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山(Nankun Mountain),古称蓝粪山,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西南部,总面积120.6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00多米,最高峰天堂顶,海拔1228米。
形成演变
南昆山的地质演变历程可追溯至晚古生代之前,彼时该地区主要为陆地,仅在少数低洼地带存在浅海。进入晚古生代华力西运动至中生代早期,南昆山逐渐转变为浅海、滨海及海陆交互的边缘地带。至中生代侏罗纪末至白垩纪期间,受燕山运动影响,区域内发生了大规模的花岗岩岩浆侵入活动。随后,在中生代中期,该区域重新隆起成为陆地。
进入新生代,受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南昆山地面持续上升。这一过程中,与花岗岩侵入体接触的上覆沉积岩地层因强烈的风化和剥蚀作用,导致大面积花岗岩体逐渐暴露于地表。自第三纪以来,持续的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抬升,最终塑造了南昆山现今的山地地形。
位置境域
南昆山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的西南部,距离惠州市中心129千米,距离广州市中心97千米。该区域总面积为120.68平方千米,东部毗邻永汉镇,西部与从化市接壤,南部则与增城市相连。
地质地貌
地质
南昆山作为九连山山脉延伸至龙门县的一个分支,坐落于九连山脉的南端以及龙门断陷盆地的西北部边缘。其山地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质构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山地与沟谷的排列方向与地质构造线的方向大致相同,均接近东西走向。此外,该区域的山地和沟谷普遍具有30°以上的坡度。从大地构造学的角度观察,南昆山隶属于华南准地台内的桂湘粤褶皱带中的粤中褶皱束部分,其周边被广州-从化断裂带和东江断裂带所环绕穿插。
地貌
南昆山的地貌特征属于构造剥蚀高山类型,其间穿插有山间峡谷与河谷阶地。在与九连山脉南部的青云山交界地带,地形主要包括高山、峡谷以及河谷平地三种类型。南昆山的地形坡度较大,其最高峰为天堂顶,而在距离天堂顶约6000米处的中坪区域,海拔已降至450米。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经历了多次间歇性的抬升,这一过程导致了该地区形成了多个层级的剥蚀夷平面,这些平面大致可以分为1000至1200米、600至700米、400至500米以及300米等四个高度级别。
地理环境
气候
气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1℃~22℃。冬季最低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上。
日照: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743.7小时。月平均日照时数中,9月份最多,3月份最少。年平均日照率为39%。
湿度:相对湿度介于76%至85%之间。
降水:年降雨量在2300~2500毫米之间。春季(3~5月)降雨量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的45%。夏季(6~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0%。秋冬季合计占全年降雨量的15%左右。
风况:静风频率占历年各风向频率的47%。东北偏北风平均频率占9%。北风平均频率占8%。
气候区划: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土壤
南昆山因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着地带性的土类一赤红壤,分布于400米以下的山体部灌木林、次生天然林地。随着地势的升高,水热状况、植被类型,成土过程的强度,也产生显著的变化。山地红壤分布于海拔400~800米低山杂草灌木林、竹林、人工松杉林,竹柏林以及常绿阔叶林地发育的土类,母岩主要是花岗岩,也有少量的砂岩,土层较厚、一般为80~150厘米;800米以上郁闭的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矮林下,则发育着山地黄壤。1000米以上山脊草地、也分布着黄壤,但属于表潜黄土亚类,母岩为花岗岩或砂、页岩。
水文
南昆山水系以天堂顶山脊作为分界线,其西部水流进入从化县境内,为流溪河提供水源补充,随后向东汇入南昆河。南昆河作为增江的二级支流,最终注入永汉水。该河流的集水面积达到133平方千米,干流长度约为30千米,总的水流落差为800米。多年平均总流量为2.1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速度为6.8米/秒。
主要山峰
主峰
天堂顶:海拔1228米,位于南昆山西北部,是龙门、从化的界山,同时也是广州地区的最高峰。
其他山峰
牛牯嶂:由三座超过千米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1084.3米,为增城第一高峰、广州第二高峰、龙门第三高峰。
正在顶:位于北部群山中,海拔1010.6米,是增城与龙门的界山。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南昆山气候条件优越,为植物生存创造了良好的生境,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植物219科828属1931种(含41个栽培种),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41科77属179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6种,被子植物172科739属1736种。珍稀濒危植物58种,隶属于27科37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5科6属9种,裸子植物有3科3属4种,被子植物有19科28属45种。
南昆山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为紫纹兜兰(Paphiopedilum purpuratum);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43种,包括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等。
动物资源
南昆山动物有4纲29目76科269种。其中,蜻蜓有156种,占全国已知蜻蜓种类的近四分之一。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268种陆生脊椎动物,隶属4纲29目76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斑林狸、豹猫、白眉山鹧鸪、白鹇等,其中白眉山鹧鸪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危物种,也是中国特有物种。除此之外,还有豪猪、鼬獾、果子狸等十几种“三有”动物。
风景名胜
南昆山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九重远眺、川龙瀑布、石河奇观、观音潭、天堂顶、一线天等多处奇特壮丽的景点。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广东省级旅游度假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广东摄影目的地”。中坪尾居民小组被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二坑居民小组和蕉坑居民小组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二坑居民小组被评为“惠州市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
天堂顶位于从化与南昆山交界,海拔为1228米,是南昆山最高的山峰,同时也是广州最高峰。年平均温度15℃,最高温度22℃,最低温度零下5℃。冬天长期凝霜结冰,偶尔有雪。可以观日出、林海、云海,俯瞰流溪河、南昆山、从化温泉、抽水蓄能电站等风光。因山顶常年被云雾缭绕,似在天上,故名天堂顶。
七星湖位于南昆山北面的山峦中,好像一面高山里的平镜,映照蓝天,湖中有七座小山,排列像天上北斗,故又称”七星墩”。
九重远眺位于南昆山西部山坡上的观景台,观景台分为两层,用大理石砌成,顶部镶透明玻璃。站立台上,远近景色尽收眼底,举头可望天堂山之顶的云雾缭绕,俯身能见掩映在林中的村落屋宇,山峦叠嶂,重重皆绿。
川龙瀑布位于南昆山下坪社区川龙峡,距中心区约1.5千米。瀑布前的石崖上有一座“观瀑亭”,峭壁上刻有秦鄂生题字“川龙峡”。瀑布分五级,流长近千米。第二、四、五级高丈余。第一级在峡谷尽头,最为壮观,流水从一个形似龙头的石洞中奔泻而出,直下20多米,再右折飞泻10多米。
传说,南昆山遇上了大旱,猛烈的太阳,将方圆百里的耕田变成一片荒芜,百日滴水不下,当地的村民为此在峡谷里焚香求雨。刚好,有一神仙经过,看到如此惨况,便找来了掌管雨水的龙王在此处翻云覆雨,川水龙腾跃出海,直奔峡谷,霎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不久倾盆大雨,这片土地从那天开始,绿色漫野,青竹滴翠。后人便将此地取名“川水龙”,石峡山亦叫作“川龙峡”。
在下坪的中坪尾村,有一片100多亩的竹柏林。因它似竹非竹,似柏非柏,故名“竹柏”,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竹柏古树林。竹柏是南昆山特有的树种,竹柏林内树木挺拔、稠密,山风习习,凉气爽人,故叫“竹柏凉园”。因树干像柏,叶子狭长飘逸像竹叶,又名长叶竹柏。竹柏的果呈球形,初为青绿色,成熟后变成蓝紫色。
当地流传一些关于竹柏的神话故事。一说是南昆神鸟“五彩鸟”所栽,另一种说法是“仙鹿”报恩。
石河奇观景点距南昆山中心区约1千米,从水渠观景亭上俯视,一条深约200米的大峡谷迂回弯曲流向远处,气势甚为壮观。河里到处是怪石,一连有七个小水潭,小水潭上游又有一个大水潭。大水潭清莹见底,成群小鱼游来游去。潭边有两块呈红青色大石,边缘有图案,形似罗裙,叫罗裙石。河中还有一大石似镜台,叫梳妆镜石。梳妆镜石旁,有一圆形小池,叫卸妆池。这个大水潭就是南昆山风景点之一——仙女潭。七个小潭则叫七仙池。由于这里石多怪异,文人骚客取景名“石河奇观”。
神鹰石位于南昆山西部,佛坳售票站的左边,是游客到南昆山爬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川龙峡漂流位于国家aaaa级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主要分为2种,分别是勇士漂流和休闲漂流。
南昆山川龙峡勇士漂从钓鱼岛出发,终点在清潭,全长5千米,漂流时间为两个小时;整个漂流过程中,总共有十三个大落差,总落差186米,最高落差的地方高达10米,有大小落差三十多处。南昆山川龙峡休闲漂流,从钓鱼岛到庐仙,全程2千米,总落差40米。
观音潭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南昆山镇西边4千米处。在清幽密林之中,有一条山溪,小溪上有三级瀑布相连,第三级瀑布深入一个面积约三四十平方米的潭中,第三级瀑布犹如西游记中的水帘洞,水帘后面有尊竖立的石像依稀可见,瀑布从上方泻下,使之酷似戏水观音,故而称观音潭。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观音娘娘慕名来到页昆山,要“阅尽南山色”。一天,来到名叫油篓洞这个地方,看见溪水一跌再跌三跌,形成三级瀑布,然后注入深潭,比起庐山瀑布,又另有一番情趣。于是,她坐在水纱之后的石岩中,摆杯赏水,长久不去,离去量,她使用分身术,留下一座偶象和盛水的金杯。这金杯神通广大,遇到溪水多时,它能将多余的装下;溪水少了,瀑布不够壮观,金杯中储蓄的水又会溢出,使瀑布如常,使山溪水长流不息。据说,曾有贪心的人,潜入深潭,想盗走金杯,谁知看得见却进不去;进去了,看得见又摸不着;摸着了又出不来。因为贪心进去盗杯凶多吉少,后来再也无入敢去盗了。
一线天景点位于南昆山西南部佛坳广场,在南昆山和从化区交界处,距中心区约4.5千米。从佛坳往东边的山上攀登,穿过密林中的崎岖小道,半山腰一块平滑如镜的大石迎面而立。沿着石壁,是一条幽深的峡谷,长三十多米,宽仅二米,身处谷底,两边石壁仿佛紧紧挤压过来。抬头望,一线天光,故名为“一线天”。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相传远古时期南昆山是一片荒漠,蓝瀵(fèn)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跋山涉水去福建找耐旱、贱生、易成林的竹苗。走了九十九天来到福建,采集了竹苗,返乡途中碰上大风暴。蓝瀵被一阵狂风卷上半空,跌落在昆仑山巅。就在蓝瀵痛哭南昆山的情形无法改变之时,峰回路转遇见了昆仑山神,山神让蓝瀵去找昆仑图,按照图在荒漠垒六十六座高六尺的山,用大石头做筋骨,用泥土做肌肉,种下不同的草木花卉,每座山滴上六滴血,就会出现绿洲。为了纪念这位舍身为人的青年,人们就把这座山叫蓝瀵山,又因是按昆仑图所得,也称作南昆山。
历史沿革
南昆山古称蓝瀵山或蓝糞山,龙门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设县,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南昆山、铁岗一带的“峝民”啸聚、不受管控,朝廷据此从增城划出一部分设龙门县、加强地方管理。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朝廷在南昆山设庙子角巡检司署,管控山民、缉拿奸盗等。广东顺德人、漕运武官宪勋潘的《南归诗钞》(嘉庆十九年,即1814年刻本)有四首“蓝糞山纪事”记载,体现了清军征讨、“诸蛮”归顺的过程。
民国初称十二区为南昆区,后改称南昆山;解放初称为四区南昆乡,1958年成立南昆山林场。
1983年称为南昆山区,次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成立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撤镇设立生态旅游区,2002年列为省旅游扶贫对象之一。南昆山山脉方圆480平方千米,其中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所辖的中心地区为129平方千米。
文化活动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挖掘南昆山竹子、山茶、造纸、红色革命文化,接连开展了线上线下毛茶文化节、醉美南昆摄影赛等主题活动,创作《南昆毛茶太神奇》原创歌曲,拍摄制作《南昆山我只在乎你》微电影和中坪尾、蕉坑、二坑乡村旅游特色村宣传视频。与此同时,该区还常态化举办“1228”登山徒步节、自行车骑行赛、国际赛车嘉年华等赛事活动,打造南昆山户外运动旅游品牌。
2023年4月9日,由龙门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主办,龙门县旅游协会承办,龙门县旅游行业党委、龙门县融媒体中心协办的“愉悦龙门,活力南昆”——2023南昆山天然氧吧赏花之旅暨第二届兰花文化节启动仪式在南昆山翠兰谷生态度假村举行。从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广场出发,途径红船广场、南昆山翠兰谷生态度假村、十字水生态度假村、观音潭、党史学习教育共建点、一叶桃园度假酒店、蜻蜓馆,最后可登上天堂顶。
保护研究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第Ⅰ级的隶属度为0.749,表明自然生态与社会状态良好,旅游活动与生态、社会环境协调。当前的游客量压力被综合评定为Ⅲ级中等压力。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响应机制的第Ⅰ级隶属度为0.500,显示生态旅游区对环境影响的响应机制处于较高水平,有能力应对当前的压力状况。
当地特产
南昆山毛茶,产于南昆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云雾处,当地群众称之为“百岁茶”,是一种可供饮用和药用的国家珍稀茶叶资源品种,南昆山人长期喜欢饮用此茶。据悉,中山大学生物系自1982年至1987年先后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野生茶树植物重点分布地区,采集了上千号标本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只有南昆山毛茶不含咖啡碱,只含可可豆碱,被视为世界珍稀茶叶品种,中山大学取其学名为“可可茶”。
2019年,龙门县成立毛茶协会,积极组织茶农规范种植,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2020年,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举行线上线下毛茶文化节,吸引众多游客到南昆山品尝和选购毛茶。2021年,南昆山毛茶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苦竹笋是南昆山一年之中最早成熟的竹笋,一般成熟于每年的1月并持续到4月左右,这种竹笋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徒手拗断。竹笋炒猪腩肉,这是龙门最家常的烹饪方式。爆炒猪腩肉上色后倒入竹笋煸炒,最后加入荞菜提香,这是龙门最常见的一道家常菜。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