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共产党(PKI),前身是1914年建立的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在1920年5月成立,并于同年加入共产国际。1920年易名为“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1924年定名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
发展历史
成立
20世纪初,印尼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浪潮,本土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随之诞生,印尼的共产主义运动也在此环境下兴起。受
1905年俄国革命的鼓舞,印尼工人阶级的第一个组织于同年正式成立,即“国营铁路协会”(Trade Union of Railway Workers)。由于处于
荷兰殖民统治之下,印尼的共产主义运动自然与荷兰联结在一起。印尼第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工人组织,由荷兰人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Hendricus Sneevliet)于1914年在
泗水组建,即“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Indies’ Social Democratic Association,简称“东联”),亚洲第一个独立的共产党组织宣告诞生,1925年又进一步更名为“印尼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Indonesia)。
初期及武装起义
在印尼共正式成立前,印尼马克思主义者曾一度同民族主义者保持合作关系,实行“内部联盟”(bloc within)策略,即吸收进步的民族主义者加入“东联”,同时允许其保留原来的政党身份。但1920年后,印尼共逐步放弃与“伊斯兰联盟”的合作,并与
共产国际的路线发生冲突。共产国际代表,同时也是印尼共领导人之一的陈马六甲(Tan Malaka)认为,泛伊斯兰主义者具有革命性,可以继续合作,这一观点也得到
列宁与共产国际大会的支持。到1922年,共产国际进一步要求印尼共采取“内部联盟”策略,鼓励其与“伊斯兰联盟”合作。但是,多数印尼共领导人并不认同共产国际的路线,1923年印尼共明确宣布与“伊斯兰联盟”决裂。此后,印尼共的路线愈发偏激,提出“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印度尼西亚苏维埃”等口号。
1926年11月12日和1927年1月4日,印尼共在
爪哇和
苏门答腊先后发动武装起义,一个月内即被荷兰殖民政府镇压。“
印度尼西亚1926—1927年民族大起义”被印尼共称为荷兰统治时期第一次民族起义。起义失败后,印尼共被殖民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斗争,直到日本战败并撤出印尼。
地下活动
由于无法正常开展革命工作,印尼共在群众运动中的领导地位被左派民族主义政党,即
印度尼西亚民族党(Indonesian National Party)所取代。地下斗争时期,印尼共通过党员另建政党,或者加入其他政党的方式参与政治。秘密党员阿米尔·沙里弗汀(Amir Sjarifuddin)于1937年成立了印度尼西亚人民运动党(Gerindo),为共产党的政治活动提供合法外衣。慕梭(Muso)于1935年组建秘密政治组织“地下印尼共”(Illegal-PKI),他同时还响应
共产国际要求培养干部的指示,组建了“共产主义青年党”(Party of Communist Youth)。
独立斗争时期
二战结束后,印尼共迎来重建机遇。1945年8月17日,
苏加诺宣布国家独立,随后与重返印尼的荷兰军队发生冲突,印尼进入反荷独立斗争时期。同年,印尼副总统
穆罕默德·哈达签署公告,允许社会中的集团和流派建立各自的政党。1945年10月21日,印尼共正式重建,但部分老党员并未直接回归印尼共,而是以地下党员的身份加入社会党(Socialist Party)、印尼劳工党(Indonesian Labor Party)等组织,同时以公开或秘密的身份在印尼共领导下的印度尼西亚全国总工会、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印度尼西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政治团体中发挥作用。这其中,社会党和印尼劳工党虽然并未被冠以共产主义的名称,但其实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
通过公开和秘密党员在政府、议会中任职的方式,印尼共在战后初期获得巨大成功。在印尼共和国首届内阁中,沙里弗汀被任命为议会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到1946年10月,政府31名内阁成员中,包括4名共产党员,其中3名为秘密党员。1947年7月后,沙里弗汀更是出任总理兼国防部长,并提拔共产党员占据要职。同时,沙里弗汀利用掌握的军事权力,新组建了“印度尼西亚国民军”,由与其同一派别的军官控制。
1948年8月,长期在苏联避难的慕梭重返印尼,开始对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慕梭推动印尼共通过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新道路》。《新道路》旨在重夺革命领导权,认为1945年以来印尼共未能利用独立斗争获得革命领导权,将其拱手让给民族主义者。《新道路》内容充斥着武装斗争的论调,强调必须在军队的干部中间把反动的和反革命的分子清洗出去。已解密的前苏联档案表明,《新道路》是慕梭在苏联期间酝酿完成的,他借用了苏联“两大阵营”理论和中国的革命经验,但并非直接依照
莫斯科的命令行事。
反荷斗争时期,印尼地方军队派别林立,内部摩擦不断。哈达决定对印尼军队进行整编,将沙里弗汀的势力从军队中清除。至1948年9月,印尼共控制的军队与反共部队之间的冲突到达顶峰。慕梭等人四处宣传共产党的工作纲领,在抵达
茉莉芬地区时,当地亲共与反共力量之间已爆发武装冲突。9月19日,印尼政府谴责慕梭和印尼共在茉莉芬地区夺权和建立苏维埃政府,派遣军队进行镇压。随后的两个月内,支持印尼共的军队全面失败,慕梭在战斗中被击毙,沙里弗汀被捕入狱并被执行枪决,左翼组织遭到大规模清洗,约3.5万名被指控为亲共的人士被捕。事件爆发后,苏加诺总统将“
茉莉芬事件”定性为“残忍而野蛮”的社会革命,将参与者视为“破坏性的力量”。
议会时期
“茉莉芬事件”后,为抵抗荷兰侵略,哈达政府释放了大部分被关押的印尼共党员。印尼独立后,继续模仿西方政治体制采取议会民主制度,建立了以政党政治为核心的政治框架。对于国内的共产党,哈达政府并未再次进行打压,而是采取宽容政策。“宽容政策”为印尼共的恢复发展提供了空间,到1950年底,印尼共已经恢复政治活动。
1950—1951年,印尼共领导层发生重大变化。
艾地、鲁克曼(Lukman)以及约多(Njoto)等人成为印尼共新的领导核心。新领导层提出领导机构“印度尼西亚化”,并借此成功获得党的领导权。
议会民主制时期,反共政党是印尼共面对的主要挑战和威胁。马斯友美党(Masumi)、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ahdlatul Ulama)两个伊斯兰政党,长期在议会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坚决反对共产党人进入内阁。苏丹·里尔(Sutan Sjahrir)领导的印尼社会党(Indonesian Socialist Party)同样反对共产主义。1951年8月,马斯友美党的苏基曼(Sukiman)政府对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逮捕,导致1.5名共产党人及其支持者入狱。这次逮捕是政府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发动的,但印尼共却无力进行反制。
印尼共的突破性发展,直到1953年民族党的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Ali Sastroamidjojo)执政后才得以实现。民族党人属于左派民主主义者,对待共产党的态度较为温和。阿里政府对外采取“
不结盟政策”,积极发展与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对内则默许共产党人的正常发展。鉴于阿里上台后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印尼共及时调整路线方针。1954年3月召开的印尼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认定印尼仍处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据此制定了新的政策纲领,一方面强调联合
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事实上将政党选举作为斗争的主要方式。新纲领认为,印尼共需要改变
帝国主义者、
地主阶级、
买办资产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力量对比,把建立工人、农民、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即“
民族统一战线”(United National Front),作为首要紧迫的任务,继续支持阿里政府,并重视普选和议会斗争。
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印尼共的主要策略是支持苏加诺总统和印尼民族党。印尼共认为,二者实行的政策符合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苏加诺曾在1952年10月的军事政变中拯救共和国,和民族党一起拒绝国有资产私有化,并且更倾向于支持国内贸易和工业发展等。吸引农民加入统一战线是印尼共政策的重要组成,农民占印尼人口的70%,印尼共主要是通过“土地革命”消除封建残余,提出“土地归农民”的口号。
“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印尼共的政治基础,通过政党选举,印尼共迅速成为国内主要的政治力量之一。1956年3月1日,印尼首次全国大选结果公布,印尼共获得16.4%的选票,一跃成为印尼第四大政党,排名第一的是印尼共支持的印尼民族党,获得22.3%的选票。1957年7月,在大爪哇地区率先举行的全国第二次大选中,印尼共在
中爪哇地区获得超过300万张选票,成为当地获得选票最高的政党;在
东爪哇和
西爪哇,也分别获得了第二和第三高的选票。印尼共虽然通过选举成为国内的新兴政治力量,但仍处于印尼政治舞台的外围,由于伊斯兰政党的反对,印尼共始终无法进入内阁,只是依法在国会中享有一定的席位,政治话语权非常有限。
互助合作内阁
1957年后,印尼政治陷入动荡,印尼共的“民族统一战线”面临挑战。由于军队内部、政党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印尼国内爆发了针对中央政府的“外岛叛乱”。到1958年5月,印尼政府基本平息了叛乱,支持叛乱的反共政党,包括马斯友美党、印尼社会党等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外岛叛乱”后,印尼的议会民主制度走向终结,1957年2月,苏加诺总统正式提出“有领导的民主”主张,实质就是总统领导的威权体制。苏加诺后来只保留部分政党,按照比例组成“互助合作内阁”,政党不再依据选票获得议会席位和组阁。
“有领导的民主”制度意味着政党政治的终结,这使印尼共此前积累的选票优势失去意义。印尼共曾尝试推动苏加诺继续进行全国大选,但未能成功,最终作出妥协,决定支持苏加诺的主张。1957年7月初,印尼共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五次全体会议,对苏加诺的政治体制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苏加诺的方案是“这样的合情合理、这样的公正和这样的民主,以至于顽固派的领导人‘不赞同’的表示就会使他们在自己的群众中间完全陷于孤立”。
作为印尼民族主义者的代表人物,苏加诺一直对印尼共持同情态度,这为印尼共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1959年,苏加诺公开表示,印尼共是“印尼独立斗争的斗士,反对帝国主义的斗士”。1960年,印尼共正式进入苏加诺组建的“互助合作内阁”。除此之外,鲁克曼被任命为国会副议长,艾地被任命为“临时人民协商会议”的副议长;在负责向政府提供咨询的“临时最高评议院”中,印尼共也有代表。
1961年9月,印尼共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提出“过渡到民主的人民政权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准备阶段的最好的、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和平的方式、议会的方式。如果取决于共产党人,那他们就选择和平的道路”并再次强调“支持苏加诺总统方案”。
依靠苏加诺的政治保护和支持,印尼共在国内政治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并得以将党的部分纲领转化为国家政策。在削弱政治对手方面,印尼共的工作也取得进展。1963—1965年期间,印尼共的政治权力达到顶峰。印尼共还通过直接最高权力机构参与政治,为国家意识形态提供理论基础,按照自己的政治路线推动社会改革,甚至还利用记者协会、报业协会媒体,左右国内舆论导向。1965年8月,印尼共公开宣称拥有350万名党员以及超过2000万的群众组织成员。印尼共的影响力在其建党45周年大会上得到充分展示。苏加诺总统亲自参加,而且在庆典过程中还出现了苏加诺与艾地巨幅画像并排放置的场景,同时在印尼全国各战略要地出现了
马克思、
斯大林的巨幅画像。
衰落
“九·三〇”事件
尽管印尼共通过“和平路线”获得了空前影响力,但面对陆军的威胁,缺乏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始终是其致命弱点。1963年后,由于苏加诺健康状况恶化,“后苏加诺”时代的权力争夺已经提前开始。一旦失去苏加诺的政治保护,陆军随时可能消灭共产党。为应对陆军威胁,印尼共进行相关工作,从内部瓦解对手,对军队实施渗透。1959年后,印尼共通过强调各军种的平等取悦空军和海军。1964年11月,印尼共组建秘密“特别局”,作为正式党组织之外的秘密机构。该机构直接向艾地本人负责,主要职能是在军界招募和培训党干部。此外,印尼共利用苏加诺的支持组建独立武装力量,积极支持组建独立民兵力量“第五军”。
1965年5月,印尼共重新评估国内政治局势,认为印尼现在正处在上升和成熟的革命形势之中,应“加强革命攻势,进一步发展革命形势,促使革命形势成熟”。到1965年8月,印尼共已经获悉苏加诺病情严重恶化的消息,计划先发制人。但是,在印尼共为武装斗争做准备的同时,陆军的反共将领也在策划夺取政权,准备发动政变。
1965年10月1日凌晨,决定印尼共命运的“九·三○”事件爆发。印尼共采取行动,准备提前处置陆军高级将领,原本只是实施逮捕,但“特别局”负责人夏姆(Kamaruzaman Sjam)却下达了直接杀害的命令。事件爆发当日,印尼总统卫队指挥官翁东(Untung Syamsuri)命令部队突袭陆军七位高级将领的寓所,导致六名将领死亡。翁东的行动遭到印尼战略后备司令
苏哈托(Suharto)的反击,后者提前获悉了印尼共的计划,领导陆军发动了“反政变”,并迅速控制局势。苏哈托指责印尼共是政变的幕后策划者,对印尼共进行大清洗,包括艾地在内的约50万共产党和亲共人士遭到杀害,苏加诺因牵连其中而丧失领导权,以苏哈托为代表的反共陆军势力全面接管政权。1966年3月,苏哈托取缔并解散印尼共,同时禁止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共产主义、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印尼共在国内的公开政治活动完全停止。
“九·三〇”之后
“九·三○”事件使印尼共遭遇灭顶之灾。随后,印尼共的政治活动基本停止,仅存的少部分党员转入地下斗争。这批党员否定之前的“和平路线”,认为党的领导执行了
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把党的革命运动的命运寄托在苏加诺总统的决策上”。幸存的共产党员转而开始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学习中国进行土地革命,尝试以
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夺取全国政权。印尼共政治局委员苏迪斯曼(Sudisman)以“印尼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名义,领导残余党员在中爪哇进行地下革命。苏迪斯曼在1966年12月被捕后,残留的地下革命势力又转移到爪哇东部继续进行游击活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印尼共在爪哇地区的游击活动已经停止,在外岛地区也受到限制。由于政府对反共采取持续高压态势,本土的印尼共党员无力改变苏哈托建立的政府和新政治秩序,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外部联系也基本中断。
1998年苏哈托政府倒台后,印度尼西亚不再处于高压统治之下,进入民主化改革进程中。印尼共虽然已经不再能作为一个党派活动,但幸存的印尼共党员和“亲共”左翼人员一同构成了印尼左翼政治活动的主要力量。
海外活动
除了留在印尼本土从事地下斗争的党员外,因学习或者交流活动而滞留在海外的党员,也曾以印尼共的名义继续发声。流亡海外的印尼共党员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苏联和东欧地区,另一个是中国。由于中国和苏联政治环境的差异,印尼共流亡者的政治立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都批判艾地的政治路线,但对未来革命路线的选择却存在巨大差异。
在中国的印尼共党员,立场与印尼本土残留的革命者较为接近,都强调应当保持“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但是对之前的“和平道路”完全持否定态度。留华的印尼共高级别领导人是政治局委员之一的尤素福·阿吉托罗普(Jusuf Adjitorop),他对外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代表团”团长的名义活动。1966年,留华印尼共党员创办《红旗》杂志,公开发表文章强调武装斗争路线是唯一选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留华印尼共党员的公开宣传活动基本停止,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报刊已找不到关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活动和发言的报道。
在苏联的印尼共组织先后成立了“印尼共的马列主义小组”和“印尼共海外委员会”,其中一些党员因不满苏联与苏哈托政府的关系,离开莫斯科前往中国。留苏印尼共党员更多地强调,党在“九·三○”事件前夕采取冒险策略,并且过于依靠苏加诺这样的民族主义者,而忽视了自身独立性。这些反思,一方面是留苏印尼共对自身失败教训的总结,另一方面夹杂着苏联影射中国的话语。苏联政府通过他们,批判留在印尼的共产党员采取冒险的极左路线,间接影射中国的革命方针。在苏联的印尼共流亡者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91年
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后,俄国人对印尼共的支持也宣布停止。至此,流亡海外的印尼共党员的革命活动完全停止,印尼共的历史彻底走向终结。