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福建省九龙江的支流。发源于平和县南胜乡邦寮山自然村东南红婆石东侧,源头小溪叫笼仔,早年因地形图有误,南溪源头有多种说法。自笼仔以下经欧寮进入漳浦境内,曲折向东流过漳浦县的南浦、马口、官浔,龙海县的东泗、白水、浮宫,于秋租、草埔头交界水域汇入九龙江南港,同时入海。南溪河流长68公里,流域面积660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南溪,一源于石屏山南坡,流经中西林场内过溪、内堀;一源石屏山支脉平和三坪山。两源在南浦乡鸽水潭汇合后,南流经美林、龙溪墟,在墟附近作360度大转弯,北流经兴巷、马苑、火烧埔,进入龙海县程溪镇辖属的官园,南流经县境北端的马口桥,折向东流经溪坂、省炉、横口、赵厝、官浔,有源自长桥横内山的支流汇入,经下炉入龙海县白水镇辖内的董门头、白水营,再折北流,至浮宫镇汇入九龙江下游。主河道长55.6公里,流经县境30公里,流域面积509.9平方公里,其中288.7平方公里在县境内。上游皆石滩,深谷陡峭,平均坡降4‰,河床宽30~50米,雨季山洪奔泻,响声如雷。中游河床宽200~300米,深6米,坡降3‰。从前自龙溪墟以下皆通小舟,官浔墟以下通帆船、汽船,后因下游筑桥闸,河床逐渐壅塞,已不通航。
南溪 自漳浦县马铺以下进入县境,经何寮、奎坑、洋尾溪、岩前、南崎、官园、马口桥、下溪坂、渐山、下浦、西岭、松岭、碧埔墟、石钟、倒港、董门头、南岐、守宜、松浦、横山、大霞、马头墟、大埔、田寮、郑厝、下屿、下尾、三宝、楼仔、新墟、白水墟、过港、市尾、妈祖庙、方田、溪头林、浮宫、邱厝,至草埔头与北、西两溪汇流河段相汇合。县境内长57.5公里,区间流域面积368.5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南溪潮水可上遡至东泗乡松浦村。
河口区潮汐
九龙江河口为腹大口小的倒罐状溺谷河口湾,湾内海域宽7公里余,江门宽4公里,海底地形由内向外倾斜,坡度约2‰,水深约5米。涨潮时,潮流上溯石码,退潮时,江水随潮水进入厦门港。
九龙江年径流量约120亿立方米,在潮汐往复流的作用下,受海区深度影响,江水与潮水主要在圭屿至浒茂一带水域交汇。涨潮时,海水潮流从底层涌入河口,潮波沿河道逆流而上。落潮时,江水从表层向外海移动。在海门岛附近观测到涨潮历时5小时17分,落潮历时7小时3分,介于石码与厦门之间。
主要支流
文峰乡三坪溪,集雨面积45平方公里,流向漳浦县汇入南溪;
官浔支流,源自漳浦县长桥镇横内,东流,至官浔注入南溪。
治理开发
引水
朝阳渠,位于九龙江支流南溪上游,引水口设在南浦乡美林村九十九坎河道上,筑石坝高3米,长64.6米,宽2米,坝上有放水闸7孔(高1.7米,宽1.2米),进水闸1孔(宽2.69米)安装10吨手摇启闭机1台,控制上游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渠道长37公里。主要建筑物37座长3.2公里(其中石渡槽11座共长2.4公里),实际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流经南浦乡龙桥村,再往绥安、长桥、赤土、万安等乡(镇)、场,沿途盘过7座山丘,越过3条溪流,注入眉力水库。同时,配套支渠3条共长14公里,与桥内、苦竹、石墓等小(一)型水库连成“长藤结瓜”水利网。
朝阳渠施工快、投资省、效益大。1969年12月中旬开工,上场劳力高峰期4万多人,各民工团和支援部队通力协作,开展技术革新,奋战1年,投劳817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7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6万立方米),投资472万元(国家投资155万元),于1970年国庆节全线建成通水。把西北的南溪水调往东南,注入眉力水库,解决了旧镇、深土、六鳌等沿海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有效灌溉面积2.09万亩(不含眉力水库灌区有效灌溉面积)。
太保陂 ,在龙溪九都(今海澄镇溪北村征头社),为境内最早建成的陂。当北宋谢伯宜筑海成八九都之田,疏九十九坑水灌溉时,陈太保(名香)筑陂圳顺导灌田,故名太保陂。陂原填沙土,景泰间里人刘廷奋改筑石堰,并设普贤斗门,从此旱涝无患。
蓄水
郊边水库,址在白水镇郊边村内垅口。1959年10月动工,1960年6月竣工。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均质土坝高22米,库容量565.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其中水田2600亩。配套总干渠2公里,输水流量1.5秒立方米,附属建筑物10座;左干渠9.5公里,输水流量0.7秒立方米,附属建筑物64座;右干渠9公里,输水流量0.8秒立方米,附属建筑物86座。从库区到白水镇架设一条长4公里的防汛专用电话线。工程总投资127.0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9.4万元。1963年10月在水库坝后建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125千瓦。
九十九坑水库,位于海澄镇之西九十九坑溪。工程集雨面积50.72平方公里,设计库容3717万立方米。1960年2月改原设计的土坝为“定向爆破”填筑堆石坝。3月14日开挖炮洞,4月22日完成2条导洞长163.5米和5间炸药室,共装炸药186.5吨,采用电力引爆,于5月8日进行爆破成功。一炮炸落土石方17.8万立方米,实际用于筑坝为9.03万立方米,填坝平均高度19.6米,达设计标准。但因在雨季施工,相应措施未能跟上,隧洞来不及补砌,不能导流过水,被迫采用临时溢洪道泄洪。连日降雨,11天降雨229.3毫米,17日、19日两次暴雨,水势汹涌,库内蓄水达400万立方米,坝体顶不住洪水冲击,于19日13时水库被冲毁,工程报废损失85万元。
排涝
主要水闸 ,海澄有南港水闸、草尾水闸、龙海桥水闸、普贤水闸、浮宫有新墟水闸。
水电
杨美水库坝后电站 ,县办,地址在赤岭乡杨美村。集雨面积59.8平方公里;调节库容3300万立方米;流量5立方米/秒;水头高12米,装机2台共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79.7万千瓦时。1982年1月建成投产,投工5.71万工日,总投资58.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9万元。1989年发电量9万千瓦时。
1956年,海澄试办第一个木制水轮机水电站。1960年8月,龙海电厂成立,下辖海澄、角美两电厂。1962年10月,在白水镇郊边水库兴建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
桥梁涵洞
南溪航道 发源于石屏山南坡及三坪山,主河流长55公里,其在漳浦境内为小龙溪及马口溪,东过横口,至龙海县浮宫入海。明清时期,南浦、长桥、官浔的土产多从南溪输出。民国时期,南溪两岸盛产的大米及农产品仍靠南溪船运到厦门、石码,并运回工业品,为当时对外贸易要道之一。1966年龙海县建南陂桥闸后,航运受阻,航运业停止。
海澄五口闸外通九龙江,内通东园,从五口闸(或海澄镇五社村港头庵)沿港道经山后至石码;另一航线由海澄镇内溪村六口陂向东南港道航行至下林;又一航线由南溪支线经卓港至官浔。
海澄港 港区在海澄镇北港口,与玉枕隔港相对,港道水浅。码头前沿水深2米,亦利用涨潮进行货运,平均潮高6.1米。码头长48米,设有1个客运码头和3个货运码头,最大靠泊能力200吨位,堆场面积685平方米,仓库面积260平方米。龙海第二轮船公司更新了200吨、250吨海轮各1艘。1986年恢复海澄直达香港货运。1991年货物吞吐量8.62万吨,旅客发运量26.84万人次。
浮宫港 位于南溪下游,上自溪山、下至丘厝,港道长约3公里,宽545米,自然岸线长100米。码头总长度117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码头前沿水深0.9米。港区有车渡、人渡、货运、客运码头泊位5个。最高潮位5米多,平均潮高4.5米,出口港道有2处浅滩,船舶进出须乘潮。1988年后,台湾渔轮来县均在本港停靠。1991年货物吞吐量5.78万吨,客运量25.57万人次。
白水港 位于白水镇北,距浮宫港西南5公里处,自然岸线长50米,码头长23米,航道涨潮时水深3米,码头前沿水深0.8米,2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50吨。1991年货物吞吐量3.48万吨,旅客发运量16.56万人次。从白水港沿南溪上遡至碧浦港(即东泗港),可通漳浦县官浔镇。
海澄客运码头 位于港口右侧,为钢筋混凝土、花岗石砌混合式双开踏步码头,长23米,宽2米,栈桥长9米,宽3.6米,可停靠300个座位客船的泊位一个,岸上设有客船站。
浮宫客运码头 原址在浮宫老街区靠南溪处东西两岸渡口。民国9年建,为漳浮公路接运旅客往厦门客轮停泊之用,栈桥式、水泥结构。1954年后,另建码头于今渡口右侧,旧码头停止使用。1988年利用旧码头,作为对台货运码头。
浮宫新客运码头 址在浮宫港航运站边。岸长30米,停靠300个座位客轮的泊位一个。1978年始建,1984年10月投用。为高桩梁板式,双开踏步码头,长38米,宽3.8米,与候船室以栈桥连接,栈桥长21米,宽3.8米。候船室198平方米。
白水客运码头 位于白水镇北江边,混凝土结构,长22米,宽1.9米,前沿水深2米,最大靠泊能力150吨,1991年元月建成投运。
白水九节桥客运码头 位于白水港下游2公里处东岸,花岗石结构,长32米,宽1.5米,前沿水深1.5米,1988年5月建成,最大靠泊能力50吨。
白水陆丰码头 位于白水镇北江边,花岗石结构,长9米,宽4米,最大靠泊能力120吨,客运、货运兼用。
海澄自然驳岸 位于港口右侧,驳岸长25米,200吨级泊位一个,配备起重机一部,起重能力一吨,堆场面积150平方米,专用仓库80平方米。
白水简易驳岸 驳岸长30米,50吨级的泊位一个,堆场200平方米。
海澄草尾油运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