、姿势正直,头部摆正,两颏稍向内收。
4、初练时有头闷、脸面发胀发红等现象;这是正常情况,练半个月后就会消逝
第二步喷气之法
一、两足分开,呈内八字形,半蹲成马步式。两手自然下垂。舌尖紧抵上腭。
二、吸气。吸时少腹内收,胸部挺起,两臂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手指并拢,掌心向上。
三、两手臂向内前方作圆弧,并向胸前砍去(手掌砍落处应在两乳连线中点下1寸半的位置上)。
四、在掌砍胸前的同时,配合喷气,气从鼻腔中喷出,喷气时少腹向外挺出。
要领:
1、喷气是本功法的关键。它使全身肌肉运动并强烈收缩;使胸腔扩张,气血充盈。
2、动作时力量要集中在两臂和手掌上。
3、姿势为含胸拔背,不可挺胸凸肚。
4、初练时砍掌不要用力太猛,要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否则会有胸部隐痛的感觉。
5、练功过程中偶然出现耳鸣,两眼内角流泪等情况,是正常现象,不必顾虑。
第三步吞气之法
一、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两手心轻轻贴在两侧胸前。舌尖轻轻抵在上腭。
二、吸气。吸时应缓慢、均匀。少腹自然挺出。两手在吸气的同时贴身向少腹部推移。
三、当两手推到少腹时,口腔喉头配合,象吞咽食物一样把气吞下去。
要领:
一、头部和胸部放松,气沉丹田,使气血下行。
二、特别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必须完全放松,两眼微闭,思想集中,意守丹田。
三、练功过程中会有打嗝、放屁、肠鸣等情况,这是气在运行的反应,属正常现象。
总之,作顶气、喷气操练时要求用力,作吞气操练时要求用意不用力
注意事项
一、练功前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深呼吸操、太极拳等均可;练功后慢步3~5分钟,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状态。
二、顶气、喷气、吞气三种动作的操练顺序,可按个人情况自行安排,但三者的操练量要保持基本相等。
三、每次练功时阆保持在40~60分钟左右,也可按具体情况安排时间,但一般不要少于30分钟。
四、练功时要“地门缩闭”(肛门括约肌上提)。
五、练功后切勿用冷水擦洗或喝饮凉水。
六、忌食味精、辣椒及其他有刺激性食物。
七、练功期间要保证充分营养及睡眠时间(8小时以上)。
八、遗精、滑精、性生活后,当天不要练功。
九、训练反应:
按上法一至三步练功40~60天后,出现气在全身周流的感觉;并感到头顶百会穴发痒,指尖和全身发胀,少腹内似有温水流动。感到全身轻快,似有用不尽的力气,如一日不练,就感到全身不适。如果有内伤或关节炎,此时病变部位会出现红肿、紫斑,这是内气攻动,陈伤外出的反应,是病邪驱除的表现,再继续练功,就会消除。
第四步封口之法
十八罗汉功练到一定时间(大约280-300天左右,相当于十月怀胎),就要练封口,就是行家们所说的收口,可以坚固和提高硬气功的功力。操作:
一、与练功同样,将腰带扎紧,站在封口需用的重物前。两手用力握拳,大拇指向前,两臂下垂伸直。两腿开立约一尺四寸宽。
二、架式摆好后,开始吸气,吸气时小腹用力并内收。胸部自然凸出,憋气。同时腰下弯、膝下蹲,伸手将重物慢慢提起。此时将气从鼻孔缓缓放出,并将重物慢慢放回原地。
要领:
1、腰带要扎紧,以防伤腰(伤腰即行家所谓“炸桶子”)。
2、舌尖紧抵上腭,地(肛)门缩闭。
3、用力集中在两手臂和腰部。
4、封口用的重物因人而定,最好是练功者刚刚勉强能提起,如再重一点就提不起来了。
5、练封口时如实在太累,可暂停。暂停时间不得超过呼吸十次的时间。可停数次。
6、练封口要连续练十天,不可间断,间断则重来。十天中前五天每天练三十六次。后五天每天练十八次。
7、练封口要在清晨进行,封口前不能吃东西,不可大小便。
8、练封口期间严禁性生活。
9、重物:练封口的重物最好长形而有把可提,如盖房用的水泥预制板,中间有若干圆孔,将圆形木棒穿入,露出两头,便于手提,重物高度与练功者膝关节等高。
训练反应:
练封口的头五天可感到全身发胀,手臂酸痛,困乏无力。以后五天,反应渐渐减轻。练过十天后,会出现力气倍增之感,似乎有用不尽的力气,一吸气,一用力,提物、使劲感到力量充沛。这是封口的良好效应。
(编者:佛门十八罗汉功可使人练得浑身是胆,一身正气,在武功中属内壮功,能减肥健美;属“命功”修练术,可使人健康长寿,对精神萎靡、体质衰弱、低血压者有立竿见影殊效,非一般现代体育锻炼可比,阅者不妨一试)
第五步运气之法
运气之法,练运气可结合具体硬气功表演项目。
—、油锤贯顶
1.先将腰带扎紧,做“顶气”二十次(“顶气”练法见本刊二卷四期,以下“吞气”同),然后两腿交叉盘接在地上,双手交叉抱在胸前。
2.将红砖(机制砖)2-3块放在百会穴上(头顶正中)。
3.开始运气。练顶气,将气向百会穴顶去,顶气同时两手用全力抱紧,头颈向下紧缩。
4.当顶气顶到脸面发胀,气似已憋不住时的瞬间,用八磅铁锤短促而迅速的击打头顶上第一块砖。
5.击打时运气者要有准备。如运气者大喝“一、二、三”,喊“三”时击锤者猛击,可以更好发挥运气之功力。
6.开头几次击打要轻,随功力加深而逐渐击力加重。
注意事项:
1.顶气时必须牙齿咬紧,两眼紧闭。
2.砖要选干燥的,与头顶接触面要平整光滑,如砖面粗糙,可在头上垫一块毛巾。
3.砖击碎后,不可骤然出气过猛。应该将口微张,小腹用力向内吸气,此时气会自然徐徐呼出。如果呼气过猛,可能会引起头晕、眼花,甚至坐立不稳而晕倒。
4.击后头微感震动、头皮微痛或发痒,是正常现象;如头皮破损、耳鸣、眼冒金花,是不正常的,应休息一段时间(一周左右)方可再练。
二、腹压千斤
1.先将腰带扎好,不能太紧,与平时系腰带的松紧相仿。做“吞气”二十次。
2.仰卧地上或两条条凳子上(凳子下条放在腰下,一条放在背部),两手十指交叉抱后脑,头微向前倾。
3.由他人将石板(一般用水泥预制板或其他平面重物)放在胸腹部,重物压下的同时吸气(不吞下),小腹用力。练习时重物应逐渐加码,当感到下眼(肛门)和眼睛发胀时,就不能再加。
4.负重时间过久,可以换气。但应注意气从口中徐徐放出,最多只能放出一口气的四分之一,然后用鼻子进气。
注意事项:
1.重物放置部位,上至锁骨下,下至耻骨联合上,不可过长,也不要太短。
2.放置重物时要掌握平衡,轻轻松手,不可突然松手,更不可拖拉。
三、空腰开石
1.运气法同上。然后仰卧于两条长凳上,腰部悬空并稍向上挺起呈桥形,将石扳放在腹部,吸气,小腹用力。
2.用8磅铁锤迅速猛击石板表面。当下锤时瞬间,小腹发功(即爆发迸力),两目紧闭。锤击时要有默契,作好准备,一般可喝“一、二、三”为号。
注意事项:
1.石板一般应选用长形厚薄均匀着,重量约150-300斤左右,不可太重。厚度在15公分以下。
2.击石时用毛巾遮住两目,以防碎石伤及。
四、颈绕钢筋
1.将腰带扎紧,作“顶气”、“吞气”各二十次。然后马步站立,将钢筋从右绕后项伸到左肩,两手握住钢筋一头,并下弯到胸前,另一头由配合者握住,站在右前方。
2.两手紧握钢筋,两臂向胸部夹紧,头面后背紧缩,脸微向上仰。吸气,向头顶微用劲,当感到脸部微胀时,憋气,并开始缠钢筋(顺时针转身,同时将钢筋环颈项绕圈)。
3.初练时缠1-3圈,且不可太紧。以后可渐加多圈数和紧度。
注意事项:
1.钢筋选8公分左右直径者,应有适当长度。
2.缠绕时不能太快。
3.缠绕时决不可换气,否则很危险。
4.配合者应使缠绕的钢筋要在同一平面,不可时高时低,
最后必须强调的问题
一、练本功必须有轻验丰富的硬气功师指导,不可自己盲目瞎练,以防发生不测。
二、练功时要精神集中,身体不适或精神不佳时不要练。
三、不要急于求成、急于表演。功夫不到成熟程度,决不可冒险逞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传承
---
1978年后,中国 大地掀起气功热潮,十八罗汉功于1981年由孙斌先生公开于浙江省《气功》杂志第二卷第四期,后被收录至莫文丹先生的《中国硬气功集萃》上册,范克平先生的《功家密法宝藏》称十八罗汉功为少林派气功之王。
孙斌:1959年生于湖北省江陵县某乡下,父母在乡下,随爷爷在城关镇生活。7岁起(1966年)在荆州市荆州区铁女寺(抗日时被日军侵占,解放前曾作国民党监狱,1967年改为北门小学,1971年改为江陵中学,1985年5月23日经江陵县政府决定又恢复为铁女寺,并对外开放,赵朴初题匾“铁女寺”与“大雄宝殿”)读书,放学不回家,跟随尼师生活习武,至20岁。在寺中,孙斌由蔡洪法尼师传授了佛门内功绝技“十八罗汉功”。从演明尼师的师姐处学到藏元功、悬脉功(外气意针)、悬身术、轻功等。先后向林厚省、陆国柱、薛维英、覃尧卿、王举人、黄仁忠等前辈学习气功,并在江陵县文化馆工作。
蔡洪(宏)法尼师,原名曹金秀:1928年生于湖南省安乡县潘田村一富户,练过洪门拳、短棍、金拳、高凳拳,因家里做佛事与佛结缘,1945年随胜凯尼师至南县(洞庭湖边,中华民国3年6月8日南洲县改名南县,1988年列为革命老区县)竹林寺出家为尼,号普光,竹林寺演明尼师传其佛门绝技十八罗汉功与其它佛门内功。1956年(28岁)土改时政府要求其还俗改嫁,其因发过「终生誓不反戒」的大愿,誓不愿,便改姓蔡,装聋作哑,女扮男装后于9月份辗转至湖北省江陵县三义街边的铁女寺。被收留后拜宽量为师,得法号宏法。1985年5月起任住持,也即铁女寺法定代表人,并任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江陵县政协常委、佛教协会会长。1986年铁女寺对外开放。
演灵尼师,原名王开芬:1899年生于湖南省,曾在董必武任教的武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因参与农民运动,1927年改名换姓,逃难至沙市十方庵,消发为尼,后至湖北荆州的铁女寺。1931年托胞妹变卖老家分得的祖业,从他人手中典置获得铁女寺使用权,并购买田地数亩,成为铁女寺住持,并携侄女宽量尼师(1912年生,原名胡家钦,在铁女寺内是宏法的师傅,体弱多病,1981年阴历11月8日仙世,享年69岁)在寺中生活,是江陵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1956年9月演灵尼师收留了湖南省来的曹金秀。1961年阴历7月初3演灵尼师仙世,享年61岁。
演明尼师:湖南省南县竹林寺尼师,十八罗汉功传人,除由其传功给蔡洪法尼师外,是否还传其他人待考。
释义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的,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均是历史人物。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十八罗汉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坐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欢喜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罗汉由来
罗汉,是梵文Arhat(阿罗汉)的音译略称。在小乘佛教中是修行者最高的果位。而在大乘佛教中仅排在佛、菩萨后面为第三位。因为罗汉虽然修学佛法,能了脱生死,但不懂佛说第一义谛佛法,虽信受佛说,但没有证悟本心。罗汉属于声闻四果的第四果,也称“无极果”,不同于等觉位的大菩萨。
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弟子中有著名的十大罗汉,即十大弟子:摩诃伽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陀、罗候罗。侯字应为目傍无此字〕佛教中还有四大罗汉之说,即大迦叶、君屠钵叹、宾头卢和罗怙罗。他们都是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并为众生作福田的。
后来发展为十六罗汉之说。见唐玄奘法师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一书。简称《法住记》,经云:“佛薄伽
梵般涅槃时,以无上法咐嘱十六大阿罗汉并诸眷属,令其护持不灭没,及敕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使者得大果报。”
《法住记》所记载十六罗汉的名称是: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罗惰舍(she舍音,门字中者字,无此字。)住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住北方迦湿弥罗国;第
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舍she舍音,门字中者字,无此字。住东胜身洲;第四尊者苏频陀,住北俱卢洲;第五尊者诺距罗,
住南赡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罗,住耽没罗洲;第七尊者迦理迦,住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舍罗弗多罗,(she舍音,门字中者字,无此字。)住钵刺拿洲;第九尊者戍博迦,住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罗怙罗,住毕利扬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住广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住广胁山中;第十四尊者供那婆斯,住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住鹫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住持轴山中。
自《法住记》一书译出后,十六罗汉的崇拜在我国流行。自从元朝以后,十六罗汉演化为十八罗汉,增加了友庆尊者和宾头
卢尊者,但无经典根据。而五百罗汉,一般是指佛陀入涅槃后,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见《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简介
十八罗汉分别是:
迦诺迦跋黎堕阁尊者举钵罗汉
中国本来没有[钵]字,这个[钵]字是从梵文中的[钵多罗]中取第一音而创出来。钵多罗是和尚用来盛饭菜的食具,是用铁制成的,因此[钵]字从金,本字是拟声的字旁。 迦诺迦跋黎堕阁尊者,是一位化缘和尚,经常向施主们乞食,他的化缘方法是举起铁钵,向人乞求。他修成阿罗汉果后,人称[举钵罗汉]。
伐阁罗弗多尊者笑狮罗汉
狮子代表佛教的神威,因为狮子发声洪亮,山鸣谷应,震动天地,佛法如同狮子一样,因此中国的佛寺,门前多配两座石狮子,它的意义就是如此。这位罗汉原是一位猎人,专门猎狮,后得一和尚感化,出家为憎,戒杀一切生物。当他修成正果时,却有一只小狮走到他身边,似乎感激他放下屠刀,不杀它的兄弟父母,他就把小狮带在身边,后来得道,连小狮也成为神物。
戎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戌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是中天兰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他也真的出家,后来到中国的京城长安传教。中国译他的名字为善无畏。
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
托塔罗汉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萨,菩萨和罗汉有分别:菩萨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罗汉则是“小乘”修成的果。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词的第一音而制成的中国字。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代是没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载佛骨的东西。由于塔是载佛骨的器具,于是塔也成为佛的象征。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
因揭陀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相传他在中国显灵。于公元九0七年五代粱朝时他在奉化出现,负一袋抄化。后来在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而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这锡杖在人家门前摇动,有缘的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舍。
罗怙罗多尊者沉思罗汉
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古印度认为日食月宜是由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故取名罗怙罗多,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他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为著名。所谓【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与行动。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
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罗堕阁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宫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
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 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宾头卢尊者伏虎罗汉
宾头卢尊者,是印度婆罗门贵族,是拘舍弥城的一位将军,因诚心拜佛,国王命他出家。他出家修行的寺门,每日有虎啸,他说虎饿了,如果不给他斋菜,就会吃人。他将食堂上众和尚的饭菜,每位取起一些,用桶载着,放在门外,这老虎果然于晚上来吃。这一来,这只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罗汉。
庆友尊者降龙罗汉
庆友尊者原名难提蜜多罗:“难提”梵文是喜庆之意,“蜜多罗”梵文为朋友之意,译为中文,便是庆友。佛祖曾为他解释法六念,因而修成阿罗汉果。庆友尊者被称为降龙罗汉是有段神话故事。相传古印度时有恶魔名波甸,那波甸煽动那揭国人,四出杀害和尚,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佛经劫到那竭国去。当时海龙王发动洪水,将那竭国淹没,把佛经收藏于龙宫之内,等待有法力的憎人取回,而佛经交由庆友尊者入宫取回。因此他也就被名为降龙罗汉。
迦诺迦代蹉尊者喜庆罗汉
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天下,故名喜庆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
伐那婆斯梵文为雨的意思。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芭蕉树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他出家后修成罗汉果,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
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
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于是指腹为婚。婆多生女,半遮罗生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于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
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
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
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后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
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征,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他出世后,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于修成罗汉果。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