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藏,西藏古称,读音为wèi zàng。吐蕃时期曾设“卫藏四茹”,一向被视为吐蕃本部。元朝、明朝称为乌思藏(藏文:དབུས་གཙང,威利:dbus gtsang),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清朝以来称为卫藏。
地域范围
卫藏包括:
历史记载
卫藏四茹
藏文史料记载,古时藏族将他们所居住的区域按地形和
自然条件的差异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上区阿里三围,宛如池塘,高耸着著名的雪山和山脉;中区卫藏四茹(有的版本作卫藏四翼),犹如
灌溉渠道,拥有广阔的草原和岩石;下区
多康六岗,恰似无垠的田野,分布着森林和植物。
吐蕃时藏地设“四茹”:拉萨周边的“伍茹”和“约茹”,日喀则周边的“叶茹”和“茹拉”;各茹下设十个“千户”。卫藏四茹各有茹旗。上下伍茹,为花边
红旗和红色吉祥旗;上下约茹,为红色狮子旗和白色黑心旗;上下叶茹,为画有鹏鸟和黄色花斑之黑色
白心旗;上下茹拉,为
白狮悬天旗和黑色吉祥旗。一般认为“卫藏”是吐蕃民族的本土,“卫藏四茹”是吐蕃民族最基本的成分。
藏籍《
贤者喜宴》记载,伍茹的十千户是:岛岱、岱界、曲界、章村、觉巴、支界、畿堆、畿麦、叶若布小千户、东部近卫千户;约茹的十千户是:雅隆、秦隆、雅界、玉邦、达保、尼雅涅、聂巴、
洛扎、洛若小千户、北部近卫千户;叶茹的十千户是:东钦、象钦、朗迷、波噶、年噶、章村、波热、松岱、象小千户、西部近卫千户;茹拉的十千户是:芒噶、赤松、墀邦、
拉孜、娘若、乞塘、康萨、开扎木、错俄小千户、南部近卫千户。
镇边四大寺
相传,公元7世纪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王
松赞干布,一路艰辛,初到雪域西藏时,公主就用中原
汉地的《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堪舆和推算出了西藏的
地形地貌,犹如一个仰卧的罗刹女魔形状。于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多次商议,并缜密堪舆推算后,决定在女魔的头、肩、肘、髋、膝、手、足等全身部位,修建了吐蕃历史上著名的镇魔十二寺:
其中首先在卫藏四茹,修建了镇边四大寺:
药如女魔的左臂上修建了
昌珠寺和八大
星曜道场,以镇其左臂。该寺位于当代西藏
山南乃东县的昌珠寺。
在伍如女魔的右臂上修建了噶泽寺和二十一居士道场,以镇伏女魔右臂。该寺位于当代拉萨以东
墨竹工卡县秀绒河与玛曲河汇合的玛曲河东岸。
在如拉女魔的左足上修建了
仲巴江寺,设立了喜
金刚道场,以镇其左足。该寺位于当代
日喀则市
拉孜县与彭措林接壤的地方,占代属如拉区域,当代归拉孜县管辖。
在叶如女魔的右足上修建章樟寺,设立
四大天王道场,以镇其右足。该寺位于当代日喀则市
南木林县东南的
雅鲁藏布江北岸。
乌思藏都司
约在1280年,在平定萨迦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即贡噶桑布之乱和
八思巴去世之后,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乌思藏宣慰司,到1292年平定止贡派反对萨迦派的之战乱后,忽必烈依
宣政院的建议,又把乌思藏宣慰司与纳里速都元帅辖区合起来,设置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
宣慰使司元帅府。
明朝1370年明军队攻取洮、岷等州(
洮州、
岷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
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元顺帝病殁,在此情势下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明朝先于卫、藏地区设置“
乌思藏卫”。洪武七年(1374年),升“乌思藏卫”为“乌思藏行
都指挥使司”。1374年,复于河州设置“
西安行都指挥使司”,同时升“
朵甘卫”为“
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后接而升“行都指挥使司”为“都指挥使司”,下设若干行都指挥使司、
万户府、千户所、
百户所等。
清政府为限制达赖喇嘛的权力,在后藏确立了班禅大师的地位,形成了达赖掌管前藏,班禅掌管后藏,两个宗教领袖并存的格局。实际上后藏远不如前藏富足。达赖的驻锡地布达拉宫远比班禅的驻锡地
扎什伦布寺壮观得多,藏族同胞更向往的还是拉萨、布达拉宫和
大昭寺。
语言
习惯上,藏区按方言划分可以分成卫藏、
康巴、
安多三块。以拉萨为中心向西辐射的高原大部叫做“卫藏”。这一地区是藏区(不仅是西藏,还包括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族自治州)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
念青唐古拉山——
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
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 安多一带是万里无垠的广阔草原,所以
安多藏区以出
良马、崇尚马而闻名;“康巴”藏区位于
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具体说来,也就是
川西的甘孜、
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西藏的
昌都市和云南的
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的玉树。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
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女人们,却是
难以言状的妩媚。藏区有典:
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
康巴”。很好记的。
卫藏方言,可以分为
前藏、后藏和阿里三个
土语。
羌塘则主要通行
康方言西部土语。
文化
民居
卫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
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
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
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饮食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
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
糌粑、
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
青稞酒和各式
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
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
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
海鲜类食品,除部分
城镇居民外,
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随着社会经济和
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比较丰富,每酿
新酒,必先以“酒新”
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
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
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
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
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
轻声念出吉样的
祝词,然后再饮。
茶文化: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
羊奶里提炼的
奶油,以夏季
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卫藏战争
卫藏战争是西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清朝在西藏设立
驻藏大臣的直接环境(时势)。
卫藏战争是以噶伦阿尔布巴为首发动的战争。又称
阿尔布巴之乱。
背景:1705年,因争立六世达赖喇嘛,
第巴·
桑结嘉措与
拉藏汗不合,第巴毒之不遂,谋以兵遂之,反被所杀,以拉藏汗为首的和硕特汗庭恢复了
顾实汗以来在西藏的实力统治,废黜其拥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重新选定
阿旺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得到康熙皇帝的册封。两派冲突导致局势持续不安,清朝钦差大臣
赫寿被派赴藏,监理拉藏汗办事(担心他年轻气盛、办事不周)。1717年,
准噶尔汗国军队(因为争立六世达赖,第巴集团以前与之有联系)发动突然袭击,南下翻越
昆仑山脉,攻入
拉萨,杀死了拉藏汗,清朝
属国和硕特汗国灭亡。1718年清朝由
青海出兵入藏,全军覆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
清康熙六十年(1721),清庭鉴于汗王拉藏汗—第巴桑结嘉措的打仗导致西藏不安宁,决定采用新体制,不同意恢复和硕特汗国(不同意
固始汗之孙
罗卜藏丹津的称汗要求,后来出现罗卜藏丹津在青海的叛乱),又废除第巴制,实行诸噶伦
集体领导制度(改用拉藏汗的噶伦做法),设立三个噶伦,后增加到五个。
五噶伦共事和冲突:
康济鼐是拉藏汗女婿、阿里地方首领,往来于卫藏与阿里之间,而康济鼐居于阿里时,西藏事务则由
阿尔布巴总领办理。清朝任命贵族中地位较低的康济鼐为首席噶伦。
阿尔布巴(?~1728),
工布地区人,曾任拉藏汗高级官员(拉藏汗的三噶伦之一和军务长,在准噶尔时期还是担任旧职,1920年逃出拉萨去归顺清军),五十六年为配合清军平定准噶尔侵藏,被清王朝封为
贝子,并任
西藏地方噶伦。
清廷还任命康济鼐、
隆布鼐、
扎尔鼐、
颇罗鼐四噶伦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康济鼐为首席噶伦。
冲突: 康济鼐为首席噶伦,却在贵族中的地位低于阿尔布巴等,对阿尔布巴等有时比较傲慢,引起阿尔布巴等前藏大贵族的不满。雍正五年即1727年2月,清朝首派
驻藏大臣僧格与玛拉从北京启程去西藏去解决冲突,可是雍正五年(1727)8月,阿尔布巴、隆布鼐、扎尔鼐等三噶伦利用首席噶伦康济鼐大肆压制宁玛派教派引起的群众不满和前后藏不同教派间的矛盾,(赶在钦差大臣到达拉萨之前、先下手为强、想造成既成事实)趁机夺权,杀康济鼐,引发卫藏地区之间大规模的战争。
另一个噶伦颇罗鼐(曾任拉藏汗秘书和重要将领)逃过被杀的厄运,次年9月,集结
后藏、阿里兵力,及利用
达木八旗兵力(原和硕特汗国的主力兵所在),突袭拉萨,将阿尔布巴等人围困于
布达拉宫内。为谨慎起见,没有攻入,等待正在半路上的清军来处理。清朝派都察院左都御史查朗阿和护军都统迈禄、
西宁镇总兵周开捷率兵入藏。因为 颇罗鼐完全控制局势,且阿尔布巴等是战争的发难者,清王朝承认既成事实,主持了对阿尔布巴等三位噶伦的审判,将阿尔布巴等人及其亲属、党羽17人予以处决。
在平息卫藏战争后,清王朝承认颇罗鼐的功绩,封颇罗鼐为贝子(后被清朝封为郡王),总理全藏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