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德国公立理工类大学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简称KIT,创建于1825年,坐落于德法边境名城卡尔斯鲁厄,在理工界具有极高的声誉。欧洲顶尖理工大学之一,并在工程技术领域常年位居德国前三。

办学历史
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是继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794年)、捷克技术大学(1806年)和维也纳技术大学(1815年)之后的欧洲第四所理工大学。2003年欧盟大学科研影响力排名位居德国第2位,欧洲第6位。
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创建于1953年,前身是德国的核物理研究中心,随着德国退出核能的步伐,如今的科研领域主要集中在核子物理纳米技术微系统、气候、环境、新能源等方面,属于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隶属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拥有雇员3800人。
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历史
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时是一所综合理工大学校(Polytechnikum),是由巴登的路德维希大公爵于1825年10月7日,参考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École Polytechnique)的样式创建而成。
1865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大公爵将综合理工大学校升级为理工大学,1902年起大学另名Fridericiana。
1888年,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在赫兹讲演厅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演讲仍然存在并被使用。
1900年,拥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1904年,成为德国第一所录取女性就读正规学业的大学。
1967年,根据巴登符腾堡州法律,更名为Universität Karlsruhe(TH)“卡尔斯鲁厄大学”,根据州议会的建议,在校名后保留(TH)的附加字样,以此强调自己理工大学的身份,所以其也称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TH即Technische Hochschule(工学院)的缩写,这在德国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1969年,德国第一所培养计算机专业硕士生的大学。
1972年,成立德国第一个计算机系。
为了强调在科研领域的优势,2005年7月起在校名中增加“研究型大学”(Forschungsuniversität)的附加字样。
2006年4月11日,卡尔斯鲁厄大学与卡尔斯鲁厄科研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签订合同,成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s für Technologie /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
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历史
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1956年作为反应堆运营公司被建立,随后更名为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最初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核能的研究,德国的核反应堆Forschungsreaktor 2和der Brutreaktor-Prototyp KNK在这里被建造并运营。伴随着德国退出核能的步伐,研究中心成为集合成科技,环境科学,能源以及物理学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研究中心。从此更名为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2002年归属于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
2004年1月,联邦精英倡议计划启动,主管研究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副校长迪特莱夫·吕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两家机构距离很近,并且在设施配备上极为相似,可以合并在一起,同时通过精英倡议计划每年可以额外得到最多五千万欧元的资助。
2005年7月关于卡尔斯鲁厄大学和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的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的基本材料被送往联邦改革委员会,其后开始了参与精英倡议计划的准备,上交计划书的截至日期是2005年9月30日,在这份计划书里远期计划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 成为两家机构的目标。在2006年1月卡尔斯鲁大学向德意志研究协会DFG和和科学理事会提交完整的精英倡议计划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还包括对就近的弗劳恩霍夫协会的ISI和IITB研究所的合并,但是由于太过复杂对这两个研究所的合并被否决。
KIT建立
在2006年4月11日,关于建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s für Technologie /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T))的合同由卡尔斯鲁厄大学的黑普勒Horst Hippler和埃斯特曼 Dieter Ertman以及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的珀普Manfred Popp和雷托Sigurd Lettow签署。
2006年4月25日,关于KIT的新闻发布会召开。自2006年7月1日起,两个机构在共同的信纸上使用KIT标记。双方研究所的合作开始于2006年7月1日。
2006年10月13日,第一批德国精英大学结果公布,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慕尼黑大学(LMU)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这三所高校胜出,这不仅是德国高校的至高荣誉,还意味着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一份属于内部协议的KIT成立合同最终在2007年12月13日被签署,在这份文件里两个机构有义务继续推动这份合并计划,直到两个机构的完全合并,2008年2月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卡尔斯鲁厄的会议中心举行,联邦及州的教育部长也出席了此次庆祝活动。
2009年7月8日,巴登符腾堡州州议会通过了KIT合并法案。
2009年10月1日,合并法案正式生效,KIT成为了一个法律实体,既是一所大学同时又是一所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的大型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由多个大型的研究项目组织完成:
KIT中心
KIT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那些对社会存在及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课题,KIT研究中心也因在科学方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设置以及长远的眼光而显得与众不同,该中心也是KIT最大的研究单位。全中心已经拥有以下子研究中心:
1、KIT能源研究中心
拥有1100名工作人员的KIT能源研究中心是欧洲最大的能源研究中心之一,其结合了工业、家庭、服务业及移动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技术、自然科学、经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法学等不同学科在KIT研究中心融合成为了整体能源流动的研究。该研究包含了革新能源技术的社会性的一面。
KIT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主要由7个课题组成:
2、KIT材料、结构及功能研究中心
已建成KIT微纳米研究中心和KIT光学研究中心,其他中心仍在建。
微纳米研究中心
随着KIT微纳米中心的建成为成为一所欧洲的微系统纳米技术领域的卓越研究中心创造了条件,该中心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开创了在纳米技术和微观系统工程学的知识基础。
KIT微纳米究中心的研究主要由7个课题组成:
光学研究中心
随着技术多样性和当前研究领域及新兴领域的发展,光学及光电子学成为了21世纪的关键技术,在大量的产品生产中光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最具意义的是,随着和光学相关的领域如:能源技术、信息交流技术检测技术医学技术、放映显示技术照明技术的进步,其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在逐步增长,同样在未来也赢得了重要的地位。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的实际应用所需的实际是很短的。
KIT光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主要由8个课题组成:
3、KIT基本粒子及天体粒子研究中心
KIT基本粒子及天体粒子研究中心(KCETA)通过理论和实验以及国际间的大型合作项目来开展关于宇宙发展、组成及影响作用的研究。研究工作从天文学、天体物理粒子物理和宇宙哲学等层面展开。
该中心的研究主要由8个课题组成:
4、KIT气候及环境研究中心
气候和环境的改变、人口发展、技术及经济发展对空气、水和食物带来巨大影响,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
该中心的研究主要由8个课题组成:
5、KIT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研究和发展复杂自适应的技术系统,以安全有效地同信息连接。这些信息涵盖从算法、软件工程科学计算、安全交流系统及大数据技术到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以人为核心的机器人和自动化以及医学技术。
此研究中心跨专业领域汇集了来自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电气和信息技术、机械工程以及社会学的专业知识。该中心在国家及国际层面上成为了KIT同研究和产业合作伙伴在技术革新转让的一个优先推进目标。
该中心的研究主要由10个课题组成:
6、KIT车辆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研究主要由6个课题组成:
7、KIT人力与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研究主要由6个课题组成:
热过程工程研究所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热过程工程研究所。
亥姆霍兹会
1、能源研究
2、地球与环境研究
3、关键技术研究
4、物质研究
学术资源
两座分别位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北校区及南校区的中心图书馆共拥有超过200万册纸质或电子版的涉及多领域及跨学科的书籍、研究报告及刊物,以便快速地满足学院24000名学生及7000名学者研究和教学上的需求。
KIT图书馆的藏书多属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大部分的书籍可以24小时通过图书馆的自助借还书系统进行借阅,并可以将藏书中没有的书籍添加到意愿单中,以便后续书籍的补充。两座中心图书馆能提供超过1300个可连接网络,硬件先进的用于学习工作的座位(其中南校区图书馆提供超过1000个座位)。
自2006年起成为24小时全自动图书馆,因此即便是深夜依然能看到彻夜奋战的同学,这是KIT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此外除KIT中心图书馆,各院系以及研究所也拥有自己的图书馆。
Steinbuch计算中心(SCC)是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中心及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计算中心合并而成。Steinbuch计算中心已并入联邦研究网以及州研究网,同时也服务于KIT校园内部的基础设施。计算中心安装有5台高性能计算机,分别是:
-KIT-高性能计算机HP XC3000
-国家超级计算机HP XC4000
-多个机构联合完成的InstitutsCluster
-向量并行计算机NEC SX-8R
-向量并行计算机NEC SX-9
学院设置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拥有11个院系,43个专业。
社会评价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语: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为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国际领先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所以其既是一所德国顶尖理工科大学,也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拥有约25000名学生以及约9500名雇员,年度预算8.44亿欧元。因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卓越的创新精神,KIT于2006年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另外两所为慕尼黑大学(LMU)和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这不仅是德国高校的至高荣誉,还意味着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经济周刊
2020年德国《经济周刊》德国大学专业排名:
信息学 德国第2位
电气工程 德国第2位
机械工程 德国第3位
经济工程 德国第2位
THE
2020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第175位
2019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第135位
工程技术:世界第48名,全德第三(前两位分别是TUM和RWTH)
自然科学:世界第46名
QS
2022 QS世界大学排名 第136位
2021 QS世界大学排名 第131位
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 第124位
2016 QS世界大学排名 第93位
机械、航天航空、制造:世界第37位
物理与天文:世界第42位
材料科学:世界第43位
化学、数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世界Top100
U.S. News
物理:世界第58位
化学:世界第65位
地质学:世界第53位
材料学:世界第66位
其他信息
2003年欧盟委员会进行的第三次欧洲领先研究型大学科研影响力排名中,原卡尔斯鲁厄大学位居德国第2位,欧洲第6位。
合作交流
文化传统
大学理念:“教学(Lehre),科研(Forschung),革新(Innovation)”是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理念。
学校领导
历任校长
1857年至1862年,Professor Ferdinand Redtenbacher
1895年至1896年,Professor Reinhard Baumeister
1958年至1961年,Professor Dr.-Ing. Hans Leussink
1968年至1983年,Professor Dr. Dr.-Ing. h. c. Heinz Draheim
1983年至1994年,Professor Dr. Dr. h.c. Heinz Kunle
1994年至2002年,Professor Dr. Sigmar Wittig
2002年至2012年,Professor Dr. sc. tech. Horst Hippler
2012年至2013年,Professor Dr.rer.nat. Eberhard Umbach
2013年- ,Professor Dr.-Ing. Holger Hanselka
董事成员
Horst Hippler教授, 生于1946年,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两位主席之一,自2002年11月起成为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ät Karlsruhe)的校长,1993年成为哥廷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同时他还是德国TU9联盟(德国最好的九所工科大学)的主席。
Eberhard Umbach教授,生于1948年,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两位主席之一,自2007年5月起成为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的董事会主席.之前受聘于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教授,同时任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物理协会主席.
Detlef Löhe 教授,1949年出生.科研及信息副主席,自2005年10月主管卡尔斯厄大学科研.之前是卡尔斯鲁厄大学机械学院院长,以及德国科研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议事会成员.
Peter Fritz博士,1953年出生,科研及创新副主席.自1999年5月进入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董事会.之前任职于维尔茨堡的Preussag Noell有限公司董事会.
Alexander Kurz 博士, 1961年出生, 经济,金融以及人事副主席,自2007年12月任职卡尔斯鲁厄商会主席.曾任职于欧洲核研究中心.
著名人物
诺奖得主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因“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与古列尔莫·马可尼共同获得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因“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被称为“合成氨之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Lavoslav Ružicka)因“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获得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
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因“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获得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让·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纳米研究所所长,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新贡献和美国科学家克拉姆,佩德森共获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
著名教授
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年2月22日—1894年1月1日),1885年至1889年任卡尔斯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德国物理学家,电磁波的发现者。1886年至1889年,他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
奥托·雷曼(Otto Lehmann,1855年1月13日—1922年6月17日),1889年至1922年去世任卡尔斯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900年至1901年曾任校长。德国物理学家,液晶研究的先驱,被称为“液晶之父”。1912年起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奖
知名校友
卡尔·本茨,德国工程师,汽车工业的先驱,奔驰汽车创始人,被称为“汽车之父”。他于1860年至1864年就读卡尔斯鲁厄大学,1885年他制造了第一辆汽车,1914年卡尔斯鲁厄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爱德华·泰勒,1908年1月15日-2003年9月9日,毕业于卡尔斯鲁厄大学化学工程系,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有“氢弹之父”的称号。
埃米尔·冯·斯科达,德国企业家。他于1969年至1974年就读卡尔斯鲁厄大学机械系,1975年他建立了德国最大的主题公园之一“欧洲乐园”。
弗兰茨·吕罗,德国机械科学家,被称为运动学之父。
奥古斯特·蒂森,德国工业家,世界500强之一的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的创始人。
弗里茨·鲁道夫·君驰,德国计算机先驱之一,卡尔斯鲁厄大学物理系毕业,发明了虚拟内存技术。
弗朗茨·费伦巴赫,世界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博世公司主席,卡尔斯鲁厄大学经济工程系毕业。
施特凡·宽特,宝马集团董事之一,拥有17.4%的股权,经济工程系毕业。
卡斯滕·施波尔,德国最大航空公司汉莎航空集团董事局主席。
迪特·采彻,1971年至1976年就读于卡尔斯鲁厄大学电子信息系,自2006年1月起担任前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董事局主席。
哈索·普拉特纳,世界最大商用软件生产商SAP集团创始人之一,2003年以前是董事局主席,任职于监视会。
迪特玛尔·霍普,世界最大商用软件生产商SAP集团创始人之一,于1988年至1998年任职董事局主席,2003年以前任职监视会主席。
克劳斯·奇拉,世界最大商用软件生产商SAP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斯鲁厄大学物理系毕业。
胡伯特·里普海尔,德国利勃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特别事件
1984年8月2日,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被接收。
1987年9月,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被发往卡尔斯鲁厄大学。
自1994年1月起的三年,卡尔斯鲁厄大学负责管理和注册.de域名,技术支持一直持续到1999年。
从1991年1月起,中国的顶级域名.CN域名初级服务器由卡尔斯鲁厄大学管理并运行,这样直到1995年5月。
2006年,卡尔斯鲁厄大学启用24小时全天候图书馆。
2013年5月,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实现了一种采用240 GHz频段在一公里范围内以40 Gbit/s速率通信的技术,创造了新的无线数据传输世界记录。
2014年5月,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中国研究院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举行开业典礼。新的KIT中国研究院将作为跨学科综合平台,深化KIT与中国在教育、科研与创新方面的交流,同时把园区作为教育改革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将KIT的教学优势、研究优势、创新优势与园区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有机结合,加深加强与本地企业间的各项生产领域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在纳米技术、生产技术、汽车系统以及机械工程技术等领域建立了众多的产业及学术网络,KIT从2006年开始便通过全球先进制造研究所(GAMI)活跃于其中。而随着KIT中国研究院在园区的落户,将更加密切KIT与中国在教育、研究、创新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先进技术方面的交流与联合发展。同时,KIT中国研究院还将协助园区与德国高科技公司在研发领域展开合作,吸引德国乃至欧洲先进的科技和人才汇聚园区。
所获荣誉
2019年7月20日,入选德国“精英大学”名单。从2019年11月起将接受政府每年共1.48亿欧元、长达7年的特别资助。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