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地花鼓,湖南省南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南县地花鼓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是在山歌、湖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旋律、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11月8日,在湖南省第二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上,南县地花鼓作为表演节目演出。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南县地花鼓动作朴实粗犷、表演活泼自然、生活气息巴酽、艺术风格独特,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南县地花鼓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史料记载,共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五种形式。现除了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已失传外,完整保存留下来的还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三种表演形式。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多种表现形式。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装扮一旦一丑,按“十二月望郎”、“拖地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擅长于用扇子和手帕表现人物情绪与性格。竹马地花鼓是在对子地花鼓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表演形式,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罩上各种颜色的面料或纸竹马,与地花鼓丑、旦穿插表演,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场面威武,表演细腻,围龙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较前两种形式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以“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
对子地花鼓
“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角色为一旦一丑,起源时的旦角和丑角都是男人妆扮的(后发展为一男一女)。丑角以红绸巾系辫子或戴草帽蒂子(将草帽剪得只剩个顶子)、砣帽、酒蒂子(帽型像酒坛的沙包盖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蓝色或深黄色、黑色服装,手拿芭蕉扇、纸扇、或绸扇为道具,在两眼和鼻子上划三道白粉,看起来像个“小”字,故称小花脸。旦角顶绸帕、搭系手巾,或扮仙头(用黑布仿制黄花少女的卷发并配有鲜花的古典发型)、巴巴头(按古时妆扮的一种发型),插红、黄色饰物,身着一套用绸子和被面布料做的大红色衣裤或衣裙,手拿丝织红绸或红布手帕、酒杯为道具。二人载歌载舞,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等十多种曲调、词意表演玩“套子”转“窝子”,特别是注重用扇子和手帕子来表达人物的情绪与性格。
竹马地花鼓
“竹马地花鼓”是在“对子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丑一旦的服饰妆扮与歌唱内容、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基本相同,但在表演程式上加了走“8”字,挽“云手”,走“磋步”等“套子”,要求手、眼、身、法、步有机地结合,特别是另增加主人公必须是骑马武士妆扮,头戴红色仙头或戴白色礼帽,身穿白色或红色武打衣,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竹制铺上各种颜色的彩竹马,与地花鼓的丑、旦穿插配合表演,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多的时候用过十匹马,一般也有三五匹马,走“8字绕圈子,玩套子,以表现威武场面。
围龙地花鼓
“围龙地花鼓”是场面最壮观的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略有不同,更加丰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有围龙、舞龙配合表演,龙头龙尾联接十一节或十三节龙把子,配合地花鼓舞出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通过丰富套路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
表演特征
南县地花鼓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中,以其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它作为湖区人民过年过节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不论是吹奏乐还是打击乐,不论是演出的服饰还是艺术形式,不论是手、眼、身、步的艺技还是演员专用手帕、花扇的运用,都规范在固有的表演程式中,呈现出四大基本特征:
一是表演技艺讲究规范。首先是锣鼓牌子的规范。地花鼓的锣鼓,一般是“长槌”转“桥钹”然后“挑五捶”进唢呐吹过门,专用曲调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妞”、“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祖师爷是怎样唱的,师傅、徒弟一代传一代,传承不走样。其次是唱词的规范。“地花鼓”的唱词一直保持着以七字句为主体,每句七字,四句为一段,音节为“二二三”。如“正月望郎正月正,双脚跌跪妹跟前,十指尖尖来扯起,娣妹过的什么年”。学起来易记、听起来爽口、看起来活泼。再次是动作规范。
地花鼓的动作还见功底,丑、旦的手脚功夫十分讲究“三节”、“六合”的运用。手分“梢、肘、肩”三节,脚分“梢、滕、胯”三节,头分“头、腰、胯”三节,表演时必须做到三节协调。“六合”分“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就是要求演员在表演时做到精气神三者柔合;“外三合”就是外在的动作协调,神形兼备。把生活中的“开窗”、“搬凳”、“倒茶”、“摇桨”、“插秧”、“跨沟”、“打伞”、“望月”、“骑马”、“牵年”等动作规范于艺术动作之中。
二是表演形式十分丰富。南县地花鼓的表演形式是丰富多采的。表演的演员少则两人,多则五六人、七八人、十几人、几十人。表演的服饰有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兰色的。表演的道具有花扇、手帕、板凳龙、长布龙、稻草龙、蚌壳、竹马、马鞭、酒杯、筷子。演奏的乐器有堂鼓、手鼓、汉锣、大钹、小钹、云锣、碰铃、唢呐、大筒等,歌唱的曲调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采茶调”、“辞东歌”等。特别是表演的形式十分丰富,有“对子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竹马地花鼓”还有“板凳龙地花鼓”、“蚌壳地花鼓”等。“对子地花鼓”在每一个场面既可以出现一对丑旦,也可以出现多丑多旦场面,至于“竹马地花鼓”、“蚌壳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的表演则是异彩缤纷、各具特点。“双龙戏珠”、“渔翁戏蚌”、“竹马戏芳”,场面壮观、威武,气氛强烈、高昂,让人们享受劳动之后的愉悦。
三是调式和板式简洁。地花鼓的常用曲调虽然不少,但调式和板式都不怎么繁杂。这是因为地花鼓表演动作的简洁,也就形成了其声腔固定板式节奏的简洁。如“十二月望郎”、“拖板凳”、“送财歌”等,曲调结构上都是平衡对称,每四句为一组,每一句为四个小节,包括最后八个小节的花腔也是四个小节为一句,总体上可规纳为方整性的平衡对称结构。这种声腔结构便于记忆,无论唱多少段,反正每段是四句,每一句是四个小节。依照唱词的情、声、音、字等有机的结合,形成固定的板式(节奏型)以表达填词的规律。小旦、小丑可以依据每段唱词的内容以适合人物思想感情,动作不断变化,在“内窝花”、“外窝花”走“8”字的基础上加入“左摆右摆”、“前进后退”、“探海”、“劈岔”等大量的简洁动作,表演更赋予审美价值。但任何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又未脱离其调式和板式的简洁性特征。
四是演出的场地和曲目比较灵活。逢上大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地花鼓的队伍也来凑热闹了。只见丑角牵着旦角踏着锣鼓的节奏走村串户,东家屋里有屋场,就在屋场上耍,东家屋里是打鱼的,就在渔船上玩,下雨天东家搬出扮桶或方桌,小丑小旦就在扮桶或方桌上打起花鼓来。看的人多,光打一个“十二月望郎”是脱不得符的,东家在桌上或扮桶上加一条板凳,“地花鼓”就加演“拖板凳”。东家若是在屋檐下或在渔舟停靠处树起一根竹杆挂着烟酒,“地花鼓”就得加演“辞东歌”,然后,小旦站在小丑的肩上,去摘取东家赏的彩礼。至于“竹马地花鼓”和“围龙地花鼓”就更受群众欢迎。东家要为马和龙挂彩,玩“套子”耍“合子”都放鞭子、打“包封”。总之,“地花鼓”机动和灵活的形式,把喜庆与欢乐送到了千家万户。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南县“地花鼓”是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活泼自然的表演、独特朴实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传承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南县地花鼓已失去了往日光彩,濒临断代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2005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要求,由县文化部门具体负责,组成专业队伍,对南县地花鼓进行发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2011年5月,南县地花鼓成功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遗”项目,同年11月,又成功举办湖南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有效地发掘、抢救、保护和发展了南县地花鼓艺术。
传承人物
李丹,女,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县地花鼓第九代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8年11月30日,实幼集团李丹老师—南县地花鼓第九代传人,逐一向孩子们介绍地花鼓中常见的角色丑角、旦角,以及她们穿的服饰,使用的道具手绢花、扇子等。
2019年01月1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专业刊物《南县地花鼓》第二期在国家级非物质代表性项目补充经费资助下正式编印完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县文化馆获得“南县地花鼓”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县地花鼓项目保护单位南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出
2015年南县“文化惠民进万家”系列闹元宵活动演出剧目:南县地花鼓《十二月望郎》《闹五更》《羊儿三子调》《蚌女之恋》等。
重要比赛
2012年11月8日,由湖南省文化厅、益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南县县委、南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湖南省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于在南县开幕,来自湖南湖北的40支代表队将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