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潮》是蔡楚生、王为一执导的革命题材剧情片,由吴文华、张铮主演,于1963年上映。
剧情简介
南湾,是南海一个美丽的渔湾,1958年,在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里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并在兴建造船厂。在沙滩上,孩子们挖出了一顶锈蚀的日军钢盔,这使公社书记廖阿彩想起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她又去找来渔霸高仁利的“老拘头手杖”。这些东西标志着南湾人民的血海深仇和斗争的胜利。接着,在大榕树下,她给孩子们讲起了往事:
1927年在广州,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工人赤卫队队员—— 现任地委书记的张伯在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后,因负伤奉命撤退到南湾来,开了个小铁铺作掩护,从事地下斗争。那时的南湾,渔民们受着渔霸的残酷压迫和岸上人的封建歧视,不能与岸上人通婚。可是,有个七八岁的农家小姑娘阿彩既不懂也不管这些,背着顽固而又有点贪心的父亲老廖,和渔民老郑的小儿子金喜很要好。他们还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拜堂成亲”的游戏,小阿彩“嫁给”了小金喜。这触怒了渔霸高仁利的儿子高子端,他们打了起来。金喜的哥哥金水还因此受到高仁利那根“老拘头手杖”的毒打。这时,惟有张伯最关心和疼爱这些受欺凌侮辱的小心灵。
10年以后,金水已成亲,妻子很贤慧,他们有了儿女,男孩猫仔更是十分聪明可爱。高仁利要金水承担巨额的冤枉债,他因竟敢口出怨言而被痛殴。长大后的金喜和阿彩正暗自热恋着。他们在海滩上劳动,但咫尺天涯,难通心曲。不意窥透他们心事的渔民小伙子,竟用男女声对唱的渔歌,把他们的心事唱了出来。猫仔对这些也很感兴趣,这使金喜和阿彩之间情意盎然,相爱更炽。高子端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并从香港带了一位娇滴滴的太太回来。高家要阿彩去抵债,当子端妻的丫头,高仁利并打算收阿彩当妾侍,这使金喜和阿彩都痛苦万状。金喜无计可施,借酒浇愁,井赌输了衣衫。他和阿彩在张伯的影响教导下,敢于当街对高仁利作激烈的顶撞。老廖家被封,张伯设法安顿了金喜。阿彩在警察的追捕下跳海逃脱,去找金喜。张伯打发走警察。善良而胆小的老郑也终于同意阿彩和金喜的婚事。新婚之夜,阿彩和金喜都觉得十分幸福。猫仔有了“二婶”,更觉高兴。高氏父子简直气疯了。这时正是“七七事变”的前夕,高家和日寇、海匪都有勾结,并要借海匪王大炮之手杀害阿彩和金喜等人。张伯发动群众起来反抗高家的压迫,反对他们的通敌卖国,这才迫使他们不敢对阿彩等下毒手,并促使老郑、老廖这水陆两亲家变得亲如手足。
“七七事变”爆发,华南告急。高子端以为时机已至,子端妻则南逃香港。张伯组织了游击队去前方作战。高仁利不顾渔民死活,竟搬来国民党军队威逼渔民们出海捕鱼。海上风云变化,日寇的电机船追上了老郑的渔船并登船掠夺烧杀。老郑哀求无效,日队长令男子一律下舱,准备烧死,妇女则要掳走。日寇夺过金水妻怀中的婴儿掷入海中,金水和大家奋起与日寇展开了惊天动地的生死搏斗。金喜被敌击伤昏迷,坠入海中。老郑、金水妻和猫仔也没有逃出魔手,被日队长击毙在船舱里。金水和一日寇相斗跌下海去,在水中他把日寇掐死。号哭着的阿彩被日寇架上电机船驶去,金水从水中冒出,掷出鱼镖枪刺穿了凶残的日寇队长的胸肺,阿彩得以乘机跃入海中逃去。阿彩和金水等凭着一些破船板在无边的大海中漂流着。他们只找到了猫仔的尸体,阿彩痛不欲生,金水也悲愤无比。金喜负伤落海后,昏迷中得同伴救护,经一天一夜的漂流,在遥远的海边上了岸.却不料被国民党军队作为“壮丁”强行带走。阿彩和其他受难渔民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张伯、老廖和游击队员们驾着几条小船,在清晨的雾海中找到了他们。金水、阿彩恸哭不已。张伯抱着猫仔的尸体,万分悲痛地说:“血债总要血来还的!”此时南湾己经沦陷,大家便随张伯去游击区——“天海角”。载满众多劫后余生的渔民的小船.在雾海中驶去;阿彩望着洒满渔民血泪的海波,仍在悲泣不已。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期间,蔡楚生在香港筹拍一系列抗战影片后,曾深入到一个叫“香港仔”的渔湾,了解到渔民们被日寇屠杀的事情,遂萌生将“岸上人与水上人之对立,新教育与旧教育之不能不并存”“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冲突,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斗争”并入一剧的想法,创作了剧本《南海风云》。但刚写成初稿,即遇香港沦陷,在撤离前他将手稿埋在住处地下。1948年冬,蔡楚生在中共安排下到香港组建南国公司,从事进步电影活动。他挖出过去埋的剧本,打算修改后拍成电影。因纸张受潮,笔迹模糊不清,他用方大镜勾画描恢复。但由于全国解放,他很快便奉命北上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行前将剧本交线陈残云,请其改为粤语,并准备请沈浮到港导演。此事因南国公司结束而搁置。建国后,蔡楚生公务繁忙,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将《南海风云》搬上银幕的事,曾想请郑君里执导,亦未成功。1956年,其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重新上映,国内外观众、同行纷纷致信希望他再出新作品。于是,蔡楚生决心重新投入创作,计划将两部以前写的作品拍成电影,其中之一就是《南海风云》。适逢文化部重建珠影厂,珠影希望蔡楚生能支持家乡的电影事业,为其拍一部有地方特色又有重大意义的影片。蔡楚生便将《南海风云》交付珠影拍摄并亲自重执导筒。
剧本改编
1958年,蔡楚生请创作假,到广州正式投入影片创作。他考虑到原先的剧本所描写的内容,不能概括渔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经历的几十年斗争生活,需要重新补充剧情,请陈残云加入剧本修改工作,请王为一担任现场执导。他还将片名改为《南海潮》,寓意革命始不断涌起的大潮。
为了更多了解渔民的生活,充实创作素材,蔡楚生率领主创人员深入渔乡体验生活,辗转海丰、汕尾、香洲、唐家湾等地搜集素材。翻身得解放的老渔民讲述的斗争故事让他振奋。他向一些老渔民请教如何能让年轻人更热爱社会主义,老渔民说知道旧社会的苦才能知道新社会的甜,受此启发,蔡楚生决定影片采用回叙结构,将新旧社会进行对比。
演员选择
在选择演员时,蔡楚生坚持从角色形象气质所要求的纯真、朴实特征出发,确定上海纺织女工出身的珠影演员剧团学员吴文华扮演女主角阿彩。在该片男主角选择上,蔡楚生、王为一颇费苦心,他们在各电影厂都未寻找到符合要求的人选。蔡楚生、王为一在观看一部香港影片时,发现片中的男演员的外形、气质很符合金喜形象的要求。二人通过组织关系,寻找到出品那部影片的长城影业公司,然后请片中的男演员张铮到剧组报到。
分集重拍
《南海潮》初步拍摄完成后,王为一将14大本样片送至北京,蔡楚生邀周扬来观看。周扬认为影片内容丰富,但片子长度有限,导致戏的节奏急促,演员感情发挥不够舒展,建议分成上下两集。这一意见为蔡楚生接受,珠影决定将影片改拍为上下两集。
1960年底,蔡楚生前往广州,亲自主持修改拍摄,制定分集方案、修改剧本、实施补拍、剪辑配音。直至一年半后上集拍竣才返回北京。
蔡将原来拍好的影片分为上下两部分,原先作为结尾的地下党老马被金喜救起,大家投奔游击队,调至下集作为开端,上集尾声重新设计为金家渔船被日军烧杀殆尽,在大海上漂泊的金水、阿彩遇张伯援助得以逃生。为丰富内容,他利用去文昌、三亚选拍外景的机会,进行了补充采访,寻访东江纵队老战士,将人物、情节进行延伸扩充,把金水的儿子海仔改名为猫仔,并给这个角色加重了戏份。他还为上下集设置了标题,分别为“渔乡儿女斗争史”与“天涯海角恩仇记”。
下集之憾
1963年初,《南海潮》上集“渔乡儿女斗争史”在广州首映,仅一个半月观众人次就超过百万。按照蔡楚生的设想,该片的下集要进一步描写阿彩、金喜、金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的锻炼和考验。然而,1964年初,蔡楚生准备完成下集拍摄之时,文艺界开始整风,他回北京接受批判,《南海潮》被指“有小市民艺术趣味”,他被迫做检查,还制作了删减上集的方案,影片由13本改为12本,删除的109个镜头中多为抒情戏。而《南海潮》下集的拍摄也随之取消。“文革”中,《南海潮》被禁映,“文革”结束后,王为一把原《南海潮》的后半部稍加整理,同上集一起作为一部影片上映。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该片中老郑一家的悲欢离合,金喜和阿彩爱情上的几番波折,看起来是写个人命运,实则却成为时代动乱、阶级矛盾的反映。影片把一个家庭的遭遇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情节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变幻、曲折,富于悬念,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在该片中,既不乏严肃的正剧场面,也不乏喜剧的抒情的乃至紧张的惊险战斗场面。阿彩与金喜的爱情描写,猫仔的喜剧动作,与敌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些看来互不相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并不使人感到不协调,相反却给观众在艺术上以很大的满足。从布局看来,该片具有“有头有尾,层次分明”的民族传统艺术特点。在镜头运用和蒙太奇组接方面,作者也尽量避免使用不易为观众接受的手法,使观众看得真切。但是,该片不是完美无缺的,某些人物性格不够丰满,比如张伯并没有被很好地组织到金喜与高仁利等人的戏剧纠葛中,显得缺乏动作。反面人物高仁利父子对于渔民的压迫显得比较表面化。影片中的有些情节比较散乱,未能有机地形成戏剧纠葛,有些战斗场景在真实性上注意得不够。(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原副教授
白景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