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二陵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五代十国古墓葬;德陵推测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至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完成建造,康陵于南汉光天元年(942年)完成建造。
历史沿革
推测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至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德陵建造完成。
南汉光天元年(942年)九月,刘䶮迁神于康陵。
明崇祯九年(1636年)秋,河南官洲北亭村“田间有雷出,突而成穴。耕者梁父……率子弟入,将大发之。所发隧道如城巩,中有碑文,始知为南汉墓也”。
“文革”期间,德陵被村民用作防空洞。
1972年6月间,文物工作者到北亭调查残砖墓,认为是刘䶮的康陵。
2003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广州地区高校新校区(广州大学城),选址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同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番禺区文管办,在广州大学城建设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物调查;同年6月初,德陵发掘工作开始;同年7月底,康陵发掘工作开始;同年8月,德陵发掘工作结束;同年11月中旬,康陵圆丘表面覆盖的砖土大部分揭露后,于圆坛砖圜壁的南、北发现盗洞。
2004年春节前,完成康陵地宫的清理,出土了哀册文碑,确认此陵墓为南汉康陵,而位于北亭的陵墓实则为德陵;同年10月,康陵发掘工作结束。
2016年1月,康陵遗址启动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
2019年5月17日,南汉二陵博物馆开放。
2023年6月10日,康陵遗址全面完成本体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正式向公众开放。
遗址特点
德陵
墓室内长10.43米、高3.04—3.45米,用素面青灰砖砌成。室顶用楔形砖砌出券拱,后室券顶套接在前室券顶上面。
墓道在墓室北端,为长方形竖穴土圹,残长12米、宽3.08—3.21米。底呈南低北高的斜坡,南北高差0.46米。其内填红褐色花土;分层填埋夹杂少量碎砖,未经夯实。墓道南端靠近封门处,用单砖东西向叠砌3层,隔出一个器物箱。南北宽1.53米、东西长3.21米。器物箱内放置青瓷罐190件和釉陶罐82件,器物摆放东西成列、南北成行,整齐有序,应是当时“墓前设奠之遗存”。
封门位于墓道和前室之间,残高1.69—2.16米、厚2.64米。砖石结构,砖墙中间夹放3块横置石板,其中一块石板已被盗扰者弃于墓葬西侧地面。石板为青灰色石灰岩,长2.77—3米、宽0.83—0.96米、厚0.16米。石板两侧的墙用青灰色的平砖与楔形砖错缝平砌。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27米、东西宽3.14米。东西两壁厚约1.27—1.35米,平砖错缝平砌。两壁对应有上下两层壁龛,其中上层4个、下层5个:均被盗扰者破坏,无一完整。壁龛呈平底尖顶形,口宽0.35—0.43米、进深0.35—0.4米、顶高0.32—0.4米。
前室北端中部靠近封门内侧.有一块平面近方形的青石板石质和颜色与封门石板相同,长1.36米、宽1.25米、厚0.18米。石板两面均素面无纹,也未经磨光处理,推测是摆置供品的祭台。在石板两侧清理多块釉陶屋的残片。
前室墓顶为长方形砖、楔形砖砌成的四层券顶,厚0.96、内高2.81—3.04米。券顶两侧下部有用长条形砖垒砌的夹墙,宽0.86—1.01米、高0.63米。
在前、后室之间有一条短过道,砖砌门券,门宽1.85米、壁厚0.68米。损毁严重,仅残存底部,门券高度不详。
后室平面大体呈方形,南北长3.48米、东西宽3.77米,砖壁厚0.93—1.23米。有一大盗洞打破后壁和墓底,将后壁破坏殆尽。后室的东西两壁及后壁均有壁龛,其形状与前室相同。东西两壁各有5个龛,分上下两层。上层壁龛2个,口宽0.35—0.38米、进深0.35—0.4米、顶高0.34—0.38米,下层壁龛3个,口宽0.4米、进深0.42米、高均为0.57米。后壁因中部遭破坏,仅见东西两侧各有一龛。
后室券顶结构与前室相同,但高出前室券拱约0.4米,内高3.45米。券顶两侧也砌有夹墙,东侧夹墙高1.04米、宽0.95—0.99米,西侧夹墙高宽米
墓葬由于被多次盗扰,整个墓室的铺底砖全被撬起,因此,前室是否还有分隔、过道是否砌砖阶、后室有无棺床都不知晓。
康陵
康陵由地下玄宫和地面陵园建筑组成,坐北朝南,陵园范围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为12800平方米。陵园依山而建,占据了大香山南坡的东部,南北高差达15米。
康陵南北向营建,地面建有陵园和陵台,地下筑玄宫。陵园内中部偏北有方座圆丘形陵台,四周围以夯土墙垣,神墙四隅筑有角阙。南墙正中开设园门,门前有廊式建筑。
神墙:四面夯土墙垣,平面呈长方形。其修建方法为先挖基槽,然后夯土版筑。南北长96.8米、东西宽57.3米,墙宽1.2—1.4米、残高0.5米。东西墙依山势由北向南递级而下,高低落差12米左右。因受人为破坏和自然冲刷剥蚀,墙体仅剩局部的基槽和两侧的夹板柱洞。陵园的北墙保存稍好,局部保存有高出地面10—50厘米的夯筑墙基夯层的边缘用专门敲碎的瓦片摆砌成线,墙壁平直规整。墙基两侧均有大量的散碎瓦件;估计墙头上有顶盖。墙基筑有护坡,由墙体向两侧倾斜,垫土表面铺设大量瓦片,应起承接墙檐滴水的作用。
角阙:神墙四隅设有角阙,均为一大一小子母阙对角相连。子阙位于内侧.与墙垣相连接;母阙在墙角外侧。角阙的上部已塌毁,现存方形台基中央均有夯土台芯,砖砌台壁,四周砌散水,可能是楼阁式建筑。在阙台的废弃堆积里.发现有带莲瓣瓦当的筒瓦、板瓦、花边重唇滴水瓦(双唇瓦)、脊头瓦(鬼脸板)、垂兽饰等建筑构件,表明阙顶原有颇具规模的屋盖。
东北角阙保存较好。子阙的阙台边长3.7米、残高0.55米,母阙边长4.8米、残高0.76米。两阙阙台包砖外壁对角相距2.5米。子阙外壁包砖,中间用黄红色山冈土分层夯筑土芯,与垣墙相接,夯层厚6—10厘米。母阙是先夯筑方土台芯,再砌外包砖,夯土台芯边长2.5米、残高0.7米,夯层厚5—10厘米。外包砖厚1.15—1.2米、残高0.72米。
陵门:设在陵园的南墙正中,东西宽16.4米,残存12个碌墩,东西向3行,每行4个。门口中轴线两旁的两列躁墩较大,边长1.9米,中心间距5.5米;两侧的嗓墩稍小。边长为1.2米,间距为5米。碌墩内用褐红色的山冈土和碎砖石层相叠夯筑垫土,向下挖有方形基槽。从碌墩的分布推测,这可能是一座间的门楼建筑基础。
南门两旁的墙基下分别设置砖砌排水沟(暗渠)。东侧还保留较长的一段,与南墙垂直,叠涩收分,沟底北高南低。应当往南延伸,穿过陵园南侧的廊式建筑。残长13.5米、底宽1米、深0.4—0.6米之间。
陵门前的廊式建筑正对陵门位置南边约23米处,还发现一对碌墩残迹。经勘探再无其他遗迹。此处现已属大香山南坡底,地势很低,这两个嗓墩的用途不明。
位于陵园中部偏北,平地起筑,由建于地宫上面的砖砌圜壁封土丘、方形基座与散水、南面的台阶坡道等组成。陵台下面是地宫。
封土台:为砖包土的方座圆丘,形如塔基状,中间以红黄土夯筑圆形土台,周围垒砌包砖,逐渐内收。底部包砖外径10.2米,夯土内径5.9米,现存高2.2米。砖缝间用泥浆黏合,外壁抹有厘米厚的白灰多已脱落。
方形基座:封土丘下接方形基座,其下有厚约30厘米的垫土层,直接覆盖于地宫墓圹口上。基座边长11.4米、高0.15—0.25米。也是砖包夯土结构,基座面内高外低,高差约0.2米,用边长35厘米、厚6厘米的方形白石板铺砌,石板下还铺垫有厚约5—10厘米的白灰层。
基座四周为大方砖铺砌的散水地面,略呈方形,边长17.8—18米。均呈中央高外围低的倾斜状,落差为0.1—0.38米。在陵台北部,紧接方形基座散水有一片方砖堤地,南高北低。用于行走活动以及雨天排水。
神龛:方形基座之上,封土台南壁正中设一大龛估计是祭奠用的神龛长方形坐北朝南,被盗洞和灰坑破坏,结构不完整,宽1.8米、进深1.9米、残高0.65米。龛口台面高出方形基座面0.4米,东侧还残留一块黑色门砧石,一部分嵌于龛壁下.中间有一圆形凹槽,表明此处设有木门。砧石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6厘米。
祭台:方形基座南面有一个砖包土的长方形台形结构,东西长5.2米、南北宽3米、高0.4—0.6米。台面自北向南稍斜.用方形白石板塌地.石板下铺垫5—12厘米厚的白灰。废弃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和少量的石构件,推测祭台上原本还有顶盖结构和石栏杆等。这个长方形平台应是与神龛一起,同为祭奠的活动区间暂称之为“祭台”。
坡道:与祭台相连建在墓道上方的是一南北长9.2米、东西宽6.7米的长方形砖包土台阶,自北而南稍稍倾斜。原地面被毁,局部有嫚砖残迹。
地宫筑在陵台正下方.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砖室结构,由封门、甬道(门洞)、前室、过道、中室和后室组成,坐北朝南,方向172°。墓室内长9.84米、宽3.16米,内顶高3.28米。墓壁用厚大的素面青灰砖错缝结砌,厚1.5米;顶为四重券拱,厚达1.45米。墓壁和券顶的砖缝间均用白灰胶接,结构颇为坚固。
墓道:长方形竖穴斜坡式墓道,口大底小,南宽北窄,底部自南向北略向下倾斜,坡度为2°左右。墓道口长17.5米、宽3.3—3.4米,底长18.4米、宽2.6—4.2米,深0.94—5.15米。内填筑夯土,夯层清晰,夹有极少量的南汉瓦片。厚一般为6—20厘米,最厚达45厘米。
封门与甬道:两重封门。外封门由3块长方形大石板叠放、封堵在甬道口外.其外填筑墓道夯土,其内为五平一丁青灰砖结构的内封门砖墙,将甬道堵实。3块石板均呈青灰色,素面,大小相同,长3.36米、宽0.96米、厚0.3米。每块石板的上部均凿有一个圆形穿孔.直径6厘米,系穿绳所用。内封门砖墙已被5号盗洞破坏过半,东西残宽1.15米、南北厚约1.2米、残高1.1米。甬道长1.1米、宽2.15米、高2.35米,与墓室通砌;但内部加筑两层衬拱.内壁抹白灰。甬道底部低于前室地面约0.1米,无铺地砖。
前室:横向,短浅,与中室间有过道相隔。长1.34米、宽3.16米、高3.3米。两壁对称设置有直棂假窗和小龛各一个;假窗长0.68米、高0.35米壁龛置于假窗下离墓底高米为长方形叠涩顶砌构,口宽0.48米、进深0.36米、高0.44米。龛壁抹灰,白灰厚2—5厘米。
前室近甬道处立石质碑形哀册文一通,保存完好。应是在下葬时墓门封堵之前放置的。将前室铺地砖凿开,挖槽放置碑石。哀册文碑下部有两排文字被埋入地下。
过道:前室与中室相交处的过道,砖砌小直墙,形如衬拱,顶端镶在墓室券顶内。过道长0.4米、宽2.36米、高2.47米。直墙内侧设木质门框,已朽,仅存外包的板瓦和白灰壁残迹,厚达10厘米。门臼设于里侧,凿于铺地砖上,两门臼相距1.88米。门槛处出土汉白玉洗和“开元通宝”。
中室:长方形,长2米。与前室和后室同宽、同高。
后室:与中室之间用砖砌矮墙相隔,隔墙宽0.8米、厚0.44米、高0.78米,中间过道宽1.52米。后室长5米、宽3.16米。顶高与前室、中室相同,后壁厚1.7米。后室中部有砖砌棺床,宽2.25米、高0.2米,长度被毁不详。后壁有龛,被盗洞打破。后室前后有两个盗洞,券顶连同陵台基座和封土丘被挖穿。
在中室和后室的两壁上,分别设置14个小龛。上下两行,每行7个,略呈品字形分布。均为长方形叠涩顶,长0.43—0.48米、进深0.35—0.38米、高0.32—0.35米。后室后壁有一大龛,为长方形直壁券拱,口宽2.3米、进深1.06米、高1.3米。
前、中、后室均用边长40厘米的大方砖嫚地,砖下垫有厚约2厘米的白灰。整个墓室的墙壁上都抹有白灰,由于自然剥蚀,白灰壁面已脱落。部分灰壁表面可见勾勒弧线和直线纹。
打破墓室和陵台的盗洞共有7个;有3个是进入墓室的。其中.贴近封门石板西侧的盗洞以及凿穿陵台神龛、中室券顶的盗洞年代最早。从盗洞内的出土遗物判断,应属北宋时期;打破陵台北部、后室券顶和后壁的大盗洞时代较晚,应是明代。由于曾遭多次盗扰,完整器极少,遗物已失原位,多见于盗洞和填土里。
文物遗存
德陵
墓室内的随葬品已被洗劫一空。仅在前室扰乱土中发现有青釉陶屋残片。在墓道器物箱内清理出青瓷罐和釉陶罐,共计272件。
青瓷罐190件。其中盖罐149件、无盖罐40件;另有1件瓷盖置于釉陶小罐上面。器型大小虽略有不同,但造型接近,基本上都是小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平底或者矮圈足,肩部多饰三至四周凹弦纹。部分肩部有4个横桥耳。器盖的大小型式也基本相同。均为直口、斜壁、弧形顶,盖面饰一至二周凹弦纹,顶中有一菌状小纽。釉色有天青、淡黄色等。有的釉质保存完好,烧结度高;有的见冰裂纹,部分已脱落。根据腹部特征分为四型。
A型105件。鼓腹,无耳,大部分带盖。器内外通体施天青釉或淡黄釉,有细碎冰裂纹。
B型50件。广肩,扁腹,无耳。最大腹径偏上,肩饰凹弦纹,小平底下接矮圈足。通体施天青釉或淡黄釉,釉面呈细碎冰裂,部分脱落。
C型24件。扁圆腹,无耳。体形稍大,小直口微敛。
D型9件。多数有盖。溜肩,圆腹,器腹最大径居中,小平底接矮圈足。肩部饰凹弦纹,通体施淡青釉,部分脱落。
釉陶罐82件。胎质软,多呈灰黄色,外施绿色低温釉,多已脱落。均无盖。有的在肩部置竖桥耳。
康陵
包括砖、石、瓦等材质,种类有瓦、脊饰、石构件等。
(1)瓦有筒瓦、板瓦、瓦当、瓦饰等。绝大多数是灰瓦,有少量的绿色琉璃瓦。筒瓦均呈半圆形,有灰陶和灰白胎绿釉陶两种。多为轮制,以青灰陶最多,体形大且厚重。方唇短舌,头窄底宽,瓦身中间肥厚,两端变薄。口纹,背面布纹十分清晰。板瓦长方形弧状,内切。以灰陶无釉者为主,灰白陶带釉者较少。正面无纹,部分有拍打痕迹,背面有布纹。有单唇和双唇两种。单唇瓦均为轮制,无釉,出土数量较多。双唇瓦主要出土于陵台的祭台处。瓦当均呈圆形,以灰陶为主,胎质青灰且较硬。灰黄陶次之,多掺和细砂,火候不高。带釉瓦当极少,胎质灰白坚硬,烧制火候稍高,外施绿色低温釉。纹饰以莲花纹居多,双凤纹次之,花果图案极少。
(2)脊饰均为陶制的屋脊装饰构件,数量不多,且都无法复原。种类有脊头瓦(也称“鬼脸瓦”)、陶垂兽、脊兽瓦头等,主要出土于角阙和陵台坡道一带。垂兽出自东北角阙和西北角阙附近,均无法复原。脊兽瓦出自角阙附近,已无法复原。均为灰胎,无釉,烧制火候较高。应为
戗脊上的
走兽。
(3)石构件数量较少,多已残断。主要出土在祭台附近,可能是祭台勾栏的构件。石质为灰黑色石灰岩和青灰色石灰岩,形状有长方形块状、片状、柱状等。还有一种石构件,上、下两端磨成斜角,或者凿成凸状榫头。
墓室多次被盗,劫后遗存的完整器物很少,多为残片,主要出土于盗洞填土和中后室。种类有瓷、釉陶、陶、玻璃、铜、银、铁、石、玉器等,以瓷器、釉陶器和玻璃器数量最多。
(1)瓷器均为青瓷,有罐、盒、碗、碟等。以罐类居多,包括六耳罐、四耳罐和无耳罐三种,均为灰白胎或土黄胎,施青釉、青灰釉、绿釉等。六耳罐14件。仅有5件能看出器形,型式相同,大小略有差别。釉色基本可以分两类,一类为青釉或青灰釉,泛银色光泽,釉层厚,易脱落;另一类是绿釉或浅绿釉,釉层薄。无耳罐2件。器型和釉色接近德陵器物箱出土的青瓷罐。胎质灰白细腻,青釉偏黄,釉色晶莹透亮。盒件其中件盒带盖件仅有盒身,还有6件仅剩盒盖。内外施青灰釉或淡青釉,釉色晶莹透亮。粉盒3件。花口碗3件。盏1件。
(2)陶器有罐、碗、水果象生等。其中水果象生22件,集中发现于中室后部和棺床前端,后室后部也有少部分。种类有香蕉、木瓜、菠萝(存疑)、柿子、桃、慈姑、荸荠等,质地坚实,多为岭南本地的物种。四耳罐件釉陶形体较小其中17件可以看出器形,型式相同,大小稍有差别。碗1件。木瓜6件。香蕉5件。慈姑3件。桃3件。菠萝(存疑)2件。柿子2件。柿子2件。荸荠2件。
(3)玻璃器按口沿计算,至少有24件。均已残碎,可复原者仅1件。器型较少,全部归为瓶类。
(4)石制品主要是哀册文碑,还有石俑残件、石洗、玉片、串珠等。玉片残留2片。均为长方形直角,周边切割规整。可能是玉带上的。汉白玉洗2件。形制大小相同,其中1件残。哀册文碑保存完好,其形如碑,无座,碑侧刻有缠枝蔓草纹。高115米、宽154米、厚0.2米。志文楷书,首题“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38行,满行35字,共1062字。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载:“刘龑墓,在番禺东二十里,其地有南亭、北亭。海潮围绕,中不过十余里。墓在北亭洲旁,疑即昌华苑地也。崇祯九年秋,洲间有雷出,奋而成穴。一田父见之,投以石,空空有声,乃内一雄鸡,其中夜尽闻鸡鸣。于是率子弟以入,堂宇豁然,珠帘半垂,左右金案玉几备列。有金人十二,举之各重十五六斤;中二金像冕而坐,若王者与后,重各五六十斤;旁有学士十八,以白银为之;地皆金蚕珠贝所筑,旁有便房,当窗宝镜大径三尺,光烛如白日;宝砚一,砚池中有玉鱼,能游动;碧玉盘一,以水满注其中,有二金鱼影浮出;他珍异甚众。田父先持镜归,光动邻舍,亟碎之,有一珠人夜辄作怪状,惧而弃之。于是邻人觉而争往,遂白邑令,令亟临其地视搜发,令得玉枕一,金人四以归……”这段文中讲到明朝崇祯年间一田父偶入刘龑墓的经历,里面充满奇珍异宝,甚至还有能游动的玉鱼,宛如神话中的场景一般。
发掘故事
刘皇冢(德陵)在发掘之初一直被误以为是南汉的康陵。不知什么缘故,民间一直传说青岗“刘皇冢”是南汉康陵,文物工作者也曾信从此说,在《关于广州石马村南汉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一文中提及北亭洲附近的为康陵。直至德陵发掘完毕,仍认为刘皇冢既是康陵。
。
活动建设
2023年6月10日上午,康陵遗址展示区举办了一场“沉浸式艺术剧场——倾听·康陵”展演。其中,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师生以康陵遗址为元素,创作《康陵赋》等作品,建构出沉浸式剧场的乐音空间。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则融合康陵遗址、哀册文碑、双凤纹瓦当、康陵出土玻璃瓶、花鸟纹瓦当等元素,创作了一部视觉大片。
研究价值
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大量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此为南汉皇帝的宫中用品,当属官窑制品。其胎质坚硬,釉色青中闪灰,晶莹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为研究五代十国陶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康陵随葬的哀册文是首次考古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哀册文,对于研究南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康陵哀册文碑的发现,明确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证明了南汉有三陵在广州,弄清了康陵和德陵的本来面貌和确切位置,还更正了《番禺县志》等文献史志对德陵和康陵的错误记述,解决了历史悬案。康陵是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布局完整的陵园,地宫上方的圆形方座陵台、神墙四隅的子母角阙、陵前的廊式建筑,这些都为历代陵寝所不见。此外,砖壁圆形封土丘形制独特,改变了汉唐封土以方为贵的传统,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南汉二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地面陵园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实例,为研究唐宋时期的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南汉二陵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南汉国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状况,其中的一批外国玻璃制品,对研究广州对外贸易交通及社会经济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南汉二陵是五代南汉国的标志性史迹,其营建形式特别,圆丘形陵台形制独特,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文物保护
2005年4月17日,“2004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名单公布,南汉二陵位列第8。
2006年5月25日,南汉二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南汉二陵被列为广东省首批重要大遗址。
2021年12月23日,南汉二陵入选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发现。
2023年1月10日,南汉二陵被列入《
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旅游信息
德陵: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青岗(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
康陵: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康陵路,南汉二陵博物馆西侧
康陵:周二至周日09:00—17:30(17:00停止入场)
德陵暂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